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汽车防追尾系统,属于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01 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分别达到1826. 47万辆和1806. 19万
辆,同比分别增长32. 44%和32. 37%,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百分之十六,汽车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公共安全问题中举足轻重的问题。对大量交通事故的分析表明,超过65%的车辆相撞属于追尾相撞,其余则属于侧面相撞和正面相撞。有关研究表明,若驾驶员能够提早I秒意识到有事故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则90%的追尾事故和60%的正面碰撞事故都可以避免。而汽车防碰撞系统的工作环境恶劣,干扰因素众多,只用单ー测距传感器做出判断容易产生虚警问题。申请号为200910223472. 2专利公开了汽车自动限速防追尾系统,本实用新型主要由超声波测距模块、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限速模块组成。其中超声波测距模块可以将两车实时距离传给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根据两车间距和本车速度计算出两车的制动距离,若前车制动距离减后车制动距离小于设定距离吋,则数据处理及控制模块就发出指令使限速模块动作,使汽车保持在安全车速之内。该汽车自动限速防追尾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作用效果明显等优点,但超声波的速度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温度下,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而且声速还随雨、雾、雪等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精确测距。超声波能量按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衰减,故距离越远,反射回的超声波越少,灵敏度下降的也越快,从而使得超声波测距方式只适用于较短距离,目前一般的超声波测距仪理想測量距离为4m 5m。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汽车防追尾系统中由于传感器単一造成的测量距离受限以及外界环境造成的测量不准确而导致系统判断错误,使输出控制単元误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単元、信息处理单元和输出控制単元,所述的信息采集单元包括测距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驾驶员状态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其中测距传感器包括利用多种测距方式的多种测距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包括自检模块、温度判断模块、测距信息融合计算模块、安全距离计算模块和判断控制模块,根据计算出的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并与实测车间距离,控制输出控制单元作出相应的动作。所述的自检模块用于在车辆启动时对车辆进行自检,判断该车辆是否正常,所述的温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车外温度是否小于O度,如果低于O度,修改车辆的最高速度,所述的测距信息融合计算模块用于利用联合卡尔曼滤波器对多个测距传感器测的信息进行融合,得出实测车距的准确数值,所述的安全距离计算模块是用于根据自车速度和相对速度建立安全距离模型,计算该车辆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所述的判断控制模块用于将计算出的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与实测车间距离进行比较,井根据比较结果控制输出控制单元作出相应的动作。所述的判断控制模块的判断控制过程为将计算出的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与实测车间距离进行比较,判断实测车距是否大于安全距离,如果实测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则进行报警;判断驾驶员的状态,如果驾驶员状态良好,提醒驾驶员进行減速,直至实测距离超过安全距离,如果驾驶员状态不佳,则启动油门动作控制器进行减速;如果前车和后车超出临界最小距离时,且上述报警器报警后,驾驶员未及时采取制动措施,则启动制动动作控制器开始动作,带动制动踏板制动,直至己车与前车达到安全距离后;如果减速后,其实测距离仍小于安全距离时,且前车没有转向时,则启动转向动作控制器进行转向,以避免追尾事故发生。所述的信息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多个测距传感器测量的车距信息利用基于联合卡尔曼滤波与神经元网络的信息融合模型进行处理。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测距传感器测量车距并利用联合卡尔曼滤波器对多个测距信息进行融合,得出实测车距的准确数值,然后与车辆安全距离进行判断比较,从而更准确的控制输出控制单元作出相应的动作以避免发生车辆追尾事故。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图I是本使用新型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进ー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的实施例如图I所示,本使用新型的汽车防追尾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单元、信息处理单元和信息输出单元。信息采集单元包括测距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源模块、驾驶员状态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其中测距传感器为超声波测距仪、毫米波雷达测距仪、摄像系统测距仪、激光测距传感器等多传感器混合使用,驾驶员状态传感器监测驾驶员的状态信息,如脉搏信号,毎分钟眨眼的次数等,以便了解驾驶员的状态信息,为汽车防追尾系统提供基本信息支持,车速传感器其作用实时监控汽车的运行速度,装于车轮总成的转向节臂或轴头上。信息处理单元包括自检模块、温度判断模块、测距信息融合计算模块、安全距离计算模块和判断控制模块,自检模块用于在车辆启动时对车辆进行自检,判断该车辆是否正常,温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车外温度是否小于O度,如果低于O度,修改车辆的最高速度,测距信息融合计算模块用于利用联合卡尔曼滤波器对多个测距传感器测的信息进行融合,得出实测车距的准确数值,安全距离计算模块是用于根据自车速度和相対速度建立安全距离模型,计算该车辆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判断控制模块的判断控制过程为将计算出的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与实测车间距离进行比较,判断实测车距是否大于安全距离,如果实测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则进行报警;判断驾驶员的状态,如果驾驶员状态良好,提醒驾驶员进行減速,直至实测距离超过安全距离,如果驾驶员状态不佳,则启动油门动作控制器进行减速;如果前车和后车超出临界最小距离时,且上述报警器报警后,驾驶员未及时采取制动措施,则启动制动动作控制器开始动作,带动制动踏板制动,直至己车与前车达到安全距离后;如果减速后,其实测距离仍小于安全距离时,且前车没有转向时,则启动转向动作控制器进行转向,以避免追尾事故发生。信息输出单元包括液晶显示、声光报警、制动动作控制器、油门动作控制器和转向动作控制器。液晶显示屏用于显示两车间实际距离及相対速度,声光报警器用于提供声音报警和指示灯报警,及时的报警可以有效地提醒驾驶员,促使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油门动作传感器用来检测油门大小,并能控制油门大小以控制车速,制动动作控制器安装于制动踏板支架处,转向动作 控制器其作用是当前车和后车超出临界最小距离时,信号处理系统计算出目前的减速度都不能避免追尾,且前面的车没有转向,则自动转向系统启动,该车自动转向,实现防追尾事故的发生。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单元、信息处理单元和输出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息采集单元包括测距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驾驶员状态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其中测距传感器包括利用多种测距方式的多种测距传感器,所述的信息处理单元包括自检模块、温度判断模块、测距信息融合计算模块、安全距离计算模块和判断控制模块,根据计算出的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并与实测车间距离,控制输出控制单元作出相应的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防追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检模块用于在车辆启动时对车辆进行自检,判断该车辆是否正常,所述的温度判断模块用于判断车外温度是否小于O度,如果低于O度,修改车辆的最高速度,所述的测距信息融合计算模块用于利用联合卡尔曼滤波器对多个测距传感器测的信息进行融合,得出实测车距的准确数值,所述的安全距离计算模块是用于根据自车速度和相对速度建立安全距离模型,计算该车辆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所述的判断控制模块用于将计算出的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与实测车间距离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控制输出控制单元作出相应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防追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判断控制模块的判断控制过程为 将计算出的当前应保持的安全距离与实测车间距离进行比较,判断实测车距是否大于安全距离,如果实测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则进行报警; 判断驾驶员的状态,如果驾驶员状态良好,提醒驾驶员进行减速,直至实测距离超过安全距离,如果驾驶员状态不佳,则启动油门动作控制器进行减速; 如果前车和后车超出临界最小距离时,且上述报警器报警后,驾驶员未及时采取制动措施,则启动制动动作控制器开始动作,带动制动踏板制动,直至己车与前车达到安全距离后;如果减速后,其实测距离仍小于安全距离时,且前车没有转向时,则启动转向动作控制器进行转向,以避免追尾事故发生。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汽车防追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种测距传感器包括超声波测距仪、毫米波雷达测距仪、摄像系统测距仪和激光测距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汽车防追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出控制单元包括显示器、报警器、油门控制器、制动控制器和转向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汽车防追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驾驶员状态传感器用于采集驾驶员的状态信息,包括脉搏信号和每分钟眨眼的次数信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防追尾系统,该系统包括信息采集单元、信息处理单元和输出控制单元,所述的信息采集单元包括测距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驾驶员状态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其中测距传感器包括利用多种测距方式的多种测距传感器,所述的信息处理单元包括自检模块、温度判断模块、测距信息融合计算模块、安全距离计算模块和判断控制模块,信息处理单元控制输出控制单元作出相应的动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防追尾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作用效果更加明显。
文档编号B60W10/18GK202400085SQ201120536699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丁会芳, 付三玲, 张伏, 张猛, 张钰斌, 李延娜, 王俊, 罗四倍, 薛坤鹏, 邱兆美 申请人: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