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通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68203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内部通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该机动车辆具有结构部件以及第一和第二内饰件,这些内饰件在对接区域中彼此直接对接,其中这两个内饰件使客舱内部与通风空间分隔开,该通风空间位于该结构部件与所述内部装饰件之间,并且其中该第一内饰件的一部分在该对接区域中具有朝向该第二内部装饰件的凹入的拱形部,由此省去了对接并且在该客舱内部与该通风空间之间形成了空气通道。
【专利说明】内部通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该机动车辆具有一个结构部件以及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
【背景技术】
[0002]内饰件通常以一种线性方式彼此对接,由此应实现一种尽可能视觉美观的并且连续的内饰件。然而,通过两个内饰件在一个对接区域的直接的彼此对接还会提供一种流体密封的连接,该连接不利于有效的内部通风。然而,此类内部通风对于增强舒适性是绝对必要的,尤其是在关闭车门时。
[0003]因此,在迄今的机动车辆中在单独的内饰件中提供了槽缝形式的开口,但这些开口对于内部设计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这些槽缝的功能至少对于有经验的最终用户而言是比较容易辨别的,由此不能实现尽可能不显眼地实现内部通风的目标。除此之外,有可能看到此类槽缝里面,从而使得最终用户能够看到技术上和/或就颜色而言与该内部不协调的并且由该内饰件根据其目的通常旨在完全覆盖的表面和元件(例如,涂漆的车身本体,线缆,隔离件等),其结果是丧失品质感。此外,此类槽缝代表了在注塑模制中在流动技术上产生干扰的开口,其结果是由于这些开口而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接缝额外地对该内饰件的机械特性和视觉特性产生不利影响。由于这些与接缝和低截面模量相关的现象,在这些单独的槽缝之间延伸的腹板具有低的抗机械负荷能力并且尤其在这些腹板与行李相接触时可能比较快地破裂。
[0004]此类槽缝的另一个缺点可以视为是对空气的不准确引导,这是由于在这些槽缝后面的空气流是以一种分散的方式局部分布的,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旋涡减低了通风的有效性,从而必须将这些槽缝制作得甚至更大以补偿这种效率降低。此外,此类槽缝大大地限制了该内饰件的表面设计的自由度,因为在缺少可供使用的层压面积的情况下,这些单独的槽缝之间的可能窄的腹板只能通过大量的努力以一种装饰材料覆盖,并且此外,这些单独的槽缝随后必须在实际的层压处理之后被任意切割,这通常是手工操作的并且因此是昂贵的并且涉及闻的与工艺相关的风险。

【发明内容】

[0005]因此本发明所关注的问题是为具有结构部件以及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的机动车辆提供一种改进的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有效的内部通风而没有视觉上的或其他的不利影响。
[0006]根据本发明,这个问题是由独立权利要求1的主题解决的。多个有利的实施例形成了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0007]本发明所基于的总体思路是,机动车辆内饰的第一内部装饰件在对接区域中朝向第二内部装饰件设有至少部分凹入的拱形部,这种拱形部是在与一个第二内饰件的一个对接区域的一个或多个区段中的,所述拱形部省去了这两个内饰件在此区域中直接的相互对接并且在一个客舱内部与一个通风空间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通道,这尤其是在快速关闭车门时能够无问题地对客舱内部进行通风、但同时具有视觉愉悦的设计并且此外不会具有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机械性缺点或困难的生产步骤。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因此具有一个结构部件以及如上所描述的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这些内饰件在这个对接区域中直接相互接合并且通常在此区域中以空气或流体密封的方式彼此相连。在此情况下,这两个内饰件使该客舱内部与一个通风空间分隔开,该通风空间位于该结构部件与所述内饰件之间。根据本发明,现在该第一内饰件在该对接区域中部分地(即局部受限制地)具有朝向该第二内饰件的一个凹入的拱形部,所述拱形部省去了在此区域中本来存在的对接并且由此在该客舱内部与该通风空间之间形成一个空气通道,这是由于这些第一和第二内饰件在此区域中彼此不再直接彼此接合,而是相反地被设置成彼此间隔开。在此,该第一内饰件的拱形部视觉不可见或仅仅很困得地可见,因此不必具有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设计缺陷。此外,凹入的拱形部不具有例如像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槽缝一样的机械弱化部,因此可以实现通风功能而不带任何机械影响。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内饰件具有的特别优点是定向的空气流被迫使通过该空气通道并且不易产生迄今妨碍高效内部通风且分散的空气流。
[0008]在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有利改进方案中,该第一内饰件的这种凹入的拱形部围绕该第二内饰件的一个自由壁末端沿半径R延伸并且基本上对应于一个圆柱体的外周面。由此有可以实现一种就流体技术而言特别有效的空气通道的布置,从而使得所述通道能够特别好地执行其实际通风功能。
[0009]在该第二内饰件上有利地设置有一个保持件,该保持件穿过该空气通道并且使该第一内饰件的自由壁末端与该第二内饰件保持一个距离。在此情况下,该保持件被设计为具有的长度使得该保持件能够从该第二内饰件伸出、穿过该空气通道并且在其自由端固定该第一内饰件的自由壁末端。此外,通过该保持件的这个长度,可以额外地通过该第一内饰件的自由壁末端对该空气通道的自由流动截面和流动引导施加影响。该第一内饰件的自由壁末端在保持件上的固定例如可以通过插塞式连接或闩锁连接或者例如一个夹子实现,其中当然还可考虑材料连接。
[0010]本发明的其它的重要特征和优点将从这些从属权利要求、附图以及参照附图的相关【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中得到。
[0011]应该理解的是,以上提及的这些特征以及随后要说明的特征不仅能够以对应指明的组合来使用,而且还能够以其他组合使用或单独地使用而并不超过本发明的范围。
[0012]在附图中展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对它们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或相似的或功能上相同的部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在这些附图中,每一个附图都是示意性的,
[0014]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台机动车辆在一个第一内饰件与一个第二内饰件之间的一个对接区域的视图,
[0015]图2示出了沿剖面A-A穿过该对接区域的截面,
[0016]图3示出了沿剖面B-B穿过该对接区域的截面,
[0017]图4示出了沿剖面C-C穿过该对接区域的截面。【具体实施方式】
[0018]根据图1至图4,一种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I具有一个结构部件2以及用于对所述结构部件加衬里的一个第一内饰件3和一个第二内饰件4。这两个内饰件3、4在一个对接区域5中彼此直接对接、并且在此以流体密封的方式彼此连接(参见图2中的截面视图)。此外,这两个内饰件3、4使一个客舱内部空间6与一个通风空间7分隔开,该通风空间位于结构部件2与内饰件3、4之间。现在为了允许在车门关闭时在通风空间7的方向上对客舱内部空间6进行快速通风,第一内饰件3在对接区域5中部分地具有朝向第二内饰件4的凹入的拱形部8 (参见图3和图4),由此省去了对接并且在该客舱内部空间6与该通风空间7之间形成一个空气通道9。在此情况下,空气通道9通常是视觉不可见的,但所述通道对于使客舱内部空间6通风而言是高效的并且还不会形成任何机械弱化部(如例如迄今通过设置槽缝的情况)。
[0019]在此,该拱形部8仅被设置在一定区域上(如图1中所展示的),使得第一内饰件3在剩余区域中以一种就流体技术而言密封的方式与第二内饰件4对接。
[0020]参见图3,则可看到凹入的拱形部8围绕第二内饰件4的一个自由壁末端10沿半径R延伸并且基本上与一个圆柱体11的外周面相对应。在此,该第一内饰件3的拱形部8同样具有一个自由壁末端12,该末端相对半径R切向地并且基本上平行于第二内饰件4地延伸。
[0021]参见图2和图3,则可看到一个保持件13被设置在第二内饰件4上,该保持件穿过空气通道9并且使得第一内饰件3的自由壁末端12与第二内饰件4保持一个距离。在保持件13自身上设置了一个突出部14,该突出部通过一个夹子15被固定在第一内饰件3上。通过该突出部14的长度,可以确定空气通道9的流动截面并且由此可能直接影响通风效果。
[0022]此外在图2至图中4可看到第二内饰件4的自由壁末端10在空气流16流动穿过空气通道9的方向上以一种就流体技术而言有利的方式弯曲,并且因此不会对于流动形成障碍。当然,保持件13与第一内饰件3的自由壁末端12之间的连接还可以通过一种其它方式设计的闩锁、夹子或插塞式连接来实施,也可以诸如通过一种材料连接(例如通过焊接)的连接方式实施。
[0023]由于该保持件13具有极小的宽度的这一情况,其不影响或仅极少地影响该空气通道9的流动特性。
[0024]借助于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空气通道9,对客舱内部的有效通风可以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来实现,这是由于空气流16被准确地引导至该通风空间中并且从该通风空间排放到外界。
[0025]借助于根据本发明设计的第一内饰件3,可以获得以下列出的优点:
[0026]-不再需要在单独的内饰件中设置影响视觉设计以及机械稳定性的槽缝,因此可以用一种视觉上不明显的方式实施通风,
[0027]-不再需要迄今所需的槽缝的昂贵的层压或再加工或再涂漆,
[0028]-该空气流被准确地导出而不会像迄今通过槽缝实现的通风的分散的情况一样降低内部通风的有效性,[0029]-可以用一种就制造技术而言简单的、高效的并且此外经济的且机械稳定的方式实现通风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车辆(I),具有结构部件(2)以及第一内饰件(3)和第二内饰件(4),这些内饰件在对接区域(5)中彼此对接,其中这两个内饰件(3、4)使客舱内部空间(6)与通风空间(7)分隔开,该通风空间位于该结构部件(2)与所述内饰件(3、4)之间,并且其中该第一内饰件(3)在该对接区域(5)中部分地具有朝向该第二内饰件(4)的拱形部(8)并由此消除了对接,在该客舱内部空间(6)与该通风空间(7)之间形成了空气通道(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该拱形部(8)围绕该第二内饰件(4)的一个自由壁末端(10)沿一个半径(R)延伸并且基本上对应于圆柱体(11)的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饰件的拱形部(8)具有相对于该半径(R)切向延伸的自由壁末端(1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饰件(3)的自由壁末端(12)平行于该第二内饰件⑷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内饰件(4)上设置有保持件(13),该保持件穿过该空气通道(9)并且使该第一内饰件(3)的自由壁末端(12)与该第二内饰件(4)保持一个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内饰件(3)上设置有保持件(13),该保持件穿过该空气通道(9)并且使该第二内饰件(4)的自由壁末端(10)与该第一内饰件(3)保持一个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该保持件(13)上设置有突出部(14),该突出部借助于夹子(15)固定在该第一内饰件(3)或第二内饰件(4)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该保持件(13)以材料连接的方式与该第一内饰件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到7之一所述的机动车辆,其特征在于,该对接区域(5)设置在该机动车辆(I)的后部。
【文档编号】B60R13/02GK103786656SQ201310524501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S·施米茨 申请人: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