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8853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制造方法

在2015年12月2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49933的公开,包括其说明书、附图及摘要作为参照而全部包含于此。

本发明涉及驱动力分配装置,该驱动力分配装置搭载于具有左右一对主驱动轮和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的四轮驱动车并向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分配驱动源的驱动力。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搭载于具有左右一对主驱动轮和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的四轮驱动车并向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分配驱动源的驱动力的驱动力分配装置,已知有日本特开2015-129534号公报记载的结构。

日本特开2015-129534号公报记载的驱动力分配装置具备:差速机构,将经由传动轴传递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向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分配;离合机构,配置在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中的一方的辅助驱动轮与差速机构之间,能够调节从差速机构向一方的辅助驱动轮传递的驱动力。在四轮驱动车的以二轮驱动状态的行驶时,将传动轴与驱动源的连结切断并且离合机构成为分离状态,传动轴及差速机构的差速器壳的旋转停止。这种情况下,差速机构的一对小齿轮由支承于差速器壳的小齿轮轴进行轴支承而相互向反方向旋转。

在具备如上所述构成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四轮驱动车中,在二轮驱动状态下的行驶时,传动轴及差速器壳的旋转停止,因此以与它们的旋转相伴的旋转阻力为起因的行驶阻力降低,燃油经济性提高。

在日本特开2015-129534号公报记载的驱动力分配装置中,差速机构的小齿轮的旋转由差速器壳内的润滑油润滑,但是在二轮驱动状态下的行驶时,差速器壳的旋转停止,因此该停止状态下的小齿轮轴的角度相对于水平方向而接近于垂直的情况下,不向位于比差速器壳的旋转轴靠上方处的小齿轮供给润滑油,若此状态持续长时间,则由于润滑不足而可能会促进小齿轮的磨损。

另外,为了避免这样的小齿轮的润滑不足,可考虑例如以规定的时间间隔使离合机构工作,通过辅助驱动轮的旋转力使差速器壳及传动轴旋转,但是这种情况下,在差速器壳及传动轴开始旋转时可能会产生冲击或振动,并且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效果受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驱动力分配装置,其即使在四轮驱动车的二轮驱动时辅助驱动轮侧的差速机构的差速器壳的旋转停止,也能够向位于比差速器壳的旋转轴靠上方处的小齿轮供给润滑油。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一种驱动力分配装置,搭载于四轮驱动车,该四轮驱动车具备前轮及后轮中的一方作为左右一对主驱动轮,且具备前轮及后轮中的另一方作为经由传动轴而被传递驱动力的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能够通过能切断驱动力从驱动源向所述传动轴的传递的第一离合机构切换二轮驱动状态与四轮驱动状态,

所述驱动力分配装置包括:差速机构,在所述四轮驱动状态下,将经由所述传动轴传递的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向所述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分配;及第二离合机构,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中的任一方的辅助驱动轮与所述差速机构之间,能够切断驱动力从所述差速机构向所述一方的辅助驱动轮的传递,所述差速机构具有经由齿轮机构而与所述传动轴连结的差速器壳、支承于所述差速器壳且与所述差速器壳进行一体旋转的小齿轮轴、轴支承于所述小齿轮轴的多个小齿轮、使齿轮轴与所述多个小齿轮正交而啮合的一对侧齿轮,所述多个小齿轮与所述一对侧齿轮的啮合由润滑油润滑,在所述小齿轮轴形成有流路,在所述差速器壳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所述一对侧齿轮相互向反方向旋转的二轮驱动时,该流路能够使所述润滑油从所述多个小齿轮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齿轮侧向其他的小齿轮侧流动,通过位于所述下方的小齿轮的旋转来向所述流路供给所述润滑油。

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力分配装置,即使在四轮驱动车的二轮驱动时辅助驱动轮侧的差速机构的差速器壳的旋转停止,也能够从多个小齿轮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齿轮侧向位于上方的小齿轮侧供给润滑油。

附图说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搭载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四轮驱动车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构成例的以水平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3是差速机构的以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小齿轮轴的立体图。

图5是小齿轮的从齿轮背面侧观察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机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小齿轮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差速机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垫圈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差速机构的剖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a-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四轮驱动车的构成例的整体构成图。

四轮驱动车100具备产生行驶用的驱动力的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02、变速器103、左右一对的作为主驱动轮的前轮104l、104r、及左右一对的作为辅助驱动轮的后轮105l、105r、能够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向前轮104l、104r及后轮105l、105r传递的驱动力传递系统101、控制装置13及液压单元1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标号中的l及r在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左侧及右侧的意思下使用。

该四轮驱动车100能够切换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向前轮104l、104r及后轮105l、105r传递的四轮驱动状态、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仅向前轮104l、104r传递的二轮驱动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应用内燃机即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通过发动机与ipm(interior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马达等高输出电动马达的组合来构成驱动源,也可以仅通过高输出电动马达构成驱动源。

驱动力传递系统101具有前差速器11、传动轴108、能够切断从发动机102向传动轴108的驱动力的传递的作为第一离合机构的啮合离合器12、驱动力分配装置1、前轮侧的驱动轴106l、106r、后轮侧的驱动轴107l、107r,并将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向前轮104l、104r及后轮105l、105r传递。

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始终向前轮104l、104r传递。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经由啮合离合器12、传动轴108及驱动力分配装置1向后轮105l、105r传递。即,四轮驱动车100具备前轮104l、104r及后轮105l、105r中的一方(前轮104l、104r)作为左右一对主驱动轮,并且具备另一方(后轮105l、105r)作为经由传动轴108而被传递驱动力的左右一对辅助驱动轮。

前差速器11具有与一对前轮侧的驱动轴106l、106r连结的一对侧齿轮111、111、使齿轮轴与一对侧齿轮111、111正交而啮合的一对小齿轮112、112、支承一对小齿轮112、112的小齿轮轴113及收容这一对侧齿轮111、111、一对小齿轮112、112、小齿轮轴113的前差速器壳114。

啮合离合器12具有与前差速器壳114一体旋转的第一旋转构件121、与第一旋转构件121沿轴向并列的第二旋转构件122、配置在第一旋转构件121及第二旋转构件122的外侧并将第一旋转构件121与第二旋转构件122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的圆筒状的套筒123。

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在第一旋转构件121及第二旋转构件122的外周面上的外周花键嵌合部与设置在套筒123的内周面上的内周花键嵌合部啮合,第一旋转构件121与第二旋转构件122成为通过套筒123连结成一体旋转的连结状态。而且,通过套筒123的轴向移动,套筒123的内周花键嵌合部仅与第二旋转构件122的外周花键嵌合部啮合而与第一旋转构件121的外周花键嵌合部不啮合的情况下,第一旋转构件121与第二旋转构件122成为能够相对旋转的非连结状态。套筒123通过未图示的促动器能够沿轴向进退移动。

传动轴108从前差速器壳114经由啮合离合器12接受发动机102的转矩,向驱动力分配装置1侧传递。在传动轴108的前轮侧端部设有小齿轮108a,该小齿轮108a与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于啮合离合器12的第二旋转构件122上的齿圈108b啮合。齿圈108b及小齿轮108a例如由准双曲面齿轮构成,从而构成齿轮机构109。

在四轮驱动车100的四轮驱动状态下,啮合离合器12成为连结状态,经由传动轴108及驱动力分配装置1向左右一对后轮105l、105r侧传递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在二轮驱动状态下,啮合离合器12成为非连结状态,向传动轴108的发动机102的驱动力的传递被切断。

驱动力分配装置1在四轮驱动状态下,将从传动轴108输入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向左右一对后轮105l、105r分配。驱动轴107l与左后轮105l连结,驱动轴107r与右后轮105r连结。

液压单元14由控制装置13控制,向驱动力分配装置1供给工作油。驱动力分配装置1通过该工作油的压力而工作,从传动轴108向后轮侧的驱动轴107l、107r传递驱动力。

图2是将驱动力分配装置1的构成例以水平截面表示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驱动力分配装置1具备:由第一至第三壳体构件21~23构成的壳体2;连结传动轴108的连结构件31;与连结构件31一体旋转的小齿轮轴32;在四轮驱动状态下将经由传动轴108传递的发动机102的驱动力允许差动地向左右一对后轮105l、105r分配的差速机构4;能够调节从差速机构4向后轮105l传递的驱动力的作为第二离合机构的离合机构5;通过从液压单元14(图1所示)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而进行动作的活塞60。

离合机构5具有由活塞60按压的摩擦离合器53,配置在驱动轴107l与差速机构4之间。而且,离合机构5通过摩擦离合器53能够切断从差速机构4向后轮105l的驱动力的传递。

在第二壳体构件22设有从液压单元14供给工作油的环状的缸室221和与缸室221连通的工作油供给孔222。在缸室221内收容活塞60的一端部。在图2中,工作油供给孔222由虚线表示。

差速机构4具有差速器壳40、支承于差速器壳40的小齿轮轴41、轴支承于小齿轮轴41的多个小齿轮42、42、使齿轮轴与多个小齿轮42、42正交而啮合的一对侧齿轮43、43、分别配置在多个小齿轮42、42的齿轮背面侧的一对垫圈44、与差速器壳40一体旋转的齿圈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齿轮轴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一对小齿轮42、42。差速器壳40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由圆锥滚子轴承71、72支承为能够旋转,从而差速器壳40以旋转轴线o为中心与小齿轮轴41一体旋转。

在差速机构4的一对侧齿轮43、43中,连结轴33经由离合机构5而同轴地配置于一方的侧齿轮43,驱动轴107r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于另一方的侧齿轮43。驱动轴107l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于连结轴33。在图2中,图示出在后轮侧的驱动轴107l、107r的端部配置的等速万向节的外环。

连结构件31与小齿轮轴32通过螺栓301及垫片302而结合。而且,小齿轮轴32具有轴部321和齿轮部322,轴部321由一对圆锥滚子轴承73、74支承为能够旋转。齿轮部322与差速机构4的齿圈45啮合。差速器壳40经由齿轮机构34而连结于传动轴108,该齿轮机构34由齿圈45及小齿轮轴32的齿轮部322构成。

离合机构5配置在一方的侧齿轮43与连结轴33之间,通过摩擦离合器53从一方的侧齿轮43侧向连结轴33侧传递驱动力。在四轮驱动车100的四轮驱动状态下,当通过离合机构5调节从一方的侧齿轮43经由连结轴33向驱动轴107l传递的驱动力时,由于差速机构4的差动功能,向驱动轴107r也传递与向驱动轴107l传递的驱动力同等的驱动力。由此,离合机构5能够调节左右一对后轮105l、105r的驱动力。

另一方面,在四轮驱动车100的二轮驱动状态下,啮合离合器12成为非连结状态,并且离合机构5的摩擦离合器53成为分离状态。由此,无论是从驱动力传递系统101的上游侧(发动机102侧)还是下游侧(后轮105l、105r侧)都不再向传动轴108传递旋转力,即便四轮驱动车100为行驶中其旋转也会停止。而且,关于连结构件31、小齿轮轴32及差速器壳40,也与传动轴108同样地,各自的旋转停止。由此,在二轮驱动状态下,抑制由小齿轮108a及齿圈108b构成的齿轮机构109(参照图1)以及由齿圈45及小齿轮轴32的齿轮部322构成的齿轮机构34中的油搅拌阻力等引起的损失,燃油经济性提高。

壳体2具有:收容小齿轮轴32及差速机构4的第一壳体构件21;通过多个螺栓201而与第一壳体构件21结合的第二壳体构件22;通过多个螺栓202而与第二壳体构件22结合的第三壳体构件23。在图2中,图示出多个螺栓201、202中的各1个的螺栓201、202。

在壳体2中,收容差速机构4的第一收容室2a与收容离合机构5的第二收容室2b由密封构件81界定,该密封构件81固定于在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中心部形成的轴孔220的内表面。向第一收容室2a封入适合于齿轮的润滑的粘度的润滑油(齿轮油)。差速机构4通过该润滑油对于一对小齿轮42、42与一对侧齿轮43、43的啮合进行润滑。

在第二收容室2b封入有对于构成离合机构5的摩擦离合器53的多个外离合器板531与多个内离合器板532的摩擦滑动进行润滑的粘度比较低的润滑油(离合器油)。外离合器板531和多个内离合器板532通过该润滑油来抑制磨损或烧熔的发生。

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中,在供驱动轴107r插通的插通孔的内表面嵌合有密封构件82,在供连结构件31及小齿轮轴32插通的插通孔的内表面嵌合有密封构件83。而且,在第三壳体构件23中,在供连结轴33插通的插通孔的内表面嵌合有密封构件84。

离合机构5具有:与连结轴33一体旋转的离合器鼓51;与差速机构4的一方的侧齿轮43一体旋转的轴状的内轴52;在离合器鼓51与内轴52之间传递驱动力的摩擦离合器53;将活塞60的按压力向摩擦离合器53传递的按压力传递机构54。

摩擦离合器53具有:与离合器鼓51一起旋转的多个外离合器板531;与内轴52一起旋转的多个内离合器板532。在本实施方式中,摩擦离合器53具有9片外离合器板531和同样9片的内离合器板532,这些外离合器板531及内离合器板532沿轴向交替配置。

外离合器板531在其外周侧的端部具有与离合器鼓51的内周面进行花键卡合的多个突起,从而相对于离合器鼓51连结成能够进行轴向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而且,内离合器板532在其内周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内轴52的外周面进行花键卡合的多个突起,从而相对于内轴52连结成能够进行轴向移动且不能相对旋转。

摩擦离合器53经由按压力传递机构54而接受活塞60的按压力,由此在多个外离合器板531与多个内离合器板532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该摩擦力来传递驱动力。若活塞60的按压力大,则多个外离合器板531与多个内离合器板532之间的摩擦力变大。控制装置13通过调整从液压单元14向缸室221供给的工作油的压力,从而能够调节利用离合机构5传递的驱动力。控制装置13根据前轮104l、104r与后轮105l、105r的转速差、油门踏板的踏入量等,使从液压单元14输出的工作油的压力增减。

按压力传递机构54具有:不能相对旋转且沿轴向与内轴52连结的环状的滑动构件541;推力滚针轴承542;调整按压力传递机构54的旋转轴线o方向的位置的填隙片543。

滑动构件541由施力构件55向从摩擦离合器53分离的方向施力。施力构件55例如由弹簧等弹性体构成,轴向的第一端部与形成于内轴52的阶梯面抵接,第二端部与滑动构件541的内突缘部抵接。

在离合器鼓51与第三壳体构件23的内表面之间配置推力滚子轴承75,通过该推力滚子轴承75来限制离合器鼓51的轴向移动。内轴52由固定在轴孔220的内表面上的球轴承76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内轴52的中心部形成有收容连结轴33的一端部的收容孔520。连结轴33由配置在该连结轴33与收容孔520的内表面之间的球轴承77及配置在该连结轴33与第三壳体构件23之间的球轴承78支承为能够旋转。

如上所述构成的驱动力分配装置1如前所述在二轮驱动状态的行驶时使差速器壳40的旋转停止。这种情况下,连结于驱动轴107r的右侧的侧齿轮43与驱动轴107r一起旋转,左侧的侧齿轮43通过以小齿轮轴41为中心的一对小齿轮42、42的自转而向右侧的侧齿轮43的反方向旋转。伴随于此,与左侧的侧齿轮43连结的内轴52和与驱动轴107l连结的离合器鼓51相互向反方向旋转。

图3是差速机构4的以与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小齿轮轴41的立体图。在图3中,利用包含小齿轮轴41的中心轴的截面来表示中空的差速器壳40、圆柱状的小齿轮轴41、一对小齿轮42、42及右侧的侧齿轮43。而且,在图3中,示出在小齿轮轴41与水平方向垂直的状态下差速器壳40停止旋转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记载中,上及下是指驱动力分配装置1搭载于四轮驱动车100的状态下的铅垂方向的上下。

侧齿轮43与小齿轮42的啮合通过润滑油l润滑。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润滑油l的油面ls位于比旋转轴线o靠下方处。

在二轮驱动时,在差速器壳40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一对小齿轮42、42相互向反方向旋转。在各个小齿轮42的中心部形成有供小齿轮轴41插通的小齿轮轴插通孔420。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内径形成得比小齿轮轴41的外径稍大。

在差速器壳40形成有供小齿轮轴41插通的2个插通孔400。小齿轮轴41将长度方向的两端部41a、41b分别收容在插通孔400内。在小齿轮轴41的第一端部41a形成有沿径向贯通小齿轮轴41的销插通孔414,在该销插通孔414中贯通有向形成于差速器壳40的压入孔401(参照图2)压入的销46。小齿轮轴41通过该销46而相对于差速器壳40进行防脱及防旋。

另外,在差速器壳40形成有在差速机构4的组装时用于将一对侧齿轮43、43等配置于内部的齿轮插入孔402。润滑油l经由该齿轮插入孔402在差速器壳40的内外流动。

在小齿轮轴41形成有流路410,在二轮驱动时,该流路410能够使润滑油l从一对小齿轮42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齿轮42侧向另一小齿轮42侧(位于比差速器壳40的旋转轴线o靠上方处的小齿轮42侧)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410通过沿着小齿轮轴41的长度方向而形成于中心部的第一流路411、在小齿轮轴41的第二端部41b侧与第一流路411连通的第二流路412、在小齿轮轴41的第一端部41a侧与第一流路411连通的第三流路413形成。在图4中,小齿轮轴41的内部的第一流路411、第二流路412、第三流路413及销插通孔414由虚线表示。

第一流路411通过从小齿轮轴41的第二端部41b侧的轴向端面朝向第一端部41a侧穿设的孔形成。第一流路411的第二端部41b侧的开口由填塞栓47闭塞。第二流路412及第三流路413沿径向贯通小齿轮轴41,且两端向小齿轮轴41的外周面开口。

一对小齿轮42、42中,位于上方的小齿轮42借助通过位于下方的小齿轮42的旋转而向小齿轮轴41的流路410供给的润滑油l,对于与小齿轮轴41及垫圈44之间的滑动进行润滑。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2的第一收容室2a内的润滑油l的量设定为,其油面ls的高度成为在小齿轮轴41成为水平的位置而差速器壳40停止旋转的情况下两小齿轮42、42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浸没于润滑油l的高度。由此,在小齿轮轴41成为水平的位置而差速器壳40停止旋转的情况下,一对小齿轮42、42由差速器壳40内的润滑油l直接润滑。

图5是小齿轮42的从齿轮背面42a侧观察的俯视图。小齿轮42的齿轮背面42a与垫圈44相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图示出一对小齿轮42中的一方的小齿轮42的齿轮背面42a,但是关于另一方的小齿轮42也同样地构成。

将润滑油l向小齿轮轴41的流路410引导的多个背面油槽421相对于小齿轮42的旋转方向而倾斜地形成于小齿轮42。该背面油槽421的倾斜方向是四轮驱动车100的二轮驱动状态下的前进时(二轮驱动时)的越靠小齿轮42的旋转方向前方则越成为齿轮背面42a的外周侧的方向。

在图3中,二轮驱动时的右侧的侧齿轮43的旋转方向由箭头a1表示。而且,在图5中,二轮驱动时的小齿轮42的旋转方向由箭头a2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小齿轮42的齿轮背面42a上等间隔地形成有7条背面油槽421。各个背面油槽421从齿轮背面42a的外周端至内周端(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开口缘部)形成。而且,多个背面油槽421形成为越靠齿轮背面42a的外周端侧则相对于小齿轮42的周向的倾斜角度越浅的涡旋状。

在该小齿轮42浸没于润滑油l的状态下向箭头a2方向旋转时,小齿轮42的周边的润滑油l由背面油槽421引导而向中心部侧(小齿轮轴插通孔420侧)流动。

小齿轮轴41的流路410中的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设置在与一对小齿轮42、42的各自的齿轮背面42a侧的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开口缘部相对的位置。由此,流路410的开口412a、412b、413a、413b面向一对小齿轮42、42的背面油槽421的内周端,由背面油槽421引导的润滑油l从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下方的开口(在图3的例子中为开口412a、412b)向流路410流入。

流入到流路410的润滑油l如图3的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从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上方的开口(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为开口413a、413b)流出。并且,通过从流路410流出的润滑油,对于一对小齿轮42、42中的位于上方的小齿轮42进行润滑。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四轮驱动车100的二轮驱动时即使差速机构4的差速器壳40的旋转停止,也向一对小齿轮42、42中的位于比差速器壳40的旋转轴线o靠上方处的小齿轮42供给润滑油l。由此,能抑制润滑不足引起的小齿轮42、小齿轮轴41或垫圈44的磨损。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通过比油面ls靠下侧的一方的小齿轮42的自转而向小齿轮轴41的流路410供给润滑油,因此不会带来部件个数或组装工时的增大,而向比油面ls靠上侧的另一方的小齿轮42供给润滑油l。

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41a及轴支承于小齿轮轴41a的一对小齿轮42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差速机构4a的以与差速器壳40的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由差速机构4a的小齿轮轴41a进行轴支承的小齿轮42a的剖视图。在图6及图7中,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要素同样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4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41同样地通过第一流路411、第二流路412及第三流路413形成流路410,但是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的位置不同,上述的开口412a、412b、413a、413b与小齿轮42a的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内周面420a相对。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小齿轮42在齿轮背面42a形成有多个背面油槽421,在小齿轮轴插通孔420内未形成油槽,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42a中,除了形成于齿轮背面42a的多个背面油槽421之外,在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内周面420a还形成有多个内周面油槽422。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面油槽422的个数与背面油槽421的个数相同,背面油槽421与内周面油槽422在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齿轮背面42a侧的开口端部处连通。但是,内周面油槽422的个数与背面油槽421的个数也可以不同,内周面油槽422与背面油槽421也可以不连通。

另外,在小齿轮42a中,在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内周面420a形成有沿着周向形成的环状槽423。多个内周面油槽422在与齿轮背面42a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环状槽423连通。

内周面油槽422相对于小齿轮42a的轴向倾斜,该倾斜方向是二轮驱动时的越靠小齿轮42a的旋转方向前方则越成为齿轮背面42a侧的方向。由此,在二轮驱动时,润滑油l由内周面油槽422引导而从齿轮背面42a侧向环状槽423侧流动。

小齿轮轴41a的流路410的开口412a、412b、413a、413b设置在与环状槽423相对的位置。由此,经由多个内周面油槽422向环状槽423流动的润滑油l从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下方的开口(在图6的例子中为开口412a、412b)向流路410流入。

流入到流路410的润滑油l如图6的虚线的箭头所示流动,从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上方的开口(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为开口413a、413b)流出。并且,通过从流路410流出的润滑油,对于一对小齿轮42a、42a中的位于上方的小齿轮42a进行润滑。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润滑油l向小齿轮轴41a的外周面与小齿轮42a的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内周面420a之间供给,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与小齿轮轴41a的旋转相伴的小齿轮轴41a的磨损。

接下来,参照图8及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小齿轮42b及该小齿轮42b所滑动接触的垫圈44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差速机构4b的以与差速器壳40的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夹插在差速机构4b的小齿轮42b与差速器壳40之间的垫圈44b的俯视图。在图8及图9中,关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要素同样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小齿轮42在齿轮背面42a形成有多个背面油槽421,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42b在齿轮背面42a未形成背面油槽421而齿轮背面42a为局部球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垫圈44b中,在小齿轮42b的齿轮背面42a所滑动接触的作为滑动接触面的内表面44a上形成有在二轮驱动时将润滑油l向小齿轮轴41的流路410引导的多条内表面油槽441。该垫圈44b是本发明的滑动接触构件的一方式。

内表面油槽441相对于小齿轮42b的旋转方向倾斜形成,该倾斜方向是二轮驱动时的越靠小齿轮42b的旋转方向后方则越成为外周侧的方向。由此,在二轮驱动时,伴随着一对小齿轮42b、42b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齿轮42b的旋转,润滑油l由内表面油槽441引导而从垫圈44b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在图9中,二轮驱动时的小齿轮42相对于垫圈44b的旋转方向由箭头a3表示。

小齿轮轴41的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设置在与一对小齿轮42b、42b的各自的小齿轮轴插通孔420的开口缘部相对的位置。流入到流路410的润滑油l如图8的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流动,从第二流路412的开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开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上方的开口(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为开口413a、413b)流出。并且,通过从流路410流出的润滑油,对于一对小齿轮42b、42b中的位于上方的小齿轮42b进行润滑。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垫圈44b的冲压成型时能够形成垫圈44b的多个内表面油槽441,因此加工变得容易。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小齿轮42b的齿轮背面42a未形成背面油槽421的情况,但是在齿轮背面42a也可以形成背面油槽421。即,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小齿轮42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垫圈44b组合。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垫圈44b的内表面44a形成有多个内表面油槽441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废除垫圈44b,并且在与小齿轮42b的齿轮背面42a相对的差速器壳40的内表面上形成相当于内表面油槽441的油槽。这种情况下,差速器壳40相当于本发明的滑动接触构件。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对于形成该油槽的部分的差速器壳40的内表面实施用于提高耐磨损性的热处理等处理。

另外,若将以上说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汇总,则可知将润滑油向小齿轮轴的流路引导的油槽只要形成于小齿轮的齿轮背面及齿轮背面所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构件的滑动接触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9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10(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差速机构4c的以与差速器壳40的旋转轴线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视图。图10(b)是图10(a)的a-a线剖视图。在图10(a)中,关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要素同样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9由轴状的主体部91和将主体部91的一部分覆盖的圆筒状的罩构件92构成。主体部91通过压入于压入孔911的销46,相对于差速器壳40进行防脱及防旋。罩构件92将轴支承于主体部91的一对小齿轮42、42之间的部分的主体部91的外周面91a覆盖。需要说明的是,罩构件92可以固定于主体部91,也可以相对于主体部91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

在主体部91的外周面91a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槽作为流路910。在图10中,示出在主体部91形成有3条流路910的情况,但是流路910也可以为1条或2条,还可以为4条以上。流路910形成于主体部91的轴向整体。

通过一对小齿轮42、42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齿轮42的旋转而流入到流路910的润滑油l向上方流动,向位于比油面ls靠上方处的小齿轮42供给。来自一对小齿轮42、42之间的部分的流路910的润滑油l的漏出由罩构件92抑制。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由于流路910形成于主体部91的外周面91a,因此其加工容易。

以上,基于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该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小齿轮轴41、41a形成有1条流路410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小齿轮轴形成多条流路,将其中的一部分的流路作为用于使润滑油从第一端部侧向第二端部侧流动的流路,将其他的流路作为用于使润滑油从第二端部侧向第一端部侧流动的流路。而且,这种情况下,可以是一部分的流路与一方的小齿轮的小齿轮插通孔的开口缘部以及另一方的小齿轮的小齿轮插通孔的内周面相对而开口,并且其他的流路向一方的小齿轮的小齿轮插通孔的内周面以及另一方的小齿轮的小齿轮插通孔的开口缘部开口。而且,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齿轮轴与一对侧齿轮正交而啮合的小齿轮为2个的情况,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3个或4个或4个以上的小齿轮与一对侧齿轮啮合。

另外,四轮驱动车10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1例示的情况,在具备左右一对主驱动轮及辅助驱动轮的各种结构的四轮驱动车中都可以应用本发明的驱动力分配装置。例如,可以设置能够调节从发动机向传动轴传递的驱动力的离合机构作为第一离合机构。而且,可以将能够切断从发动机向传动轴的驱动力的传递的第一离合机构及能够切断从辅助驱动轮侧的差速机构向一方的辅助驱动轮的驱动力的传递的第二离合机构作为啮合离合器,除了这些啮合离合器之外,还可以设置能够调节所传递的驱动力的离合机构。这种情况下,设置离合机构的位置不是从发动机至主驱动轮之间,只要是从发动机至辅助驱动轮之间就可以是任意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