变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249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切换搭载于机动车的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驶档位的变速
直O
背景技术
以往,变速装置一般设置在设于左右前座之间的副仪表盘,但是近年来,为了扩张 车室内的空间而提高设计性等,提案有设置在转向盘的周围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案有将变速装置设置在转向柱的侧方的技术。并且,在 专利文献2中,提案有将变速装置设置于仪表盘的一部分的技术。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293396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5-246260号公报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述的变速装置中,产生隐藏于转向盘而从驾驶员的 角度难以看见变速杆的问题。并且,在该变速装置中,由于从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 位于刮水操作杆的操作范围内,因此产生操作性差的问题。此外,在所述专利文献2中记述的变速装置中,由于从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设置 在与转向轴相同或其下方(与设置在一般的仪表盘的变速装置相同的下方)的位置,因此 位于远离转向盘的位置而产生操作性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见度及操作性优良的变 速装置。为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变速装置具有操作变速器的变速状态的变速杆,其特 征在于,从驾驶座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所述变速杆配置在转向盘的外侧且配置在比所 述转向盘的中心轴更靠上侧的区域的仪表盘上,并且向所述驾驶员侧突出。根据该变速装置,由于变速杆从驾驶座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不会隐藏于转向盘, 此外,配置在容易反映在驾驶员的余光中的、比转向盘的中心轴更靠上侧的区域的仪表盘 上,因此变速杆的位置的把握容易,能见度良好。并且,由于变速杆配置于所述区域的仪表 盘且向驾驶员侧突出,因此在进行变速杆的操作时,设置于转向柱的其他的操作开关(方 向指示灯开关、清洗器开关等)成为阻碍的方面得到改善,变速杆的操作性提高。并且,由于配置在比转向盘中心轴更靠上侧,因此能够在接近转向盘的位置配置 变速杆,提高操作性。在此,若不配置于比转向盘中心轴更靠上侧而配置在转向盘中心轴的 侧面,则变速杆距转向盘变远而操作性下降。此外,由于若在转向盘中心轴的下侧则产生避 开驾驶座而配置的必要,因此距转向盘也变远而操作性下降。对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如所述地配置在比转向盘中心轴更靠上侧,因此变速杆距 转向盘变近而操作性提高。并且,本发明优选构成为,在所述转向盘的中央部设置有气囊,从所述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所述变速杆配置在所述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的展开范围内。根据该变速装置,在由于冲撞时的冲击使气囊装置工作而展开气囊时,展开的气 囊为存在于变速杆与驾驶员之间的状态。由此,由于展开了的气囊的存在,在冲突时等驾驶 员不会接触变速杆,无需对于变速杆设置冲击吸收用的结构等。也就是说,尽管变速杆为向 驾驶座侧突出的结构,但由于无需对变速装置设置冲击吸收用的结构等,因此变速装置的 结构简单,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另外,本发明优选构成为,所述仪表盘具有包围显示车辆状态的显示装置的仪表 遮阳板,所述变速杆配置在所述仪表遮阳板上且向所述驾驶员侧突出。根据该变速装置,由于变速杆配置于仪表盘的仪表遮阳板,因此从显示装置向变 速杆的视线移动顺畅,能见度良好。并且,能够得到下述变速装置仅将操作转向盘的手向 前方的仪表盘延伸,就能够容易地操作变速杆,操作性更加良好。另外,由于该操作也是仅 将操作转向盘的手向前方的仪表盘延伸,因此动作自然且操作感不会不协调,能够实现顺 畅的变速操作。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能见度及操作性良好的变速装置。


图1为表示配置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仪表盘的大致整体 结构的说明图。图2为表示变速装置配置的位置的说明图。图3为表示对转向悬挂梁(7歹7 、y ”、H 一 M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a) (b)为表示变速装置的安装结构的说明图。图5(a)为变速杆的俯视图,(b)为变速杆的后视图,(c)为变速杆的右侧视图。图6为表示变速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7为表示变速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8(a)为表示操作变速杆时的操作方向的侧视图,(b)为表示手指对变速手柄的 钩挂情况的侧视图。图9为表示气囊与变速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中1变速装置2主体部3安装罩(工7力夕〉3 >力K一)5变速杆5A变速手柄5a 前部5b膨出部5b,右后部5c 凸部5d 凹部
11仪表盘lib仪表遮阳板lib’ 右端部15安装支架20转向盘20a转向盘轮圈40气囊装置41 气囊H起始位置M驾驶员0中心轴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适当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为表示配置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装置的仪表盘的大致整体 结构的说明图,图2为表示变速装置配置的位置的说明图,图3为表示对转向悬挂梁的安装 状态的立体图。并且,以下,“前后”、“左右”、“上下”以将变速装置1安装于车身的状态为 基准。并且,以下,对适用于机动车车身的变速装置1进行说明,但不意味着限定安装有变 速装置1的车辆。如图1所示,变速装置1配置于设置在车身的前座(未图示)的前方的仪表盘11 的仪表遮阳板lib的右端部11b’,设置于变速装置1的变速杆5形成向驾驶员M(驾驶座, 参照图6,以下相同)侧突出的结构。仪表遮阳板lib具有显示速度表或转速表等仪表显 示部11a,并且,在变速杆5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危险警示灯开关lid和点火开关lie。另外, 在仪表显示部11a上设置有显示变速装置1的当前档位的显示部11a’。在本实施方式中, 显示部11a’配置为,在变速杆5的左侧方,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位于隔着转向盘轮圈 20a的相反侧(透过转向盘轮圈20a的内侧能够用眼睛观察到)。也就是说,配置为转向盘 轮圈20a不会妨碍驾驶员M观察显示部11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配置有变速装置 1(变速杆5)的仪表遮阳板lib的右端部lib’构成为,配置在转向盘20的外侧且配置于比 转向盘20的中心轴0更靠上侧的区域R1,变速杆5配置于区域R1。如图3所示,仪表盘11安装于转向悬挂梁的装配体10 (以下称“悬挂装配体10”), 设置在车身的前座的前方。在悬挂装配体10中,车宽方向的两端部10A(仅图示左侧)与 形成未图示的车身左右的侧壁的前支柱结合,在该悬挂装配体10的前表面侧具有第一转 向悬挂梁12和第二转向悬挂梁13,第一转向悬挂梁12以横跨车身前座侧的车室宽整个区 域的方式(图示一部分)沿车宽方向延伸,第二转向悬挂梁13在该第一转向悬挂梁12的 后侧方与其大致平行地配置,所述第一、第二转向悬挂梁12、13在驾驶座的大致中央部的 前表面位置通过转向柱安装用支架14相互连结。第二转向悬挂梁13的左端部形成为向上方高出一级,构成用于安装变速装置1的 安装部13a。该安装部13a的右端部与第一转向悬挂梁12之间通过中间撑条12a连结并加强。在转向柱安装用支架14中,后部分割为两股14a、14b,转向柱21的安装部件22以 一部分插通在两股14a、14b之间形成的凹部14c的方式通过未图示的螺栓固定。转向轴23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转向柱21上,在该转向轴23的驾驶座侧的前端部安 装有转向盘20。并且,在第二转向悬挂梁13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支承未图示的副仪表盘的前部的 中心框架13b。如图4(b)所示,变速装置1具有主体部2、具有未图示的门槽的安装罩3、插通在 该安装罩3中且能够移动地设置的变速杆5,通过安装支架15安装于悬挂装配体10的安装 部 13a。本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1为适用于未图示的自动变速器的装置,通过线控换档方 式将根据变速操作的变速操作信号传送到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挡位的切换的未图示的自动 变速器控制部。在主体部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检测变速位置的未图示的变速位置传感器和 用于进行变速操作信号的传送的未图示的传送装置。安装罩3以覆盖主体部2的后端部的 状态安装,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于仪表盘11的仪表遮阳板lib的右端部lib’的开口部 Ilc(箭头所示的部分)而在驾驶座侧露出。如图5(a) (c)所示,变速杆5通过未图示的门 槽插通配置于安装罩3的后表面。变速杆5在其前端具有变速手柄5A。在本实施方式中, 安装罩3的后表面的、配置有变速杆5的一侧(右侧)形成为低一级形成的台阶面llc2, 通过形成这样的台阶面llc2,该台阶面llc2与变速手柄5A的前部5a之间的间隙S变大。 该间隙S在后述的变速杆5的操作时,发挥为了使操作的手指容易钩挂在变速手柄5A的内 表面侧的空间的作用。如图5(b)所示,在安装罩3的后表面左侧部Ilcl显示有与门槽相对应的倒档 “R”、空档“N”、进档“D”等变速位置(变速模式)。如图5(a)所示,在变速杆5中,具有以相对于安装罩3倾斜的状态插通保持的支 轴6,该支轴6在主体部2(参照图4(b))的内部例如其下端侧能够在三次元上转动地由支 点等支承。另外,支轴6向从中心轴0(参照图3)远离的方向(朝向车身右侧的方向)倾 斜,由此,固定于支轴6的前端的变速手柄5A也向同方向倾斜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1中,具有在手脱离时变速杆5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的 作用力而自动地复位到起始位置H的瞬时机构。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即使手脱离变速杆5 也通过未图示的锁定机构等而继续采用保持于进档“D”等的保持位置。变速手柄5A安装于支轴6,如图2所示,呈以从仪表遮阳板lib的右端部lib’朝 向驾驶员M侧(未图示的驾驶座侧)膨出的状态突出的大致流线型。如图5(a) (c)所 示,变速手柄5A包括前部5a、从前部5a朝向右后部5b’膨出形成的膨出部5b、从右后部 5b’朝向前部5a形成的手指钩挂用的凸部5c及凹部5d、5d,所述凸部5c及凹部5d、5d以 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位于变速手柄5A的内表面侧(前表面侧)的方式、以相对于安装罩 3的后表面倾斜的状态对置地形成。也就是说,手指钩挂操作用的凸部5c及凹部5d、5d形 成于膨出部5b的大致内表面侧(前表面侧)的位置,以凸部5c进入手指与手指之间而配 合的方式构成。如图5(a)所示,凹部5d、5d 在俯视中形成为大致沿着膨出部5b的膨出弯曲形状的弯曲凹状。并且,如图5(c)所示,凹部5d、5d在侧视中设置为通过凸部5c而上下分开,形成为随着从右后部5b’朝向前部5a而分别宽度变宽。另外,与此相反地,凸部5c在侧视 中形成为从右后部5b’朝向前部5a而宽度变窄。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d、5d为上下同形状,但也可以构成为互相不同的形状。如图4(a) (b)所示,安装支架15包括前板15a、在前板15a的左侧部延伸设置的 左脚部15d、在前板15a的右侧部延伸设置的第一右脚部15b及第二右脚部15c,安装支架 15通过所述左脚部15d、第一、第二右脚部15b、15c固定于安装部13a。左脚部15d及第二 右脚部15c通过螺栓15d’、15c’固定于安装部13a的后表面,第一右脚部15b通过两根螺 栓15e’固定于安装部13a的上表面。在此,左脚部15b形成为比第二右脚部15c更长,由 此,安装支架15若安装于安装部13a则成为前板15a的板面以朝向右侧方的方式倾斜的状 态。在前板15a上通过三根螺栓15a’(图4(b)中仅图示两根)固定有变速装置1的 主体部2。在此,如前所述,由于前板15a以板面朝向右侧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固定于其上的 变速装置1也以朝向右侧方倾斜的状态固定。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变速装置1以朝向从 中心轴0远离的方向倾斜的状态固定。如图2所示,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具有这样的变速杆5的变速装置1配置于 转向盘20的外侧,且以变速杆5位于比转向盘20的中心轴0更靠上侧的、在图中以斜线示 出的区域Rl的方式配置于仪表遮阳板lib的右端部lib’。由此,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 时,变速杆5与转向盘20不重合。由此,容易把握变速杆5的位置。并且,由于从驾驶员M 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5配置于转向盘20的外侧,因此,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多设置 在与转向盘20重合的区域的、车窗清洗液的操作开关26 (参照图7、从转向柱罩24设置的 操作开关类,或参照图2、方向指示灯的操作开关26等)等在操作变速杆5时不会成为阻 碍,能够改善操作性。并且,由于变速杆5配置在比转向盘20的中心轴0更靠上侧的在图2中以斜线示 出的区域Rl,因此在操作变速杆5时,如图6所示,能够仅通过握持转向盘20的手直接朝向 仪表遮阳板lib的右端部lib’延伸,就对变速手柄5A的内表面侧(前表面侧)的凹部5d、 5d(参照图5(a) (c))钩挂操作的手指。这时,凸部5c进入手指与手指之间,变速杆5的操 作性良好。图8(a)为表示操作变速杆5时的操作方向的侧视图,图8 (b)为表示手指对变速 手柄5A的钩挂情况的侧视图。如图8(a)所示,变速杆5的操作方向为在图中箭头XI、X2 所示的上下方向以及图中箭头Yl所示的左方向。在此,在图中箭头Y2所示的右方向上,变 速杆5在复位的过程中移动到所述瞬时位置(起始位置H,参照图2)。另外,在图8(b)所 示的例中,示出了对变速手柄5A的上侧的凹部5b钩挂食指F2及中指F3 (在附近),对下侧 的凹部5d钩挂无名指F4及小指F5 (在附近)的示例,但不局限于此,钩挂不同的手指来操 作变速杆5A也可以。并且,也可以在膨出部5b增加拇指Fl来操作。在此,根据图2所示的变速位置(变速模式)对操作变速杆5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例如,在从起始位置H向进档“D”操作时,在图8 (a)中,将操作杆5向图中箭头X2方向压 下且使变速杆5向图中箭头Yl方向移动,从起始位置H向空档“N”移动变速杆5,进而将变 速杆5向图中箭头X2方向压下而向进档“D”移动。由此,由变速装置1检测出进档“D”的要求,将信号从主体部2传送到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档位的切换的未图示的自动变速器控制 部。由此,自动变速器的档位切换至进档“D”。在向倒档“R”操作时,使变速杆5从起始位 置H向空档“N”移动,进而移动到倒档“R”,但由于这时的一系列的操作为“下”、“横”、“上”, 因此比“下”、“横”、“下”的向进档“D”的变速操作更难以操作。并且,在使变速杆5向进档“D”移动后,钩挂于变速手柄5A的手指脱离。若这样, 则变速杆5在通过未图示的弹簧等的作用力而移动的门槽中逆向移动(以X1、Y2、X1方向 按顺序移动),通过瞬时机构返回到起始位置H。也就是说,变速杆5向右方向的移动由于 通过瞬时机构的作用力而达成,因此为向左方向(操作方向)的移动容易进行的变速手柄 5Α的形状。 由此,仅通过握持转向盘轮圈20a的手直接向仪表盘11的仪表遮阳板lib延伸, 将手指钩挂于变速手柄5A而将变速杆5向规定方向移动,就能够得到期望的档位。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1,由于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 5配置于转向盘20的外侧,且配置于比转向盘20的中心轴0更靠上侧的区域Rl的仪表盘 11并且向驾驶员M侧突出,因此变速杆5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不会隐藏于转向盘20而能 够容易地观察到。此外,由于配置在容易反映在驾驶员M的余光中的、比转向盘20的中心 轴0更靠上侧的区域Rl的仪表遮阳板lib的右端部11b’,因此位置的把握容易,能见度良 好。并且,由于变速杆5配置于区域Rl的仪表遮阳板lib且向驾驶员M侧突出,因此在进 行变速杆5的操作时,设置于转向盘20的侧方的转向柱罩24的其他的操作开关26成为阻 碍的方面得到改善,变速杆5的操作性提高。并且,由于配置于比转向盘20的中心轴0更靠上侧,因此能够在接近转向盘20的 位置配置变速杆5,提高操作性。另外,变速杆5由于配置于仪表遮阳板lib且向驾驶员M侧突出,因此从仪表显示 部Ila向变速杆5的视线移动顺畅,能见度良好。并且,能够得到下述变速装置1 仅将操作 转向盘20的手向前方的仪表盘11延伸,就能够容易地操作变速杆5,操作性更加良好。另 夕卜,由于该操作也是仅将操作转向盘20的手向前方的仪表盘11延伸,因此动作自然且操作 感不会不协调,能够实现顺畅的变速操作。此外,能够在机动车行驶时不进行观察而容易地 把握变速杆5的位置,能在确保前方视野的同时容易地操作变速杆5。图9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1的变形例的图,在该变形例中,变速装置1的 变速杆5与设置在转向盘20的中央部的气囊装置40的气囊41的展开范围关联地配置,从 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5配置在气囊41的展开范围内R3。也就是说,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5配置在转向盘20的外侧,且在位于 比转向盘20的中心轴0更靠上侧的区域Rl的同时,位于气囊41的展开范围内R3。根据该变速装置1,在由于冲撞时的冲击使气囊装置40工作而展开气囊41时,展 开的气囊41为存在于变速杆5与驾驶员M之间的状态。由此,驾驶员M不会接触变速杆5, 无需对于变速杆5设置冲击吸收用的结构等。也就是说,尽管变速杆5为向驾驶座侧突出 的结构,但由于无需设置冲击吸收用的结构等,因此变速装置1的结构简单,有助于成本的 降低。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设置于左座驾驶的机动车中的装置,但对右座驾驶的 机动车也能够适用。这时,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构成为,从驾驶员M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5位于转向盘20的外侧,且位于比转向盘20的中心轴O更靠上侧 的、在图中以斜线示出的 区域R2(仪表遮阳板lib的左端部lib”)。
权利要求
一种变速装置,其具有操作变速器的变速状态的变速杆,其特征在于,从驾驶座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所述变速杆配置在转向盘的外侧且配置在比所述转向盘的中心轴更靠上侧的区域的仪表盘上,并且向所述驾驶员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向盘的中央部设有气囊装置,从所述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所述变速杆配置在所述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的展开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仪表盘具有包围显示车辆状态的显示装置的仪表遮阳板, 所述变速杆配置在所述仪表遮阳板上且向所述驾驶员侧突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见度及操作性良好的变速装置。该变速装置(1)具有操作变速器的变速状态的变速杆(5),其特征在于,从驾驶座的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5)配置在转向盘(20)的外侧且配置在比转向盘(20)的中心轴(O)更靠上侧的区域(R1)的仪表盘(11)上,并且向驾驶员侧突出。在转向盘(20)的中央部设置有气囊装置,从驾驶员的角度观察时,变速杆(5)配置在气囊装置的气囊的展开范围内。
文档编号B60K20/08GK101848821SQ20088011483
公开日2010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5日
发明者中村高弘, 奥原达也, 小松专, 石原阳子, 西川嘉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