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7901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转电机及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以及具备此类旋转电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旋转电机具备转子,该转子在定子的径向内侧经由转子支承构件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且从转子的轴向一侧亦即轴第一方向侧向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供油,其中该定子在轴向两侧具有线圈端部。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上述结构的旋转电机,已知有下述专利文献I中所述的旋转电机。该专利文献I的旋转电机(发电电动机2)具有在转子6的轴第一方向侧的一侧面6a开口的凹部10、以及连通该凹部10的底面部IOa与转子的轴第二方向侧的另一个侧面6b的连通孔 12。在该旋转电机中,从安装在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的喷嘴11的前端向凹部10供给油,积存在凹部10的油在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从凹部10的开口部溢出,向安装于转子径向外侧的轴第一方向侧的线圈端部(线圈部8)倾注,从而冷却该线圈端部。另外,积存在凹部10的油还能够通过连通孔12从转子的轴第二方向侧排出,并向安装于转子径向外侧的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倾注,从而能够冷却该线圈端部。但是,专利文献I所述的旋转电机中,转子的轴第二方向侧的连通孔12的开口面积比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的凹部10的开口面积小,因此存积在凹部10的油的大部分会在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从凹部10的开口部溢出,很难通过连通孔12向轴第二方向侧供油。因此,很难对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供给冷却用油,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很可能冷却不充分。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8-007023号公报故而,希望在从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向线圈端部供油的旋转电机中,实现除了轴第一方向侧的线圈端部外还能够对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充分进行冷却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具备转子,该转子在定子的径向内侧经由转子支承构件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定子在轴向两侧具有线圈端部,从所述转子的轴向一侧亦即轴第一方向侧向所述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供油,其中,所述旋转电机具备油收集部,其设置于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端部;以及连通油路,其设置于所述转子以及所述转子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并从所述油收集部与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连通,所述第一开口部在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所述线圈端部的径向内侧开口,所述第二开口部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另一侧亦即轴第二方向侧的所述线圈端部的径向内侧开口。另外,“旋转电机”作为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实现马达及发电机双方功能的马达发电机中任一概念而被使用。根据上述特征结构,能够借助设置于转子支承构件的轴第一方向侧的端部的油收集部,收集从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供给的油并进行存留。该存留的油经过设于转子以及转子支承构件中至少一方的连通油路而从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喷出。此时,因为能够将从油收集部与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连通的连通油路的油路截面积与开口面积设定为相等大小,所以能够将从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喷出的油量设定为相等程度。另外,第一开口部及第二开口部分别在轴第一方向侧及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的径向内侧开口,因此能够将以同等程度的油量喷出的油分别向轴第一方向侧及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供给,从而能够对它们进行充分冷却。因此,根据上述特征结构,能够在从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向线圈端部供油的旋转电机中,实现除了轴第一方向侧的线圈端部以外还能对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进行充分冷却的结构。此处,优选构成为,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向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的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所述旋转电机设置有凹部,该凹部具有相对于所述轴向突出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一侧端面向所述轴第二方向侧凹陷的形状,并且在径向内侧开口,所述旋转电机具有覆盖构件,该覆盖构件与所述一侧端面相接触地被固定并覆盖所述凹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所述油收集部形成为由所述凹部与所述覆盖构件划定的兜状空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设置于轴向突出部的一侧端面的凹部与覆盖该凹部的轴第一方向侧的覆盖构件来以较简单的结构形成油收集部。另外,例如,与将构成油收集部的构件另行设置在转子支承构件的轴第一方向侧的端面上的结构等相比,能够缩小油收集部的所占区域,从而能够抑制旋转电机整体的大型化。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连通油路具有结构从所述油收集部延伸的共通油路、从所述共通油路分支并与所述第一开口部连通的油路及从所述共通油路分支并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通的油路。根据该结构,因为从油收集部连通于第一开口部连通的油路及从油收集部连通于第二开口部的油路形成为共用共通油路部分,因此能够相对简化连通油路的整体结构。另夕卜,在该结构中,恰当地构成与第一开口部连通的油路及与第二开口部连通的油路的分支部,由此能够不受油收集部对油的收集的状态的影响,能够将油均等地分配给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因此,能够均等地对轴第一方向侧及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进行冷却。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该内侧支承部从径向内侧支承所述转子;以及圆环状的一侧支承部,该一侧支承部从该内侧支承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支承所述转子,所述旋转电机具备第一油路,该第一油路从所述油收集部起在所述一侧支承部内朝向所述轴第二方向侧沿轴向延伸;第二油路,该第二油路从所述第一油路分支而在所述一侧支承部内向径向外侧延伸,并连通于在所述一侧支承部的外周面开口的所述第一开口部;第三油路,该第三油路从所述第一油路进一步向所述轴第二方向侧延伸,并连通于在所述转子或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所述轴第二方向侧的端面开口的所述第二开口部。根据该结构,借助第一油路、第二油路以及第三油路,能够恰当实现以下结构的连通油路,即具有从油收集部延伸的共通油路、从共通油路分支并分别与第一开口部以及第二开口部连通的两条油路。另外,优点在于,采用在任意一侧支承部内共通地形成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的结构,由此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用于形成这些油路的加工。另外,优选构成为,第三油路沿所述转子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支承部的外周面的接合面形成。根据该结构,通过实施在转子的内周面及内侧支承部的外周面的一方或双方形成沿轴向延伸的槽部等加工,能够简单且恰当地形成第三油路。另外,在该结构中,即使转子被在周向上分散配置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多块永久磁铁,也能够抑制第三油路影响永久磁铁所形成的磁场。此外,还优选构成为,具备圆环状的转子保持构件,该转子保持构件配置为从所述轴第二方向侧与所述转子接触,并从所述轴第二 方向侧保持所述转子;以及敛缝部,该敛缝部从所述轴第二方向侧对套设于所述内侧支承部的所述转子保持构件进行按压,所述敛缝部被形成为将从所述第三油路供给的油向所述线圈端部引导的引导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敛缝部从轴第二方向侧按压被套设于内侧支承部的转子保持构件,将转子恰当保持于转子支承构件。另外。还能使这样的敛缝部作为引导部发挥功能,将从第三油路供给的油有效地向线圈端部引导。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施对线圈端部的冷却。 此外,优选构成为,所述连通油路具有被独立形成的、从所述油收集部连通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油路和从所述油收集部连通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油路。根据该结构,因为独立形成从油收集部与第一开口部连通的油路及从油收集部与第二开口部连通的油路,因此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构成整个连通油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以上所说明的旋转电机、摩擦接合装置以及至少收纳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将所述转子支承构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壁,利用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来构成覆盖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周围的外壳,并且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内侧,将所述摩擦接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注满规定压力以上的油,在所述支承壁设置有油流通部,向所述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供给的油在所述油流通部中流通。根据该特征结构,因为在利用转子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而构成的外壳的内部配置有摩擦接合装置,并且该外壳内部被注满油,因此能够借助该油有效地实施对摩擦接合装置的冷却。但是,在外壳内部被设定为液密状态并被注满规定压力以上的油的结构中,因此很难将外壳内部的油直接导向径向外侧而用于对线圈端部的冷却。对此,在上述特征结构中,因为在安装于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的支承壁设置有供向线圈端部供给的油流通的油流通部,并且在转子支承构件的轴第一方向侧的端部设置有油收集部,因此能够通过油收集部收集在油流通部流通的油,将其用于对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的冷却。故而,如上所述,即使在无法将外壳内部的油直接导向径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对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进行冷却。


图I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从第一方向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收集部的主视图。图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油路结构的一例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油路结构的一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油路结构的一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例举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应用于在混合驱动装置中被用作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的情况加以说明。图I是表示具备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混合驱动装置H是使用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中的一方或双方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的混合 车辆用驱动装置。该混合驱动装置H构成为所谓的单马达并联式混合驱动装置。以下详细阐述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以及具备该旋转电机MG的混合驱动装置H。I.混合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首先说明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整体结构。如图I所示,该混合驱动装置H具备与作为车辆的第一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输入轴I、作为车辆的第二驱动力源的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并与变速机构TM驱动连结的中间轴M、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另外,混合驱动装置H还具备离合器CL、反转齿轮机构C以及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其中该离合器CL被设置为能够对输入轴I与中间轴M之间的驱动力的传递以及阻断进行切换。这些各构成构件被收纳于壳体(驱动装置壳体)I内。此外,“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要素可传递驱动力地相连结的状态,被用作包括该两个旋转要素一体旋转地相连结的状态、或该两个旋转要素能够借助一个或两个以上传动构件传递驱动力地相连结的状态的概念。此类传动构件包括同速或变速地传递旋转的各种构件,例如,包括轴、齿轮机构、带、链等。此外,“驱动力”以意义与转矩相同的方式被使用。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以配置于同轴上的输入轴I、中间轴M以及旋转电机MG的旋转轴心为基准,规定“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各个方向。内燃机E是通过内燃机内部的燃料燃烧而被驱动并获取动力的装置。例如,可以使用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公知的各种发动机。在本例中,内燃机E的曲轴等输出旋转轴借助减震器D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另外,输入轴I借助离合器CL与旋转电机MG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输入轴I借助离合器CL选择性地与旋转电机MG及中间轴M驱动连结。在该离合器CL处于接合状态下,借助输入轴I,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在离合器CL处于释放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分离。旋转电机MG构成为具有定子St与转子Ro,能够发挥如下功能,即作为接受电力供给而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以及作为接受动力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机(Generator)的功能。因此,旋转电机MG与蓄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在本例中,作为蓄电装置使用电池。此外,作为蓄电装置还可以使用电容器等。旋转电机MG从电池接受电力供给而输出动力,或者将因内燃机E输出的转矩、车辆的惯性力而产生的电力供给至电池来进行蓄电。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与中间轴M—体旋转地驱动连结。该中间轴M成为变速机构TM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
变速机构TM是以规定的变速比对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并向变速输出齿轮G传递的装置。作为此类变速机构TM,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自动有级变速机构,该自动有级变速机构构成为具备单小齿轮型及拉维奈尔赫型的行星齿轮机构、离合器、制动器以及单向离合器等多个接合装置,并可切换地具有不同变速比的多个变速级。此外,作为变速机构TM还可以使用具有其他具体结构的自动 有级变速机构、能够将变速比变为无级的自动无级变速机构、可切换地具有不同变速比的多个变速级的手动式有级变速机构等。变速机构TM以各时刻下规定的变速比对中间轴M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并变换转矩传递给变速输出齿轮G。变速输出齿轮G借助反转齿轮机构C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借助输出轴O与车轮W驱动连结,将输入给该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的旋转以及转矩分配、传递给左右两个车轮W。由此,混合驱动装置H将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双方的转矩传递给车轮W使车辆行驶。此外,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中采用多轴结构,即输入轴I与中间轴M被配置在同轴上,而输出轴O与输入轴I及中间轴M相互平行地配置于不同的轴上。此类结构例如适合作为安装在FF (Front Engine Front Drive)车辆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结构。2.混合驱动装置的各部分的结构下面说明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的各部分的结构。如图2所示,壳体I至少收纳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壳体I具备壳体周壁2,该壳体周壁2覆盖旋转电机MG、变速机构TM等各收纳构件的外周;第一支承壁3,该第一支承壁3堵塞该壳体周壁2的轴第二方向A2侧(是内燃机E侧,为图2的右侧,以下相同。)的开口 ;第二支承壁8,该第二支承壁8比该第一支承壁3位于轴第一方向Al侧(与内燃机E相反一侧,为图2的左侧,以下相同。),在轴向上被配置于旋转电机MG与变速机构TM之间。进而,该壳体I还具有端部支承壁,该端部支承壁堵塞壳体周壁2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对此未予图示。第一支承壁3具有至少在径向上延伸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向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一支承壁3上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插通于该贯通孔的输入轴I贯通第一支承壁3并插入至壳体I内。第一支承壁3与向轴第一方向Al侧突出的凸台状的圆筒状部4连结。圆筒状部4与第一支承壁3—体化连结。第一支承壁3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被配置于轴第二方向A2侧,更具体而言,是相对于支承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转子支承构件30在轴第二方向A2侧被隔开规定间隔地相邻配置。此外,第一支承壁3在旋转电机MG的轴第二方向A2侧可旋转地支承转子支承构件30。第二支承壁8具有至少在径向上延伸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径向以及周向上延伸。在第二支承壁8上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插通于该贯通孔的中间轴M贯通第二支承壁8。第二支承壁8与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凸台状的圆筒状部9连结。圆筒状部9与第二支承壁8—体化连结。第二支承壁8相对于旋转电机MG以及离合器CL被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l侧,更具体而言,是相对于转子支承构件30在轴第一方向Al侧隔开规定间隔被相邻配置。此外,第二支承壁8在旋转电机MG的轴第一方向Al侧可旋转地支承转子支承构件30。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壁8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壁”。在形成于第二支承壁8的内部的泵室中收纳有油泵18。在该实施方式中,油泵18被设定为具有内转子与外转子的内啮合式齿轮泵。油泵18的内转子以在其径向的中心部与转子支承构件30 —体旋转的方式与转子支承构件30花键连结。油泵18伴随转子支承构件30的旋转从油底壳(未图示)吸油,并排出该吸取的油,将油供给至离合器CL、变速机构TM、旋转电机MG等。此外,在第二支承壁8以及中间轴M等的内部分别形成有油路,由油泵18排出的油借助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以及这些的油路供给至作为供油对象的各部位。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泵室内的一部分油还会从第二支承壁8的贯通孔与转子支承构件30之间一点点漏出,供给至旋转电机MG。供给至各部位的油用于该部位的润滑以及冷却中的一方或双方。该实施方式中的油作为能够实现“润滑液”以及“冷却液”两种功效的“润滑冷却液”发挥作用。输入轴I是用于将内燃机E的转矩输入给混合驱动装置H的轴构件。输入轴I在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输入轴I被以贯通第一支承壁3的状态安装,如图2所示,在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二方向A2侧,借助减震器D,与内燃机E的输出旋转轴一体旋转地驱动连结。并且,遍布输入轴I的外周面与设置于第一支承壁3的贯通孔的内周面,安装有密封构件66,该密封构件66使它们之间处于液密状态,抑制向轴第二方向 A2侧(减震器D侧)漏油。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I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在轴向延伸的孔部。与该输入轴I同轴配置的中间轴M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沿轴向进入该孔部。另外,输入轴I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与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离合器从动盘毂21连结。在该实施方式中,转子支承构件30如后所述形成为覆盖离合器CL的周围,通过转子支承构件30形成收纳离合器CL的外壳(离合器壳)。在本例中,利用全部转子支承构件30构成外壳(离合器壳)。以下在使用“转子支承构件30” 一词时也包括“外壳(离合器壳)”的意思。中间轴M是用于将旋转电机MG的转矩以及借助离合器CL的内燃机E的转矩中的一方或双方输入至变速机构TM的轴构件。中间轴M与转子支承构件30花键连结。如图2所示,该中间轴M被以贯通第二支承壁8的状态安装。如上所述,在第二支承壁8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借助该贯通孔,中间轴M贯通第二支承壁8。中间轴M相对于第二支承壁8以可旋转的状态被沿径向支承。在该实施方式中,中间轴M的内部具有包括供给油路15以及排出油路16的多个油路。供给油路15沿轴向延伸并且以与离合器CL的动作油室Hl连通的方式在轴向的规定位置上沿径向延伸,并在中间轴M的外周面上开口。排出油路16在轴向上延伸,并在中间轴M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上开口。离合器CL如上所述是被设置为能够对输入轴I与中间轴M间的驱动力的传递以及阻断进行切换,并选择性地对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进行驱动连结的摩擦接合装置。在该实施方式中,离合器CL构成为湿式多板离合器机构。如图3所示,离合器CL具备离合器从动盘毂21、离合器鼓22、多个摩擦片24以及活塞25。离合器从动盘毂21被连接为在输入轴I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与该输入轴I 一体旋转。离合器鼓22与转子支承构件30一体化形成,以借助该转子支承构件30与中间轴M —体旋转的方式与之连结。摩擦片24设置于离合器从动盘毂21与离合器鼓22之间,具有成对的从动盘毂侧摩擦片与离合器鼓侧摩擦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离合器鼓22 —体化的转子支承构件30同活塞25之间,形成液密状态的动作油室HI。由油泵18排出、由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为规定油压的压油借助在中间轴M形成的供给油路15被供给至该动作油室Hl。根据被供给至动作油室Hl的油压,控制离合器CL的接合及释放。另外,相对于活塞25,在与动作油室Hl相反一侧,形成循环油室H2。由油泵18排出、由油压控制装置(未图示)调整为规定油压的压油借助在转子支承构件30形成的循环油路48被供给至该循环油室H2。如图2所示,在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旋转电机MG。旋转电机MG与离合器CL被配置为沿径向看彼此有重叠的部分。另外,有关两个构件的配置,“沿某个方向看有重叠的部分”意思是,在以该方向为视线方向而使视点沿与该视线方向正交的各方向移动时,看到两个构件重叠的视点至少存在于一部分区域。通过将旋转电机MG与离合器CL以此类位置关系进行配置,力图借助缩短轴长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旋转电机MG具有定子St,该定子St被固定在壳体I ;以及转子Ro,该转子Ro在该定子St的径向内侧借助转子支承构件30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定子St与转子Ro在径向上间隔微小间隙而被对向配置。定子St具备定子铁心,该定子铁心构成为将多片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层积而成的层积结构体,且被固定于第一支承壁3 ;以及卷装于该定子铁心的线圈。线圈中,从定子铁心的轴向两侧的端面向轴向突出的部分是线圈端部Ce。在本例中,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Ce中,将轴第一方向Al侧的线圈端部Ce作为第一线圈端部Cel,将轴第二方向A2侧的线圈端部Ce作为第二线圈端部Ce2。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具备转子铁心,该转子铁心形成为将多片圆环板状的电磁钢板层积而成的层积结构体;以及被埋入该转子铁心中的永久磁铁PM。在该实施方式中,沿轴向延伸的多个永久磁铁PM在转子Ro (转子铁心)内被分散配置于周向上。如图2以及图3所示,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具备支承转子Ro的转子支承构件30。转子支承构件30在相对于壳体I可旋转的状态下支承转子Ro。更具体而言,转子支承构件30在其外周部固定了转子Ro的状态下,在轴第二方向A2侧借助第一轴承61被支承于第一支承壁3,在轴第一方向Al侧借助第二轴承62被支承于第二支承壁8。另外,转子支承构件30形成为覆盖被配置于其内部的离合器CL的周围、即轴第一方向Al侦U、轴第二方向A2侧以及径向外侧。因此,转子支承构件30具备第一径向延伸部31,该第一径向延伸部31被配置于离合器CL的轴第二方向A2侧,且沿径向延伸;第二径向延伸部41,该第二径向延伸部41被配置于离合器CL的轴第一方向Al侧,且沿径向延伸;以及轴向延伸部51,该轴向延伸部51被配置于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且沿轴向延伸。第一径向延伸部31具有至少在径向上延伸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向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的贯通孔,被插通于该贯通孔的输入轴I贯通第一径向延伸部31,并被插入至转子支承构件30内。另外,在本例中,第一径向延伸部31整体形成为板状,且具有以径向内侧的部位比径向外侧的部位稍微位于轴第一方向Al侧的方式偏置的形状。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与向轴第二方向A2侧突出的凸台状的圆筒状部32连结。圆筒状部32在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该第一径向延伸部31—体化连结。圆筒状部32形成为包围输入轴I的周围。在圆筒状部32与输入轴I之间安装有第三轴承63。另外,在圆筒状部32的外周面与第一支承壁3的圆筒状部4的内周面上安装有第一轴承61。在本例中,使用球轴承作为此类第一轴承61。第一轴承61与第三轴承63在径向上看配置为相互重叠。
第二径向延伸部41具有至少在径向上延伸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向径向以及周向延伸。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径向中心部形成有轴向贯通孔,插通于该贯通孔的中间轴M贯通于第二径向延伸部41,并插入到转子支承构件30内。另外,在本例中,第二径向延伸部41整体形成为板状,并且具有以径向内侧的部位比径向外侧的部位位于轴第二方向A2侧的方式而偏置的形状。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与向轴第一方向Al侧突出的凸台状的圆筒状部42连结。圆筒状部42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该第二径向延伸部41 一体化连结。圆筒状部42形成为包围中间轴M的周围。圆筒状部42的轴向的部分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上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抵接。并且,在圆筒状部42的外周面与第二支承壁8的圆筒状部9的内周面上安装有第二轴承62。在本例中,使用球轴承作为此类第二轴承62。另外,圆筒状部42以与中间轴M—体旋转的 方式,在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的内周面上与中间轴M花键连结。另外,圆筒状部42以与构成油泵18的内转子一体旋转的方式,在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的外周面上与该内转子花键连结。另外,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与活塞25之间形成有动作油室Hl。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径向延伸部41具有向轴第一方向Al侧突出的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43。在本例中,轴向突出部43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径向具有某种厚度的形状。此类轴向突出部43形成于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中位于径向外侧的区域。轴向突出部43在轴向上看其径向外侧的部位与转子Ro重叠。另外,轴向突出部43在轴向上看,其径向内侧的部位与离合器鼓22重叠。另外,轴向突出部43被配置为在径向上看与第二轴承62以及第一线圈端部Cel相重叠。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轴向突出部43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面43a (参照图3)设置有油收集部0C。为了对从设置于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油供给部SP供给的油进行收集而设置有该油收集部OC。通过油收集部OC所收集的油被供给至轴向的两侧线圈端部Cel、Ce2并对该线圈端部Cel、Ce2进行冷却。这些详情在后面阐述。轴向延伸部51具有至少在轴向上延伸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以及周向上延伸。轴向延伸部51具有包围离合器CL的径向外侧的圆筒型的形状,将第一径向延伸部31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在它们的径向外侧端部沿轴向进行连结。在本例中,轴向延伸部51在轴第二方向A2侧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 —体化形成。另外,轴向延伸部51在轴第一方向Al侧通过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与螺栓等连结构件进行连结。并且,还可以是通过焊接等将它们进行连结的结构。此外,在轴向延伸部51的外周部固定有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0在该实施方式中,轴向延伸部51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52以及圆环状的一侧支承部53,该一侧支承部53从该内侧支承部52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例中,一侧支承部53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径向上具有某种厚度的形状。转子Ro与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相接触地被固定,由此内侧支承部52从径向内侧支承转子Ro。此外,转子Ro与一侧支承部5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相接触地被固定,由此,一侧支承部53从轴第一方向Al侧支承转子Ro。另外,圆环状的转子保持构件56被从转子Ro的轴第二方向A2侧套设于内侧支承部52,该转子保持构件56被配置为从轴第二方向A2侧与转子Ro接触,并从轴第二方向A2侧保持转子Ro。在本例中,转子保持构件56在与一侧支承部53之间沿轴向夹持多个电磁钢板的状态下,从轴第二方向A2侧按压并保持转子Ro。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支承构件30作为收纳离合器CL的外壳(离合器壳)发挥作用。在转子支承构件30的内部所形成的空间中,除动作油室Hl以外占据大部分的空间是之前所说的循环油室H2。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油泵18排出的被调整为规定油压的油借助循环油路48被供给至循环油室H2。此处,在该实施方式中,安装于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圆筒状部32与输入轴I之间的第三轴承63为能够确保某种程度的液密性地构成的附带密封功能的轴承(此处称为附带密 封环的滚针轴承)。而且,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圆筒状部42的轴向的部分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上与中间轴M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转子支承构件30内的循环油室H2被设定为液密状态,油被供给至循环油室H2,从而基本上实现注满规定压力以上的油的状态。由此,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混合驱动装置H能够通过注满循环油室H2的大量的油有效地对离合器CL所具有的多片摩擦片24进行冷却。此外还构成为,从循环油室H2排出的油的大部分从排出油路16排出,返回到油底壳(未图示),其中,该排油路16借助在输入轴I的外周面上开口的径向连通孔形成于中间轴M的内部。但是,从循环油室H2排出的油的一部分通过被安装于输入轴I的外周面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圆筒状部32的内周面之间的第三轴承63向轴向漏出,并对配置于该第三轴承63的径向外侧的第一轴承61实施润滑。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转子支承构件30的轴第二方向A2侧,在第一支承壁3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之间设置有旋转传感器11。旋转传感器11是用于检测转子Ro相对于旋转电机MG的定子St的旋转位置的传感器。作为此类旋转传感器11,例如能够使用旋转变压器等。在该实施方式中,旋转传感器11从径向上看与该第一轴承61相重叠地被配置于第一轴承61的径向外侧,其中该第一轴承61被安装于第一支承壁3与第一径向延伸部31之间。另外,旋转传感器11从径向看被与该定子St的第二线圈端部Ce2相重叠地配置于定子St的径向内侧。在本例中,传感器转子12被固定于图3所示第一径向延伸部31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侧面,传感器定子13被固定于第一支承壁3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侧面。在该实施方式中,传感器转子12被配置于传感器定子13的径向外侧。3.旋转电机的冷却结构其次,参照图2及图3说明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的冷却结构。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基本上具有借助从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l侧供给的油对线圈端部Ce进行冷却的结构。以下进行详细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转子Ro配置于轴第一方向Al侧的第二支承壁8上,安装有向旋转电机MG供油的油供给部SP。更具体而言,在配置于第二支承壁8的内部的油泵18的轴第二方向A2侧,作为第二支承壁8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圆筒状部42的外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设置有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供给部SP。收纳油泵18的泵室内的部分油通过作为该油供给部SP的微小间隙一点点地向轴向漏出,并对相对于该油供给部SP (微小间隙)与轴第二方向A2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轴承62进行润滑。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油供给部SP的微小间隙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油流通部”。对第二轴承62实施润滑后的油沿第二径向延伸部41向铅垂方向的下侧(图2以及图3中的下侧)流下,最终供给至配置于转子支承构件30的径向外侧的旋转电机MG的线圈端部Ce。在作为油供给部SP的微小间隙及与此相邻的第二轴承62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油收集部0C。此类油收集部OC设置于转子支承构件30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构成转子支承构件30的一部分的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3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设置有油收集部0C。更具体而言,在轴向突出部43设置有凹部44,该凹部44具有相对于该轴向突出部43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面43a向轴第二方向A2侧凹陷的形状,并在径向内侧开口。此类凹部44均等地分散于轴向突出部43的周向的多处(在本例中为6处)而形成(参照图4)。各凹部44由覆盖构件46覆盖其轴第一方向Al侧,其中该覆盖构件46在与轴向突出部43的端面43a相接触的状态下被固定。覆盖构件46在周向的多处(在本例中为18处)通过螺栓等连结构件被固定于轴向突出部43。覆盖构件46中,至少与凹部44相对应的部分的周围形成为平板状。由此,各凹部44与覆盖构件46之间形成轴向的两侧、周向的两侧、以及径向外侧被堵塞而仅向径向内侧开口的兜状空间。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如此由凹部44与覆盖构件46所划定的兜状空间,形成油收集部0C。油收集部OC与凹部44的配置相对应,被均等地分散配置于周向上的多处(在本例中为6处)。油收集部OC能够对在实施第二轴承62的润滑后沿第二径向延伸部41向铅垂方向的下侧流下的油进行收集并予以存留。
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构成为,利用通过油收集部OC所收集并存留的油至少对线圈端部Ce(第一线圈端部Cel、第二线圈端部Ce2)进行冷却。因此,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具备连通油路L,该连通油路L设置于转子Ro以及转子支承构件30双方,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在转子Ro的轴向的两侧形成的两个开口部(即,第一开口部Pl以及第二开口部P2)。而且,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轴第一方向Al侧的第一开口部Pl的油路形成为连通油路L的一部分,其第一开口部Pl在第一线圈端部Cel的径向内侧开口。并且,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轴第二方向A2侧的第二开口部P2的油路形成为连通油路L的另外一部分,该第二开口部P2在第二线圈端部Ce2的径向内侧开口。此时,第一开口部Pl在从径向看时与第一线圈端部Cel相重叠的位置开口,第二开口部P2在从径向看时与第二线圈端部Ce2相重叠的位置开口。在该实施方式中,此类连通油路L具有从油收集部OC延伸的共通油路、从共通油路分支并与第一开口部Pl连通的油路以及从共通油路分支并与第二开口部P2连通的油路。即,在该实施方式中,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的油路和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二开口部P2的油路共用上游侧(油收集部OC侧)的一部分,构成整个连通油路L。更具体而言,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3形成有与凹部4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通的轴向的油孔45,在轴向延伸部51的一侧支承部53中(内部),形成有与油孔45连通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沿轴向延伸的第一油路LI。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与油收集部OC (凹部44)的配置相对应,在周向上分散形成有多个(在本例中为6个)油孔45以及第一油路LI。各第一油路LI与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相邻,在一侧支承部53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上开口。另外,在一侧支承部53中形成有从第一油路LI分支并在径向外侧上延伸的第二油路L2。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油路LI的配置相对应,在周向上分散形成有多个(在本例中为6个)第二油路L2。第二油路L2在一侧支承部53的外周面上开口,该开口部成为第一开口部P1。在本例中,第一开口部Pl向沿径向的方向开口。此类第一油路LI以及第二油路L2能够通过对一侧支承部53的开孔加工等加工方法而比较容易地形成。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油路LI连通且从该第一油路LI进一步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沿轴向延伸的第三油路L3,沿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与转子Ro的内周面的接合面形成于转子Ro上。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油路LI的配置相对应,在周向上分散形成多个(在本例中为6个)第三油路L3。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转子Ro的各电磁钢板的径向内侧部分在多个周向位置被切开形成,这些切口部以在轴向上连续排列的状态被固定。由此,作为在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与各电磁钢板的径向内侧的切口部之间被划定的轴向槽部,形成有第三油路L3。第三油路L3在转子Ro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上开口,该开口部为第二开口部P2。在本例中,第二开口部P2在沿轴向的方向上开口。另外,如上所述的切口部能够在对构成转子Ro的电磁钢板进行冲孔加工的同时形成。但是,在转子Ro内在周向上分散配置的多个永久磁铁PM通过与由定子St产生的旋转磁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用于获得转矩的磁场。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不使该永久磁铁PM所产生的磁通的通道亦即磁通路径产生变形而能尽力维持该磁通路径的理想形状,在远离永久磁铁PM的位置亦即作为与内侧支承部52之间的接合部的转子Ro的径向内侧的端部 形成有第三油路L3。因此,即使切开构成转子Ro的电磁钢板的一部分形成第三油路L3,也能够抑制第三油路L3对永久磁铁PM所形成的磁场产生影响。如此,该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优点在于,能够抑制对由永久磁铁PM形成的磁场的阻碍,从而能够在维持旋转电机MG的性能的情况下形成第三油路L3如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连通于划定油收集部OC的凹部44的轴向油孔45以及第一油路LI中相比与第二油路L2间的分支点靠近轴第一方向Al侧的部分构成上述共通油路。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油路L2形成从共通油路分支并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的油路。另外通过第一油路LI中比与第二油路L2间的分支点靠近轴第二方向A2侧的部分与第三油路L3形成从共通油路分支并连通于第二开口部P2的油路。在具有以上说明的结构的旋转电机MG中,线圈端部Cel、Ce2被如下地进行冷却。首先,在轴第一方向Al侧,从第二支承壁8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圆筒状部42之间的油供给部SP向轴向漏出而被供给的油由油收集部OC进行收集。被油收集部OC收集的油从该油收集部OC供给至共通油路,该共通油路由油孔45与第一油路LI的一部分构成。被供给至共通油路的油的一部分通过第二油路L2从第一开口部Pl喷出,倾注在配置于第一开口部Pl的径向外侧的第一线圈端部Cel,从而冷却第一线圈端部Cel。被供给至共通油路的油的另外一部分通过第一油路LI以及第三油路L3从第二开口部P2喷出,倾注在配置于第二开口部P2的径向外侧的第二线圈端部Ce2上,从而冷却第二线圈端部Ce2。此外,冷却线圈端部Cel、Ce2之后的油返回到油底壳(未图示)。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有效冷却离合器CL所具备的多片摩擦片24,转子支承构件30内的循环油室H2被设置为液密状态,该循环油室H2内基本上都被注满规定压力以上的油。在该结构下,很难将循环油室H2内的油直接引导到径向外侧而用于对旋转电机MG的线圈端部Ce的冷却。另外,当在旋转电机MG的轴第一方向Al侧设置有油供给部SP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对第二线圈端部Ce2实施冷却,其中该第二线圈端部Ce2位于与设置有油供给部SP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轴第二方向A2侧)。对此,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设置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以及第二开口部P2双方的连通油路L的结构,从而能够对第一线圈端部Cel以及第二线圈端部Ce2双方实施充分冷却。特别是,采用设置油收集部OC的结构,由此即使在从第二支承壁8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圆筒状部42之间向轴向漏出的油量较少、来自油供给部SP的供油量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油收集部OC有效地收集该油,对线圈端部Cel、Ce2进行有效地冷却。此处,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第二油路L2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油路LI的流路截面积几乎相等。另外形成为,第三油路L3的流路截面积大于或几乎等于第一油路LI以及第二油路L2的流路截面积。由此,能够使比共通油路的分支点位于下游侧的两个油路中的油的流量几乎相等。进而,在该实施方式中,由油收集部OC收集的油一旦被供给至共通油路,之后会被分配供给至从该共通油路分支的两个油路。因此,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MG中,能够不受油收集部OC对油进行收集的状态(在油收集部OC的油存留量)影响地使从设置于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油供给部SP供给的油均等地分配给与第一开口部Pl以及第二开口部P2连通的两个油路,能够均衡地冷却第一线圈端部Cel与第二线圈端部Ce2。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油路L2被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油路,该第二油路L2的第一开口部Pl形成为向第一线圈端部Cel在轴向上占有的区域的中央部开口。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整个第一线圈端部Ce I。另一方面,第三油路L3被设为沿轴向延伸的油路,该第三油路L3的第二开口部P2形成为,向第二线圈端部Ce2在轴向上占有的区域中定子铁心的端面附近开口。此处,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转子保持构件56,该转子保持构件56被套设于内侧支承部52,并从轴第二方向A2侧保持转子Ro。而且,在转子保持构件56,在与第三油路L3及第二开口部P2相对应的周向位置上至少形成有多个在轴向上贯通该转子保持构件56的贯通孔57。转子保持构件56借助贯通孔57在轴第二方向A2侧形成的开口部形成为向第二线圈端部Ce2于轴向上占有的区域的中央部开口,其中该贯通孔57与第三油路L3及第二开口部P2连通。因此,能够在该实施方式中,有效地对第二线圈端部Ce2的整体进行冷却。另外,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子保持构件56在被套设于内侧支承部52的状态下,被从径向内侧且从轴第二方向A2侧敛缝固定。即,转子保持构件56通过在与内侧支承部52之间形成的敛缝部54而固定于轴向上。此类敛缝部54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5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部随着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形状。另夕卜,形成于转子保持构件56的贯通孔57也与敛缝部54相同,随着朝向轴第二方向A2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具有此种形状的敛缝部54以及贯通孔57作为将从第三油路L3供给的油向第二线圈端部Ce2引导的引导部发挥作用。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对第二线圈端部Ce2进行冷却。4.其他实施方式最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以及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特征结构不仅适用于其实施方式,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公开的特征结构组合应用。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及第二开口部P2的连通油路L被设置于转子支承构件30的内部、以及转子Ro与转子支承构件30之间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及第二开口部P2的连通油路L可以构成为设置于转子Ro及转子支承构件30中的至少一方,例如,如图5所示,连通油路L的整体形成于转子支承构件30的内部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此时,例如能够构成为,一体形成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一油路LI及第三油路L3,并使该油路(在图5中以其为代表表示为“L3”)的位置相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油路LI及第三油路L3的位置向径向内侧移动。此时,该油路“L3”能够构成为,在一侧支承部53以及内侧支承部52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第二开口部P2在转子支承构件30 (内侧支承部52)的轴第二方向A2侧的端面开口。(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凹部44的轴第一方向Al侧作为兜状空间形成油收集部OC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该凹部44设置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3的端面43a,该兜孔空间通过由与端面43a接触并固定的平板状的覆盖构件46覆盖而划定。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例如如图6所示,使轴向突出部43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面43a形成得平坦,并且在该端面43a上固定板状构件47,该板状构件47具有向轴第一方向Al侧突出并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形状,从而形成作为被划定在它们之间的兜状空间的油收集部0C,这一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与覆盖构件46之间形成油收集部OC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例如,在配置于转子支承构件30的轴第一方向Al侧的端部的轴向突出部43的周向上的多处,直接形成有仅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兜状空间,将这些兜状空间作为油收集部OC的结构也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或者,另行设置油收集构件,该油收集构件形成有仅在径向内侧开口的兜状空间,将该油收集构件固定设置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3的端面43a上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多个油收集部OC被均等地分散配置于周向的多处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例如,多个油收集部OC偏向周向配置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或者,设置一个在全周上连续的油收集部OC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开口部Pl向沿径向的方向开口、第二开口部P2向沿轴向的方向开口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第一开口部Pl只要至少在径向上看在与第一线圈端部Cel相重叠的位置开口即可,例如,向相对于径向倾斜的方向开口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另外,第二开口部P2只要至少在径向上看在与第二线圈端部Ce2相重叠的位置开口即可,例如,在相对于轴向倾斜的方向、或在沿径向的方向上开口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构成从油收集部OC与第二开口部P2连通的连通油路L的一部分的第三油路L3形成于转子Ro的情况下,第三油路L3沿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与转子Ro的内周面的接合面形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例如,在转子Ro内,在于周向上彼此相邻的永久磁铁PM之间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第三油路L3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该情况下的优点在于,能够借助沿第三油路L3流通的油对永久磁铁PM进行冷却。另外,此时,能够借助第三油路L3抑制来自永久磁铁PM的漏磁通。因此,具有能够优化永久磁铁PM所形成的磁场的磁通分布并将旋转电机MG的性能维持于较高状态的优点。(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三油路L3沿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与转子Ro的内周面的接合面形成的情况下,作为形成于转子Ro的内周面的轴向槽部与内侧支承部5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三油路L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例如,在内侧支承部52的外周面设置有轴向槽部,作为该内侧支承部52的轴向槽部与转子Ro的内周面之间 的空间形成第三油路L3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连通油路L具有从油收集部OC延伸的共通油路、以及从共通油路分支并分别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及第二开口部P2的两个油路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连通油路L不具有此类共通油路,而是如图5所示,具有相互独立的、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的油路以及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二开口部P2的油路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此时,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的油路能够构成为,从凹部44的径向外侧的底面至少在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轴向突出部43内向径向外侧延伸,并在该轴向突出部43的外周面、或轴向延伸部51的一侧支承部53的外周面开口。或者优选如下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一开口部Pl的油路(图7 (a))在与从油收集部OC连通于第二开口部P2的油路(图7 (b))不同的周向位置上,而在与连通于该第二开口部P2的油路相同的径向位置上,在轴向延伸部51的一侧支承部53中(内部),向轴第二方向A2侧延伸,并在一侧支承部53中从规定位置向径向外侧延伸,在一侧支承部53的外周面开口。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受油收集部OC对油进行收集的状态的影响地向第一开口部Pl与第二开口部P2均等地分配油。(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形成各六个的凹部44、油收集部0C、油孔45、第一油路LI、第二油路L2以及第三油路L3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
于此。即,形成为各I个、2个.....5个、7个、...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
此外,在此情况下,并不要求它们的数量完全一致。(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第二支承壁8的贯通孔的内周面与第二径向延伸部41的圆筒状部42的外周面之间的微小间隙构成油供给部SP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至少油从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l侧被供给,例如,在第二支承壁8上设置用于供给从油泵18排出的油的专用油路,通过该专用油路构成油供给部SP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形成为覆盖离合器CL周围的整个转子支承构件30构成外壳(离合器壳)的情况为例 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此类外壳可以利用转子支承构件30的至少一部分构成,通过转子支承构件30的一部分与其他构件的配合构成外壳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混合驱动装置H设定为适合安装于FF(Front EngineFront Drive: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车辆上的多轴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例如,设定为将变速机构TM的输出轴与输入轴I以及中间轴M配置于同轴上,并且直接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驱动连结的单轴结构的混合驱动装置H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此类结构的混合驱动装适合安装于FR (Front EngineRear Drive :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车辆上。(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适用于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而具备内燃机E及旋转电机MG两者的混合车辆用混合驱动装置H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仅具备旋转电机MG的电动车辆(电动车)用驱动装置。(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旋转电机适用于作为车辆的驱动力源使用的旋转电机MG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被用于非车辆驱动的其他用途的旋转电机MG。(15)有关其他结构,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仅为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即,只要具备在本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记载的结构及与其均等的结构即可,即使恰当改变权利要求范围中没有 记载的结构的一部分而获得的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工业上的实用性本发明优选用于具有如下结构的旋转电机及具备此类旋转电机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该旋转电机的结构为,在轴向两侧具有线圈端部的定子的径向内侧,具备被转子支承构件可旋转地支承的转子,并且从转子的轴向一侧亦即轴第一方向侧向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供油。符号的说明H···混合动力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MG···旋转电机;St···定子;Ce···线圈端部;CeL···第一线圈端部;Ce2…第二线圈端部;Ro…转子;PM…永久磁铁;1…壳体;8…第二支承壁(支承壁);30…转子支承构件(夕卜壳);43…周向突出部;43a…端面(一侧端面);44…凹部;46…覆盖构件;52…内侧支承部;53…一侧支承部;54…敛缝部;56…转子保持构件;SP…油供给部(油流通部);0C…油收集部;L···连通油路;LL···第一油路;L2…第二油路;L3…第三油路屮…开口部;P1…第一开口部;P2…第二开口部;A1…轴第一方向;A2···轴第二方向。
权利要求
1.ー种旋转电机,其具备转子,该转子在定子的径向内侧经由转子支承构件而被支承为能够旋转,所述定子在轴向两侧具有线圈端部,从所述转子的轴向ー侧亦即轴第一方向侧向所述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供油, 其中,所述旋转电机具备 油收集部,其设置于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端部;以及连通油路,其设置于所述转子及所述转子支承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并从所述油收集部连通于第一开ロ部及第ニ开ロ部, 所述第一开ロ部在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所述线圈端部的径向内侧开ロ, 所述第二开ロ部在所述转子的轴向另ー侧亦即轴第二方向侧的所述线圈端部的径向内侧开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转子支承构件中,具有向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突出的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 并且设置有凹部,该凹部具有相对于所述轴向突出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的ー侧端面向所述轴第二方向侧凹陷的形状并在径向内侧开ロ,还具有覆盖构件,该覆盖构件与所述ー侧端面相接触地被固定井覆盖所述凹部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 所述油收集部形成为由所述凹部与所述覆盖构件划定的兜状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连通油路具有从所述油收集部延伸的共通油路、从所述共通油路分支并连通于所述第一开ロ部的油路以及从所述共通油路分支并连通于所述第二开ロ部的油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转子支承构件具有圆筒状的内侧支承部,该内侧支承部从径向内侧支承所述转子;以及圆环状的一侧支承部,该ー侧支承部从所述内侧支承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从所述轴第一方向侧支承所述转子, 并且具备 第一油路,该第一油路从所述油收集部起在所述ー侧支承部内朝向所述轴第二方向侧沿轴向延伸; 第二油路,该第二油路从所述第一油路分支而在所述ー侧支承部内向径向外侧延伸,并连通于在所述ー侧支承部的外周面开ロ的所述第一开ロ部;以及 第三油路,该第三油路从所述第一油路进一歩向所述轴第二方向侧延伸,并连通于在所述转子或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所述轴第二方向侧的端面开ロ的所述第二开ロ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三油路沿所述转子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支承部的外周面的接合面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旋转电机具备 圆环状的转子保持构件,该转子保持构件配置为从所述轴第二方向侧与所述转子接触,并从所述轴第二方向侧保持所述转子;以及 敛缝部,该敛缝部从所述轴第二方向侧对套设于所述内侧支承部的所述转子保持构件进行按压, 所述敛缝部被形成为将从所述第三油路供给的油向所述线圈端部引导的引导部。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连通油路独立地形成有从所述油收集部连通于所述第一开ロ部的油路和从所述油收集部连通于所述第二开ロ部的油路。
8.—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权利要求I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摩擦接合装置以及至少收纳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转子的所述轴第一方向侧将所述转子支承构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支承壁, 利用所述转子支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来构成覆盖所述摩擦接合装置的周围的外壳,并且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内側,将所述摩擦接合装置以液密状态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 所述外壳的内部被注满规定压カ以上的油, 在所述支承壁设置有油流通部,向所述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供给的油在所述油流通部中流通。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旋转电机及车辆驱动用装置。在从转子的轴第一方向侧向线圈端部供油的旋转电机中,除轴第一方向侧的线圈端部外,还对轴第二方向侧的线圈端部充分实施冷却。旋转电机(MG)构成为,具备转子(Ro),该转子在轴向两侧具有线圈端部(Ce)的定子(St)的径向内侧,经由转子支承构件(30)而被支承为可旋转,并且从转子(Ro)的轴第一方向(A1)侧向轴向两侧的线圈端部(Ce)供油。具备设置于转子支承构件(30)的轴第一方向(A1)侧的端部的油收集部(OC)以及从油收集部(OC)与第一开口部(P1)及第二开口部(P2)连通的连通油路(L),第一开口部(P1)在第一方向(A1)侧的线圈端部(Ce1)的径向内侧开口,第二开口部(P2)在轴第二方向(A2)侧的线圈端部(Ce2)的径向内侧开口。
文档编号B60K6/48GK102959838SQ20118003182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6日
发明者糟谷悟, 鬼头昌士, 关祐一, 高桥佑介 申请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