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94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10),其中,每个车轮通过车轮导向部件导引并且每个车轮通过其车轮导向部件与能够调整的扭杆(16、18)作用连接,其中,被分派给各车轮的扭杆(16、18)相互间局部对准地设置,每个扭杆(16、18)分别被分派有能够通过控制器(120)调节和/或控制的调整装置(12、14)以用于进行调整,其中,所述扭杆(16、18)分别通过其调整装置(12、14)以及控制器(20)支承在副车架(22)上。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12、14)和扭杆(16)设置在一共同的壳体(26)中,该壳体能够作为整体式零部件固定在副车架(22)上。
【专利说明】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

【背景技术】
[0002]充分公知的是用于机动车的结构稳定性的所谓的主动系统。为此通常使用用于使扭杆旋转的调整装置。通过将扭矩施加在扭杆上来调整主动力,该主动力可影响机动车的横摇运动或者车身运动。
[0003]例如DE 101 26 928 A1,DE 10 2004 002 550 Al 或者 DE 102 42 552 B4 公开了两部分稳定器的相应布置结构,具有用于影响机动车弹簧系数和行驶特性的调整装置。在此通过反向地调整整体上为U形的稳定器的分开的扭杆可以减小机动车的横摇特性或者说翻转特性,或者通过同向地调整而反作用于俯仰运动——例如在制动时。
[0004]在DE 10 2009 005 898 Al中描述了这种用于机动车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在此,车桥的每个车轮通过多个车轮导向部件支承在副车架上并且通过其车轮导向部件与能够调整的扭杆作用连接。每个扭杆被分派有调整装置,通过它可以将扭矩施加到扭杆上,即,可以调整主动力,用于例如反作用于横摇运动。此外设有相应的控制器,用于调节或控制调整装置。部件控制器、调整装置以及扭杆分别固定在副车架上。在此已经证实为不利的是,部件需要大的结构空间。另一缺陷是,由于直接固定部件控制器、调整装置和扭杆在副车架上,需使这个副车架在固定位置的区域中相应地加强并因此实心地构成,用于确保接收作用力和扭矩。
[0005]在DE 10 2009 005 895 Al中公开了另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有特征的、用于机动车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由DE 10 2009 028 386 Al给出控制器和调整装置在一共同的壳体中组合的方案。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改进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中所述形式的、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使得确保节省结构空间地布置部件控制器、调整装置和扭杆在副车架上,并且还确保减轻重量的副车架造型。
[0007]这个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所述的特征结合其前序部分特征得以实现。
[0008]从属权利要求形成本发明的有利改进方案。
[0009]以公知的方式和方法使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的每个车轮通过多个车轮导向部件导引并且车桥的每个车轮通过其车轮导向部件与能够调整的扭杆作用连接。在此,被分派给各车轮的扭杆相互间局部对准地设置并且沿机动车横向取向。每个扭杆分别被分派有能够通过控制器调节和/或控制的调整装置以用于进行调整。此外以公知的方式和方法使各个部件支承在车身固定的副车架上,即,除了控制器之外也使所述扭杆通过其分派的调整装置直接固定在车身固定的副车架上。此外所述扭杆和控制器设置在一共同的壳体中,该壳体作为整体式零部件、例如利用螺纹连接件固定在副车架上。
[0010]已经证实将部件扭杆与控制器组合在一共同的壳体中是特别有利的,因为由此提供节省结构空间的且容易装配的布置结构供使用。此外证实了,将零部件组合在一共同的壳体中是有利的,因为通过壳体一起接收这样的力和扭矩并因此不再直接导入到副车架里面。这带来积极的效应,通过壳体-副车架的固定点传递更小的力和扭矩,结果是,可以更轻并因此更成本有利地制成副车架。
[0011]按照本发明,沿机动车横向取向的壳体这样构成和设计尺寸,使所述副车架能够在去掉横梁的条件下构成。现在通过按照本发明的共同壳体的造型和尺寸确保了,所述壳体附加地承担副车架横梁的功能。由此通过这个按照本发明的、将功能组合到横向连接的壳体横梁中的方案可以省去通常的前端横梁,并且可以实现特别轻的副车架结构。另一优点是,与在非组合的调整器布置结构中常见的3点式支承相比,通过壳体横梁的横向支撑作用可以省去分别一个连接点。
[0012]所述壳体优选地构成为封闭的轮廓,所述封闭的轮廓例如具有圆形、矩形或三角形横截面。已经证实壳体的这个造型是特别有利的,因为这个结构形式能够以微少的材料消耗实现高的强度、尤其是抗弯强度。因此来自调整过程的力在没有较大杠杆作用的情况下被直接导引到结构中。此外,构成为封闭的轮廓的壳体承担对于具有扭杆和控制器的调整装置的保护功能。
[0013]按照另一特别有利的本发明扩展结构,在壳体上构成多个、分别具有水平取向的孔的成形件。所述副车架相应地具有与其对应的水平取向的孔,由此所述壳体能够通过水平取向的螺纹连接件固定在副车架上。已经证实了,水平的螺纹连接件在更少的结构空间需求方面是特别有利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由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的描述给出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应用可能性。
[0015]在描述、权利要求和附图中使用在下面的附图标记清单中使用的定义和从属的附图标记。
[0016]在附图中示出:
[0017]图1按照现有技术的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
[0018]图2按照本发明构成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在下面的描述和附图中为了避免重复,只要无需进一步细分或者是有意义的,则相同的零件和部件就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0020]图1示出总体上以附图标记10表示的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在此为了清晰未示出车轮。
[0021]如同由图看到的那样,为每个车桥侧分派有能够通过调整装置12、14调整的扭杆16、18。两个扭杆16、18相互间局部对准地设置。通过调整装置12或14调整对于调整扭杆16、18必须的力和扭矩。
[0022]此外设有控制器20,通过该控制器实现调整装置12、14的电子调节/控制。
[0023]如同由图1还看到的那样,扭杆16、18通过被分派给该扭杆的调整装置12、14固定在副车架22上。此外控制器20也支承在副车架22上。
[0024]为了确保足够的稳定性,副车架22具有横梁24。
[0025]如同由图1看到的那样,部件调整装置12、14、扭杆16、18以及控制器20的所选择的布置结构在副车架22上需要相当多的结构空间。此外副车架22增强地构成,用于确保接收相应的力和扭矩。
[0026]在这里本发明提出:
[0027]如图2所示,将部件调整装置12、14、所分派的扭杆16、18以及控制器20组合到一共同的壳体26中,该壳体作为整体式零部件固定在副车架22上。在此壳体26沿机动车横向FQ取向地设置在副车架22之前。
[0028]组合到一共同的壳体26中起到节省结构空间地布置和易于装配各个部件的作用。因为利用壳体26也接收作用力和扭矩,在固定位置作用于壳体26与副车架22之间的力和扭矩极大地减小,由此不再需要由现有技术必需的副车架22增强。
[0029]基于壳体26沿机动车横向FQ的取向以及壳体26的相应尺寸和造型还确保了,壳体26承担副车架22的横梁24的功能。即,副车架22可以——如图2所示那样——构成为没有前端横梁。
[0030]附图标记列表:
[0031]10车轮悬架
[0032]12调整装置
[0033]14调整装置
[0034]16 扭杆
[0035]18 扭杆
[0036]20控制器
[0037]22副车架
[0038]24副车架的横梁
[0039]26 壳体
[0040]FQ机动车横向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车桥的车轮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10),其中,每个车轮通过车轮导向部件导引并且每个车轮通过其车轮导向部件与能够调整的扭杆(16、18)作用连接,其中,被分派给各车轮的扭杆(16、18)相互间局部对准地设置并且沿机动车横向(FQ)取向,每个扭杆(16、18)分别被分派有能够通过控制器(20)调节和/或控制的调整装置(12、14)以用于进行调整,其中,所述扭杆(16、18)分别通过其调整装置(12、14)以及控制器(20)支承在副车架(22)上,其中,所述调整装置(12、14)和扭杆(16、18)设置在一共同的壳体(26)中,该壳体能够作为整体式零部件固定在副车架(2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同的壳体(26)这样构成和设计尺寸,使所述副车架(22)能够在去掉横梁的条件下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构成为封闭的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的轮廓具有圆形、矩形或三角形横截面。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能够调整的车轮悬架(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26)上构成多个、分别具有水平取向的孔的成形件,所述副车架(22)具有与其对应的水平取向的孔,所述壳体(26)通过水平取向的螺纹连接件固定在副车架(22)上。
【文档编号】B60G21/055GK104349919SQ201380030805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5日
【发明者】A·辛德勒, H·贝林格, R·戈尔德贝格, J·施密特, C·伊萨基维施 申请人:奥迪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