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93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其中,包括:旋转筒和支撑件,所述旋转筒的外圈周壁的边缘侧具有均匀分布的凹槽,所述支撑件为法兰盘结构,所述法兰盘的外圈周壁的边缘侧具有均匀分布的凸台,所述旋转筒和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凹槽和所述凸台的配合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很好的对旋转筒起支撑作用,在壁厚很小的情况下能承受很大的离心力,能有效防止径向,周向和轴向的窜动。
【专利说明】—种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旋转件在电机,变速器,车轮等领域普遍存在,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和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一些筒状旋转件也向着质量轻,壁厚小,转速高的方向发展,这对筒状旋转件的支撑带来了新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其中,包括:旋转筒和支撑件,所述旋转筒的外圈周壁的边缘侧具有均匀分布的凹槽,所述支撑件为法兰盘结构,所述法兰盘的外圈周壁的边缘侧具有均匀分布的凸台,所述旋转筒和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凹槽和所述凸台的配合连接,其中,所述旋转筒具有内壁和外壁。
[0004]上述的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其中,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旋转筒的内壁和外壁上,连接所述旋转筒和所述支撑件,用以承受轴向力。
[0005]上述的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其中,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均为楔形结构。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很好的对旋转筒起支撑作用,在壁厚很小的情况下能承受很大的离心力,能有效防止径向,周向和轴向的窜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0010]如图1所示,图中I为旋转筒,2为支撑件,3为连接螺栓。其中旋转筒I通过多个凸台21与凹槽11相配合的形式与支撑件2相连。旋转筒I壁厚小,加工为凹槽11。支撑件2为法兰结构,外圈上有凸台21。凸台21为楔形,直径越大的地方越厚。为相配合,旋转筒I上的凹槽11在直径越大的地方槽越宽。在高速旋转时,旋转筒I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沿径向向外的变形,带凹槽11的旋转筒I受到带凸台21的支撑件2的阻力,从而减少旋转筒I的变形,故而能够承受较大的离心力,防止径向窜动。图中的凹槽11与凸台21为紧配合,配合的端面承受周向力,能有效的防止周向窜动。
[0011]旋转筒壁薄,端面无法开螺栓孔,这里的连接螺栓3分布于筒壁上,在圆周上均匀分布,将旋转筒I与支撑件2固定于一体,能承受轴向力,防止旋转筒I轴向窜动。且连接螺栓3由内壁31向外壁32拧紧在旋转筒I上,在高速旋转时,螺栓不易松脱。
[00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旋转筒1,支撑件2和连接螺栓3。旋转筒I与支撑件2通过凸台与凹槽相配合形式连接,连接螺3栓分布于筒壁上,将旋转筒I和支撑件2连接在一起。
[0013]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所述变化例,在此不予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001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筒和支撑件,所述旋转筒的外圈周壁的边缘侧具有均匀分布的凹槽,所述支撑件为法兰盘结构,所述法兰盘的外圈周壁的边缘侧具有均匀分布的凸台,所述旋转筒和所述支撑件通过所述凹槽和所述凸台的配合连接,其中,所述旋转筒具有内壁和外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旋转筒的内壁和外壁上,连接所述旋转筒和所述支撑件,用以承受轴向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汽车的旋转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与所述凹槽均为楔形结构。
【文档编号】B60R99/00GK203995439SQ201420317603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3日
【发明者】侯剑云, 张学文, 宋延大, 朱超, 殷建坤 申请人: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