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安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2002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安装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安装机构。



背景技术:

散热系统是客车冷却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对发动机进行强制冷却。发动机增压能显著提高其效率,这样就能在相同功率下降低燃油消耗率,因此大功率柴油机普遍装有涡轮增压器。而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温度非常高,经过增压器回流会提高进气温度,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如果提高充气效率就要降低进气温度,所以装配散热系统的意义重大。

散热系统一般要求安装弹性支承,以防止车架的振动传送至冷却系统,且要求安装机构能够进行调整以抵消前道工序所产生的误差。现阶段散热器安装多采用硬性安装的的方式,具有以下不足:一、安装及调整余量小,生产效率低;二、普遍情况下散热器放排水不便利,机构设计不够人性化;三、多数情况下,散热系统的支撑性不足,车辆行驶过程中,散热系统晃动量大,很容易增加车辆运行过程中散热系统受到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安装机构,该机构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不仅能对散热系统提供有效的弹性支撑,减缓车辆行驶中散热系统的晃动,抵消部分震动,还具有放排水便利、人性化程度高等特点,且在实际装配过程中能够进行调整,简化车辆生产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安装机构,包括将散热器上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上的上安装机构、将散热器下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上的下安装机构以及将散热器侧部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上的侧方安装机构。

所述上安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散热器顶部的上安装座、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上的吊架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上安装座顶部与吊架底部之间的上减震块。

所述下安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散热器底部的下安装座、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上的托梁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下安装座底部与托梁顶部之间的下减震块。

所述侧方安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散热器侧壁上的侧安装座、焊接在车身骨架上的焊接支架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侧安装座与焊接支架之间的侧减震块。

进一步的,所述吊架包括相互平行且横向设置的上安装部与下安装部以及连接在上安装部与下安装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位于连接部的左右两侧;所述上安装部与连接部之间以及下安装部与连接部之间均设有加强筋;所述上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下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托梁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的托梁主体以及设置在托梁主体左右两端的连接板;所述托梁主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若干排水孔;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第四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焊接支架包括相互平行且纵向设置的第一侧安装部与第二侧安装部以及连接在第一侧安装部下端与第二侧安装部上端之间的中间连接部;所述第一侧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五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减震块、下减震块和侧减震块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金属板、橡胶垫和第二金属板;所述第一金属板上贯穿安装有螺柱;所述橡胶垫的端部及第二金属板上开设有相连通的螺纹孔。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不仅能对散热系统提供有效的弹性支撑,减缓车辆行驶中散热系统的晃动,抵消部分震动,还具有放排水便利、人性化程度高等特点,且在实际装配过程中能够进行调整,简化车辆生产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托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焊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上减震块、下减震块和侧减震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散热器,2、吊架,21、上安装部,22、连接部,23、下安装部,24、加强筋,25、第一连接孔,26、第二连接孔,3、上减震块,31、第一金属板,32、橡胶垫,33、第二金属板,34、螺柱,35、螺纹孔,4、上安装座,5、托梁,51、托梁主体,52、连接板,53、排水孔,54、第四连接孔,6、下减震块,7、下安装座,8、侧安装座,9、侧减震块,10、焊接支架,101、第一侧安装部,102、中间连接部,103、第二侧安装部,104、第五连接孔,11、车身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客车散热系统安装机构,包括将散热器1上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11上的上安装机构、将散热器1下端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11上的下安装机构以及将散热器1侧部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11上的侧方安装机构。

所述上安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散热器1顶部的上安装座4、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11上的吊架2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上安装座4顶部与吊架2底部之间的上减震块3。所述下安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散热器1底部的下安装座7、可拆卸连接在车身骨架11上的托梁5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下安装座7底部与托梁5顶部之间的下减震块6。所述侧方安装机构包括设置在散热器1侧壁上的侧安装座8、焊接在车身骨架11上的焊接支架10以及可拆卸连接在侧安装座8与焊接支架10之间的侧减震块9。通过在散热器的上下左右均设置减震块,能够从散热器的四周对其起到良好的减震保护作用。

如图3所示,所述吊架2包括相互平行且横向设置的上安装部21与下安装部23以及连接在上安装部21与下安装部23之间的连接部22;所述上安装部21和下安装部23位于连接部22的左右两侧;所述上安装部21与连接部22之间以及下安装部23与连接部22之间均设有加强筋24;所述上安装部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5;所述下安装部23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26。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将吊架连接在车身骨架上。所述第二连接孔,用于连接上减震块。

如图4所示,所述托梁5包括开口向上的U型的托梁主体51以及设置在托梁主体51左右两端的连接板52;所述托梁主体51的底部开设有第三连接孔和若干排水孔53;所述连接板52上开设有第四连接孔54。所述第三连接孔,用于安装下减震块。所述排水孔,用于散热器排水。所述第四连接孔,用于将托梁连接在车身骨架上。

如图5所示,所述焊接支架10包括相互平行且纵向设置的第一侧安装部101与第二侧安装部103以及连接在第一侧安装部101下端与第二侧安装部103上端之间的中间连接部102;所述第一侧安装部101上开设有第五连接孔104。所述第五连接孔,用于连接侧减震块。第一至第五连接孔均采用腰形孔,能够对散热器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消除装配误差。

如图6所示,所述上减震块3、下减震块6和侧减震块9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金属板31、橡胶垫32和第二金属板33;所述第一金属板31上贯穿安装有螺柱34;所述橡胶垫32的端部及第二金属板33上开设有相连通的螺纹孔35。所述第一金属板、橡胶垫以及第二金属板均为圆柱形,通过将第一金属板、橡胶垫及第二金属板设计为圆柱形,能够在安装下减震块及旋转下减震块的时候,避免下减震块与托梁发生干涉,保证下减震块能够顺利、牢稳地安装在散热器底部与托梁之间。所述螺柱,其头部位于第一金属板内侧,其螺纹杆穿过第一金属板伸出至第一金属板的外侧。所述上减震块3、下减震块6和侧减震块9,用于避免散热器的上下两端直接硬连接至散热器上,而是在客车行驶过程中,对散热器起到有效的减震缓冲作用,保证散热器的稳定性。通过在橡胶垫上下两端设置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是为了使缓冲胶垫能够与金属材质的吊架、托梁、上安装座、下安装座及侧安装座良好的进行连接。通过在橡胶垫上设置一个螺柱和一个螺纹孔,既能够起到有效的连接作用,又能够避免因采用两个螺柱而导致因安装空间过小使减震块无法很好地进行装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散热器的上下左右分别设置一个减震块,能够有效的对散热器进行弹性支撑,以防止车架的振动传送至冷却系统,减缓车辆行驶中散热系统的晃动,抵消部分震动,最大程度的对水箱及散热风扇进行保护;通过在托梁上设置排水孔,能够非常便利的进行散热器的放排水,提高产品的人性化程度;通过将第一至第五连接孔设计为腰形孔,能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对散热器的安装位置进行调整,以抵消前道工序所产生的误差,简化车辆生产内容,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