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894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窗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所谓的X臂型车窗调节器,其具有升降臂和平衡臂,并且通过升降臂的枢转运动打开和关闭由升降臂通过升降臂支架支承的车窗玻璃。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升降臂的形状,以便使通过升降臂的远端部施加于升降臂的负荷所引起的应力分散的车窗调节器。
背景技术
常规提供了一种所谓的X臂型车窗调节器,其中升降臂和平衡臂以X形状彼此枢转连接,并且由升降臂经由升降臂支架支承的车窗玻璃通过升降臂的枢转运动打开和关闭。日本特开2003-321970号公报(专利文献I)公开了一种X臂型车窗调节器,其中位于平衡臂的中央部的插板嵌入位于升降臂的中央部的通孔,从而使两个臂彼此枢转连接。插板是扁平的圆柱形板,用于在平衡臂的中央部,将部分构成平衡臂的第一臂和第二臂接合。第一臂的端部焊接至插板的一个端面,第二臂的端部焊接至插板的另一个端面,由此将第一臂和第二臂接合在一起。在日本特开2003-321970号公报的车窗调节器中,为了建立升降臂与平衡臂之间在两个臂的枢转连接处的顺滑的相对枢转运动,且不产生间隙和异常噪音,在其中一个臂面向另一个臂的表面设置有向另一个臂突出的凸部。由此,确保升降臂与平衡臂之间适当的间隙,而不受各部件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尺寸变化的影响。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3219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满足减轻重量的需求,期望X臂型车窗调节器减小升降臂等各部件的厚度。而且,存在减小各部件的尺寸的需求。另一方面,X臂型车窗调节器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以防止当车窗玻璃到达全闭位置或全开位置时,因暴露于车窗玻璃的负荷而可能导致的升降臂的屈曲或过度弯曲。也就是说,X臂型车窗调节器的升降臂需要具有关于纵轴的足够的扭转刚度。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降低重量和厚度并提供足够的扭转刚度的竞争性要求的车窗调节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如以下[I]至[7]中所述配置。在本部分(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和下一部分(本发明的效果)中所提供的附图标记,是为了便于理解的目的,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本发明。
[I]配置 I一种车窗调节器,包括:升降臂1,其近端部11被可旋转地支承,并且其远端部12由在与车窗玻璃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升降臂支架5的导槽51引导,以及平衡臂2,其中部23可枢转地安装于升降臂I的中央部形成的通孔13使得平衡臂2与升降臂I形成字母X的形状,其远端部22支承升降臂支架5,并且其近端部21由与升降臂支架5的导槽51平行的平衡臂支架6的导槽61引导,升降臂I枢转运动以打开和关闭由升降臂支架5支承的车窗玻璃,其中升降臂I具有在位于升降臂I的中央部的通孔13附近并朝向近端部11侧的区域内形成的应力分散凸部18。应力分散凸部18产生使从车窗玻璃通过升降臂支架5施加于升降臂I的远端部12的负荷所引起的应力得以分散的功能。

当例如通过冲压成型形成升降臂I时,应力分散凸部18可与通孔13等同时形成。当采用冲压成型时,应力分散凸部18在从升降臂I的相反侧观看时呈“凹”状。应力分散凸部18可在升降臂I的任一侧呈“凸”状,只要应力分散凸部18设置成使得在平衡臂2相对于升降臂I枢转运动(车窗玻璃打开/关闭)时避免两个臂之间的干涉即可。一般地,平衡臂2包括位于近端部21侧的第一臂2A,位于远端部22侧的第二臂2B,以及位于中部23的插板2C。插板2C具有短的(扁平)的圆柱形状。第一臂2A和第二臂2B通过插板2C彼此固定在一起。平衡臂2枢转连接于升降臂1,具体地,平衡臂2的插板2C枢转连接于升降臂I的通孔13。[2]配置 2在根据配置I的车窗调节器中,升降臂I具有在其中央部形成的通孔13周围形成的环形凸部14,并具有在升降臂的环形凸部14与近端部11之间的横向中央部形成的、从环形凸部14的近侧附近向近端部11沿纵向延伸的纵长凸面部15,并且应力分散凸部18至少形成于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之间的区域内。“应力分散凸部18至少形成于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之间的区域内”的表述是指,关于升降臂I的纵向:(I)应力分散凸部18存在于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之间;(2)应力分散凸部18存在于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之间,并且延伸至与环形凸部14的一部分重叠的区域;(3)应力分散凸部18存在于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之间,并且延伸至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重叠的区域;或者(4)应力分散凸部18存在于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之间,并延伸至与环形凸部14的一部分重叠的区域且延伸至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重叠的区域。环形凸部14和应力分散凸部18可在升降臂I的相同侧或不同侧呈“凸”状,只要环形凸部14和应力分散凸部18设置成使得在平衡臂2相对于升降臂I枢转运动(车窗玻璃打开/关闭)时避免两个臂之间的干涉即可。而且,环形凸部14、纵长凸面部15和应力分散凸部18可全部在升降臂I的同一侧呈“凸”状,或者可在升降臂I的不同侧呈“凸”状。
[3]配置 3在根据配置2的车窗调节器中,应力分散凸部18至少具有在升降臂I的纵向延伸至与环形凸部14重叠的范围的一部分,或者在升降臂I的纵向延伸至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重叠的范围的一部分。[4]配置 4在根据配置I至3中的任一种配置的车窗调节器中,应力分散凸部18形成于升降臂I的通孔13附近的至少一个区域内,该区域位于近端部11侧并且朝向升降臂I的相对的缘16。“应力分散凸部18形成于升降臂I的通孔13附近的至少一个区域内,该区域位于近端部11侧并且朝向升降臂I的相对的缘16”的表述是指:(I)应力分散凸部18形成于朝向升降臂I的一个缘16的区域内;(2)应力分散凸部18形成于朝向升降臂I的两个缘16、16的两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内;(3)应力分散凸部18形成于朝向升降臂I的一个缘16的区域内,并且还形成于沿着升降臂I的假想纵向中心线位于升降臂I的中央部形成的通孔13附近且朝向近端部11侧的区域内;或者(4)应力分散凸部18形成于朝向升降臂I的两个缘16、16的两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内,并且还形成于沿着 升降臂I的假想纵向中心线位于升降臂I的中央部形成的通孔13附近且朝向近端部11侧的区域内。在设置多个应力分散凸部18的情况下,多个应力分散凸部18可在升降臂I的相同侧或不同侧呈“凸”状,只要多个应力分散凸部18设置成使得在平衡臂2相对于升降臂I枢转运动(车窗玻璃打开/关闭)时避免两个臂之间的干涉即可。[5]配置 5在根据配置I至4中的任一种配置的车窗调节器中,应力分散凸部18是线性延伸的应力分散凸条部181 (181A),和/或具有平面形状的应力分散凸面部185 (185A)。[6]配置 6在根据配置5的车窗调节器中,应力分散凸部18的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7]配置 7在根据配置I至4中的任一种配置的车窗调节器中,应力分散凸部具有以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而另一端到达升降臂的缘的方式、沿倾斜方向直线延伸的至少一个应力分散凸条部。发明的效果配置I是一种车窗调节器,其包括:升降臂1,其近端部11被可旋转地支承,并且其远端部12由在与车窗玻璃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升降臂支架5的导槽51引导;以及平衡臂2,其中部23可枢转地安装于升降臂I的中央部形成的通孔13使得平衡臂2与升降臂I形成字母X的形状,其远端部22支承升降臂支架5,并且其近端部21由与升降臂支架5的导槽51平行的平衡臂支架6的导槽61引导;升降臂I枢转运动以打开和关闭由升降臂支架5支承的车窗玻璃;并且升降臂I具有在位于升降臂I的中央部的通孔13附近并朝向近端部11侧的区域内形成的应力分散凸部18。因此,应力分散凸部18产生使施加于升降臂的远端部的负荷所引起的应力分散的功能。结果,即使升降臂I的厚度减小,升降臂I也可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因此,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轻量且具有足够的扭转刚度的车窗调节器。配置2是根据配置I的车窗调节器,其中升降臂I具有在其中央部形成的通孔13周围形成的环形凸部14,并具有在升降臂的环形凸部14与近端部11之间的横向中央部形成的、从环形凸部14的近侧附近向近端部11沿纵向延伸的纵长凸面部15,并且应力分散凸部18至少形成于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之间的区域内。因此,除了配置I的效果以外,还产生由应力分散凸部18提供的扭转刚度增强由环形凸部14和纵长凸面部15提供的扭转刚度的协同效果。配置3是根据配置2的车窗调节器,其中应力分散凸部18至少具有在升降臂I的纵向延伸至与环形凸部14重叠的范围的一部分,或者在升降臂I的纵向延伸至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重叠的范围的一部分。因此,除了配置I或2的效果以外,还产生由应力分散凸部18提供的扭转刚度进一步增强由环形凸部14和纵长凸面部15提供的扭转刚度的协同效果。配置4是根据配置I至3中的任一种配置的车窗调节器,其中应力分散凸部18形成于升降臂I的通孔13附近的至少一个区域内,该区域位于近端部11侧并且朝向升降臂I的相对的缘16。因此,除了配置I和2的效果以外,还产生应力分散凸部18可设置在应力分散凸部18可产生应力分散功能的具体区域内的效果。配置5是根据配置I至4中的任一种配置的车窗调节器,其中应力分散凸部18是线性延伸的应力分散凸条部181,和/或具有平面形状的应力分散凸面部185。因此,除了配置I至3的效果以外,还产生应力分散凸部18可具有用于产生应力分散功能的具体形状的效果。配置6是根据配置5 的车窗调节器,其中应力分散凸部18的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
14。因此,除了配置4的效果以外,还产生应力分散凸部18可具有与环形凸部14相关的、适于产生增强的应力分散功能的具体形状的效果。


图1 (a)和I (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窗调节器的视图,其中图1 (a)是主视图,且图1 (b)是沿图1 (a)中的线B-B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2 (a)至2 (h)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车窗调节器的升降臂的视图,其中图2 (a)是透视图,图2 (b)是主视图,图2 (c)至2 (g)分别是沿图2 (b)中的线C-C、D-D、E-E、F-F和G-G截取的截面图,且图2 (h)是俯视图。图3 (a)至3 (j)分别是示出应力分散凸部的具体实例的主视图。图4 (a)、4 (c)和4 (e)分别是示出与图1 (a)和图1 (b)、图2 (a)至2 (h)以及图3 (a)至3 (j)中所示不同的其他应力分散凸部的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其中图4 (b)是沿图4 (a)中的线B-B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 (d)是沿图4 (c)中的线D-D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并且图4 (f)是沿图4 (e)中的线F-F截取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中,术语“凸部”、“凸条部”和“凸面部”为相对表述。在从相反侧观察时,凸部、凸条部和凸面部分别是凹部、凹条部和凹面部。( I)图1和图2中所示实例的概要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实例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环形凸部14和纵长凸面部15均朝向图1和图2的纸面侧“突出”。图1中所示的所谓X臂型车窗调节器具有升降臂1、平衡臂2、升降臂支架5、平衡臂支架6以及具有电动机91的驱动机构9。在图1中所示的实例中,驱动源是电动机91。然而,可取代电动机91使用手动系统。金属制的升降臂I在其近端部11固定连接于从动齿轮19。轴81为从动齿轮19的枢轴,并且还用作升降臂I的枢轴。彼此固定连接的升降臂I和从动齿轮19通过轴81可旋转地连接于基板8。驱动机构9固定连接于基板8。驱动机构9具有电动机91和用于将电动机91的输出轴 (未不出)的驱动力传送至从动齿轮19的传动齿轮机构(未不出)。由于通过驱动机构9使升降臂I枢转运动的机构是众所周知的,因此省略其进一步说明。平衡臂2的中部23以交叉方式枢转连接于升降臂I的纵向中央部,由此升降臂I和平衡臂2形成“字母X”的形状。平衡臂2在其远端部22与升降臂支架5的导槽51接合,由此远端部22由导槽51引导,并支承升降臂支架5。而且,平衡臂2在其近端部21与平衡臂支架6的导槽61接合,由此近端部21由导槽61引导。平衡臂2具有第一臂2A、第二臂2B以及插板2C,这些部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臂2A是从近端部21延伸至中部23的部件,并且在图1中位于升降臂I上方。第二臂2B是从中部23延伸至远端部22的部件,并且在图1中位于升降臂I下方。插板2C具有扁平的圆柱形状。如图1中所示,第一臂2A的靠近中部23的端部焊接至插板2C的上端面,并且第二臂2B的靠近中部23的端部焊接至插板2C的下端面。以此方式,第一臂2A、插板2C以及第二臂2B连接在一起。插板2C插入升降臂I的纵向中央部中形成的通孔13,由此将平衡臂2和升降臂I枢转连接在一起。此特征在图1 (b)中示意性地示出。升降臂支架5是用于从下方(在安装至汽车上的状态下观察时)支承车窗玻璃(未示出)的部件。升降臂支架5具有在与车窗玻璃的开闭方向(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导槽51。升降臂I的远端部12与导槽51接合,并且随着升降臂I的枢转运动(车窗玻璃的升降)沿导槽51移动。平衡臂支架6是可滑动地支承平衡臂2的近端部21的部件。平衡臂支架6具有在与升降臂支架5的导槽5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导槽61。平衡臂2的近端部21与导槽61接合,并且随着与升降臂I的枢转运动(车窗玻璃的升降)相关联的平衡臂2的枢转运动而沿导槽61移动。上述平衡臂支架6和基板8安装于汽车门板内的预定区域内,由此将车窗调节器配置在门板内。(2)图1和图2中所示的升降臂的形状将参照图1和图2说明升降臂I的形状。
升降臂I具有在其纵向中央部形成的圆形通孔13,以及在通孔13的周围形成的环形凸部14。环形凸部14在平衡臂2相对于升降臂I枢转运动时,提供平衡臂2与升降臂I之间的滑动面。如上所述,平衡臂2的插板2C枢转地插入通孔13中。升降臂I具有在环形凸部14与近端部11之间的横向中央部形成的、从环形凸部14的近侧附近向近端部11纵向延伸的纵长凸面部15。用语“近侧附近”表示在图2中位于环形凸部14的左侧并稍微离开环形凸部14的区域。与近侧附近相关的稍微离开环形凸部14,是为了在平衡臂2相对于升降臂I枢转运动时避免两者之间的干涉而设置的。类似地,升降臂I具有在环形凸部14与远端部12之间的横向中央部形成的、从环形凸部14的远侧附近向远端部12纵向延伸的纵长凸面部15a。用语“远侧附近”表示在图2中位于环形凸部14的右侧并稍微离开环形凸部14的区域。与远侧附近相关的稍微离开环形凸部14,也是为了在平衡臂2相对于升降臂I枢转运动时避免两者之间的干涉而设置的。纵长凸面部15和15a设置用于增强升降臂I的扭转刚度。当升降臂I通过冲压成型而形成时,纵长凸面部15和15a与通孔13、环形凸部14以及下述应力分散凸部18( 181、181)同时形成。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实例中,除了环形凸部14以及纵长凸面部15和15a以外,在通孔13附近朝向近端部11侧的区域,还形成作为应力分散凸部18的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具体地,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如下形成:应力分散凸条部181以一端连接于通孔13周围的环形凸部·14而另一端到达升降臂I的各缘16的方式,从环形凸部14朝向近端部11侧倾斜延伸。当从垂直于升降臂I的纵向的方向(图2 (h)的纸面上方)观看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181时,其连接于环形凸部14的一端与环形凸部14相重叠,而到达缘16的另一端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部相重叠。由于这种重叠的存在,扭转刚度进一步增强。这种应力分散凸条部181的形成产生以下效果。当车窗玻璃上升并与玻璃密封部件(未示出)接触时,或者当车窗玻璃下降并与止动部件(未示出)接触时,来自玻璃密封部件或止动部件的反作用力通过升降臂支架5在升降臂I的远端部12施加负荷。然而,由负荷引起的应力通过应力分散凸条部181、181被良好地分散。因此,即使升降臂I的厚度较薄,升降臂I也可充分地耐受应力。(3)图3中所示的实例图3 (a)至3 (j)示出应力分散凸部18的其他实例。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实例中,两个应力分散凸部18采取以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而另一端到达升降臂I的各缘16、16的方式分别沿倾斜方向直线延伸的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181的形式。与此对比,在图3 (a)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从环形凸部14各自沿倾斜方向延伸,随后弯曲以便与缘16平行地延伸。在图3 (b)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并从环形凸部14各自沿倾斜方向之字形延伸,使得另一端到达各缘16。在图3 (c)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与环形凸部14分离,并与缘16平行地延伸,使得其端部不到达缘16。在图3 (d)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的一端与环形凸部14分离,并且以另一端到达各缘16的方式各自沿倾斜方向直线延伸。在图3 (e)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与环形凸部14分离,并以两端到达缘16而中心远离缘16的方式弯曲成圆弧状。在图3 Cf)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从环形凸部14平行于缘16延伸,并且弯折然后延伸使得另一端到达各缘16。在图3 (g)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并弯曲成大致连接于纵长凸面部15的各远端角部,且使另一端到达各缘16。在图3 (h)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从环形凸部14平行于缘16延伸,直到应力分散凸条部大致连接于纵长凸面部15的各远端角部,并且在纵长凸面部15的各远端角部弯折以便延伸,使得另一端到达各缘16。在图3 (i)中,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在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的同时向内弯曲,并且另一端连接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在图3 (j)中,除了与图3 (i)相似但弯曲程度较小的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ISlj之外,还具有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并且沿升降臂I的假想纵向中心线直线延伸,使得另一端到达纵长凸面部15附近的应力分散凸条部181 jj。图3中所不的应力分散凸条部与图1和图2中所不的应力分散凸条部大致相似,也产生应力分散功能。(4)图4中所示的实例图4示出应力分散凸部18的另外的实例。在图4 (a)和4 (b)中,在环形凸部14A与纵长凸面部15之间并且在升降臂I的横向中央部,形成应力分散凸面部185A。环形凸部14A和应力分散凸面部185A中的字母“A”表示,其在与纵长凸面部15呈“凸”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呈“凸”状。在图4 (C)和4 (d)中,在环形凸部14与纵长凸面部15之间并且在升降臂I的横向中央部,形成应力分散凸面部185。在此实例中,所有环形凸部14、纵长凸面部15以及应力分散凸面部185在同一侧呈“凸”状。
·
在图4 (e)和4 (f)中,在环形凸部14A与纵长凸面部15之间,形成各自沿倾斜方向从环形凸部14A延伸、一端连接于环形凸部14A且另一端到达各缘16、16的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A、181A。环形凸部14A和应力分散凸条部181A中的字母“A”表示,其在与纵长凸面部15呈“凸”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呈“凸”状。图4中所的应力分散凸面部和应力分散凸条部与图1、图2和图3中所不的应力分散凸条部大致相似,也产生应力分散功能。(5)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应力分散凸部18采取应力分散凸条部181 (或181A)的形式的情况下,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 (或181A)以与两个缘16—一对应的方式形成。然而,多个应力分散凸条部可与至少一个缘16相关联地,例如,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实施例中,应力分散凸条部181 (或181A)—端与环形凸部14重叠,而另一端与纵长凸面部15的远端部重叠。然而,可在一端和/或另一端避免这种重叠。在图1、图2和图3所示的实例中,在应力分散凸部18位于朝向缘16的情况下,说明了直线形或曲线形的应力分散凸条部。然而,可替代或与这些应力分散凸条部混合,形成应力分散凸面部。例如,在图3 (e)中,由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181e、181e和相应的两个缘
16、16包围的区域可采取各自的凸面部的形式。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具有升降臂和平衡臂、并且通过升降臂的枢转运动打开和关闭由升降臂通过升降臂支架支承的车窗玻璃的、所谓的X臂型车窗调节器。附图标记说明I 升降臂11升降臂的近端部12升降臂的远端部13升降臂的中央部形成的通孔14环形凸部
14A环形凸部(在标记14的相反侧呈“凸”状)15纵长凸面部15a纵长凸面部16升降臂的缘18应力分散凸部181应力分散凸条部181A应力分散凸条部(在标记181的相反侧呈“凸”状)185应力分散凸面部185A应力分散凸面部(在标记185的相反侧呈“凸”状)19从动齿轮2 平衡臂2A第一平衡臂2B第二平衡臂2C 插板21平衡臂的近端部22平衡臂的远端部23平衡臂的中部5 升降臂支架51升降臂支架的导槽6 平衡臂支架61平衡臂支架的导槽8 基板9 驱动机构91电动机
权利要求
1.一种车窗调节器,包括: 升降臂,其近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承,并且其远端部由在与车窗玻璃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升降臂支架的导槽引导,以及 平衡臂,其中部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升降臂的中央部形成的通孔使得所述平衡臂与所述升降臂形成字母X的形状,其远端部支承所述升降臂支架,并且其近端部由与所述升降臂支架的导槽平行的平衡臂支架的导槽引导, 所述升降臂枢转运动以打开和关闭由所述升降臂支架支承的车窗玻璃, 其中所述升降臂具有在位于所述升降臂的中央部的通孔附近并朝向近端部侧的区域内形成的应力分散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调节器,其中所述升降臂具有在其中央部形成的通孔周围形成的环形凸部,并具有在所述升降臂的环形凸部与近端部之间的横向中央部形成的、从所述环形凸部的近侧附近向所述近端部沿纵向延伸的纵长凸面部,并且 所述应力分散凸部至少形成于所述环形凸部与所述纵长凸面部的远端之间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调节器,其中所述应力分散凸部至少具有在所述升降臂的纵向延伸至与所述环形凸部重叠的范围的一部分,或者在所述升降臂的纵向延伸至与所述纵长凸面部的远端重叠的范围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窗调节器,其中所述应力分散凸部形成于所述升降臂的通孔附近的至少一个区域内,所述区域位于近端部侧并且朝向所述升降臂的相对的缘。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窗调节器,其中所述应力分散凸部是线性延伸的应力分散凸条部,和/或具有平面形状的应力分散凸面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窗调节器,其中所述应力分散凸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环形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窗调节器,其中所述应力分散凸部具有以一端连接于所述环形凸部而另一端到达所述升降臂的缘的方式、沿倾斜方向直线延伸的至少一个应力分散凸条部。
全文摘要
一种X臂型车窗调节器,包括升降臂、升降臂支架、平衡臂以及平衡臂支架。所述车窗调节器通过所述升降臂的枢转运动打开和关闭车窗玻璃。所述升降臂具有在位于升降臂的中央部形成的通孔周围设置的环形凸部附近、位于升降臂的近端部侧、并且朝向升降臂的两个缘的各区域内设置的两个应力分散凸条部。所述应力分散凸条部具有使施加于所述升降臂的远端部的负荷所引起的应力分散的功能。
文档编号B60J1/17GK103237946SQ20118005763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0日
发明者堀部笃, 西川武志 申请人: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