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霜雨刮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7163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霜雨刮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一种汽车挡风玻璃雨刮片,属于汽车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在秋冬季节,气候寒冷,湿气较大或在发生雨雪天气时,汽车挡风玻璃上时常会形成厚厚的霜冻层,严重影响驾驶者的视线和行车安全。目前,绝大多数汽车上安装的雨刮片仅能够清除挡风玻璃的灰尘,以及雨天降落在挡风玻璃的雨水或其他液体,不具备清除霜冻的功能。在清理汽车挡风玻璃的霜冻层时,较为普遍的方法多是采用卡片的刮擦、较长时间的开空调暖风热车等。中国专利文献CN103832406A公开了一种新型雨刷器,其在雨刷器支架和雨刮片之间设置一空腔,空腔内设置与汽车电动机连接的加热装置(加热带),加热带在空腔内沿雨刮片周边设置。汽车挡风玻璃被积雪或冰碴覆盖时,可通过加热装置将雨刷片加热,以此清除挡风玻璃上的积雪或冰碴的,降低雨刷器系统的负担;但裸露的加热装置易受到灰尘、雨水等的污染,不利于长时间发挥该雨刷器的加热功能。中国专利文献CN103863250A公开了一种解冻汽车雨刷器,其实质是将镍铬合金丝和加热导热片安装于钢结构的外壳内,钢外壳通过卡扣与雨刷器固定,实现了雨刮片周边积雪的快速融化。钢外壳的存在是造成挡风玻璃刮伤的潜在因素,而且还会增加雨刷器系统的负载。中国专利文献CN102216129B公开了加热型无骨雨刷组件和利用该组件的系统,选择一对柔性加热器,它们被设置在雨刮片和雨刮片的背衬构件之间,将来自电源(即电池)的电能转变为热,将雨刷片加热,能够融化霜冻。

上述技术方案均是通过发热装置将雨刮片加热。然而雨刮片及其与汽车挡风玻璃接触的刮条都是柔软有弹性的橡胶材质,橡胶的导热很慢,发热装置释放的热量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扩散到挡风玻璃上,且容易导致雨刮片密闭空腔中温度过高,损坏橡胶刮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迅速清除汽车挡风玻璃霜冻的雨刮片,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持久耐用等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除霜雨刮片,包括设置在雨刮片内的发热元件,在雨刮片下面开有与挡风玻璃相对的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雨刮片包括橡胶套和设置在橡胶套下面的橡胶刮条,橡胶套和橡胶刮条之间形成空腔,发热元件设置在空腔内橡胶刮条两侧,散热孔开在橡胶刮条的两侧靠近橡胶刮条的位置并与发热元件对应。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橡胶套和橡胶刮条是通过卡接在橡胶刮条两侧的两条连接板连接,在橡胶套的卡槽内连接板的上面还设置有将连接板、橡胶套紧固连接的卡扣,卡扣同时将发热元件定位在橡胶刮条两侧,散热孔依次排列在连接板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为电阻丝,所述电阻丝与32V稳压直流电源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阻丝呈U型布置在橡胶刮条两侧的空腔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散热孔沿橡胶刮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且散热孔之间的间距按照上密下疏的原则布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散热孔的孔径设置为1.5~2.5mm,雨刮片上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8~12mm,雨刮片中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13~17mm,雨刮片下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18~22mm。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本实用新型的除霜雨刮片,以无骨雨刷的雨刮片为基础,在其橡胶套与连接板的空腔内加装电阻丝,电阻丝布局为U型,即套在橡胶刮条的两侧,用卡扣固定,使用32V稳压直流电源,动力源为直流电动机,雨刮片连接板上设置有一系列的散热孔,散热孔的布置方式为上密下疏,当电阻丝发热时,通过散热孔散发出去,从而融化挡风玻璃的霜冻层。本实用新型布置了散热孔,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能迅速通过散热孔吹向挡风玻璃表面的雪、霜或冰层,能够在较短时间将挡风玻璃上的雪霜或冰层加热,能够安全高效地清除挡风玻璃的霜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实用,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除霜雨刮片将设置在发热元件雨刮片内,雨刮片下面的散热孔能够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吹到挡风玻璃上。本实用新型的雨刮片可以用于无骨雨刷和有骨雨刷。无骨雨刷的雨刮片包括橡胶套和橡胶刮条,发热元件设置在橡胶套和橡胶刮条内部,发热元件靠近橡胶刮条,散热孔与发热元件对应,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不但能够直接对雨刮条加入,而且还能够将热量从散热孔迅速输送到雨刮条外面,能够迅速融化玻璃上的冰雪。

橡胶套和橡胶刮条是通过连接板连接,便于雨刮条和雨刷的组装,一般情况下,连接板一般是弹性较好的钢条,也可以组装成无骨雨刷,这种无骨除霜雨刮片对挡风玻璃的贴合更好,除霜效果也更好。卡扣可以将连接板和橡胶套撑紧,使它们紧固连接,同时卡扣也将发热元件定位在橡胶刮条两侧,使发热元件正对散热孔。

选用电阻丝作为发热元件,成本较低,并且为电阻丝提供能源的电源采用32V电压,能够迅速使发热元件发热,缩短霜雪冰的融化时间。稳压直流电源由汽车的直流发电机供电。本实用新型的电阻丝弯曲成U型,套在橡胶刮条两侧,U型的开口端连接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孔是沿橡胶刮条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且散热孔按照上密下疏的原则布置,能够使雨刷工作过程中,移动路线较长的上端,散出的热量较多,而移动路线较长的下端,散出的热量相对较少,这样有利于均匀融化冰雪。一般的小型汽车如SUV等,雨刮片的散热孔的孔径设置为1.5~2.5mm,雨刮片上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8~12mm,中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13~17mm,下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18~22mm,完全能满足迅速除霜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橡胶套,2-连接板,3-散热孔,4-橡胶刮条,5-空腔,6-卡扣,7-电阻丝;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散热孔布置方式示意图;

其中:S1-雨刮片上段(散热孔间距约为10mm),S2-雨刮片中段(散热孔间距约为15mm),S3-雨刮片下段(散热孔间距约为20mm)。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除霜雨刮片是在雨刮片空腔内设置发热元件,在雨刮片连接板下面开有与挡风玻璃相对的散热孔3。如图2所示,三者连接为一体,在橡胶套1、橡胶刮条4和卡扣6之间形成有空腔5,发热元件设置在空腔5内,发热元件可以为电阻丝7,电阻丝7弯折成U型,套在橡胶刮条4两侧,尽量靠近橡胶刮条,所述电阻丝7与32V稳压直流电源相连接,动力源为直流电动机。

散热孔3开在橡胶刮条4的两侧,尽量靠近橡胶刮条,位于橡胶刮条4与橡胶套1的连接处与橡胶刮条4之间。散热孔3沿橡胶刮条4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散热孔3的孔径可以设置为1.5~2.5mm,并且散热孔3之间的间距按照上密下疏的原则布置。如雨刮片上段的散热孔布置较密,散热孔的间距为10mm左右,雨刮片中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15mm左右,雨刮片下段的散热孔布置较稀疏,间距为20mm左右;如图3所示。所述上段指的是雨刷转动时,远离雨刷中心转轴的一端,所述下段是指靠近雨刷中心转轴的一端,上密下疏是同样的道理。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具体结构。该实施例的雨刮片也是一种无骨雨刷片,包括橡胶套1和橡胶刮条4,橡胶刮条4位于橡胶套1的下面。橡胶套1和橡胶刮条4的连接是通过两块连接板2连接,橡胶刮条4两侧各有一条插槽,橡胶套1也有插接连接板2的卡槽;橡胶刮条4两侧的两侧各插接一条连接板2,连接板一般是弹性较好的钢条,连接板2卡接在橡胶刮条4的插槽内,同时两块连接板2也卡接在橡胶套1的向内的卡槽内,如图1所示。连接板2将橡胶刮条4和橡胶套1连接后形成设置发热元件的空腔5。在空腔5内加装电阻丝7,电阻丝7布局为U型,电阻丝7靠近橡胶刮条4两侧。在橡胶套1的卡槽内、连接板2的上面还设置有卡扣6,卡扣6插在橡胶套1的卡槽内,将连接有橡胶刮条4的连接板2紧固连接在橡胶套1内,同时卡扣6也将电阻丝7(或其它发热元件)固定在橡胶刮条4两侧。卡扣6是一个一个间断设置,一个雨刮片上可以设置3到4个卡扣,也可以设置多个,卡扣6将发热元件固定在空腔5中,靠近橡胶刮条4的位置,并且使电阻丝7(或其它发热元件)与散热孔对正。

电阻丝7(也可以是其它发热元件,如电阻带)使用32V稳压直流电源,动力源为直流电动机。

散热孔3排列在连接板2上,连接板2上设置有一系列的散热孔3,如图3所示,散热孔3的孔径设置为1.5~2.5mm之间的数值,如2mm等,散热孔3的布置方式为上密下疏,雨刮片上段的散热孔布置较密,散热孔的间距为8~12mm的任意数值,雨刮片中段的散热孔的间距为13~17mm的任意数值,雨刮片下段的散热孔布置较稀疏,间距为18~22mm的任意数值。也可以使上段的散热孔直径较大,而中段和下段的散热孔直径较小。当电阻丝7发热时,通过散热孔3散发出去,从而融化挡风玻璃的霜冻层,使用橡胶刮条4将污水清除。

工作原理或者使用方法:选取阻值为2.9Ω的电阻丝7,使用32V稳压直流电源,通过卡扣6固定安装于橡胶套1和连接板2之间的空腔5内,散热孔3的孔径设置为2mm,S1、S2、S3区域的间距8~12mm、13~17mm、18~22mm。工作时,32V稳压直流电源接通,电阻丝7开始发热,并通过散热孔3传导至连接板2附近区域,使连接板2附近区域的霜冻融化,时间为1~6min,能融化0.01~1.5mm甚至更厚的霜冻或者冰层;开启雨刷器,雨刷器缓慢移动,橡胶刮条4清除污水,则可融化并清除挡风玻璃区域霜冻,保证良好的驾驶视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