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358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扶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上的扶手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扶手,其包括相对于车辆座椅固定设置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转动连接的转轴,以及固连在转轴上的扶手,还包括随动部,相对于扶手固定设置,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限制部,与固定部固连,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在扶手相对于固定部处于平放状态时,所述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阻挡部相抵触以保持扶手的该平放状态;在扶手相对于固定部转动而被抬起时,所述的限制部随扶手转动而使第二接触部具有限制扶手抬起角度的、与第二阻挡部的抵挡配合。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取消了原有的扶手上滑槽的结构,有效的增强了扶手的强度,且结构简单。
【专利说明】车辆座椅扶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上的扶手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扶手。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辆座椅结构中,为了提高乘员的舒适度,大多数汽车座椅上安装有扶手结构,以使乘员能够将手臂或肘部置于扶手上,在便于乘员乘坐的同时,提高乘员的舒适性。现有的车辆座椅扶手结构中,主要包括相对于座椅固定的固定架、以及以长头螺栓为定位轴而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的扶手,在固定架上通常设有两个导向柱,而扶手上对应于导向柱设有两个供导向柱嵌入的导向槽,扶手以定位轴为旋转中心,以导向柱和导向槽配合路径为方向进行旋转,可以限制扶手于平放状态或抬起状态。上述结构中,由于扶手的结构通常较小,若将导向槽开设在扶手上,会导致扶手强度降低,久而久之,易导致扶手变形,进而使扶手相对于固定架的转动发生转动偏差,此外,导向槽和导向柱的配合结构,精度及强度要求较高,不利于生产加工。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实现扶手转动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扶手强度的车辆座椅扶手。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扶手,包括相对于车辆座椅固定设置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转动连接的转轴,以及固连在转轴上的扶手,其还包括:
随动部,相对于扶手固定设置,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
限制部,与固定部固连,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
在扶手相对于固定部处于平放状态时,所述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抵触以保持扶手的该平放状态;在扶手相对于固定部转动而被抬起时,所述的限制部随扶手转动而使第二接触部具有限制扶手抬起角度的、与第二阻挡部的抵挡配合。
[0005]作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结构形式,在固定部内设有空腔,所述的转轴延伸至空腔内;所述的随动部固定设置在转轴延伸至空腔内的自由端上,所述的限制部固定在空腔内。
[0006]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限制部为固定在空腔内的扇形,所述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分别为限制部的两边;所述的随动部为固连在转轴自由端的扇形,所述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分别为随动部的两边。
[0007]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限制部的顶点和随动部的顶点位于转轴的轴线上。
[0008]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的限制部的半径等于随动部的半径。
[0009]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限制部的圆心角为90度,随动部的圆心角为180度。
[0010]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在空腔内固定设有贴覆在空腔内壁上的加强板。
[0011]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的转轴通过连接螺栓与扶手固连。
[0012]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取消了原有的扶手上滑槽的结构,有效的增强了扶手的强度,且结构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随动部和限制部处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图中:1、固定部;2、扶手;201、扩径孔;202、螺栓;203、垫片;204、防护罩;205、加强部;206、阻尼块;3、转轴;301、螺纹空腔;4、加强板;5、随动部;501、第一接触部;502、第二接触部;503、第二垫片;6、限制部;601、第一阻挡部;602、第二阻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扶手,由图1所示,其包括相对于图中未示出的车辆座椅固定设置的固定部1,以及与固定部转动连接的扶手2,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在于还增设一个随动部和一个限制部,其中,随动部相对于扶手2固定设置,且随动部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限制部与固定部I固连,其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在扶手2相对于固定部I处于图1中实线所示的平放状态I时,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相抵触以保持扶手2的该平放状态I ;在扶手2相对于固定部I转动而被抬起时,限制部随扶手2转动而使第二接触部具有限制扶手2抬起角度的、与第二阻挡部的抵挡配合,通过该抵挡配合,使扶手2被限制在图1所示的虚线位置的最大抬起状态II。
[0015]基于如上设计思想,在本实施例中,由图2结合图3所示,固定部I和扶手2通过转轴3相连,其中,转轴3与扶手2连接的一端为螺栓固连,而转轴3与固定部I之间转动连接,通过该转动连接,可以实现转轴3以自身轴线为轴相对于固定部I的转动。
[0016]为了实现扶手2与转轴3的螺栓固连,本实施例中,在扶手2上设置一个通孔,该通孔由第一通孔以及与第一通孔连通的扩径孔201构成,其中,第一通孔与转轴3的外径相应,以使转轴3能够插入到该第一通孔内;扩径孔201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孔径,且与第一通孔共中心线设置。转轴3插入第一通孔3内部分的内部具有螺纹空腔301,在转轴3插入到第一通孔内时,可以将螺栓202的螺纹段由扩径孔201处旋紧插入到转轴3内,以实现螺栓202与螺纹空腔301壁上螺纹的螺纹旋接。为了提高螺栓202与转轴3的连接稳固性,在扩径孔201内设有垫片203。此外,为了使扶手2与转轴3固连后,使扶手2的外观更加美观,在扩径孔201内,还可以嵌入装有罩扣在螺栓202头部的防护罩204,防护罩204在扣好后,其外表面与扶手2的外表面相平,这样,既保证了整体的美观性,也可以防止灰尘进入到扩径孔201内。
[0017]为了进一步提高扶手2与转轴3之间连接的稳固性,提高扶手2与转轴3连接处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与固定部I相对一侧的扶手2上,设有向固定部I延伸的加强部205,第一通孔即贯通于该加强部205设置,且该加强部205的自由端与固定部I之间间隙设置。
[0018]此外,扶手2与转轴3之间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固连方式,如仅是在扶手2上增设一个加强部,转轴3与加强部之间通过两端均是螺纹结构的螺杆进行连接等。
[0019]为了提高扶手2相对于固定部I转动时的品质,本实施例中,在加强部205与固定部I之间的间隙内,设有固连于加强部205上的阻尼块206,通过该阻尼块206的设置,可以在抬起扶手2时,增强操作者的操作感力,同时,扶手2可以由最大抬起状态II缓慢的向平放状态I回位转动。
[0020]转轴3与固定部I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采用常规的轴承连接形式,也可以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形式。为了简化整体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为了结合随动部和限制部的设置,本实施例中,在固定部I内设有空腔,该空腔的内壁上固定贴覆有加强板4,加强板4的设置,提高了固定部I具有空腔处的结构强度。
[0021]在与扶手2相对一侧的固定部I上,设有与固定部I内的空腔连通的通孔,该通孔的孔径略大于转轴3的外径,转轴3可以在通过该通孔插入到空腔内时,实现相对于固定部I的转动。在插入空腔内的转轴3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随动部5,如图3,结合图4、图5所示,随动部5为一个板状的扇形结构,且该扇形结构的圆心角为180度,即随动部5为半圆形结构,且随动部5在固定在转轴3上时,随动部5的顶点M位于转轴3的轴线上。构成随动部5的半圆形的两个半径所在的侧边,即为随动部5的第一接触部501和第二接触部502。
[0022]限制部6同样为一个板状的与随动部5厚度相同的扇形结构,其圆心角为90度,且限制部6固定连接在空腔顶部的加强板4上,限制部6的两个扇形边即形成了第一阻挡部601和第二阻挡部602。第一阻挡部601、第二阻挡部602以及第一接触部501、第二接触部502的长度均相等,且大于设置在固定部I上的通孔的孔径,这样,通过随动部5与通孔处的固定部I的抵触,限制转轴2脱离固定部I。
[0023]为了进一步提高转轴3转动时的平稳性,在随动部5与固定部I的空腔内壁之间设有套装在转轴3上的第二垫片503,通过第二垫片503的设置,可以尽可能的减小随动部5沿转轴3轴向上的蹿动余量,进而使得随动部5于安装后的状态下时,随动部5和限制部6尽可能的于转轴3的轴向上处于同一高度。
[0024]在使用时,当扶手2相对于固定部I处于平放状态I时,限制部6的第一阻挡部601与随动部5的第一接触部501相抵触,即第一阻挡部601与第一接触部501相贴合,其状态如图4所示,此时,扶手2不能相对于固定部I于图1所示状态下进行顺时针的转动;当需要将扶手2由平放状态I至最大抬起状态II进行抬起时,对扶手2施加抬起力,扶手2以图1所示状态进行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转轴3以及随动部5转动,由于随动部5的顶点M位于转轴3的轴线上,随动部5的转动中心即为顶点M,其可以以图4所示状态下,进行顺时针转动,在该转动过程中,第一阻挡部601与第一接触部501逐渐脱离,而第二接触部502逐渐接近第二阻挡部602,直至第二接触部502与第二阻挡部602贴合时,扶手2不能被继续抬起,即扶手2于最大抬起状态II时,因第二接触部502和第二阻挡部602的抵挡接触而被限制。当扶手2上的外力消失后,扶手2因自身重力以图1所示状态顺时针转动,进而逐步回复至平放状态I,在此过程中,由于阻尼块206的作用,使得扶手2能够缓慢的下落。
[0025]以上结构,是基于本发明思想下的最优化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该思想对本申请做出相应的结构变化,如将随动部5固连在扶手2上,相应的阻挡部固定在固定部的外部等,但只要通过随动部5上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构成与限制部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的抵挡接触,以形成对扶手两个状态的限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26]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最优化结构中随动部5和限制部6的位置设置,同时考虑了转轴3在扶手2的两个状态下的受力稳定性,即通过对随动部5和限制部6的该设置,可以在二者发生抵触接触时,如第一接触部和第一阻挡部抵触时,第一阻挡部施加给第一接触部的阻挡力,尽可能的靠近转轴,这样即可有效的提高转轴运动的平稳性以及受力后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扶手,包括相对于车辆座椅固定设置的固定部,与固定部转动连接的转轴,以及固连在转轴上的扶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随动部,相对于扶手固定设置,具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 限制部,与固定部固连,具有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 在扶手相对于固定部处于平放状态时,所述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阻挡部相抵触以保持扶手的该平放状态;在扶手相对于固定部转动而被抬起时,所述的限制部随扶手转动而使第二接触部具有限制扶手抬起角度的、与第二阻挡部的抵挡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在固定部内设有空腔,所述的转轴延伸至空腔内;所述的随动部固定设置在转轴延伸至空腔内的自由端上,所述的限制部固定在空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制部为固定在空腔内的扇形,所述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分别为限制部的两边;所述的随动部为固连在转轴自由端的扇形,所述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分别为随动部的两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制部的顶点和随动部的顶点位于转轴的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制部的半径等于随动部的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的圆心角为90度,随动部的圆心角为180度。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在空腔内固定设有贴覆在空腔内壁上的加强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轴通过连接螺栓与扶手固连。
【文档编号】B60N2/46GK103921704SQ201410177418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0日
【发明者】刘艳, 周庆佳, 沙涛, 王亚楠, 刘娟, 刘雪娇 申请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