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防追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9606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轿车防追尾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轿车安全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防止轿车钻入大货车尾底的防追尾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大货车的底盘高而小轿车的车身交底,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小轿车在后的追尾事故就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小轿车的引擎部分会直接钻入大车尾底而导致驾驶室变形甚至被铲掉,这样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目前,小轿车出厂前安全性能检测的碰撞试验仅限于直接对平面障碍物的碰撞检测和侧面撞击的检测,小轿车直接撞击平面障碍物时,由于前部引擎及大梁等部件作为支撑,会造成车毁而人安全的情况。小轿车出厂的安全检测就是确保对平面障碍物撞击后无论车毁多么严重但驾驶室人员安全即可,并没有考虑到小轿车钻入大火车尾底的情况。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防止小轿车钻入大车尾底的防追尾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追尾造成的严重后果,对人和车都有保护作用的轿车防追尾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轿车防追尾装置,包括隐藏在引擎盖内两侧的支撑杆,在支撑杆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拉杆或拉绳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度 12度(优选60度 90度);所述两侧支撑杆的后端位于引擎盖合页处(末端可以固定在合页上),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引擎盖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车体前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连接。两侧支撑杆之间还连接有横梁。支撑杆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展开的拉紧弹簧。支撑杆上设置有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同时,在轿车后备箱内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该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一端位于后备箱盖下方的合页处,另一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后端;后备箱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BI,由于后备箱本身设置有自动展开的弹簧,只要电磁锁B2开启后,后备箱就可以自动展开;车体后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I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控制电磁锁BI打开后备箱。后备箱内两侧的支撑杆上分别设置有使其展开的拉紧弹簧,并且设置有控制后备箱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B2,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2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控制器除了控制电磁锁BI打开后备箱外,同时控制打开电磁锁B2,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在拉紧弹簧的作用下主动快速展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I、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引擎盖(或后备箱)中设置了能够自动弹起并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对前车(或后车)进行撞击,不仅能够保护驾驶室内人员安全,也可以去报车体基本上不收到损坏。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防止小车钻入大车尾底的事故发生。本实用新型中的拉杆或拉绳(选择其一即可)在碰撞中首先接触碰撞点,拉杆或拉绳会将碰撞力传递给支撑杆和大梁,是支撑杆和大梁之间产生了相对的夹紧力,从而使支撑杆或大梁能够牢固地压在大车尾部起到支撑作用。碰撞后,支撑杆和大梁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拉杆或拉绳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较大,并且撞击力指向支撑杆和大梁之间的夹角方向,稳定可靠。2、引擎盖和后备箱同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能够确保车身在碰撞中基本不受损害,降低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

图I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图3是图I或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侧面折叠状态示意图之一;图5是图4的完全展开状态示意图;图6是图5被撞击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侧面折叠状态示意图之一;图8是图7的完全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9是图8被撞击状态示意图;图10是支撑杆上带有拉紧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支撑杆上带拉紧弹簧的同时还设置有电磁锁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仅采用雷达探头检测的控制框图;图13是同时采用雷达探头和红外探头检测的控制框图。图中标号I为车大梁,2为车前框柱(A柱),3为支撑杆,40为铰接的转轴,41为拉杆上段,42为拉杆下段,43为拉绳(钢丝绳或链条等),5为横梁(即连杆),6为顶起弹簧,7为电磁锁Al,8为引擎盖,9为后备箱盖,10为大车后尾部分,11为气流方向,12为拉紧弹簧,13为电磁锁A2。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见图I、图3—图6、图12和图13,一种轿车防追尾装置,在引擎盖8内的两侧分别隐藏有支撑杆3,支撑杆3与引擎盖8两侧走向基本一致便于隐藏和让位配合。本实施例中支撑杆3固定于引擎下方,支撑杆3的后端位于引擎盖8合页附近,可以与合页的上页焊固在一起,支撑杆3的前端铰接有拉杆,该拉杆包括上段41和下段42,上、下两段的中部通过一个转轴40连接在一起,从而拉杆变为可折叠式。两侧拉杆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I的前端。从而车大梁、支撑杆、以及车大梁和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三角结构。拉杆与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范围为45度 12度(优选60度 90度)。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两侧支撑杆之间还连接有横梁,进一步起到加强作用。引擎盖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车体前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连接。电磁锁和雷达、红外探头属于公知技术,其结构原理不详述。实施例二参见图I、图7—图9、图12和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将拉杆换为拉绳(钢丝绳或链条)。实施例三参见图I、图10、图12和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作为对实施例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可以有如图10所述的结构,S卩支 撑杆3与引擎盖8是彼此独立的,支撑杆3的根部单独铰接在大梁I上,支撑杆3的展开不受引擎盖8的控制,所以在支撑杆3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3自动展开的拉紧弹簧12。实施例四参见图I、图11—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作为对实施例一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可以有如图11所述的结构,即支撑杆3与引擎盖8是彼此独立的,支撑杆3的根部单独铰接在大梁I上,支撑杆3的展开与闭合都不受引擎盖8的控制,所以在支撑杆3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3自动展开的拉紧弹簧12,同时,在支撑杆3上还设置有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13。实施例五参见图I一图9,图12和图13,内容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重述,不同的是在轿车后备箱(盖)内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3,该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3 —端位于后备箱盖9的下方靠近何以位置(可以与合页上页焊固在一起),另一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钢丝绳或链条),采用拉杆时,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后端;后备箱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BI,由于后备箱本身设置有自动展开的弹簧,只要电磁锁B2开启后,后备箱就可以自动展开;车体后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I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自动控制电磁锁BI打开后备箱。后备箱内两侧的支撑杆上分别设置有使其展开的拉紧弹簧,并且设置有控制后备箱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B2,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2连接。当车体后端的雷达和/或红外探头检测到后车的逼近速度和逼近距离同时达到临界值时,控制器除了控制电磁锁BI打开后备箱外,同时控制打开电磁锁B2,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在拉紧弹簧的作用下主动快速展开。
权利要求1.一种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隐藏在引擎盖内两侧的支撑杆,在支撑杆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拉杆或拉绳与支撑杆之间的自然夹角范围为45度 12度;所述两侧支撑杆的后端位于引擎盖合页处,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引擎盖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车体前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两侧支撑杆之间还连接有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支撑杆上设置有可以使支撑杆展开的拉紧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支撑杆上设置有控制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同时,在轿车后备箱内的两侧设置有支撑杆,该后备箱两侧的支撑杆一端铰接在车后窗框上,另一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该拉杆的中部至少通过一个转轴连接在一起;两侧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后端;后备箱上设置有控制其开闭的电磁锁BI ;车体后端安装有雷达和/或红外探头,雷达和/或红外探头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连接,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I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后备箱内两侧的支撑杆上分別设置有使其展开的拉紧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轿车防追尾装置,其特征是并且设置有控制后备箱支撑杆锁死的电磁锁B2,控制器输出端与电磁锁B2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轿车防追尾装置,在引擎盖的两侧分别隐藏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后端可以以车大梁为支撑点,支撑杆的前端铰接有拉杆或拉绳,采用拉杆时拉杆的中部至少有一个连接销轴,这样可使拉杆变为柔性连接,拉杆或拉绳的下端铰接在车大梁的前端,当发生追尾时,利用雷达或者红外感应原件进行测速和侧距,在必然发生碰撞的临界时刻,打开防追尾装置作为支撑,利用支撑杆和大梁形成的三角形稳定结构,并利用拉杆或拉绳产生的向内拉力,小车的支撑杆夹紧在大车后尾部,从而对车体和人体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小车追人大车尾底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改造或制造,生产成本低而使用效果好,非常利于推广实施,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通灾难。
文档编号B60R21/0134GK202574109SQ201220135600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1日
发明者朱超然 申请人:朱超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