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视镜折叠式遮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8006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后视镜折叠式遮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视镜遮雨装置,属于汽车后视镜配件技术领域。[0002]
背景技术
目前,原装的汽车后视镜,主要由镜壳和镶在镜壳内部的镜片两部分组成,基本上没有防雨装置。雨天时,雨水溅落后视镜面,影响后视镜的清晰度,视线不清,行车不便,甚至造成危险事故。 一些改装、添加的防雨罩、壳等设施,普遍改造难度大,成本高,装卸不便,防雨效果不佳。特别是晴天还会影响原有后视镜的外形美观。[0004]
发明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汽车后视镜防雨功能不足及外加防雨装置晴天影响原车美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视镜折叠式防雨装置。该装置是在现有的汽车后视镜上加装一片相同的可折叠的镜片及与其相连接的亦可折叠的扇形薄防雨软帘。它们雨天时打开,可在后视镜的上端和外端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的相对封闭的半围框形遮雨棚,起到很好的防雨作用;晴天时将它们折叠收起,可恢复原装后视镜的原貌,操作简便,不影响汽车原装后视镜的功能和外形美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①.在原装汽车后视镜(按其镜面形状大致划分为横向长方形镜和竖向长方形镜两大类)镜片(以下简称下层镜片)上面再同向叠加一层形状、构造相同的镜片(以下简称上层镜片),在下层镜片和上层镜片的上端(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为外侧一端)边缘对应选两个点用活动轴联接(选两个点联接是为了让两条边缘的大部分相联接于一条直线上,特别是指镜片上端边缘呈非直线型的后视镜),可掀起、合下;下层镜片和上层镜片的下端(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为靠里侧一端)边缘用按压纽扣(纽扣的上、下叶片分别固定在下层镜面的下端边缘中部和上层镜片背面下端边缘中部)联接,可扣下合闭(合闭后纽扣夹在上下层镜片之间,不外露),也可打开掀起。上层镜片向上(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为向外侧)掀起的幅度到其背面与下层镜面成垂直(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为110° ±10° )角度时卡住固定;上层镜片向下(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为向里侧)折叠合闭的幅度到其背面与下层镜面重叠为止。②.再用一个半径略小于上、下层镜片高度(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为宽度),夹角为70。(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为110。 ±10° )的扇形薄防雨软帘的两条直边分别与上层镜片的背面外端和下层镜片的镜面同侧外端按一定角度和位置粘接固定。扇形薄防雨软帘的夹角角度和半径是固定的,其两条直边与新加装的镜片和原后视镜片粘接的角度和位置也是固定的。在横向长方形镜中,夹角为70°的扇形薄防雨软帘两条直边的粘接线的一端分别与上、下层镜片的下端边线相交成70°的角度,且两条粘接线的另一端相交,其交点应在上、下层镜片上端边缘联接的合缝线上,形成三条线交汇于一点,即为扇形薄防雨软帘的夹角顶点位置所在;在竖向长方形镜中,夹角为IIO。 ±10°的扇形薄防雨软帘两条直边的粘接线分别与上、下层镜片的上端边线平行,且两条粘接线的一端相接,其接头点应在上、下层镜片外端边缘联接的合缝线上,形成三条线交汇于一点,即为扇形薄防雨软帘的夹角顶点位置所在。无论横向还是竖向长方形后视镜,其上、下层镜片折合重叠后,扇形薄防雨软帘的两条直边都将重叠(于一条线)。扇形薄防雨软帘随上层镜片的掀起而打开,随上层镜片的合闭而折叠。它打开的幅度为扇面平展铺开,它折叠后,向内收起,附夹在上、下镜片之间,不外露。③.雨天,加装的上层镜片和扇形薄防雨软帘打开时,上层镜片的功能是用作遮雨板,暴露出来的下层镜片发挥后视镜的作用;晴天,加装的上层镜片和扇形薄防雨软帘折叠合闭时,下层镜片被遮挡,上层镜片发挥后视镜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雨天时,将加装的镜片和扇形薄防雨软帘分别掀起、打开,在后视镜的上端和外侧一端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的相对封闭的半围框形遮雨棚,有效防止雨水溅落到后视镜面,使后视镜面保持清晰。同时,由于加装的镜片和扇形薄防雨软帘分别按一定角度、位置联接和粘接固定,它们掀起打开后,其平面分别与原后视镜面形成一定的相交角度,从而不会影响后视镜原有的视线角度和范围。晴天时,将加装的镜片和扇形薄防雨软帘依次折叠收起并固定,可使汽车后视镜恢复原状,不影响原有的功能和外形美观。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即横向长方形后视镜)中,已掀起打开的遮雨装置左侧位仰视图。
图中①.下层镜片,②.上层镜片,③.扇形薄防雨软帘,④.上、下层镜片联接纽
扣, .上、下层镜片联接活动轴,⑥.后视镜外壳,⑦.后视镜与车体连接柄。
图1. 1至
图1. 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遮雨装置掀起打开的操作步骤示意图。
图1. 3至
图1. 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中遮雨装置折叠闭合的操作步骤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即竖向长方形后视镜)中,已掀起打开的遮雨装置左侧位仰视图。 图中①.下层镜片,②.上层镜片,③.扇形薄防雨软帘,④.上、下层镜片联接纽
扣, .上、下层镜片联接活动轴,⑥.后视镜外壳,⑦.后视镜与车体连接柄。 图2. 1至图2. 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遮雨装置掀起打开的操作步骤示意图。 图2. 3至图2. 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中遮雨装置折叠闭合的操作步骤示意图。 图3是第一个实施例(即横向长方形后视镜)中,扇形薄防雨软帘展开平铺示意图。 图4是第一个实施例(即横向长方形后视镜)中,扇形薄防雨软帘与上、下层镜片粘接的角度、位置示意图。图中①.下层镜片,②.上层镜片,③.扇形薄防雨软帘。[0019] 图5是第二个实施例(即竖向长方形后视镜)中,扇形薄防雨软帘展开平铺示意图。 图6是第二个实施例(即竖向长方形后视镜)中,扇形薄防雨软帘与上、下层镜片粘接的角度、位置示意图。
图中①.下层镜片,②.上层镜片,③.扇形薄防雨软帘。[0022] 图7是雨天遮雨装置掀起打开时的俯视图。 图中①.已掀起打开的扇形薄防雨软帘(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中为上层镜片),②.下层镜面,③.后视镜外壳, .后视镜与车体连接柄,⑤.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中,雨天,打开折叠式遮雨装置时先按压打开联接纽扣④,将上层镜片②向上掀起(
图1. 1)至其背部平面与下层镜片①平面垂直时卡住固定,此时粘接在上层镜片②和下层镜片①之间的扇形薄防雨软帘③亦平展铺开,使后视镜的上端和外侧一端形成半围框形遮雨棚,同时,下层镜面露出,发挥后视镜作用,打开操作步骤完成(
图1.2);晴天,收起遮雨装置,恢复后视镜原状时,将上层镜片②向下折合(
图1.3至1.4)至其背面平面与下层镜面①重叠,并将扇形软帘③向内折叠,使其置于上层镜片②和下层镜片①之间的夹缝中,不外露。然后按压上、下层镜片联接纽扣④固定。此时,下层镜面①被遮挡,上层镜片②发挥后视镜作用,折叠收起操作步骤完成,后视镜恢复原状(
图1.5)。 在图2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雨天,打开折叠式遮雨装置时,先按压打开联接纽扣④,将上层镜片②向外侧掀开(图2. 1)至其背部平面与下层镜片①平面成一定角度(110° ±10° )时卡住固定,此时粘接在上层镜片②和下层镜片①之间的扇形薄防雨软帘③亦平展铺开,使后视镜的上端和外侧一端形成半围框形遮雨棚,同时,下层镜面露出,发挥后视镜作用,打开操作步骤完成(图2.2);晴天,收起遮雨装置,恢复后视镜原状时,将上层镜片②向内侧折合(图2.3至2. 4)至其背面平面与下层镜面①重叠,并将扇形软帘③向内折叠,使其置于上层镜片②和下层镜片①之间的夹缝中,不外露。然后按压上、下层镜片联接纽扣④固定。此时,下层镜面①被遮挡,上层镜片②发挥后视镜作用,折叠收起操作步骤完成,后视镜恢复原状(图2. 5)。 在图7所示的遮雨装置掀起打开的俯视图中,后视镜下层镜面②与车体⑤侧面的夹角一般在7(T左右,已掀起打开的扇形薄防雨软帘(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中为上层镜片)①的平面与下层镜面②的平面相交成110。 ±10°的角度,使扇形薄防雨软帘(指横向长方形镜,竖向长方形镜中为上层镜片)①的平面与车体⑤侧面平面大致保持平行,不会遮挡视线,保证了后视镜下层镜面②的视线角度和范围不受影响。
权利要求一种汽车后视镜折叠式遮雨装置,在后视镜的上端和外端分别加装有一块镜片和扇形薄防雨软帘,形成相对封闭的半围框形遮雨棚,其特征是加装的镜片与扇形薄防雨软帘相互连接并分别与原后视镜片联接,而且均可以向外打开和向内折叠。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折叠式防雨装置,其特征是加装的镜片与原后视镜片同形状、同构造、镜面同方向且有一边活动联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视镜折叠式防雨装置,其特征是扇形薄防雨软帘的夹角角度和半径是固定的,其两条直边与新加装的镜片和原后视镜片粘接的角度和位置也是固定的。
专利摘要一种汽车后视镜折叠式遮雨装置。该装置是在原装汽车后视镜镜片上面再同向叠加一层形状、构造相同的镜片,并将其一侧边缘与原镜片同侧边缘用活动轴联接;再用一个夹角和半径确定的扇形薄防雨软帘按一定角度和位置将新加装的镜片的背面外端和原镜面同侧外端固定连接。新加装的设施均可在一定范围内活动、折叠。雨天时,分别将它们掀起、打开,并在一定位置卡住固定,可在原后视镜的上端和外端形成一个相互联接相对封闭的半围框遮雨棚,有效防止雨水溅落后视镜面,使后视镜面保持清晰。同时,也不会影响后视镜原有的视线角度和范围。晴天时,依次将新加装的设施折叠收起,并用按压纽扣连接固定,即可恢复后视镜原状,不影响原后视镜的功能和外形美观。
文档编号B60J11/06GK201516799SQ20092016315
公开日2010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0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吕俊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