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尘封闭式液压动力型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1668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无尘封闭式液压动力型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逐渐取代了摩托车、自行车,成为了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汽车配件行业的发展。在汽车生产中,汽车座椅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汽车座椅通常会活动设置在汽车上,人们可以通过手动进行汽车座椅的调节,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在汽车发展的早期,汽车座椅的调节通常只是前后移动的调节,面对需要上下高度的调节,需要进行拆卸或者进行改装来实现,这样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后期随着汽车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电动式调节汽车座椅,在调节前后距离的同时实现上下的调节,操作简单方便,但是这样的制作成本高,而且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操作失灵的现象。综上所述,现有的汽车座椅调节装置在结构和设计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高效、低成本的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无尘封闭式液压动力型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通过外层的保护套进行防尘、通过液压机械可以有效的实现座椅高度的任意调节,满足不同使用人员的需求,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和维修成本。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尘封闭式液压动力型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主要由座椅组件和设置在座椅组件下端的升降组件组成,所述升降组件主要由支承板、底座、支撑杆、连接座和液压机械组成,所述支承板设置在座椅组件的下端,所述支承板和底座平行设置,所述支承板上和底座上都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所述支承板的中部和底座的中部通过液压机械连接。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座椅组件主要由头枕、靠背和座垫组成,所述头枕活动连接在靠背上,所述靠背的下端活动连接座垫。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的保证座椅的正常调节。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承板的四周和底座的四周通过伸缩式护罩连接。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对其中的连接杆、液压机械起到很好的防尘效果,防止灰尘对其产生影响。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压机械为液压油缸或液压气缸。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液压油缸或液压气缸对座椅组件进行提升或者下降,实现座椅的上下自由调节。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靠背和座垫之间还设置有角度调节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座椅靠背的任意角度的调节。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座垫的一侧还设置有控制按钮。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控制按钮实现座椅组件的上下调节,方便人们的使用。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杆上还设置有伸缩套。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起到很好的支撑连接效果,保证座椅组件的正常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无尘封闭式液压动力型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通过外层的保护套进行防尘、通过液压机械可以有效的实现座椅高度的任意调节,满足不同使用人员的需求,提高使用效率,降低使用和维修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承板,2、底座,3、支撑杆,4、连接座,5、液压机械,6、头枕,7、靠背,8、座垫,9、伸缩式护罩,10、角度调节器,11、控制按钮,12、伸缩套。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如图1所述的是一种无尘封闭式液压动力型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主要由座椅组件和设置在座椅组件下端的升降组件组成,升降组件主要由支承板1、底座2、支撑杆3、连接座4和液压机械5组成,支承板1设置在座椅组件的下端,支承板1和底座2平行设置,支承板1上和底座2上都设置有连接座4,连接座4之间通过支撑杆3连接,支承板1的中部和底座2的中部通过液压机械5连接。其中,座椅组件主要由头枕6、靠背7和座垫8组成,头枕6活动连接在靠背7上,靠背7的下端活动连接座垫8。支承板1的四周和底座2的四周通过伸缩式护罩9连接。液压机械5为液压油缸或液压气缸。靠背7和座垫8之间还设置有角度调节器10。座垫8的一侧还设置有控制按钮11。支撑杆3上还设置有伸缩套12。该无尘封闭式液压动力型汽车座椅高度调节装置得操作流程如下:驾驶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座垫8上的控制按钮11来进行液压机械5的上下调节控制来实现整体座椅组件的上下调节,支撑杆3的一端通过连接座4连接在支承板1上,支撑杆3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座4连接在底座2上,当液压机械5顶起或者下降的时候,由于支撑杆3上还设置有伸缩套12,也会随着一起联动,实现整体座椅组件的上下运动。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