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转接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0157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轴心转接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心转接轴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轴心转接轴结构。



背景技术:

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先前提出申请的轮组校正台改良结构新型专利申请案内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轮组校正台改良结构,包括底座上的两定位块间枢设具有缺槽的一支撑架,支撑架内部中空枢设对称两摆臂,支撑架近顶端设有对称的水平滑槽;两轮轴支撑块11对称滑设于滑槽内,每一轮轴支撑块11由一摆臂顶端拨动;一螺杆两侧设成不同向螺纹,可分别螺设于两连接结构,两连接结构连接至摆臂近底端,转轮固定螺杆两端,转动转轮使两摆臂对称摆动,进而使两轮轴支撑块11水平同步进给,使受校正的轮组20花鼓21的轴心转接轴22部位与轮轴支撑块11呈现平稳的面接触,轮组20另设有辐丝23与轮圈24,支撑架内部近底侧中间位置设有直向导槽,螺杆中央校正锁固一导轮卡入导槽,以使螺杆保持于中央,仍可上下浮动。

参阅图2、图3所示,习知的轴心转接轴22设成一长螺杆221的形状,另设有两个锥形体222、223,两个锥形体222、223都设有一螺孔2221、2231,螺孔2221、2231旋转螺锁至长螺杆221上,并以两个锥形体222、223抵于花鼓21的轴心插接孔211周缘,进而使轴心转接轴22保持在花鼓21的轴心位置。然而此种做法要将其一锥形体222完全拆离长螺杆221,长螺杆221才可穿过花鼓21的轴心位置,其后再将锥形体222旋入长螺杆221,且转一圈移动一个螺距,要转数圈至数十圈才能使轴心转接轴22定位轮组20的花鼓21,如此,定位及拆解均相当费时不便,实有改进的空间。

所以,针对上述习知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开发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实消费者所殷切企盼,亦为相关业者须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组合及拆装的轴心转接轴结构。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下述技术手段,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轴心转接轴结构,其包括:一前部转接轴,一端凸设一第一挡环,并由第一挡环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一轴杆;前述前部转接轴的另一端端面装设一第一可磁吸元件;以及一后部转接轴,一端凸设一第二挡环,并由前述第二挡环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二轴杆;前述后部转接轴的另一端端面装设一第二可磁吸元件;前述前部、后部转接轴以另一端端面由花鼓两侧穿组至受测的轮组的花鼓轴心的位置,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靠近时立即相互吸引构成完整的轴心转接轴,并可立即定位花鼓轴心。

进一步,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均为磁性元件或其一为磁性元件,另一为导磁元件。

进一步,前述磁性元件为磁铁。

进一步,前述导磁元件为铁。

进一步,前述第一、第二挡环为垂直端面。

进一步,前述第一、第二挡环为渐大锥度面。

一种轴心转接轴结构,其包括:一前部转接轴,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一轴杆;前述前部转接轴的另一端端面装设一第一可磁吸元件;以及一后部转接轴,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二轴杆;前述后部转接轴的另一端端面装设一第二可磁吸元件;前述前部转接轴及前述后部转接轴为不等长及不同形状;前述前部、后部转接轴以另一端端面由花鼓两侧穿组至受测的轮组的花鼓轴心的位置,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靠近时立即相互吸引构成完整轴心转接轴,并可立即定位花鼓轴心,利用此结构可达到快速组合及拆装的功效。

较佳的,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均为磁性元件或其一为磁性元件,另一为导磁元件。

较佳的,前述磁性元件为磁铁。

较佳的,前述导磁元件为铁。

本实用新型轴心转接轴结构通过前部转接轴、后部转接轴的结构设计,前部转接轴的另一端端面装设一第一可磁吸元件,后部转接轴的另一端端面装设一第二可磁吸元件,前部、后部转接轴由花鼓两侧穿组至受测的轮组的花鼓轴心的位置,第一、二可磁吸元件靠近时立即相互吸引构成完整轴心转接轴,并可立即定位花鼓轴心,利用此结构可达到快速组合及拆装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前案申请的轮组校正台改良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习知轴心转接轴的立体图。

图3为习知轴心转接轴实施至花鼓轴心位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轴心转接轴的立体分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前部与后部轴心转接轴靠近就相互吸引构成一完整轴心转接轴的平面剖示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轴心转接轴实施至花鼓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前部与后部轴心转接轴前后穿入花鼓轴心位置立即相互吸引构成一完整轴心转接轴且完成定位花鼓轴心的平面剖示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轴心转接轴平面剖示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轴心转接轴立体分开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轴心转接轴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轴心转接轴剖示图。

【符号说明】

【习知】

11轮轴支撑块 20轮组

21花鼓 211轴心插接孔

22轴心转接轴 221长螺杆

222锥形体 2221螺孔

223锥形体 2231螺孔

23辐丝 24轮圈

【本实用新型】

20轮组 21花鼓

30前部转接轴 31第一挡环

31a第一挡环 31b第一挡环

32第一轴杆 33第一可磁吸元件

40后部转接轴 41第二挡环

41a第二挡环 41b第二挡环

42第二轴杆 43第二可磁吸元件

50轴心转接轴 60前部转接轴

62第一轴杆 63第一可磁吸元件

70后部转接轴 72第二轴杆

73第二可磁吸元件 80轴心转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心转接轴结构。

为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兹配合实施方式及图式详述如后:

参阅图4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心转接轴结构,包含:

一前部转接轴30,一端凸设一第一挡环31,并由第一挡环31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一轴杆32;前述前部转接轴30的另一端端面得以装设一第一可磁吸元件33;以及

一后部转接轴40,一端凸设有一第二挡环41,并由前述第二挡环41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二轴杆42;前述后部转接轴40的另一端端面亦得以装设一第二可磁吸元件43;前述前部、后部转接轴30、40以另一端端面由花鼓21两侧穿组至受测的轮组20的花鼓21轴心的位置,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33、43靠近时立即相互吸引构成完整轴心转接轴50,并可立即定位于花鼓21轴心,利用此结构可达到快速组合及拆装的功效。

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33、43可均为磁性元件或其一为磁性元件,另一为导磁元件。

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磁性元件可为磁铁。

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导磁元件可为铁。

参阅图5所示,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第一、第二挡环31、41为垂直端面的第一、第二挡环31a、41a。

参阅图8所示,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第一、第二挡环为渐大锥度面的第一、二挡环31b、41b。

前述花鼓21的轴心位置的直径共有四种规格,分别为12mm、15mm、20mm及25mm,所以前部转接轴30及后部转接轴40的直径也只需要先做好四种规格,就可适用所有脚踏车的轮组20的进行检测。

参阅图9至图11所示,为专用于单臂式轮组花鼓的轴心转接轴,包括:

一前部转接轴60,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一轴杆62;前述前部转接轴60的另一端端面得以装设一第一可磁吸元件63;以及

一后部转接轴70,一端凸出同轴心的一第二轴杆72;前述后部转接轴70的另一端端面亦得以装设一第二可磁吸元件73;前述前部转接轴60及前述后部转接轴70可为不等长及不同形状;前述前部、后部转接轴60、70以另一端端面由花鼓两侧穿组至受测的轮组的花鼓轴心的位置,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63、73靠近时立即相互吸引构成完整轴心转接轴80,并可立即定位花鼓轴心,利用此结构可达到快速组合及拆装的功效。

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第一、二可磁吸元件63、73可均为磁性元件或其一为磁性元件,另一为导磁元件。

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磁性元件可为磁铁。

所述轴心转接轴结构,其中前述导磁元件可为铁。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轴心转接轴结构的前部、后部转接轴另一端设有可磁吸元件,由花鼓两侧穿组至受测的轮组的花鼓轴心的位置,第一、二可磁吸元件靠近时立即相互吸引构成完整轴心转接轴,并可立即定位花鼓轴心,符合较佳的产业利用性。

前文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进行具体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则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更与修改,而这些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畴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心转接轴结构,其确已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所有目的,另其组合结构的空间型态未见于同类产品,亦未曾公开于申请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