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136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将例如以超声波传感器为代表的传感器安装于保险杠(bumper)的情况下使用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
背景技术
作为将以超声波传感器为代表的传感器安装于保险杠的构造,公知有如下的技术将保持器安装在形成于保险杠的保险杠孔附近的内侧面(背面),并经由该保持器将传感器安装于保险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根据此类安装构造,能够在不破坏保险杠的美 观性的情况下将传感器组装在保险杠内。但是,由于在保险杠没有设置任何用于将保持器引导到保险杠侧的最佳安装位置的突起等引导部,因此很难提高保持器相对于保险杠孔的位置精度,存在容易在保持器与保险杠孔之间发生位置偏移的课题。当发生此类位置偏移时,传感器与保险杠孔的中心偏移,不但会使美观性变差,还有可能导致传感器的检测精度降低。专利文献I :日本特表2001 - 5274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应对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提高保持器相对于保险杠孔的位置精度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根据技术方案I,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构成为,将由圆筒状的传感器主体及组装于传感器主体的末端部的检测部构成的传感器以检测部通过形成于保险杠的圆形状的保险杠孔朝该保险杠的外侧露出的状态安装于上述保险杠的内侧面,该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的特征在于,保持器具备保持器主体,该保持器主体对传感器进行支承,使得传感器主体被配置在绕其中心轴线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以及粘贴部,该粘贴部以保持器主体作为基端侧而朝远离上述保持器主体的方向延伸、且末端部粘贴于保险杠,在保持器主体,与保险杠孔对应地形成有圆形状的保持器孔,将传感器主体从保持器主体的内侧朝上述保险杠孔侧插通于上述保持器孔,上述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还具备中心定位部件,该中心定位部件构成为包括芯棒部,该芯棒部沿与保持器孔的中心轴线同轴的方向延伸;芯棒侧连接部,该芯棒侧连接部以上述芯棒部作为基端侧而朝远离上述芯棒部的方向延伸,上述芯棒侧连接部与上述保持器主体的保持器侧连接部连接,由此使上述芯棒部相对于上述保持器孔同轴配置;以及多个弹簧部,上述弹簧部以上述芯棒部作为基端侧而在俯视图中呈圆弧状地延伸,且在与保险杠孔的内周部接触的状态下以接近上述芯棒部的方式弹性变形,以使上述芯棒部与上述保险杠孔同轴配置,
通过上述中心定位部件与上述保持器协作,在上述保持器孔与上述保险杠孔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保持器安装于上述保险杠。上述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例如可以通过如下工序安装于保险杠插入工序,在使保持器与中心定位部件一体化后的状态下,将中心定位部件插入保险杠孔内;粘贴工序,在将中心定位部件插入保险杠孔内后的状态下,将保持器的粘贴部粘贴在保险杠的背侧;以及
分离工序,将中心定位部件从保持器分离,仅将上述保持器安装于保险杠。上述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通过与中心定位部件协作而在保持器孔与保险杠孔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安装于保险杠。即,通过在使保持器与中心定位部件一体化后的状态下将中心定位部件插通于保险杠孔内,形成为中心定位部件与保险杠孔同轴配置的位置关系,进而保持器孔与保险杠孔同轴配置。如此,通过保持器与中心定位部件协作实现保持器的中心定位,因此能够简单地提高保持器相对于保险杠孔的位置精度。此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I所涉及的保持器,能够通过简单且容易的插入工序、粘贴工序以及分离工序来提高保持器的安装操作性。根据技术方案2,将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器预先做成各自独立的部件,芯棒侧连接部与保持器侧连接部构成为能够相互卡合、且在卡合状态下一体化。由此,能够将中心定位部件作为保持器安装用的专用部件(夹具、工具)来任意使用。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芯棒侧连接部与保持器侧连接部通过使中心定位部件沿保持器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而形成卡合状态。由此,通过使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器沿保持器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相对移动,能够容易地使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
器一体化。根据技术方案3,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将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器预先做成一个部件,芯棒侧连接部与保持器侧连接部通过连结部一体地连接。由此,不但可以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并能使保持器自身具有中心定位功能。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设置有多组连结部的结构。由此,能够确保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器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芯棒部形成为圆筒状,芯棒侧连接部在芯棒部的周方向间隔相等角度呈放射状地设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弹簧部的基端部一体地连接于芯棒侧连接部,芯棒侧连接部形成为承受对弹簧部的施力的肋。由此能够确保芯棒部的刚性。并且,例如,也可以形成为芯棒侧连接部的靠保险杠孔侧的末端部形成为尖细的锥状。由此,即便在将芯棒部以相对于保险杠孔的中心轴线稍稍偏移的角度插入保险杠孔内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芯棒部插入保险杠孔内,能够良好地继续实施芯棒部的插入动作。并且,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通过将中心定位部件朝保险杠孔侧推入,连结部分开,通过使连结部分开,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器各自独立。由此,能够通过相对于保持器将中心定位部件朝保险杠孔侧推入而将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器分开。因此,在将中心定位部件从保持器分离之际,不会对保持器作用有绕中心轴线的转矩,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粘贴部的粘贴位置绕中心轴线偏移。


图I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1,是示出将超声波传感器经由保持器安装于保险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将超声波传感器安装于保持器之前的两个部件的立体图。图3是保持器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将中心定位部件组装于保持器之前的两个部件的立体图。图5是局部剖开而示出保持器侧连接部与芯棒侧连接部的卡合状态的局部放大 图。图6是示出将保持器及中心定位部件安装于保险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从图6所示的状态将中心定位部件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涉及实施例I的变形例,是示出将中心定位部件组装于保持器之前的两个部件的立体图。图10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2,是示出一体地形成有中心定位部件的保持器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的正视图。图12是图10的侧视图。图13是图10的俯视图。图14是图10的仰视图。图15是仅示出中心定位部件的立体图。图16是仅示出中心定位部件的正视图。图17是示出将中心定位部件除去后的保持器的正视图。图18是示出将中心定位部件除去后的保持器的侧视图。图19是示出将保持器及中心定位部件安装于保险杠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从图19所示的状态将中心定位部件分离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1是图20的俯视图。图22是图20的仰视图。图23涉及实施例2的变形例,(a)是示出保持器侧连接部与芯棒侧连接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b)是(a)的正视剖视图。图24涉及实施例2的另一变形例,(a)是示出保持器侧连接部与芯棒侧连接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b)是(a)的正视剖视图。图25涉及实施例2的又一变形例,(a)是示出保持器侧连接部与芯棒侧连接部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b)是(a)的正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I图I是示出经由实施例I所涉及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2 (以下简称为保持器2)将超声波传感器I (以下简称传感器I)安装于保险杠3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将传感器I安装于保持器2之前的两个部件的立体图。传感器I是通过例如压电效应使压电陶瓷振子振动而发射超声波、并将射入到压电陶瓷振子的超声波的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的发送接收兼用型的传感器,包括传感器主体 11、壳体部12等。传感器主体11形成为带有阶梯的圆筒状,末端部Ila (下端部)的直径最小。在传感器本体11的末端部Ila组装有麦克风13 (检测部),该麦克风13内置有压电陶瓷振子。在传感器主体11的中间部Ilb设置有多个定位部11c,在将传感器主体11安装于保持器2时,该定位部Ilc用于进行传感器主体11与保持器2的定位、并阻止传感器主体11绕中心轴线旋转。从俯视角度观察,壳体部12形成为包容传感器主体11的大小。在壳体部12容纳有图示省略的控制基板、填充材料等。在壳体部12的与传感器主体11所被配置的一侧相反侧的侧面,设置有与图示省略的电缆连接的连接端子部14。并且,在壳体部12的未设置连接端子部14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卡合突起12a,在将传感器I安装于保持器2时,该卡合突起12a与后述的保持器2的开口部24a卡合,以阻止传感器I从保持器2脱出。保持器2例如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树脂材料形成,具备保持器主体21,其对传感器I进行支承,使得传感器主体11被配置于绕其中心轴线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以及以保持器主体21作为基端侧而朝远离保持器主体21的方向延伸、且在末端侧粘贴于保险杠3的一对粘贴部31、31,和延伸量设定得比一对粘贴部31、31的延伸量短的另一对粘贴部 32、32。如图2及图3所示,保持器主体21具备大致长方形状的底壁22 ;以及以底壁22的各周缘部作为基端侧而相对地立起设置的一对侧壁23、23,和高度设定得高于侧壁23、23的高度的另一对侧壁24、24。在底壁22,与形成于保险杠3的圆形状的保险杠孔3a对应地形成有圆形状的保持器孔22a,传感器主体11从保持器主体21的内侧朝保险杠孔3a侧插通于保持器孔22a。保持器孔22a的直径设定得大于保险杠孔3a的直径。在各侧壁23设置有导向凹部23a,在将后述的中心定位部件4安装于保持器2时,该导向凹部23a沿中心轴线方向对中心定位部件4上的对应的定位肋42进行引导,并且阻止中心定位部件4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1绕中心轴线旋转。各侧壁24的内侧宽度设定成与传感器I的壳体部12的外部宽度基本相同的长度,在各侧壁24的下部、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形状的开口部24a。各开口部24a具有与传感器I的卡合突起12a卡合的功能。各粘贴部31从底壁22的设置有各侧壁23的一侧的周缘部朝斜下方延伸设置。另一方面,各粘贴部32从底壁22的设置有各侧壁24的一侧的周缘部朝斜下方延伸设置。并且,各粘贴部31、32朝下方延伸的延伸量设定成,使得各粘贴部31、32的下表面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保持器2通过安装于各粘贴部31、32的背面的双面胶带等粘贴部件而粘贴于保险杠3。如图I所示,在传感器I被安装于保持器2后的状态下,传感器主体11插通于保持器主体21的保持器孔22a,且配置成其末端部Ila突出至比保持器主体21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连接端子部14超出侧壁23、23中的一个而突出配置。如图4所示,上述保持器2构成为使用作为独立部件的中心定位部件4安装于保险杠3。中心定位部件4构成为包括芯棒部41、多个定位肋42、弹簧部43及卡合突起44。芯棒部41形成为两阶式的大致带阶梯的圆筒状,图中上侧为大径部41a,下侧为小径部41b。大径部41a的直径设定得大于保持器孔22a的直径,另一方面,小径部41b的直径设定得小于保持器孔22a的直径。各定位肋42在大径部42a的周方向间隔相等角度、且沿中心轴线方向一体形成于大径部41a的侧面。在该实施例I中,示出在大径部41a的周方向以90°的间隔设置有四 个定位肋42的例子。各定位肋42在相对于保持器主体21的绕中心轴线的旋转被阻止的状态下,由对应的导向凹部23a沿中心轴线方向进行引导。各弹簧部43以芯棒部41的小径部41b作为基端侧而在俯视图中呈圆弧状地延伸,且在小径部41b的周方向间隔相等角度地一体形成。在该实施例I中,示出在小径部41b的周方向以120°的间隔设置有三个弹簧部43的例子。将各弹簧部43从芯棒部41最大程度地突出的部位假想地连结而得到的最大直径设定成小于保持器孔22a的直径,但大于保险杠孔3a的直径。当所有的弹簧部43都与保险杠孔3a的内周部接触时,各弹簧部43都挠曲大致相等的量,并朝接近芯棒部41的方向弹性变形。即,当将芯棒部41插入保险杠孔3a时,芯棒部41相对于保险杠孔3a同轴配置。各卡合突起44形成为以芯棒部41的大径部41a作为基端侧而朝远离芯棒部41的方向突出。在各定位肋42的下端与保持器主体21的底壁22相接触的状态下,各卡合突起44与保持器主体21的各侧壁24上的开口部24a卡合。在该实施例I中,中心定位部件4的各卡合突起44作为本发明的芯棒侧连接部发挥功能,保持器2的各开口部24a作为本发明的保持器侧连接部发挥功能。在该实施例I中构成为与传感器I的卡合突起12a卡合的开口部24a作为保持器侧连接部发挥功能,但是,也可以除了开口部24a之外或者代替开口部24a而例如在保持器主体21设置作为保持器侧连接部发挥功能的专用部位。在该情况下,芯棒侧连接部及保持器侧连接部并不限于设置多个,也可以仅设置一组。其次,对将上述保持器2安装于保险杠3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准备工序中,将中心定位部件4组装于保持器2 (参照图4)。在该情况下,在使保持器主体21的保险杠孔22a与中心定位部件4的芯棒部41保持同轴的同时,以使中心定位部件4的各定位肋42沿着保持器主体21的各导向凹部23a的方式将中心定位部件4的小径部41b插通于保持器孔22a。随着将中心定位部件4的小径部41b插通于保持器孔22a,如图5所示,中心定位部件4的各卡合突起44使保持器主体21的各侧壁24朝彼此离开的方向挠曲,且各卡合突起44最终与各开口部24a卡合。另外,也可以用手指等预先使各侧壁24朝彼此离开的方向挠曲,并在该状态下,使各卡合突起44与各开口部24a卡合。其次,在插入工序中,在使保持器2及中心定位部件4 一体化后的状态下,将中心定位部件4插入保险杠孔3a (参照图6、图7)。在该插入工序中,当所有的弹簧部43都与保险杠孔3a的周面接触时,芯棒部41相对于保险杠孔3a同轴配置。其 次,在粘贴工序中,在将中心定位部件4插入保险杠孔3a后的状态下,将保持器2的各粘贴部31、32粘贴在保险杠3的背面(参照图6、图7)。通过该粘贴工序,能够在保持器孔22a相对于保险杠孔3a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将保持器2安装于保险杠3。最后,在分离工序中,使各侧壁24朝彼此离开的方向挠曲而解除各卡合突起44与各开口部24a的卡合状态后,使中心定位部件4朝远离保持器孔22a的方向直线移动(返回移动),即将中心定位部件4从保持器孔22a中拔出而使其从保持器2分离,形成为仅保持器2被安装于保险杠3的状态(参照图8)。进而,如果将传感器I组装于该保持器2,则能够形成为传感器主体11相对于保险杠孔3a同轴配置的状态。从以上的说明可知,上述实施例I的保持器2通过与中心定位部件4的协作而在保持器孔22a相对于保险杠孔3a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安装于保险杠3。如此,通过保持器2与中心定位部件4的协作而实现保持器2的中心定位,因此能够简单地提高保持器2相对于保险杠孔3a的位置精度。并且,根据上述实施例I的保持器,能够通过简单且容易的插入工序、粘贴工序以及分离工序而提高保持器2的安装操作性。并且,在上述实施例I中,将中心定位部件4与保持器2预先做成各自独立的部件,并且构成为中心定位部件4的各卡合关起44与保持器2的各开口部24a能够相互卡合、且在卡合状态下一体化。由此,可以将中心定位部件4作为保持器安装用的专用部件(夹具、工具)而任意使用。并且构成为中心定位部件4的各卡合关起44与保持器2的各开口部24a能够通过使中心定位部件4沿保持器孔22a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去往移动)而成为卡合状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中心定位部件4与保持器2 —体化。(实施例I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I中构成为在中心定位部件4形成多个定位肋42,通过使中心定位部件4沿保持器孔22a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而使中心定位部件4的各卡合突起44与保持器2的各开口部24a成为卡合状态,但是,代替该中心定位部件4,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使用省略了定位肋的中心定位部件40,并使用附加有解除与卡合突起44的卡合状态的卡合解除槽部24b的保持器20。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I所涉及的中心定位部件4或保持器2大致相同,因此,对于对应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在该变形例中,与上述实施例I相同,在使保持器20的保持器孔22a与中心定位部件40的芯棒部41保持同轴的同时,将中心定位部件40的小径部41b插通于保持器孔22a,由此能够使中心定位部件40的各卡合突起44与保持器20的各侧壁24的各开口部24a卡合。但是,与上述实施例I不同,在该变形例中形成为如下的结构除了使中心定位部件40沿保持器孔22a的中心轴线方向直线移动外,还使中心定位部件40绕保持器孔22a的中心轴线旋转,使各卡合突起44通过各卡合解除槽部24b而逃逸至各开口部24a的外侦牝由此将中心定位部件40的小径部41b从保持器孔22a中拔出。在该情况下形成为不会从中心定位部件40对保持器20作用使各粘贴部31、32的粘贴位置发生偏移的程度的大转矩。S卩,在上述实施例I中,在将中心定位部件4从保持器2分离之前使各侧壁24朝彼此离开的方向挠曲,但如果此时各侧壁24的挠曲量不足,则在使中心定位部件4朝远离保持器孔22a的方向直线移动之际,从各卡合突起44对各开口部24a作用有伴随着卡合产生的拉拔方向的力。如果该力超过规定大小,则各粘贴部31、32从保险杠3剥离。但是,通过如上述变形例那样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能够良好地防止各粘贴部31、32从保险杠3剥离,该结构是指即便使中心定位部件40绕保持器20的中心轴线旋转,也不会从中心定位部件40对保持器20作用有转矩,并且,随着中心定位部件40的绕中心轴线的旋转,各卡合突起44 (芯棒侧连接部)与各开口部24a (保持器侧连接部)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由此,能够将中心定位部件40的小径部41b从保持器孔22a拔出(将中心定位部件40从保持器20分离)。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I中,中心定位部件4与保持器2预先做成各自独立的部件,但是,代替这种结构,例如如图10 图18所示,也可以构成为一体形成有中心定位部件140的附带中心定位功能的保持器120。如图15及图16所示,中心定位部件140构成为包括圆筒状的芯棒部141 ;以及形成于芯棒部141的外周面的多个肋142以及弹簧部143。芯棒部141形成为圆筒状。各肋142在芯棒部141的周方向间隔相等角度呈放射状地形成,且在芯棒部141的侧面沿中心轴方向一体形成。在该实施例2中,示出在芯棒部141的周方向以120°的间隔设置三个肋142的例子。另外,在芯棒部141插入保险杠孔3a内后的情况下,能从保险杠3的表面以肋142的设置方向为基准推定保持器120的方向。各肋142的与图中的下端相对应的末端部142a呈尖细的锥状,能够将芯棒部141容易地插入保险杠孔3a内。各弹簧部143的基端部一体地连接于各肋142,且构成为对各弹簧部143施加的力经各肋142传导到芯棒部141。如图17及18所示,与上述实施例I所涉及的保持器2相同,保持器120具备保持器主体121,其对传感器I进行支承,使得传感器主体11被配置于绕其中心轴线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以及以保持器主体121作为基端侧而朝远离保持器主体21的方向延伸、且末端侧粘贴于保险杠3的一对粘贴部131、131,和延伸量设定得比一对粘贴部131、131的延伸量短的另一对粘贴部132、132。如图13、图17以及图18所示,保持器主体121具备大致长方形状的底壁122 ;以及以底壁122的各周缘部作为基端侧而相对地立起设置的一对侧壁123、123,和高度设定得高于侧壁123、123的高度的另一对侧壁124、124。在底壁122,与形成于保险杠3的圆形状的保险杠孔3a对应地形成有圆形状的保持器孔122a,传感器主体11从保持器主体121的内侧朝保险杠孔3a侧插通于保持器孔122a。保持器孔122a的直径设定得大于保险杠孔3a的直径。各侧壁124的内侧宽度设定成与传感器I的壳体部12的外部宽度基本相同的长度,在各侧壁124的下部,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形状的开口部124a。各开口部124a具有与传感器I的卡合突起12a卡合的功能。各粘贴部131从底壁122的设置有各侧壁123的一侧的周缘部朝斜下方延伸设置。另一方面,各粘贴部132从底壁122的设置有各侧壁124的一侧的周缘部朝斜下方延伸设置。并且,各粘贴部131、132朝下方延伸的延伸量设定成,使得各粘贴部131、132的下表面几乎位于同一平面上。保持器120通过安装于各粘贴部131、132的背面的双面胶带等粘贴部件而粘贴于保险杠3。但是,如图13所示,对于中心定位部件140及保持器主体121,中心定位部件140的各肋142与保持器主体121的保持器孔122a的内周部一体地连接。即,在各肋142的与保持器孔122a对置的部位形成有呈三棱锥状地突出的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 (参照图15、图16),另一方面,在保持器孔122a的与各肋142对置的部位也形成有同样形状的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对应的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彼此以点接触状态连结。由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构成的连结部设置有多组,在该实施例2中示出设置有三组连结部的例子。另外,由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组成的连结部并不限于设置有多组,也可以仅设置一组。中心定位部件140的 各肋142作为本发明的芯棒侧连接部发挥功能,保持器主体121的保持器孔122a的内周部作为本发明的保持器侧连接部发挥功能。并且,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作为本发明的连结部发挥功能。其次,对将上述保持器120安装于保险杠3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在插入工序中,将中心定位部件140的芯棒部141插通于保险杠孔3a (参照图19)。在该情况下,由于各肋142的末端部142a呈锥状,因此即便是在将芯棒部141以相对于保险杠孔3a的中心轴线稍稍偏移的角度插入保险杠3a内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继续进行芯棒部141的插入动作。进而,通过形成为所有的弹簧部143都与保险杠孔3a的内周部接触的状态,芯棒部141相对于保险杠孔3a同轴配置。其次,在粘贴工序中,在将中心定位部件140插入保险杠孔3a内的状态下将保持器120的各粘贴部131、132粘贴于保险杠3的背面(参照图19)。通过进行该粘贴工序,能够在保持器孔122a相对于保险杠孔3a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将保持器120安装于保险杠3。最后,在分离工序中,将中心定位部件140相对于保持器主体121朝保险杠孔3a侧推入。由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组成的连结部分开,通过使连接部分开,中心定位部件140与保持器主体121相互独立,如图20 图22所示,成为保持器主体121经由各粘贴部131、132而安装于保险杠3的状态。另外,即便使中心定位部件140相对于保持器主体121绕其中心轴线旋转,也能够将由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构成的连结部分开。根据上述实施例2,通过将中心定位部件140相对于保持器主体121朝保险杠孔3a侧推入,能够将中心定位部件140与保持器主体121分开。由此,能够防止各粘贴部131、132的粘贴位置发生位置偏移,因此能够良好地确保保持器主体121相对于保险杠3的位置精度。在上述实施例2中,即便使中心定位部件140相对于保持器主体121绕其中心轴线旋转,也能够将由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构成的连结部分开。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各粘贴部131、132的粘贴位置绕中心轴线偏移的顾虑。因此,如上述实施例2所示,如果相对于保持器主体121将中心定位部件140朝保险杠孔3a侧推入而将中心定位部件140从保持器主体121分开,则不会从中心定位部件140经芯棒侧连结突起142b及保持器侧连结突起122b而对保持器主体121作用有绕中心轴线的转矩,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各粘贴部131、132的粘贴位置绕中心轴线发生偏移。(实施例2的变形例)对于相对于保持器主体121将中心定位部件140朝保险杠孔3a侧推入而将中心定位部件140从保持器主体121分开的构造,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2的情况,还可以采用例如图23 图25中的任意一种构造。图23 图25均示出芯棒侧连接用突起142c与中心定位部件140的各肋142 —体形成,芯棒侧连接用突起142c利用其末端部142cl与形成于保持器主体121的侧壁123的保持器侧连接用凹部123a的底面123al —体地连接的例子。芯棒侧连接用突起142c与保持器侧连接用凹部123c的连结面处于相对于将中心定位部件140朝保险杠孔3a侧推入的方向正交配置的位置关系。在该实施例2的各变形例中,肋142及芯棒侧连接用突起142c 作为本发明的芯棒侧连接部发挥功能,保持器侧连接用凹部123a作为本发明的保持器侧连接部发挥功能,芯棒侧连接用突起142c的末端部142cl及保持器侧连接用凹部123a的底面123al作为本发明的连结部发挥功能。在此类实施例2的各变形例中,当将中心定位部件140朝保险杠孔3a侧推入时,能够容易地将由芯棒侧连接用突起142c的末端部142cl以及保持器侧连接用凹部123a的底面123al构成的连结部分开。由此,基本上能够可靠地防止各粘贴部131、132的粘贴位置绕中心定位部件140的中心轴线偏移。
权利要求
1.一种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将由圆筒状的传感器主体及组装于传感器主体的末端部的检测部构成的传感器以上述检测部通过形成于保险杠的圆形状的保险杠孔朝该保险杠的外侧露出的状态安装于上述保险杠的内侧面, 上述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器具备 保持器主体,该保持器主体对上述传感器进行支承,使得上述传感器主体被配置于绕其中心轴线的预先确定的位置;以及 粘贴部,该粘贴部以上述保持器主体作为基端侧而朝远离上述保持器主体的方向延伸、且末端部粘贴于上述保险杠, 在上述保持器主体,与上述保险杠孔对应地形成有圆形状的保持器孔,将上述传感器主体从上述保持器主体的内侧朝上述保险杠孔侧插通于上述保持器孔, 上述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还具备中心定位部件,该中心定位部件构成为包括芯棒部,该芯棒部沿与上述保持器孔的中心轴线同轴的方向延伸;芯棒侧连接部,该芯棒侧连接部以上述芯棒部作为基端侧而朝远离上述芯棒部的方向延伸,上述芯棒侧连接部与上述保持器主体的保持器侧连接部连接,由此使上述芯棒部相对于上述保持器孔同轴配置;以及多个弹簧部,上述弹簧部以上述芯棒部作为基端侧而在俯视图中呈圆弧状地延伸,且在与上述保险杠孔的内周部接触的状态下以接近上述芯棒部的方式弹性变形,以使上述芯棒部与上述保险杠孔同轴配置, 通过上述中心定位部件与上述保持器协作,在上述保持器孔与上述保险杠孔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将上述保持器安装于上述保险杠。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中心定位部件与上述保持器预先做成各自独立的部件,上述芯棒侧连接部与上述保持器侧连接部构成为能够相互卡合、且在卡合状态下一体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芯棒侧连接部与上述保持器侧连接部通过使上述中心定位部件沿上述保持器孔的中心轴线方向移动而形成卡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将上述中心定位部件与上述保持器预先做成一个部件,上述芯棒侧连接部与上述保持器侧连接部通过连结部一体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设置有多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芯棒部形成为圆筒状,上述芯棒侧连接部在上述芯棒部的周方向间隔相等角度呈放射状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簧部的基端部一体地连接于上述芯棒侧连接部,上述芯棒侧连接部形成为承受对上述弹簧部的施力的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芯棒侧连接部的靠上述保险杠孔侧的末端部形成为尖细的锥状。
9.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上述中心定位部件朝上述保险杠孔侧推入,上述连结部分开,通过使上述连结部分开,上述中心定位部件与上述保持器各自独立。
10.一种将权利要求I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安装于保险杠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插入工序,在使上述保持器与上述中心定位部件一体化后的状态下,将上述中心定位部件插入上述保险杠的保险杠孔内; 粘贴工序,在将上述中心定位部件插入保险杠孔内后的状态下,将上述保持器的粘贴部粘贴在保险杠的背侧;以及 分离工序,将上述中心定位部件从上述保持器分离,仅将上述保持器安装于保险杠。
全文摘要
将传感器安装于保险杠的内侧面的安装传感器用的保持器具备对传感器进行支承而将传感器主体配置于预先确定的位置的保持器主体;以及末端部粘贴于保险杠的粘贴部。在保持器主体形成有保持器孔。中心定位部件包括沿与保持器孔的中心轴线同轴的方向延伸的芯棒部;以芯棒部为基端侧朝远离芯棒部的方向延伸,且与保持器侧连接部连接而使芯棒部与保持器孔同轴配置的芯棒侧连接部;以及以芯棒部为基端侧呈圆弧状延伸,且在与保险杠孔的内周部接触的状态下弹性变形而使芯棒部与保险杠孔同轴配置的多个弹簧部。通过中心定位部件与保持器协作,在保持器孔与保险杠孔同轴配置的状态下将保持器安装于保险杠,由此,保持器相对于保险杠孔的位置精度提高。
文档编号B60R21/00GK102798853SQ20121016500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4日
发明者深堀兼史, 川岛康裕, 清水忠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