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717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条形花纹状的接地部,并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沟的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在安装于乘用车等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中,广泛采用为了确保在湿润路面上的排水性而在胎面上形成多个周向沟的方法。
例如,已知有如下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为了积极地排出进入到周向沟的雨水,在周向沟的沟底部设置有相对于胎面中的周向沟的中心线倾斜的突起。若采用这种轮胎,则使进入到周向沟的雨水产生流动,从而提高排水性。但是,在上述的以往轮胎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即,对于在沟底部设置有突起的轮胎,存在有以突起为基点而在周向沟附近容易产生胎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弯曲的压曲的问题。若产生压曲,则胎面的接地形状不稳定,从而降低制动性能。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在周向沟附近产生压曲,也考虑对周向沟的沟底部、形成周向沟的接地部的壁面进行增强。上述情况会引起周向沟的截面积(体积)减小、排水性降低的其他问题。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 — 170381号公报(第3页,第2图)

发明内容
第I特征的轮胎(充气轮胎I)具有多个沿轮胎周向(轮胎周向TC)延伸的条形花纹状的接地部(接地部21、22、23、24)。该轮胎(充气轮胎I)中形成有位于上述接地部之间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沟(周向沟31、32、33)。在上述周向沟中,形成有将上述周向沟的沟底(沟底31a、33a)作为上端而比上述周向沟向轮胎径向(轮胎径向TR)内侧凹陷而成的沟内沟(沟内沟310、330)。上述沟内沟包含大角沟部分(大角沟部分311、331),其使与轮胎赤道线(轮胎赤道线CL)正交的直线(直线LI)和上述沟内沟所呈的角度(角度0 I)为预定角度(例如45° )以上;以及小角沟部分(小角沟部分312、332),其与上述大角沟部分相连,使上述直线和上述沟内沟所呈的角度(角度9 2)小于上述预定角度。上述大角沟部分位于比上述小角沟部分靠近沟内中心线(沟内中心线DCL)的位置,该沟内中心线(沟内中心线DCL)穿过上述周向沟的胎面宽度方向的中心。上述大角沟部分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Wl)宽于上述小角沟部分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W2)。根据该特征,在周向沟中,形成有包含大角沟部分与小角沟部分的沟内沟。由此,与在周向沟中设置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周向沟的截面积(体积)增大,从而提高排水性。此外,大角沟部分的角度为预定角度以上。此外,大角沟部分位于比小角沟部分靠近沟内中心线的位置。由此,大角沟部分形成为比小角沟部分沿轮胎周向,因此不容易扰乱进入到大角沟部分的雨水的流动,从而可靠地提高排水性。特别是,通过使大角沟部分的宽度宽于小角沟部分的宽度,使周向沟的截面积(体积)增大,并且使进入到大角沟部分的雨水变得易于产生向轮胎周向的流动,因此更可靠地提闻排水性。另一方面,小角沟部分的角度小于预定角度。此外,小角沟部分位于比大角沟部分靠近接地部的位置。由此,与角度01为预定角度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确保接地部的刚性。因此,在周向沟附近 ,能够抑制胎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弯曲的压曲的产生。因而,能够使胎面的接地形状稳定,并抑制制动性能等的降低。在第I特征中,上述大角沟部分沿轮胎周向延伸,上述小角沟部分沿胎面宽度方向延伸。在第I特征中,上述小角沟部分分别设置于上述大角沟部分的两端。在第I特征中,上述小角沟部分与上述接地部相连。在第I特征中,上述接地部具有位于上述周向沟的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接地部(接地部21、24)。在上述外侧接地部中,形成比胎面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的细孔(细孑L 211、241)。在第I特征中,上述细孔位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小角沟部分之间。


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的局部展开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的局部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1、33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1的局部剖视图(图3的A — A剖视图)。图5是表示变形例I的充气轮胎IA的胎面接地面IOA的局部展开图。图6是表示变形例2的充气轮胎IB的胎面接地面IOB的局部展开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参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具体来说,说明(I)充气轮胎的整体结构、(2)周向沟的结构、(3)细孔的结构、(4)变形例、(5)比较评价、(6)作用和效果以及(7)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需要留意的是,附图仅进行示意性表示,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情况不同。因而,应该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尺寸等。此外,当然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I)充气轮胎的整体结构首先,参照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整体结构。图I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的局部展开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的局部立体图。另外,在充气轮胎I内也可以不填充空气而填充氮气等非活性气体。如图I及图2所示,形成在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上的胎面花纹以穿过充气轮胎I的中心的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成为非对称。充气轮胎I具有多个沿轮胎周向TC延伸的条形花纹状的接地部。另外,在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上,形成有位于接地部之间且沿轮胎周向TC延伸的周向沟。具体来 说,从图I的左侧到右侧,接地部由接地部21、接地部22、接地部23以及接地部24构成。接地部21构成为位于后述的周向沟31的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的外侧接地部。在接地部21中,至少形成有多个辅助沟210及多个细孔211 (针孔刀槽花纹(pinsipes))。另外,细孔211的结构见后述。辅助沟210包含沿轮胎周向TC延伸的周向沟部分210A以及沿胎面宽度方向TW延伸的宽度方向沟部分210B。周向沟部分210A位于比宽度方向沟部分210B靠近轮胎赤道线CL (后述的周向沟31)的位置。宽度方向沟部分210B自周向沟部分210A的一端(在附图中为下端部)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延伸。接地部22及接地部23未形成沟及凹部而是沿轮胎周向延伸。接地部22及接地部23位于后述的周向沟31、33的胎面宽度方向TW内侧的位置。接地部24构成位于后述的周向沟33的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的外侧接地部。与接地部21相同,在接地部24中,至少形成有多个辅助沟240及多个细孔241 (针孔刀槽花纹)。另外,细孔241的结构见后述。辅助沟240包含沿轮胎周向TC延伸的周向沟部分240A以及沿胎面宽度方向TW延伸的宽度方向沟部分240B。周向沟部分240A位于比宽度方向沟部分240B靠近轮胎赤道线CL (后述的周向沟33)的位置。宽度方向沟部分240B自周向沟部分240A的一端(在附图中为上端部)向胎面宽度方向TW外侧延伸。从图I的左侧到右侧,周向沟由周向沟31、周向沟32以及周向沟33构成。在A —A截面中,周向沟31、33的形状为向轮胎径向TR凹陷的半月状(参照图2及图4)。另外,周向沟31、33的结构见后述。另一方面,周向沟32位于轮胎赤道线CL上,形成为比周向沟31、33细。在A —A截面中,周向沟32的形状为向轮胎径向TR凹陷的四边形(参照图2及图4)。(2)周向沟的结构接着,参照图I 图4说明上述的周向沟31、33的结构。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1、33附近的放大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沟31的局部剖视图(图3的A — A剖视图)。另外,由于周向沟31的结构及周向沟33的结构相同,因此在图4中仅表示周向沟31的结构。如图I 图4所示,在周向沟31中形成有将周向沟31的沟底31a作为上端而比周向沟31向轮胎径向TR内侧凹陷而成的沟内沟310。从胎面接地面观察,沟内沟310设置为曲柄状(S状)。具体来说,沟内沟310包含大角沟部分311及小角沟部分312。如图3所示,大角沟部分311沿轮胎周向TC呈直线状延伸,与小角沟部分312相连。大角沟部分311使与轮胎赤道线CL正交的直线LI和沟内沟310之间所呈的角度0 I为预定角度(例如45°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角沟部分311的角度0 1为90°。大角沟部分311位于比小角沟部分312靠近沟内中心线DCL的位置,该沟内中心线DCL穿过周向沟31的胎面宽度方向TW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大角沟部分311位于沟内中心线DCL上。此外,大角沟部分311的与其延伸方向(轮胎周向TC)正交的宽度W1、即沿胎面宽度方向TW的宽度为大致恒定。大角沟部分311的宽度Wl比后述的小角沟部分312的沿延伸方向的宽度W2宽。小角沟部分312沿胎面宽度方向TW延伸,与接地部(接地部21或接地部22)相连。小角沟部分312使直线LI与沟内沟310之间所呈的角度0 2小于预定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小角沟部分312的角度0 2为40°。小角沟部分312位于比大角沟部分311靠近接地部的位置。小角沟部分312分别设置于大角沟部分311的两端。
具体来说,小角沟部分312包含 第I沟部分312A,其设置于大角沟部分311的一端(在附图中为下端部);以及第2沟部分312B,其设置于大角沟部分311的另一端(在附图中为上端部)。第I沟部分312A与接地部21相连,第2沟部分312B与接地部22相连。第I沟部分312A及第2沟部分312B相互平行设置。在此,如图4所示,自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到大角沟部分311的沟底的、沿轮胎径向TR的深度Dl与自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到小角沟部分312的沟底的、沿轮胎径向TR的深度D2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周向沟33中形成有将周向沟33的沟底33a作为上端而比周向沟33向轮胎径向TR内侧凹陷而成的沟内沟330。另外,由于沟内沟330与上述的沟内沟310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主要说明不同的部分。沟内沟330包含大角沟部分331及小角沟部分332。小角沟部分332包含 第I沟部分332A,其设置于大角沟部分331的一端(在附图中为下端部);以及第2沟部分332B,其设置于大角沟部分331的另一端(在附图中为上端部)。第I沟部分332A与接地部23相连,第2沟部分332B与接地部24相连。上述沟内沟310、330以位于轮胎赤道线CL上的中心点P为基准设为点对称(参照图3)。(3)细孔的结构接着,参照图I 图4说明上述的细孔211、241的结构。如图I 图3所示,细孔211、241在与小角沟部分312、33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直线L2(参照图3)上排列有两个。从胎面接地面观察,细孔211、241形成为圆形状。如图4所示,细孔211、241比胎面接地面IOA向轮胎径向TR内侧凹陷。细孔211、241的沿轮胎径向TR的深度D3浅于周向沟的沿轮胎径向TR的深度D4。此外,细孔211、241的深度D3还浅于辅助沟210、240的沿轮胎径向TR的深度D5。细孔211设置于周向沟部分21OA的一端(在附图中为上端部)侧、即与宽度方向沟部分210B相连的周向沟部分210A的另一端侧。具体来说,细孔211位于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小角沟部分312之间。S卩,细孔211位于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第I沟部分312A之间。另一方面,细孔241设置于周向沟部分240A的一端(在附图中为下端部M则、即与宽度方向沟部分240B相连的周向沟部分240A的另一端侧。具体来说,细孔241位于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小角沟部分332之间。即,细孔241位于在轮胎周向TC上相邻的第2沟部分332B之间。(4)变形例接着,参照

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的变形例。另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接地面1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主要说明不同部分。(4 - I)夺形例 I首先,参照

变形例I的充气轮胎IA的胎面接地面IOA的结构。图5是表示变形例I的充气轮胎IA的胎面接地面IOA的局部展开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沟内沟310设置在两个周向沟(周向沟31、32)中。与此相对,在变形例I中,如图5所示,沟内沟310A设置在一个周向沟中。具体来说,沟内沟310A仅设置在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位于最左侧的周向沟31 中。另外,沟内沟310A不一定必须仅设置在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位于最左侧的周向沟31中,例如,也可以仅设置在位于轮胎赤道线CL上的周向沟32中,也可以仅设置在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位于最右侧的周向沟33中。在此,周向沟的个数、辅助沟的结构(形状、个数等)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内容,当然能够根据目的而适宜选择。(4 - 2)夺形例 2接着,参照

变形例2的充气轮胎IB的胎面接地面IOB的结构。图6是表示变形例2的充气轮胎IB的胎面接地面IOB的局部展开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成为非对称。即,沟内沟310、330以中心点P为基准设为点对称。与此相对,在变形例2中,如图6所示,充气轮胎IB的胎面花纹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成为对称。即,沟内沟310B、330B以轮胎赤道线CL为基准设为线对称。(5)比较评价接着,为了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效果,说明使用以下的比较例及实施例的充气轮胎来进行的比较评价。具体来说,说明(5. I)各充气轮胎的结构,(5.2)评价结果。另外,本发明不受上述例子的任何限定。(5. I)各充气轮胎的结构首先,简单地说明比较例及实施例的充气轮胎。另外,按照以下所示的条件测定与充气轮胎相关的数据。 轮胎尺寸225/45R17 轮辋尺寸7J — 17 车辆条件日本国产FF车(排气量2000cc) 内压条件正规内压 负载条件驾驶员的负载+600N在比较例的充气轮胎中,在周向沟中未形成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沟内沟310、330。此外,在比较例的充气轮胎中,在接地部中也未形成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细孔211、241。另一方面,在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中,在周向沟31及周向沟33中分别形成有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沟内沟310、330 (参照图I 图4)。此外,在实施例的充气轮胎中,在接地部中也形成有实施方式所说明的细孔211、241。另外,对于比较例及实施例的充气轮胎,除周向沟的结构之外,其余结构相同。(5. 2)评价结果
接着,参照表I说明安装有各充气轮胎的车辆的评价结果(制动性能及噪音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轮胎,其特征在于, 该轮胎具有多个沿轮胎周向延伸的条形花纹状的接地部, 该轮胎形成有位于上述接地部之间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沟, 在上述周向沟中,形成有将上述周向沟的沟底作为上端而比上述周向沟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而成的沟内沟, 上述沟内沟包含 大角沟部分,其使与轮胎赤道线正交的直线和上述沟内沟所呈的角度为预定角度以上;以及 小角沟部分,其与上述大角沟部分相连,使上述直线和上述沟内沟所呈的角度小于上述预定角度, 上述大角沟部分位于比上述小角沟部分靠近沟内中心线的位置,该沟内中心线穿过上述周向沟的胎面宽度方向的中心, 上述大角沟部分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宽于上述小角沟部分的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大角沟部分沿轮胎周向延伸, 上述小角沟部分沿胎面宽度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小角沟部分分别设置于上述大角沟部分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 上述小角沟部分与上述接地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地部具有位于上述周向沟的胎面宽度方向外侧的外侧接地部, 在上述外侧接地部中,形成有比胎面接地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凹陷的细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细孔位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小角沟部分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在形成于充气轮胎(1)的周向沟(31、33)中,形成有比周向沟(31、33)向轮胎径向(TR)内侧凹陷的沟内沟(310、330)。沟内沟(310、330)包含大角沟部分(311、331),其使直线(L1)与沟内沟(310、330)所呈的角度(θ1)为预定角度以上;以及小角沟部分(312、332),其使直线(L1)与沟内沟(310、330)所呈的角度(θ2)小于预定角度。大角沟部分(311、331)位于比小角沟部分(312、332)靠近沟内中心线(DCL)的位置。大角沟部分(311、331)的宽度(W1)宽于小角沟部分(312、332)的宽度(W2)。
文档编号B60C11/13GK102762391SQ20118000984
公开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8日
发明者木胁幸洋 申请人: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