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848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机械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内饰一般通过将内饰板装配在汽车车体内部来实现。由于汽车车体上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部位需要检修或拆换,或者存在内饰板安装时外露的螺钉等。所以内饰板通常不是连续的整体,而是在需要露出的部位形成安装孔,再以堵盖封堵遮盖。堵盖与内饰板一般通过卡接安装。为保证内饰板呈现出整体的美观效果,所以一般堵盖与内饰板的装配边缘处需要保持连续。为了表面造型和图案的一致,通常还需要堵盖与内饰板严格精确地对位安装。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缺陷堵盖与内饰板的装配精度难以保证,尤其对于内饰板表面有弧度及造型特征,装配有严格角度要求的情况,容易出现装配错误,需反复尝试的情况。也会由于堵盖装配地与周边间隙存在面差及位置偏差,产生车型内饰设计粗糙,不精细的现象,影响整车内饰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以优化堵盖与汽车内饰板之间的装配关系,提高装配精确度,方便装配操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堵盖,包括堵盖本体,其中所述堵盖本体的边缘处形成有凹槽和/或凸块,用于与所述内饰板安装孔边缘处对应形成的凸块和/或凹槽插接定位。如上所述的堵盖,优选的是相互插接的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沿堵盖本体周向方向的边缘处为接触配合;相互插接的所述凹槽与所述凸块,沿堵盖本体径向方向的边缘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隙。如上所述的堵盖,优选的是堵盖本体上形成的凹槽和/或凸块边缘处沿所述堵盖本体的外侧表面还伸出有
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内饰板上对应凸块和/或凹槽外侧表面形成的第一凹口形状匹配,且所述第一凸台沿堵盖本体径向方向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凹口的对应边缘之间具有第二设定间隙。如上所述的堵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一凹口沿所述堵盖本体轴向方向对置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三设定间隙,且所述第三设定间隙的截面形状为楔形,所述楔形的尖端朝向所述堵盖本体的中心。如上所述的堵盖,优选的是[0017]堵盖本体上形成的凹槽边缘处沿所述堵盖本体的外侧表面还伸出有第二凸台,且所述第二凸台的边缘与所述堵盖本体的边缘连续;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内饰板对应凸块外侧表面形成的第二凹口形状匹配。如上所述的堵盖,优选的是所述堵盖本体上形成的凹槽和/或凸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且在所述堵盖本体边缘上为非对称布设。如上所述的堵盖,优选的是,还包括至少两个卡脚,设置在所述堵盖本体的内侧表面处,用于与所述内饰板安装孔边缘内侧对应形成的卡槽插接固定。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板,所述内饰板上形成有安装孔,其中,还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堵盖,所述堵盖插接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中,且通过所述凹槽和凸块相互插接定位。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优选的是,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内饰板。如上所述的汽车,优选的是所述内饰板的安装孔中埋设有螺钉,所述螺钉螺接固定在所述汽车车体上的螺母座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通过设置插接配合的凹槽和凸块,能够实现堵盖与内饰板的安装定位。既实现了堵盖在内饰板上的准确定位,还能够减少装配错误现象,保证了汽车内饰质量,也简化了装配操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堵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堵盖安装于内饰板上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堵盖安装于内饰板上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0036]10-堵盖本体;11-凹槽;12-卡脚;[0037]13-第一凸台;14-第二凸台;20-内饰板[0038]21-安装孔;22-凸块;23-卡槽;[0039]24-螺钉;25-螺母座;26-钣金;[0040]27-第一凹口 ;28-第二凹口。
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4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堵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堵盖安装于内饰板上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堵盖安装于内饰板上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堵盖包括堵盖本体10,且该堵盖本体10的边缘处形成有凹槽11,用于与内饰板20安装孔21边缘处对应形成的凸块22插接定位。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是在堵盖本体上形成凸块,而在内饰板安装孔边缘处形成凹槽。或者,在堵盖本体和内饰板安装孔边缘处均形成凹槽和凸块,只要对应的凹槽和凸块能够相互插接实现定位功能即可。本实施例具体以堵盖本体10边缘形成凹槽11,内饰板20 安装孔21边缘形成凸块22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插接配合的凹槽和凸块,能够实现堵盖与内饰板的安装定位。堵盖本体上形成的凹槽和/或凸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且优选在堵盖本体边缘上为非对称布设。通过非对称布设,可以使堵盖本体在安装孔上装配位置唯一,起到装配时的防装错功能,既方便了安装操作,又避免了误装配。对于内饰板和堵盖表面有弧度及造型特征,装配时又有严格角度要求的堵盖作用尤其明显,体现了汽车内饰零部件的精细化设计。如本实施例所示,内饰板20的安装孔21中埋设有螺钉M,螺钉M通过与设置在车体钣金沈上的螺母座25螺接配合从而将内饰板20固定在车体上。在本实施例中,该堵盖本体10上还设有两个卡脚12,具体设置在堵盖本体10的内侧表面处,用于与内饰板20安装孔21边缘内侧对应形成的卡槽23插接固定。卡脚12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为多个,能够插接固定堵盖即可。堵盖固定在内饰板上的方式并不限于为卡脚和卡槽的插接,还可以其他手段,例如以金属卡子进行卡接。或者,也可以通过凹槽和凸块的过盈插接来进行固定。本实施例额外提供了卡脚和卡槽的固定方式,能够使堵盖更稳固地固定在内饰板上。实施例二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相互插接的凹槽11与凸块22,沿堵盖本体10周向方向的边缘处为接触配合;如图5所示,相互插接的凹槽11与凸块22,沿堵盖本体10径向方向的边缘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隙D1。本实施例中的堵盖为圆形,堵盖本体和内饰板安装孔沿圆形周向方向的插接为接触配合,能够有效避免堵盖相对于安装孔转动,从而实现精确定位。凹槽与凸块沿堵盖本体径向方向的边缘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隙D1,能够方便拆卸堵盖的工具插入,在撬开拆下堵盖的同时不会损伤堵盖的外侧表面。虽然本实施例中堵盖为圆形,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堵盖为矩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时,也可以类似地在凹槽与凸块对应的边缘之间留有第一设定间隙以便伸入工具,方便拆卸。本实施例具体以堵盖本体边缘形成凹槽,内饰板安装孔边缘形成凸块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堵盖本体边缘形成凸块,而内饰板安装孔边缘形成凹槽时,也可以通过留有第一设定间隙来伸入工具,在需要维修内饰板时,方便拆卸。[0054]实施例三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如图6所示,堵盖本体10上形成的凹槽11边缘处沿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还伸出有第一凸台13,即第一凸台13邻接于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设置;第一凸台13与内饰板20上对应凸块22外侧表面形成的第一凹口 27形状匹配,且第一凸台13沿堵盖本体10径向方向的边缘与第一凹口 27的对应边缘之间具有第二设定间隙D2。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具有第二设定间隙D2的第一凸台和第一凹口,在通过凹槽和凸块进行定位的同时,还能够方便拆卸工具从第二设定间隙D2插入,在不损伤堵盖本体外侧表面的情况下拆卸堵盖。实施例四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类似,区别在于堵盖本体10上形成凸块22,而内饰板20安装孔21处形成凹槽11。如图 7所示,堵盖本体10上形成的凸块22边缘处沿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还伸出有第一凸台 13,即第一凸台13邻接于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设置;第一凸台13与内饰板20上对应凹槽11外侧表面形成的第一凹口 27形状匹配,且第一凸台13沿堵盖本体径向方向的边缘与第一凹口 27的对应边缘之间具有第二设定间隙D2。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实现与实施例三类似的技术效果,便于拆卸堵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堵盖本体和内饰板安装孔上既形成凸块和凹槽时,也可以类似应用上述第一凸台和第一凹口的改进方案。在上述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基础上,优选是第一凸台13与第一凹口 27沿堵盖本体轴向方向对置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三设定间隙D3。并且第三设定间隙D3的截面形状优选为楔形,该楔形的尖端朝向堵盖本体10的中心,可参见图6所示。设置为楔形的第三设定间隙D3,更加有助于如一字改锥等工具的插入。实施例五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堵盖的剖切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以上述实施例为基础,如图8所示,堵盖本体10上形成的凹槽11边缘处沿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还伸出有第二凸台14,即第二凸台14邻接于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设置,且第二凸台14 的边缘与堵盖本体的边缘连续;第二凸台14与内饰板20对应凸块22外侧表面形成的第二凹口沘形状匹配。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第二凸台的边缘与堵盖的边缘连续,即第二凸台从外侧遮挡了凹槽的存在。既能够方便插接定位,又能呈现出堵盖与内饰板一体连续的外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板,该内饰板上形成有安装孔,且该内饰板还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堵盖,该堵盖插接固定在安装孔中,且通过凹槽和凸块相互插接定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又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内饰板。优选是该内饰板的安装孔中埋设有螺钉,该螺钉螺接固定在汽车车体上的螺母座中,可参见图6所示,内饰板通过螺钉与安装在车体的塑料螺母座装配,实现内饰板与车体的连接安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能够方便堵盖在内饰板上的装配定位,提高装配精度,简化装配操作,提高内饰外观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堵盖,包括堵盖本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堵盖本体(10)的边缘处形成有凹槽(11)和/或凸块(22),用于与所述内饰板 (20)安装孔边缘处对应形成的凸块0 和/或凹槽(11)插接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盖,其特征在于相互插接的所述凹槽(11)与所述凸块(22),沿堵盖本体(10)周向方向的边缘处为接触配合;相互插接的所述凹槽(11)与所述凸块(22),沿堵盖本体(10)径向方向的边缘之间具有第一设定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盖,其特征在于堵盖本体(10)上形成的凹槽(11)和/或凸块0 边缘处沿所述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还伸出有第一凸台(13);所述第一凸台(13)与所述内饰板00)上对应凸块0 和/或凹槽(11)外侧表面形成的第一凹口 (XT)形状匹配,且所述第一凸台(1 沿堵盖本体(10)径向方向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凹口 (XT)的对应边缘之间具有第二设定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 与所述第一凹口(XT) 沿所述堵盖本体(10)轴向方向对置的表面之间具有第三设定间隙,且所述第三设定间隙的截面形状为楔形,所述楔形的尖端朝向所述堵盖本体(10)的中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盖,其特征在于堵盖本体(10)上形成的凹槽(11)边缘处沿所述堵盖本体(10)的外侧表面还伸出有第二凸台(14),且所述第二凸台(14)的边缘与所述堵盖本体(10)的边缘连续;所述第二凸台(14)与所述内饰板00)对应凸块02)外侧表面形成的第二凹口 08) 形状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堵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堵盖本体(10)上形成的凹槽(11)和 /或凸块0 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且在所述堵盖本体(10)边缘上为非对称布设。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堵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卡脚(12),设置在所述堵盖本体(10)的内侧表面处,用于与所述内饰板OO) 安装孔边缘内侧对应形成的卡槽插接固定。
8.一种汽车内饰板(20),所述内饰板OO)上形成有安装孔(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堵盖,所述堵盖插接固定在所述安装孔中,且通过所述凹槽 (11)和凸块0 相互插接定位。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饰板0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该堵盖包括堵盖本体,其中堵盖本体的边缘处形成有凹槽和/或凸块,用于与内饰板安装孔边缘处对应形成的凸块和/或凹槽插接定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堵盖、汽车内饰板及汽车,通过设置插接配合的凹槽和凸块,能够实现堵盖与内饰板的安装定位。既实现了堵盖在内饰板上的准确定位,还能够减少装配错误现象,保证了汽车内饰质量,也简化了装配操作。
文档编号B60R13/00GK202186341SQ201120246438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3日
发明者谷伟兴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