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4284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行李架,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车顶行李架就是加装在车身顶部,用来安全方便地固定行李的支撑架或部件。公开号为CN10155973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车顶架的调节结构,包括脚座和架体,脚座设置在架体两端,还包括插入件,插入件安装在架体两端,脚座与插入件固定相连,在插入件上设置有调节控制装置,该专利解决了车顶架不能调节的问题,使得车顶架能自由调节两脚座之间的距离,方便安装在各种大小的车顶上,方便了使用者购买与安装。但是该调节结构需要直接与汽车的车窗连接,在刚性连接件的连接作用下,车体容易损伤;且调节起来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能够简单方便的将行李架固定在车顶上,且不易损伤车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包括与行李架连接的吸盘本体,所述吸盘本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增加吸力的第二吸力组件,且所述吸盘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解除吸盘本体吸力的第一解吸机构,所述第二吸力组件上设置有用于解除第二吸力组件吸力的第二解吸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盘本体和第二吸力组件的共同作用加强了行李架与车顶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吸盘本体一般由橡胶材料制成,与车顶连接时为柔性连接,可减少对车顶的损伤;另外,由于吸盘本体和第二吸力组件与车体连接时的内外压差很大,导致吸盘本体不易被取下,所以在吸盘本体和第二吸力组件上对应设置了第一解吸机构和第二解吸机构,能够简单方便的将吸盘本体与车顶分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力组件包括设置于吸盘本体内部的沿着吸盘本体周向设置的子吸盘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盘本体内部的子吸盘体同样与车顶连接,加强了吸盘本体与车顶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子吸盘体的数量大于1个,且相邻子吸盘体之间设置有空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吸盘本体与车顶连接时,先将子吸盘体与车顶连接,此时吸盘本体与大气之间还处于连通状态,之后只需按压吸盘本体将处于其内部的空气挤出,使吸盘本体内部处于真空状态即可,操作简单方便;且由于子吸盘体的个数较多,当其中的一个子吸盘体失效时,其余的还能继续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吸盘体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解吸机构包括设置于子吸盘体内且向吸盘本体边缘延伸的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位于吸盘本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将吸盘本体从车顶取下时,由于转动件的其中一端位于子吸盘体的内部,所以在转动转动件的过程中,空气会逐渐沿着转动件与车顶之间形成的缝隙中进入子吸盘体中,从而解除子吸盘体和车顶之间的吸力。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件处于子吸盘体内的一端位于子吸盘体顶端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在转动转动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空气进入到子吸盘体中将其解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解吸机构包括设置于吸盘本体上的通气孔,以及与所述通气孔密封连接的盖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两种方式可以将吸盘本体与车顶连接,一是将盖体与通气孔密封连接,利用挤压吸盘本体的方式将吸盘本体与车顶连接;二是利用抽气装置将吸盘内部的空气从通气孔中抽出,再将盖体与通气孔密封连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对方便的连接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吸盘本体内部的边缘设置有防止吸盘本体边缘被吹起的第三吸力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吸盘本体的边缘部分被掀起时,空气极易进入吸盘本体中,使吸盘本体与车顶之间解吸,降低吸盘本体的连接强度,第三吸力机构的设置能够减小吸盘本体边缘被掀起的可能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吸力机构包括设置于吸盘本体边缘内的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车顶由钢铁材料制成,设置在吸盘本体边缘内的磁铁对车顶具有一定的吸力,加强了吸盘本体边缘处与车顶之间的连接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行李架采用吸盘的形式与车体连接,可减少对车体的连接损伤;

2、设置了子吸盘体和磁铁,以此提高吸盘的吸力,加强连接强度;

3、吸盘本体和子吸盘体上均设置了解吸机构,方便将吸盘本体从车顶上取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内部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内部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吸盘本体;2、子吸盘体;21、内圈;22、外圈;3、转动件;4、通气孔;5、盖体;6、磁铁;7、连接件;8、螺纹管;9、第一空腔;10、第二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参照图1,包括一呈圆形,中间凹陷的吸盘本体1,该吸盘本体1主要由丁腈橡胶制成,具有较大的扯断力和软度,使得该吸盘本体1与车顶连接接是不易产生刚性磨损。吸盘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与行李架连接的连接件7,本实施中,连接件7采用螺栓,螺栓的一端与吸盘本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行李架上的螺孔螺纹连接,这样的设置一来方便吸盘本体1与行李架的连接,二来方便对吸盘本体1的更换,吸盘本体1的尺寸有多种,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选择适用的尺寸。

吸盘本体1上设置了第一解吸机构,该第一解吸机构包括设置在吸盘本体1上的通气孔4,通气孔4的位置靠近吸盘本体1的顶端, 且在通气孔4上向外延伸有螺纹管8,内部设置有内螺纹的盖体5与螺纹管8螺纹连接,且螺纹管8与盖体5之间设置有密封垫圈,可增加盖体5与螺纹管8之间的密封性。

另外,参照图2,吸盘本体1内部设置了第二吸力组件,该第二吸力组件包括沿着吸盘本体1周向设置并围成一圈的子吸盘体2,通气孔4位于由子吸盘体2内圈21围成的第一空腔9中。子吸盘体2内部设置有用于解除第二吸力组件吸力的第二解吸机构,该第二解吸机构包括一端位于子吸盘体2内部并位于其顶端下方、另一端位于子吸盘体2的外圈22与吸盘本体1之间的第二空腔10中、且与子吸盘体2的外圈22固定连接的转动件3,该转动件3的底侧与子吸盘体2的外圈22的底侧平齐,使子吸盘体2能够与车顶紧密连接。转动件3处于第二空腔10一端朝着远离吸盘本体1底面方向设置有弯折部,该弯折部可与车顶之间形成一大于0度的夹角,方便人们转动该转动件3。另外,该转动件3的外面包裹有一层丁腈橡胶,这样的设置使得子吸盘体2不会因为转动件3的设置而减弱与车顶之间的吸附力。需要解吸时,给予弯折部一个向上的力,根据杠杆原理,以转动件3的另一端为支点,子吸盘体2的外圈22被掀起,空气从被掀起的缝隙中进入,从而达到解吸的目的。

另外,在吸盘本体1底面的边缘处也设置有上述的转动件3,区别在于此处的转动件3没有弯折部,该转动件3与车顶贴合,可防止该转动件3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被风掀起。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吸盘本体1与车顶连接时:

方式一:先将吸盘本体1与行李架连接,然后拧紧盖体5,使吸盘本体1内部的空气不会通过通气孔4进出,再将第一空腔9内的空气挤压出去,接着挤压子吸盘体2内的空气,最后挤压第二空腔10内的气体,从而将吸盘本体1内的空气都挤压出去形成真空状态,使整个吸盘本体1与车顶牢牢连接。

方式二:先将吸盘本体1与行李架连接,然后将子吸盘体2内的空气挤压出去,再将第二空腔10内的气体挤压出去,最后打开盖体5,通过抽气装置将第一空腔9内的空气抽出后,将盖体5与螺纹管8拧紧,从而将吸盘本体1内的空气都挤压出去形成真空状态,使整个吸盘本体1与车顶牢牢连接。

将吸盘本体1从车顶取下时:

拧开盖体5,然后依次掀起吸盘本体1上的转动件3,子吸盘体2上的转动件3,使整个吸盘本体1内部充满空气,从而达到解吸的目的。

实施例二

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参照图3,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子吸盘体2的个数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子吸盘体2之间设置有空隙,使得整个吸盘本体1内部呈连通状态。当然,子吸盘体2的个数不限于两个。且本实施例中,吸盘本体1的边缘处未设置转动件3。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吸盘本体1与车顶连接时,先将吸盘本体1与行李架连接,拧紧盖体5,然后将子吸盘体2内的空气挤压出去,再将吸盘本体1内的气体挤压出去,从而将吸盘本体1内的空气都挤压出去形成真空状态,使整个吸盘本体1与车顶牢牢连接;或者拧松盖体5,将子吸盘体2内的空气挤压出去后,再通过抽气装置将吸盘本体1内的空气抽出,从而将吸盘本体1与车顶牢牢连接。

将吸盘本体1从车顶取下时,拧开盖体5,然后掀起子吸盘体2上的转动件3,使整个吸盘本体1内部充满空气,从而达到解吸的目的。

实施例三

一种车顶行李架的连接结构,参照图4,基于对实施例二的改进,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吸盘本体1内部的边缘设置了防止吸盘本体1边缘被吹起的第三吸力机构,该第三吸力机构包括设置在吸盘本体1边缘内的磁铁6,利用磁铁6与车顶之间的吸引力,加强了吸盘本体1边缘与车顶之间的连接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