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7191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1),其包括座垫框架(3)、靠背框架(2)和倾角调节器(50)。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面板(15)构成。指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凸缘部(11、12)被分别设置在面板(15)的前边缘部和后边缘部两者中。横穿变形线的凹部(13)被形成在所述面板(15)上,以便防止由于当向后的负载被施加到所述靠背框架(2)时相对于与所述倾角调节器(50)的连接部所述前侧凸缘部(11、12)朝向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移位产生的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的所述面板(15)的变形,所述变形线是假设变形发生时设定在所述面板(15)上的线。
【专利说明】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被安装在交通工具诸如汽车、飞机、轮船和火车上的座椅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0002]座椅框架是交通工具座椅的骨架,并且确保座椅框架在每一种使用状态下具有强度是重要的。座椅靠背的侧框架具有被设计成确保侧框架的强度的截面形状。例如,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由面板构成,该面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指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凸缘部被设置在面板的前边缘部和后边缘部这两者中用于增强的目的(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报 N0.2010-254109 (JP2010-254109A))。


【发明内容】

[0003]在侧框架的板厚度减小以减轻重量的情形中,当相对大的向后的负载被施加到靠背框架时,存在能够发生以下现象的可能性,侧框架的面板变形使得前侧凸缘部从用作基端部的面板的下侧固定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倾倒。因此,不可能超过特定程度地减小板厚度,这限制了重量的减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在该座椅框架中,侧框架的面板的形状抑制面板的变形使得在确保靠背框架的必要强度时侧框架的板厚度减小,由此减小靠背框架的重量。
[0004]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包括:座垫框架,所述座垫框架通过将座垫侧上的侧框架布置在所述座垫框架的左右两侧上而形成;靠背框架,所述靠背框架通过将靠背侧上的侧框架布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左右两侧上而形成;以及倾角调节器,所述倾角调节器将所述座垫侧上的侧框架和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相互连接以便能够旋转。背侧上的侧框架由面板构成,所述面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指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凸缘部被分别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前边缘部和后边缘部两者中。横穿变形线的凹部被形成在所述面板上,以便防止由于当向后的负载被施加到所述靠背框架时相对于与所述倾角调节器的连接部所述前侧凸缘部朝向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移位产生的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的所述面板的变形,所述变形线是假设变形发生时设定在所述面板上的线。凹部可以被设置成增强面板的在横穿变形线的方向上的弯曲强度。根据以上方面,在面板上形成的凹部被设置成当靠背框架接收向后的负载并且靠背侧上的侧框架变形时横穿在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的面板上形成的变形线。因此,凹部防止变形线形成,并且还防止靠背侧上的侧框架在靠背框架接收向后的负载时变形。因此,能够在确保靠背框架的必要强度时减小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的板厚度,由此减小靠背框架的重量。
[0005]在以上方面,靠背侧上的侧框架可以具有向前凸出的弓形形状,并且所述凹部可以通过向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执行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的所述面板的表面的挤压模塑而形成,并且,所述凹部可以被形成为横穿如下直线,所述直线是弓形的后侧凸缘部的切线并且是被安装在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上的所述倾角调节器的前侧切线。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增强靠背侧上的弓形侧框架的强度。因此,能够在确保靠背侧上的弓形侧框架的必要强度时减小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的板厚度,由此减小靠背框架的重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将在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类似的数字表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0007]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0008]图2是实施例的侧视图;
[0009]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在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的放大侧视图;
[0010]图4是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形成凹部的解释性视图;
[0011]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视图;
[0012]图6是沿着图3的线V1-VI截取的放大截面视图;并且
[0013]图7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效果的解释性视图,并且是对应于图6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图1到图6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示出本发明被应用于汽车的前座椅(在下文中,被简单地称作座椅)的实例。在图中,座椅的相应的方向由箭头示出。在以下解释中,关于方向的说明是基于上述方向的。形成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I是通过组合靠背框架2和座垫框架3形成的。通过在座垫框架3的左右两侧上布置侧框架(在本发明中座垫侧上的侧框架的实例)20形成座垫框架3,并且通过在靠背框架2的左右两侧上布置侧框架(在本发明中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的实例)10形成靠背框架2。靠背框架2的两个侧框架1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被焊接并且被上框架30和下框架40结合,因此形成壳形框架。每一个侧框架10由压制的铁板(在下文中,被称作面板)15制成,并且被设置成使得大部分的平坦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每一个侧框架10中,前侧凸缘部11和后侧凸缘部12朝向相对的侧框架10,换言之,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形成在面板15的前边缘部和后边缘部这两者中。包括前侧凸缘部11和后侧凸缘部12的每一个侧框架10以向前凸出的弓形形状形成。用于支撑头枕(未示出)的筒状的头枕保持器60被固定到上框架30的中央部的左侧和右侧。
[0015]在左侧框架10和右侧框架10的下侧以及倾角调节器50的安装部的上侧上,在前后方向上长时间地执行通过挤压成型实现的挤压模塑,由此形成凹部13。凹部13被形成为具有填充侧框架10的下侧的前后宽度的长度和是长度的三分之一的宽度。就面板15而言在最深部分处的挤压深度是长度的大约二十五分之一。执行挤压模塑使得面板15朝向相对的侧框架10,换言之,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挤压。凹部13被形成为横穿直线14,该直线14是弓形的后侧凸缘部12的切线并且还是被安装在侧框架10上的倾角调节器50的前侧切线(见图4)。当侧框架10接收向后的负载并且侧框架10的面板15具有小的板厚度并且因此并不具有足够的强度时,前侧凸缘部11变形,使得前侧凸缘部11从侧框架10的下侧固定端,换言之,用作基端部的倾角调节器50的安装部的前侧部1a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倾倒。直线14与由于变形而形成的面板15上的变形线重叠。S卩,横穿所述直线的凹部13被形成在面板15上以便防止由于当向后的负载被施加到靠背框架2时相对于与倾角调节器50的连接部前侧凸缘部11、12朝向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移位产生的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的面板15的变形,所述直线是假设变形发生时设定在面板I)上的线。图7示出当不具有凹部13的侧框架10变形时的状态。因为凹部13增强了面板15的在横穿变形线的方向上的弯曲强度,所以凹部13当变形将要发生时用于抑制该变形。
[0016]根据以上实施例,在面板15中形成的凹部13能够在靠背框架2接收向后的负载时抑制侧框架10的变形。因此,能够在确保靠背框架2的必要强度时减小侧框架10的板厚度,由此减小靠背框架2的重量。
[0017]至此已经解释了一个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的外观和结构,并且可以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实现各种改变、添加和删除。例如,在以上实施例中,靠背框架2的侧框架10被形成为向前凸出的弓形形状。然而,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后端边缘部由直线形成的侧框架10。侧框架10的弓形形状还可以通过直线的组合而形成。在前面的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汽车座椅,但是还可以应用于被安装在飞机、轮船、火车等等上的座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框架,包括:座垫框架,所述座垫框架通过将座垫侧上的侧框架布置在所述座垫框架的左右两侧上而形成;靠背框架,所述靠背框架通过将靠背侧上的侧框架布置在所述靠背框架的左右两侧上而形成;以及倾角调节器,所述倾角调节器将所述座垫侧上的侧框架和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相互连接以便能够旋转,所述座椅框架的特征在于: 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由面板(15)构成,所述面板(1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指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凸缘部(11、12)被分别设置在所述面板(15)的前边缘部和后边缘部两者中,并且 横穿变形线的凹部(13)被形成在所述面板(15)上,以便防止由于当向后的负载被施加到所述靠背框架(2)时相对于与所述倾角调节器(50)的连接部所述前侧凸缘部(11、12)朝向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移位产生的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的所述面板(15)的变形,所述变形线是假设变形发生时设定在所述面板(15)上的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框架,其中: 所述凹部(13)被设置成增强所述面板(15)的在横穿所述变形线的方向上的弯曲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框架,其中: 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具有向前凸出的弓形形状,并且所述凹部(13)通过向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执行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的所述面板(15)的表面的挤压模塑而形成,并且,所述凹部(13)被形成为横穿如下直线,所述直线是弓形的后侧凸缘部(11、12)的切线并且是被安装在所述靠背侧上的侧框架(10)上的所述倾角调节器(50)的前侧切线。
【文档编号】B60N2/68GK104512307SQ201410502618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30日
【发明者】鬼头秀和, 秋吉雄介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