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旋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238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旋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过驾驶员的操作切换车辆的行驶模式时把持的变速旋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2-2M944号公报公开了通过驾驶员的操作切换行驶模式的装置。该装置中,变速杆的杆部通过在十字方向形成有槽的面板而延伸,在其前端配置有变速旋钮, 其作为驾驶员的操作部件而发挥功能。然而,在上述装置中,变速旋钮可能会挂住驾驶员衣服的袖子及挂件等,从而导致误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误操作的变速旋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构成为如下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变速旋钮,即、从杆部件的轴向第一位置至该第一位置的下方即把持部的下表面,把持部的径向长度为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以上。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辆的驾驶室内部分侧面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副仪表板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瞬时型变速开关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瞬时型变速开关的工作区域的概略图;图5是实施例1的变速旋钮的上面图及侧面图;图6是实施例1的精加工槽部件的上面图;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图6的A-A部分剖面图的概略图;图8是表示变速旋钮附近与驾驶员等的手的关系的概略图;图9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实用空间,驾驶员等加速时的手的轨迹及袖子的轨迹的图;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车辆的驾驶室内部分侧面图。符号说明1 仪表盘2 副仪表板3 瞬时型变速开关4 驾驶座31 变速旋钮31a把持部
31b杆部32精加工槽部件(7 4 二V * \ y—卜)33滑盖315下表面321精加工球面322槽(欠一卜)333滑动球面521第一转动轴522第二转动轴523杆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变速旋钮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驾驶室内部分侧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副仪表板部分的立体图。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作为搭载于变速双电缆系统的开关发挥功能,与通过联杆机构或电缆与自动变速器连结的选速杆其意思有所不同。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主要在不是物理操作自动变速器具备的手动阀等装置的方面、不具备用于确定档位位置并表现操作感的棘爪机构等的点等中, 与后者的选速杆不同。另外,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在选择后退行驶模式(相当于 R档位)、前进行驶模式(相当于D档位)、空档模式(相当于N档位)时被操作。在一般的自动变速器中,选速杆选择且静止的位置和行驶模式一致,与之相对,在实施例1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中,后述的变速旋钮31的初始位置及模式切换后的位置通常为起始位置。通常,变速旋钮将在操作后不管驾驶员的意思,都返回初始位置的开关形式称为瞬时型,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一实施例,也记载瞬时型变速开关3。另外,实施例1的车辆为电动汽车,不具备发动机等内燃机,为通过电动发动机的驱动力控制实现各种行驶模式的构成。但是,应用本发明的车辆并不限于电动汽车,也可以是具备一般的内燃机的车辆或混合动力车辆。在向车宽方向延伸的仪表盘1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配置有副仪表板2。副仪表板 2立设于驾驶座4及未图示的副驾驶座之间。该副仪表板2具有扶手部加,其形成于驾驶座4的座椅靠背附近;延设部2b,其在扶手部加的上面的下方从扶手部加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部向前方延伸,且在该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部附近设置有瞬时型变速开关3 ;实用空间2c,其在延设部2b的上面的下方从延设部2b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部向前方延伸, 在其上面配置有盘21、杯架22等。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瞬时型变速开关3的构成的立体图。瞬时型变速开关3相对于内装于副仪表板2内的变速基台5而被固定支承。变速基台5具有相对于车身的底板固定的基体托架51、向控制单元等发送规定驾驶员变速操作方向并且进行操作的信号的变速组件52。通过螺栓53将变速组件52与基体托架51联结固定。变速组件52具有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变速操作时的转动中心的第一转动轴521、与该第一转动轴521 —体地形成且与第一转动轴521 —同转动且成为车宽方向的变速操作时的转动中心的第二转动轴 522。安装后述的变速旋钮31的杆部件523从第二转动轴522向上方延伸。第一转动轴521及第二转动轴522以成为中立位置的方式被施加弹性力,在杆部件523上以不作用任何的外力的状态成为朝向上方(杆部件523为大致直立状态)的位置 (初始位置起始位置)。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瞬时型变速开关的工作区域的概略图。实施例1的瞬时型变速开关3通过其机械构成,允许从起始位置向车宽方向左侧即仅向驾驶座侧进行变速旋钮31及杆部件523的转动(第一范围),而不允许从起始位置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这些转动。而且,变速开关3其构成为,一旦从起始位置拉向驾驶度侧使变速旋钮31 及杆部件523转动时,允许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转动(第二范围)。在此,将变速旋钮31及杆部件523拉向驾驶座侧时,在它们处于该位置的状态下规定条件(例如,经过规定时间等) 成立时,判断为选择空档位置。因此,在选择R档及D档时,变速旋钮31及杆部件523即使多次通过空档位置,如果规定条件不成立,也不判断选择了空档位置。因此,可进行大致T 字状的范围的操作。在变速组件52的上方安装有变速旋钮组件30。变速旋钮组件30具有驾驶员把持操作的操作部件即变速旋钮31、与变速旋钮31 —体地安装的滑盖33、配置于变速旋钮31 与滑盖33之间且相对于变速组件52固定支承的精加工槽部件32。滑盖33具有滑动球面 333、形成于滑动球面333的大致中央且插入变速旋钮31的一部分的贯通孔331、用于一体组装变速旋钮31和滑盖33的嵌合部332。精加工槽部件32具有精加工球面321、仅在变速旋钮31的操作范围开口的槽322。精加工槽部件32和滑盖33可相对移动地形成。即使操作变速旋钮31且在槽322内使变速旋钮31的位置发生变化,滑动球面333也能够总是在可遮蔽驾驶室内侧和变速组件52侧的范围内形成。图5为变速旋钮31的上面图及侧面图。变速旋钮31具有驾驶员的手等可接触的把持部31a、和驾驶员的手等非接触的杆部31b。在本说明书中,是否与把持部对应,在通常的操作时通过驾驶员的手是否接触来区别。因此,即使变速旋钮整体由同一部件构成,基于各部位的形状及基于其形状的功能,确定变速旋钮哪个部位与把持部对应。例如,在变速旋钮中,将与轴垂直的截面的面积为最大的面作为把持部的下表面(最下面或最下端)的情况、及相对于截面积大致一定的筒形状的变速旋钮而设计细颈的情况下,也有时将该细颈的下端位置作为把持部的下表面(最下面或最下端)。俯视把持部31a的最外周为圆形状, 其大小被设计在比一般成人的手掌小一些的范围内(例如,直径IOcm左右)。变速旋钮31 的轴01与安装变速旋钮31的杆部件523的轴方向一致。在此,将杆部件523延伸的方向 (杆部件523的轴方向轴01的方向)作为变速杆方向,沿轴01将朝上方向作为变速杆上方(轴01方向上方),沿轴01将朝下方向作为变速杆下方(轴01方向下方)。在把持部31a的后侧(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侧)形成有光滑的曲面即第一曲面310。 第一曲面310从变速杆上方朝向下方扩径,S卩,以从变速杆上方越朝向下方,距轴01的径方向的距离越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第一曲面310其法线向量一定作为具有变速杆向上方向的成分的曲面而形成。再换言之,第一曲面310的轴01方向的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比第一位置的轴01方向下方的位置的径向长度短。曲面的径向长度是指与通过该轴向位置的轴01垂直的平面上的距该曲面的轴01距离。S卩,上述轴01方向的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是指与通过该第一位置的轴01垂直的平面上的距第一曲面310的轴01的距离,上述第一位置的轴01方向下方的位置的径向长度是指与通过该位置的轴01垂直的平面上的距第一曲面310的轴01的距离。在把持部31a,包含轴01的截面(即侧面看)的外形(轮廓)具有曲线(把持部 31a的后侧的侧面和包含轴01的平面的交线呈曲线)。换言之,把持部31a的后侧,特别是轴心(轴01)的后侧的区域的径向长度,从杆部件523的轴方向第一位置至该第一位置的下方即把持部31a的下表面315(最下面或最下端),形成为在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以上。把持部的径向长度是指与通过该轴向位置的轴01垂直的平面上的距把持部的外形线的轴01 的距离(把持部的径向的厚度)。即,把持部31a的后侧在从轴01方向的第一位置至把持部31a的下表面315的轴向位置的轴向的范围内,以与轴01垂直的平面上的距把持部31a 的外形线的轴01的距离成为与通过第一位置的轴01垂直的平面上的距把持部31a的外形线的轴01的距离以上的方式形成。因此,图5中表示在比把持部31a的轴向中央位置稍靠上方设定了第一位置的例子,即使将第一位置设定在轴向的任何位置,把持部31a的径向长度也是从该位置至下表面315(最下面或最下端)增大。S卩,着眼于包含轴01的截面的外形形状时,将第一位置设定在任何位置,从那开始轴01方向下方的把持部31a的径方向长度也具有至下面315 (把持部31a的最下面或最下端)增大的关系。在实施例1中,在后述的顶面部311,相对于向轴向下方的位移,径向长度成比例地增大(在包含轴01的截面上,从顶面部311的外形线上的点下降到轴01的垂线的长度与该外形线上的点和该外形线和轴01的交点之间的轴01方向距离成比例增大), 在第一曲面310中径向长度增大,以绘制向轴向上方凸的曲线(包含轴01的截面的从第一曲面310的外形线上的点下降至轴01的垂线的长度随着向轴01方向下方增大,其增加率越向轴01方向下方越小),在规定的轴向位置变更径向长度的增大特性,但径向长度在中途未变更增大特性,也可以至把持部31a的最下面成比例地增大,通常也可以以绘制向轴向上方凸的曲线的方式增大。由此,防止驾驶员等的袖子及挂件等挂在把持部31a上。另夕卜,包含轴01的截面的把持部31a的外形线如上所述,为成比例地增大的直线或向上凸的曲线,它们的法线向量具有轴01方向向上方向的成分,所以即使袖等接触,也能够向轴向上方侧脱开(引导)袖子等,抑制袖子等挂在把持部31a上。另外,在顶面部311及第一曲面310上也可以组合径向长度以绘制向下凸的曲线的方式而增大的构成。把持部31a在其变速杆上方侧具有顶面部311。顶面部311为以与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相比车辆前后方向前侧高的方式倾斜的较平的圆形倾斜面。换言之,顶面部311的法线向量具有车辆前后方向朝后方向的成分。该顶面部311在较大范围承受来自驾驶员的手掌输入的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的力。在此,顶面部311和第一曲面310的接合部或它们之间的边界、即如图5的侧面图所示,在侧面看时将从大致直线的顶面部311以斜度(曲率)变化的位置(或包含车辆前后方向轴和轴01的截面的外形线斜度(曲率)变化的点)定义为基准点,将沿着通过该基准点的变速杆方向的轴(与轴01平行的轴)定义为轴02,将轴02接近轴01的方向定义为内侧,将轴02远离轴01的方向定义为外侧。这时,第一曲面310朝向变速杆下方扩径,不仅以自轴01的径向距离增大的方式形成,而且,在通过基准点的轴02的外侧具有从该基准点朝向轴向最下端即下表面315扩大的扩大部。换言之,变速旋钮31从较平坦的上面朝向下方形成轴向的厚度时,从基准点至把持部31a的最下端,具有作为自轴02的径向长度增大的扩大部的第一曲面310,该第一曲面310的法线向量具有轴02方向向上方向的成分。 因此,即使袖子等接触,在上方侧也能够脱开袖子等,抑制袖子等被挂住。在此,把持部的自轴02的径向长度是指与轴02垂直的平面上的把持部的外形线的距轴02的距离。另外,基准点作为曲率大不相同的两个面(在实施例1中顶面部311和第一曲面310)的交界点被定义,因此,顶面部311并不限于平面,也可以是具有小曲率的园顶形状等。另外,上述曲率即可以是外径形状具有多少凹凸的形状等,也可以基于粗略的轮廓判断。另外,从把持部31a的侧方向前方(左侧、右侧、及前侧的侧面)具有伸出部312, 其外周(与轴01垂直的截面的外周的长度)与顶面部311相比,以比变速杆下方(轴01方向下方)的所定位置的外周大,比把持部31a的最大外周小的方式向径向外侧伸出;弯曲面 313,其与该伸出部312相比在变速杆下方向径向内侧弯曲;扩径部314,其与该弯曲面313 相比在变速杆下方直径扩大即从变速杆上方以越朝向下方自轴01的径向的距离越大的方式形成,形成把持部31a的最大外周。弯曲面313在把持部31a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侧面,在变速杆方向弯曲形成为最长,即弯曲面313的轴01方向的宽度以最大的方式形成,从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侧面贯穿左右的侧面,以随着向车辆前后方向后方侧缩短的方式即以弯曲面313的轴01方向的宽度慢慢变小的方式形成。另外,扩径部314与第一曲面310连续连接,在把持部31a的最下端形成圆盘状的最大外周。通过这些伸出部312、弯曲面313及扩径部314,在把持部31a的外形上形成驾驶员手指易握住的指握部分,提高操作性。在把持部31a和杆部31b之间形成有下表面315。 实施例1的情况下,与下表面315的与轴01垂直的截面以比其它轴01方向位置的截面的截面积大的方式即以形成最大截面积的方式形成。另外,通过把持部31a的最大截面积即下表面315的轴01的最大对角线即直径以比把持部31a的变速杆方向长度的最大值大的方式形成。换言之,把持部31a以与轴01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最大值比轴01方向的最大长度长的方式形成。这样,通过将把持部31a的形状设为扁平的形状,能够整体地接受驾驶员的手掌,发挥所谓掌托效果(〃一 A > 7卜効果)。例如,驾驶员能够以将肘部放在扶手部 2a,将手掌放在把持部31a的状态待机。另外,通过设为扁平的形状,能够在驾驶室内空间减小变速杆占有的空间,能够高效地使用空间。杆部31b包含具有与滑盖33的贯通孔331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的第一杆部件 316。第一杆部件316具有嵌入滑盖33的嵌合部33的爪部317。爪部317在第一杆部件 316和滑盖33之间以夹持精加工槽部件32的状态与滑盖33的嵌合部332嵌合。第一杆部件316与滑盖33的滑动球面333相比,以在当该球面的径向超过规定长度的状态组装在一起。杆部31b比第一杆部件316直径小,且具有与杆部件523的轴嵌合的第二杆部件318。图6为精加工槽部件32的俯视图。精加工槽部件32以从形成于副仪表板2的延设部2b的圆形的开口 2bl仅有精加工球面321露出的方式设置。在精加工球面321上槽 322开口。该槽322具有形成选择后退行驶模式的R档位置的反向槽322b、形成选择前进行驶模式的D档位置的驱动槽322c、位于反向槽322b和驱动槽322c的中间且形成空档位置的空档槽322d。另外,在空档槽322d的车宽方向右侧即副驾驶座侧具有形成起始位置的起始槽32加。换言之,精加工槽部件32在变速旋钮31移动范围具有切槽,其为覆盖该范围以外的范围的曲面状的部件。在此,切槽表示上述各槽322,上述第一范围相当于从起始槽32 覆盖于空档槽322d形成的切槽范围,第二范围相当于从空档槽322d覆盖于反向槽322b及驱动槽322c形成的切口范围。如图6的点划线所示,变速旋钮31处于起始位置时,起始槽32 的缘部由变速旋钮31完全覆盖成为未露出的状态。图7为表示图6的A-A部分剖面图的概略图。精加工槽部件32的槽部分的辅助线B(图7的点划线将精加工球面321的上面的外形线假想延长至槽322的开口部的线) 从侧面看配置为比把持部31a的下表面315的辅助线C(表示假想将下表面315延长的平面的假想线)靠变速杆上方(槽部分的辅助线B和轴01的交点D位于比辅助线C更靠精加工球面321的径向外侧)。换言之,槽部分的辅助线B和下表面315的辅助线C以从变速旋钮31转动中心方向观察具有交点的方式配置。由此,把持部31a以与精加工槽部件32 极近的距离配置,以杆部分几乎未露出的方式配置。另外,精加工球面321的曲率及滑盖33 的滑动球面333的曲率按照以第一转动轴521及第二转动轴522为转动中心的一定曲率形成。由此,无论将变速旋钮31朝哪个方向操作,把持部31a的下表面315和精加工槽部件 32之间的距离都被保持一定,同样,精加工槽部件32和滑动球面333的距离也保持一定。 换言之,这意味着能够使把持部31a与精加工槽部件32的距离及精加工槽部件32与滑盖 33的距离极接近。这是因为通过变速杆操作没有产生干涉。这还意味能够将从精加工槽部件32向变速杆上方露出的部分设定得极短。即,可以将杆部31b及杆部件523的长度设定得很短,可以通过小的变速行程切换行驶模式。如实施例1,以用手掌整体包住把持部31a的方式抓住的类型中,可用手尖的动作实现变速杆的操作。接着,对基于上述构成的作用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变速旋钮31附近与驾驶员等手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图。图8(a)表示比较例的把持部,图8(b)表示实施例1的把持部 31a。比较例为作为把持部的形状使杆部延伸至精加工槽部件的上方,在杆部的上方扩径形成把持部的例子。在比较例的情况下,驾驶员的袖子及戴在腕部的挂件等易挂在把持部自身或进入把持部和精加工槽部件之间而被挂住。该情况下,会无意图进行变速杆操作,不予优选。特别是,如实施例1,在瞬时型变速开关3的情况下,如自动变速器的棘爪机构,由于不能得到相对于操作力大的反作用力,所以容易操作。另外,如实施例1那样,在精加工槽部件的槽呈T字状的情况下,向起始位置的前后方向的输入因原来限制变速杆操作而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大多对变速旋钮施加倾斜的力,该情况下,会因车宽方向成分的力造成误操作。另外,将拉到驾驶员侧的位置设定为空档位置时,例如在以选择了前进行驶模式的状态误操作的情况下,会选择无意图的行驶模式即空档位置。为了避免这些,考虑增加至确定选择空档位置前的判断时间。但是,该时间增加时,驾驶员必须在选择空档位置时长时间持续拉住变速杆,会感到觉不适感。与之相对,实施例1的把持部31a由于使把持部31a与精加工槽部件32的距离极为接近地配置,所以把持部31a和精加工槽部件32之间的间隙小,袖子等极难进入。而且, 作为把持部31a的形状,第一曲面310的轴01的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比第一位置的下方位置的径向长度短。另外,包含轴01的截面(即侧面看)的外形具有曲线。另外,该曲线的法线向量具有轴01方向朝上方向的成分。由此,即使袖子碰到把持部31a,也能够不会挂住沿第一曲面310向前方脱开,能够避免无意图的变速杆操作。另外,变速开关3由于是拉向驾驶员侧后操作变速旋钮31的构成,所以在把持部31a的最下面驾驶员侧与滑盖33之间形成较大的间隙,但为即使该间隙内挂住袖子等,也不容许向变速旋钮31的副驾驶座侧移动的构成,并没有特别的问题。图9是表示在实用空间2c的杯座22放置饮料,驾驶员等取饮料时的手的轨迹及袖子的轨迹的图。在实施例1中,将瞬时型变速开关3制作为扁平的形状,由于采用以短行程进行变速杆操作的构成,所以将瞬时型变速开关3配置在副仪表板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而且,在仪表盘1与副仪表板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设计实用空间2c。这时,当是如比较例的把持部时,如袖子轨迹所示,每次进入实用空间2c时会被挂住,实用空间2c的实用性会极端地降低。与此相反,在实施例1中如上述,由于为难以挂住袖子等构成,所以能够提高实用空间2c的实用性。如以上说明,在实施例1中能够得到下述列举的作用效果。(1)在通过上端具有把持部31a的杆部31b及杆部件523 (杆部件)的转动,而可切换多个行驶模式的行驶模式的切换装置的变速旋钮31中,把持部31a的轴01的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比第一位置的下方位置的径向长度短地构成。换言之,从杆部31b及杆部件 523(杆部件)的轴方向第一位置至该第一位置的下方即把持部31a的下表面315(最下面),把持部21a的径向长度为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以上。因此,在把持部31a上难以挂住服装的袖子及挂件等能够避免误操作。(2)把持部31a的径向的最大长度比轴方向长度长。即,通过将把持部31a设为扁平的形状,可以整体地接受驾驶员的手掌,能够发挥所谓掌托效果。另外,通过设为扁平的形状,可以缩小驾驶室内空间的变速杆占有的空间,能够高效地使用空间。(3)把持部31a的包含轴01的截面(侧面看)的外形具有曲线。因此,即使袖子等接触,也能够光滑地脱离它,能够抑制袖子等被挂住。(4)第一曲面310的法线向量具有轴01方向朝向上方的成分。因此,即使袖子等碰到,也能不会挂住沿第一曲面310向前方脱开,能够抑制袖子等被挂住。(5)在第一位置的上方具有伸出部312,该伸出部312俯视比第一位置的外周大, 比第一位置的下方位置的外周小。由此,形成驾驶员的手指易握住的指握部分,能够提高操作性。另外,由于将伸出量形成为俯视比下方位置的外周小,所以能够抑制挂件等被挂住。(6)瞬时型变速开关3配置于驾驶室内的副仪表板2,伸出部312以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伸出的方式安装。即,驾驶员的袖子等极少从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挂住,能够抑制袖子等被挂住。(7)把持部31a具有相对于轴01正交方向倾斜的顶面部311。因此,通过顶面部 311,能够在大范围内接受由驾驶员的手掌输入的向前方的力,能够提高操作性。(8)在瞬时型变速开关3中应用把持部31a。瞬时型的情况下,在较轻的力作用下易产生杆操作,易产生误操作,但通过采用上述各构成,能够避免误操作。(9)在通过上端具有把持部31a的杆部31b及杆部件523 (杆部件)的转动,可切换多个行驶模式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变速旋钮31中,把持部31a具有形成于上端的顶面部311、从该顶面部311通过曲率(斜度)变化的基准点的轴02的外侧即从基准点朝向轴方向最下端扩大的扩大部的第一曲面310。因此,在把持部31a难以挂住服装的袖子及挂件等,能够避免误操作。另外,该第一曲面310没必要在变速旋钮31的全周形成,只要在挂住袖子等的可能性高的区域形成即可。实施例2
下面,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基本的构成因与实施例1相同,所以仅对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例2的车辆的驾驶室内部分侧面图。在实施例1中,在副仪表板配置瞬时型变速开关3。与之相对,在实施例2中,在仪表盘1上配置瞬时型变速开关3。例如, 在驾驶座与副驾驶座之间形成有行走通道,在乘车人员可在驾驶座或副驾驶座与后座之间移动的车辆的情况中,随着乘车人员的移动而有时会产生挂住的情况。这时,通过在变速开关3中应用本申请发明,则难以产生被挂住,能够避免误操作。另外,在仪表盘1配置瞬时型变速开关3的情况下,优选将第一曲面310作为驾驶室内方向的上方侧,将弯曲面313作为驾驶室内方向的下方侧。该情况下,可以避免乘车人员不在意地在瞬时型变速开关3上挂上废物袋等而使用的事情。如以上说明,实施例2中可以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10)瞬时型变速开关3配置于驾驶室内的仪表盘1,第一曲面310形成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由此,可以避免乘车人员不在意地在瞬时型变速开关3上挂上废物袋等而使用的事情。(其它实施例)对于以上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发明,基于实施例1,2进行了说明,但其它的构成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在实施例中作为瞬时型变速开关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变速双电缆形式,也可以在通常的自动变速器的其它槽式转换装置及档位选择式转换装置中应用。另夕卜,在实施例,对电动车辆进行了说明,但在具备发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中也可以应用。另夕卜,在实施例1中形成了第一曲面310,但并不限于曲面,也可以形成平的倾斜面。另外,在实施例中设为具有伸出部312的构成,但也可以设为整体地形成第一曲面310,不具备伸出部312的构成。另外,部分地形成了伸出部的位置,但也可以遍及全周形成伸出部。本申请主张基于2009年7月2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第2009-172341号、及2010 年6月2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第2010-U6398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被编入本说明书中。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的变速旋钮,服装袖子及挂件等难以挂在把持部上,能够避免误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变速旋钮,其为通过在上端具有把持部的杆部件的转动,可切换多个行驶模式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杆部件的轴向第一位置至该第一位置的下方即所述把持部的下表面,所述把持部的径向长度为所述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的径向的最大长度比轴向长度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的包含所述轴的截面的外形具有曲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的法线向量具有所述变速杆的轴向朝向上方的成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把持部配置于驾驶室内的仪表盘时,所述曲线形成于车辆上下方向上方。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位置的上方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俯视比所述第一位置的外周大比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方位置的外周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把持部配置于驾驶室内的副仪表板时,所述伸出部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伸
8.如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具有相对于轴正交方向倾斜的顶面部。
9.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模式切换装置为在操作后与驾驶员的意图无关的瞬时型切换装置。
10.一种变速旋钮,其为通过在上端具有把持部的杆部件的转动,可切换多个行驶模式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变速旋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部具有形成于上端的顶面部;从该顶面部通过曲率变化的基准点的轴的外侧即从该基准点朝向轴向最下端扩大的扩大部。
全文摘要
一种通过上端具有把持部(31a)的杆部件(532)的转动,可切换多个行驶模式的行驶模式切换装置的变速旋钮(31)。从杆部件(523)的轴(O1)方向第一位置至比该第一位置更靠下方即把持部(31a)的下表面(315),把持部(31a)的径向长度为第一位置的径向长度以上。
文档编号B60K20/02GK102470752SQ20108003257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3日
发明者井上真人, 吉泽章一, 山本大辅, 星宫裕辅, 竹原史彦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