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高转向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2542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加高转向驱动桥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驱动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高转向驱动桥,包括:对称设置在差速器两侧的动力变向传递装置,两动力变向传递装置分别与差速器的输出端间连接有半轴;车轮驱动装置,设有水平方向的输出轴;套装于筒状传动轴壳体内的传动轴,一端与车轮驱动装置的驱动主动锥齿轮连接,另一端与动力变向传递装置的传递从动锥齿轮连接,该传动轴壳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同轴设置且能相对转动的传动轴上壳体与传动轴下壳体;以及驱动车轮转弯的转向控制装置,其两输出端分别与两车轮驱动装置壳体连接;当环境恶劣、对地隙要求较高时,可将传动轴加长增加地隙,简便易行而且经济,亦解决了多级齿轮传动精度低的问题。
【专利说明】加高转向驱动桥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车用驱动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高转向驱动桥。
【背景技术】
[0002]转向驱动桥一般由差速器(差速器主要由主减速器、行星齿轮系组成)、传动连接在差速器两侧的半轴、与半轴传动连接的车轮传动装置、驱动桥壳以及转向控制装置等组成。它的作用是将发动机传来的动力折过90°角,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并由主减速器降低转速,增大转矩后,经行星齿轮系分配给左右半轴和驱动轮,需要车辆转向时控制车轮转向。其中,主减速器一般用来改变传动方向,降低转速,增大扭矩,保证车辆有足够的驱动力和适当的速度;行星齿轮系用以连接左右半轴,可使两侧车轮以不同角速度旋转同时传递扭矩,保证车轮的正常滚动;半轴是将行星齿轮系传来的扭矩再传给车轮,驱动车轮旋转,推动车辆行驶的实心轴;转向控制装置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车轮转向。
[0003]不同工作环境用的车辆,对地隙高低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稻田地中使用的水稻秧苗运输机,其转向驱动桥驱动车轮行进采用的是多级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多级直齿圆柱齿轮安装在由薄壁钢板焊接成的长方体状的箱体中,由于其工作环境非常的恶劣,地隙高度较小时极易被稻田内的水淹没而造成车辆熄火,一般通过再增加若干级直齿圆柱齿轮来提高地隙,这种转向驱动桥存在的缺点是:地隙高度不易调节、多级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传动精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高转向驱动桥,旨在解决现有驱动桥的地隙高度不易调节以及多级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传动精度低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加高转向驱动桥,所述加高转向驱动桥包括:
[0006]差速器,用于将发动机动力由单轴输入变为双轴输出;
[0007]对称设置在所述差速器两侧的动力变向传递装置,每个所述动力变向传递装置均包括传递装置壳体,在所述传递装置壳体内设有相互啮合的传递主动锥齿轮与传递从动锥齿轮;两个所述传递主动锥齿轮分别与所述差速器的两输出端之间连接有半轴,所述传递主动锥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半轴的端部;
[0008]车轮驱动装置,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包括车轮驱动装置壳体,在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内设有相互啮合的驱动主动锥齿轮与驱动从动锥齿轮,以及水平设置用于将动力传递给车轮的输出轴,所述驱动从动锥齿轮安装于所述输出轴上;
[0009]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动力变向传递装置与所述车轮驱动装置之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安装有所述驱动主动锥齿轮,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传递从动锥齿轮;所述传动轴套装于圆筒状的传动轴壳体内;所述传动轴壳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同轴设置且能相对转动的传动轴上壳体与传动轴下壳体,所述传动轴上壳体的顶部与所述传递装置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下壳体的底部与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固定连接;[0010]驱动车轮转弯的转向控制装置,其两输出端分别与两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连接。
[0011]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传动轴上壳体的底部与所述传动轴下壳体的顶部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传动轴下壳体的顶部紧固连接,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传动轴上壳体的底部紧固连接。
[0012]作为一种改进,所述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双作用油缸,在所述双作用油缸两侧的活塞杆端部分别连接有万向球头,以及与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紧固连接的转向球头,所述万向球头与所述转向球头之间连接有连杆。
[0013]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发动机动力由差速器输入,由差速器将输入动力由单轴输入变为双轴输出,再由动力变向传递装置进行一次弯折变向,再由连接于动力变向传递装置与车轮驱动装置之间的传动轴传递给车轮驱动装置,最后由车轮驱动装置传递给车轮;由于驱动主动锥齿轮与传递从动锥齿轮之间通过传动轴传动连接,也就是地隙的高度由传动轴的长度决定,因此,当环境恶劣、对车辆地隙要求较高时,增加传动轴的长度就能够增大地隙,不需要用增加多级齿轮的方式来提高地隙,同时解决了多级齿轮传动精度低的问题,简便易行而且经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加高转向驱动桥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加高转向驱动桥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6]其中,1、差速器,11、动力输入轴,12、主减速器,13、行星齿轮系,14、太阳齿轮,15、差速器壳体,2、半轴,3、动力变向传递装置,31、传递主动锥齿轮,32、传递从动锥齿轮,33、传递装置壳体,4、传动轴,41、传动轴壳体,41a、传动轴上壳体,41b、传动轴下壳体,5、车轮驱动装置,51、驱动主动锥齿轮,52、驱动从动锥齿轮,53、车轮驱动装置壳体,6、转动连接件,7、输出轴,8、转向控制装置,81、双作用油缸,82、万向球头,83、转向球头,84、连杆,9、力口固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8]由图1和图2可知,该加高转向驱动桥包括:
[0019]差速器I,该差速器I包括一端与动力设备连接的输入轴11 ;该输入轴11的另一端连接有主减速器12,在本实施例中,主减速器12为单级减速器,包括主动小锥齿轮、与主动小锥齿轮配合使用的从动大锥齿轮;与主减速器12的从动大锥齿轮连接的行星齿轮系13,与行星齿轮系13配合使用相向设置的一对太阳齿轮14 ;以及支撑固定主减速器12、行星齿轮系13、太阳齿轮14的差速器壳体15。
[0020]对称设置在差速器I两侧的动力变向传递装置3,每个动力变向传递装置3均包括与差速器壳体15紧固连接的传递装置壳体33,设置在传递装置壳体33中的传递主动锥齿轮31,与传递主动锥齿轮31配合使用的传递从动锥齿轮32 ;该两个动力变向传递装置3的输入端分别与差速器I的两输出端间连接有半轴2,具体地说是,传递主动锥齿轮31与差速器I的输出端间连接有半轴2。
[0021]车轮驱动装置5,该车轮驱动装置5包括车轮驱动装置壳体53,设置在驱动装置壳体53中的驱动主动锥齿轮51,与驱动主动锥齿轮51配合使用的驱动从动锥齿轮52,水平设置且与驱动从动锥齿轮52紧固连接的输出轴7。
[0022]传动轴4,用于连接动力变向传递装置3与车轮驱动装置5,其一端固定安装有驱动主动锥齿轮51,另一端固定安装有传递从动锥齿轮32。该传动轴4套装于圆筒状的传动轴壳体41内,该传动轴壳体41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同轴设置且能相对转动的传动轴上壳体41a与呈阶梯筒状的传动轴下壳体41b,传动轴上壳体41a的顶部与传递装置壳体33固定连接,传动轴下壳体41b的底部与车轮驱动装置壳体53固定连接。
[0023]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轴上壳体41a与传动轴下壳体41b之间设有转动连接件6,该转动连接件6为轴承,该轴承固的外圈与传动轴下壳体41b的大端孔紧固连接,传动轴上壳体4Ia与轴承的内圈紧固连接。
[0024]驱动车轮转弯的转向控制装置8,该转向控制装置8的两输出端分别与设置在差速器I两侧的车轮驱动装置壳体53连接,该转向控制装置8包括双作用油缸81,在双作用油缸81两侧的活塞杆端部分别连接有万向球头82,以及分别与两个车轮驱动装置壳体53紧固连接的转向球头83,该万向球头82与转向球头83之间连接有连杆84。双作用油缸81与差速器壳体15之间连接有加固件9,在本实施例中,加固件9设置为两根,分别与差速器壳体15的两侧紧固连接。
[0025]正常行驶时,发动机动力由输入轴11输入,经过主减速器12减速后,再经行星齿轮系13、一对太阳齿轮14将动力由单轴输入变为双轴输出,再由动力变向传递装置3进行一次弯折变向,再由连接于动力变向传递装置3与车轮驱动装置5之间的传动轴4传递给车轮驱动装置5,最后由车轮驱动装置5传递给车轮;由于驱动主动锥齿轮51与传递从动锥齿轮32之间连接有传动轴4,也就是地隙的高度由传动轴4的长度决定,因此,当环境恶劣、对车辆地隙要求较高时,增加传动轴的长度就能够增大地隙,不需要用增加多级齿轮的方式来提高地隙,同时解决了多级齿轮传动精度低的问题,简便易行而且经济。
[0026]转弯时,双作用油缸81 —侧的活塞杆伸出,另一侧的活塞杆缩进,通过与车轮驱动装置壳体53紧固连接的转向球头83带动两个车轮驱动装置5向相同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车轮转向,实现车辆转弯。
[0027]实用新型提供的加高转向驱动桥包括:差速器;对称设置在差速器两侧的动力变向传递装置,其传递主动锥齿轮与差速器的输出端间连接有半轴,传递主动锥齿轮固定设置在半轴的端部;车轮驱动装置,设有用于将动力传递给车轮的输出轴;装于圆筒状的传动轴壳体内的传动轴,连接于动力变向传递装置与车轮驱动装置之间,其一端安装有驱动主动锥齿轮,另一端安装有传递从动锥齿轮;传动轴壳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同轴设置且能相对转动的传动轴上壳体与传动轴下壳体,传动轴上壳体的顶部与传递装置壳体固定连接,传动轴下壳体的底部与车轮驱动装置壳体固定连接;驱动车轮转弯的转向控制装置,其两输出端分别与两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连接。因为动力变向传递装置的传递从动锥齿轮与车轮驱动装置的驱动主动锥齿轮之间连接有传动轴,也就是地隙的高度由传动轴的长度决定,因此,当环境恶劣、对车辆地隙要求较高时,就可以在设计车辆时将传动轴加长,不需要用增加多级齿轮的方式来提高地隙,简便易行而且经济,同时解决了多级齿轮传动精度低的问题。
[00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加高转向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加高转向驱动桥包括: 差速器,用于将发动机动力由单轴输入变为双轴输出; 对称设置在所述差速器两侧的动力变向传递装置,每个所述动力变向传递装置均包括传递装置壳体,在所述传递装置壳体内设有相互啮合的传递主动锥齿轮与传递从动锥齿轮;两个所述传递主动锥齿轮分别与所述差速器的两输出端之间连接有半轴,所述传递主动锥齿轮固定设置在所述半轴的端部; 车轮驱动装置,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包括车轮驱动装置壳体,在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内设有相互啮合的驱动主动锥齿轮与驱动从动锥齿轮,以及水平设置用于将动力传递给车轮的输出轴,所述驱动从动锥齿轮安装于所述输出轴上; 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动力变向传递装置与所述车轮驱动装置之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安装有所述驱动主动锥齿轮,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安装有所述传递从动锥齿轮;所述传动轴套装于圆筒状的传动轴壳体内;所述传动轴壳体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同轴设置且能相对转动的传动轴上壳体与传动轴下壳体,所述传动轴上壳体的顶部与所述传递装置壳体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下壳体的底部与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固定连接; 驱动车轮转弯的转向控制装置,其两输出端分别与两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高转向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上壳体的底部与所述传动轴下壳体的顶部之间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传动轴下壳体的顶部紧固连接,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传动轴上壳体的底部紧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高转向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控制装置包括双作用油缸,在所述双作用油缸两侧的活塞杆端部分别连接有万向球头,以及与所述车轮驱动装置壳体紧固连接的转向球头,所述万向球头与所述转向球头之间连接有连杆。
【文档编号】B60B35/12GK203391617SQ201320494094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3日
【发明者】张建忠 申请人:张建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