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隔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8651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擎隔热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引擎隔热板。
背景技术
引擎隔热板是汽车的重要零部件,它安装于汽车引擎罩内部,防止引擎缸体辐射 的热量和空气对流的热量从引擎罩传到驾驶室内部,避免驾驶室工作环境恶化而造成的驾 乘不适,甚至行车事故,同时也避免热量辐射导致车体表面涂料老化脱落。由于引擎隔热板在汽车引擎发动时处于高温工作环境,而引擎关闭时则处于常温 环境,冷热交替频繁,温差大,引擎隔热板由于热胀冷缩造成的周期性形变难以避免;故而 除其材料隔热性能外,引擎隔热板与车体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固性亦是考察其性能的重要 指标,需避免因引擎隔热板的周期性形变而导致其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发生塑性形变、疲劳, 甚至损裂,进而导致引擎隔热板松动或脱落。因此,引擎隔热板多采用可拆卸式固定连接的 连接结构与车体固接,以获得配合间隙和变形余量,而非采用铆焊等刚性连接方式。现有的引擎隔热板有采用卡扣式的连接结构,即在引擎隔热板设置卡扣,卡扣前 端凸设有与开设于车体相应位置的卡槽相匹配的卡钩,通过卡钩卡入卡槽,卡钩尾端的台 阶面被约束于卡槽内壁而实现引擎隔热板的固定连接。然而,上述结构的引擎隔热板,其卡扣的卡钩一般直接延设于卡扣本体前端,柔韧 性很差,卡钩的弹性收缩量小,组装困难,在扣入卡槽时,易造成卡扣严重变形,不能回弹, 装配性能较差;且卡扣的变形余量小,在工作过程中,仍易发生塑性形变或疲劳断裂,从而 造成引擎隔热板松动或脱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装配性能好,连接稳定性 高的引擎隔热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引擎隔热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前端凸设有卡钩,所 述卡扣凸设有一对卡脚,所述卡脚之间设置有变形间隙,所述卡钩分别凸设于所述卡脚前端。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卡脚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卡钩长度的3倍,且不大于所述卡钩长度的5倍。进一步地,所述卡脚面向所述变形间隙的侧缘延设有加强肋。其中,两个所述卡脚的加强肋在靠近卡脚根部处相向延伸并相互连接,从而在所 述变形间隙底部形成一根部加强肋。其中,所述加强肋与根部加强肋的夹角处成型有弧形倒角。其中,所述加强肋前端延伸至所述卡钩侧缘对应的区域,且加强肋前端不伸出所 述卡钩前端。[0015]其中,所述加强肋前部自靠近所述卡钩的位置至加强肋前端的宽度逐渐减小。其中,所述加强肋的侧边缘线为顺滑无突变点的侧边缘线。其中,所述卡脚根部成型有宽度增大的脚基。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引擎隔热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 前端凸设有卡钩,所述卡扣凸设有一对卡脚,所述卡脚之间设置有变形间隙,所述卡钩分别 凸设于所述卡脚前端;由于设置有卡脚,所述卡钩形成悬臂结构,装配时,卡钩受挤压而带 动卡脚在弹性形变量范围内发生挠曲,从而使卡钩在变形间隙内移动而完成装配,装配方 便,卡扣在装配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装配性能好;工作过程中由于一对卡脚之间设置有变 形间隙,卡扣变形余量大,对引擎隔热板本体的周期性形变适应性好,连接稳定性高,使引 擎隔热板不易松动或脱落。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 任何限制。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擎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和图2中包括1-本体;2——卡扣;21-卡钩;22-卡脚;221——脚基;23——变形间隙;24——加强肋;25——根部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引擎隔热板,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设 置有卡扣2,所述卡扣2前端凸设有卡钩21,所述卡扣2凸设有一对卡脚22,所述卡脚22之 间设置有变形间隙23,所述卡钩21分别凸设于所述卡脚22前端。本实用新型在装配时,所述卡钩21受卡槽槽壁的挤压而向所述变形间隙23内移 动,并带动卡脚22在弹性形变量范围内发生挠曲,卡钩21进入卡槽后,所述卡脚22在自身 复位弹力作用下回弹,从而使卡钩21弹回,卡钩21的台阶面与卡槽内壁接触而被约束,从 而完成装配。由于设置有卡脚22,所述卡钩21形成悬臂结构,活动范围大,卡扣2柔韧性 好,装配方便,卡扣2在装配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装配性能好;工作过程中由于一对卡脚 22之间设置有变形间隙23,卡扣2变形余量大,对引擎隔热板本体1的周期性形变适应性 好,连接稳定性高,使引擎隔热板不易松动或脱落。较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卡脚22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卡钩21长度的3倍,且不大于所述卡钩21长度的5倍。若卡脚22长度过短,则卡脚22所形成的悬臂短,弹性形变量 小,从而使卡钩21的移动范围小,不利于装配;若卡脚22长度过长,则卡脚22自身强度降 低,挠曲变形过程中易发生折断;故而本实用新型设置所述卡脚22的长度在卡钩21长度的 3 5倍范围,既保证了装配便利性,又保证了卡扣2结构强度,从而保证了引擎隔热板的安
装可靠性。见图2所示,所述卡脚22面向所述变形间隙23的侧缘延设有加强肋24。所述加 强肋M沿所述卡脚22面向所述变形间隙23的一侧侧缘设置,加强了卡脚22在挠曲变形 时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和工作可靠性。其中,所述卡脚22与加强肋对可 以采用一体成型的加工方式制备。其中,两个所述卡脚22的加强肋M在靠近卡脚22根部处相向延伸并相互连接, 从而在所述变形间隙23底部形成一根部加强肋25。这样,两个卡脚22的加强肋M通过所 述根部加强肋25形成整体,进一步提高了所述卡脚22的结构强度。其中,所述加强肋M与根部加强肋25的夹角处成型有弧形倒角。在所述卡脚22 的挠曲变形过程中,所述加强肋M与根部加强肋25的夹角处为应力集中区域,所述弧形倒 角的设置,使加强肋M的边缘顺滑无突变点地过渡至根部加强肋25的边缘,从而避免了应 力集中点的出现,分散了应力,提高了结构强度。其中,所述加强肋M前端延伸至所述卡钩21侧缘对应的区域,且加强肋M前端 不伸出所述卡钩21前端。卡脚22受力挠曲变形过程中,其前端,即悬臂端挠曲度大,应力 小,故而其加强肋M前端延伸至所述卡钩21侧缘对应的区域,且不伸出所述卡钩21前端, 一方面节约材料,另一方面使卡脚22前部易于挠曲变形,有利于完成装配。其中,所述加强肋M前部自靠近所述卡钩21的位置至加强肋M前端的宽度逐渐 减小。如上所述,前部宽度逐渐减小的加强肋M有利于卡脚22前部挠曲变形和节约材料。其中,所述加强肋M的侧边缘线为顺滑无突变点的侧边缘线。这样避免了应力集 中于侧边缘线的突变点处,提高了本引擎隔热板的装配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其中,所述卡脚22根部成型有宽度增大的脚基221。装配和工作过程中,卡脚22 根部是力的传递区域和应力集中区域,所述脚基221的设置,提高了卡脚22根部的结构强 度,进而提高了本引擎隔热板的装配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 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引擎隔热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前端凸设有卡钩,其特 征在于所述卡扣凸设有一对卡脚,所述卡脚之间设置有变形间隙,所述卡钩分别凸设于所 述卡脚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脚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卡钩 长度的3倍,且不大于所述卡钩长度的5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脚面向所述变形间隙的侧 缘延设有加强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卡脚的加强肋在靠近卡 脚根部处相向延伸并相互连接,从而在所述变形间隙底部形成一根部加强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与根部加强肋的夹角 处成型有弧形倒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前端延伸至所述卡钩 侧缘对应的区域,且加强肋前端不伸出所述卡钩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前部自靠近所述卡钩 的位置至加强肋前端的宽度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的侧边缘线为顺滑无 突变点的侧边缘线。
9.根据权利要求1 8任意一项所述的引擎隔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脚根部成型 有宽度增大的脚基。
专利摘要一种引擎隔热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前端凸设有卡钩,所述卡扣凸设有一对卡脚,所述卡脚之间设置有变形间隙,所述卡钩分别凸设于所述卡脚前端;由于设置有卡脚,所述卡钩形成悬臂结构,装配时,卡钩受挤压而带动卡脚在弹性形变量范围内发生挠曲,从而使卡钩在变形间隙内移动而完成装配,装配方便,卡扣在装配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装配性能好;工作过程中由于一对卡脚之间设置有变形间隙,卡扣变形余量大,对引擎隔热板本体的周期性形变适应性好,连接稳定性高,使引擎隔热板不易松动或脱落。
文档编号B60R13/08GK201872700SQ20102058390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30日
发明者周锡滨, 李叔明 申请人:东莞广泽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