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的防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8206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的防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电机,具体为一种电动车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的防滑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中,电机是最主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品质直接影响着电动车的安全性、操作性、可靠性以及寿命周期。

所述电动车电机通过其外面的电机轮毂连接着轮胎,其中的轮胎有充气轮胎和免充气轮胎之分。在目前,免充气轮胎与电机轮毂之间的连接通常都仅采用过盈配合设计,两者没有有效的防滑结构,故当电机在持续高温运行后,密度较小的轮胎膨胀系数大于轮毂,致使两者间的配合过盈量减少,使免充气轮胎的抱紧力下降,导致轮胎和轮毂之间静摩擦力降低而发生打滑现象,其结果将使电动车无法达到最高速度或丧失爬坡能力,长此以往甚至会使电机的驱动力丧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电动车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的防滑结构,其在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过盈配合连接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滑结构,能有效提升两者间的连接强度,避免打滑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电机使用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车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的防滑结构,包括过盈配合连接的电机轮毂和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免充气轮胎内环上设有连接凸环,所述电机轮毂一侧一体成型设有止位凸缘而与所述连接凸环卡合连接,所述电机轮毂另一侧与免充气轮胎之间设有一轮圈环,该轮圈环内环侧通过若干紧固螺钉与电机轮毂固连,轮圈环上沿周向设有若干个连接孔,各连接孔通过自攻螺钉而锁入免充气轮胎内。

优选地,上述轮圈环内环侧设有若干连接凸起,连接凸起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紧固螺钉的螺纹孔。

优选地,上述轮圈环为圆环状,轮圈环的内侧面内凸设置有可与电机轮毂外圆周配合连接的台阶止口。

优选地,上述台阶止口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径向布局的圆柱形凸起。

优选地,上述止位凸缘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径向布局的圆柱形凸起。

优选地,上述免充气轮胎材料为橡胶或PU。

本发明的电机轮毂两侧分别设置有止位凸缘、轮圈环与免充气轮胎连接,其中止位凸缘与电机轮毂一体成型,轮圈环与电机轮毂通过紧固螺钉固连,同时轮圈环与免充气轮胎之间通过自攻螺钉有效连接。

以上轮圈环配合紧固螺钉和锁紧螺钉的结构设置,可有效增强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有效性,能有效防止轮胎在超载时因过大转矩产生的打滑现象,避免受到高速离心力作用时产生轮胎与电机轮毂的分离现象,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轮胎和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轮圈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3所示,一种电动车电机轮毂与免充气轮胎的防滑结构,包括过盈配合连接的电机轮毂1和免充气轮胎2。

所述免充气轮胎2的材料为橡胶或PU。整个免充气轮胎2为圆环状,并出于连接定位的考虑,免充气轮胎2的内环面设置有连接凸环21。

所述电机轮毂1一侧一体成型设有止位凸缘3而与所述连接凸环21卡合连接,所述电机轮毂1另一侧与免充气轮胎2之间设有一轮圈环4,所述轮圈环4内环侧设有若干连接凸起41,连接凸起41上设置有螺纹孔411,每个螺纹孔411通过紧固螺钉5与电机轮毂1固连在一起。所述轮圈环4上沿周向设有若干个连接孔42,各连接孔42通过自攻螺钉6而锁入免充气轮胎2内而实现两者的有效固连,在本实施例图示中连接孔42设置为一个,在实际中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两个或多个。

以上的轮圈环4为圆环状,并为了保证轮圈环4与电机轮毂1的配合同心度,所述轮圈环4的内侧面内凸设置有可与电机轮毂1外圆周配合连接的台阶止口43。同时该台阶止口43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布设置有径向布局的圆柱形凸起431,而另一侧的止位凸缘3的内侧面也设置有同样的圆柱形凸起31,两者结合并以此来增强轮圈环31、32与免充气轮胎2上连接凸环21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加两者的连接强度。

综上,本发明的电机轮毂1两侧分别通过止位凸缘3、轮圈环4与免充气轮胎2连接,其中止位凸缘3与电机轮毂1一体成型,轮圈环4与电机轮毂1通过紧固螺钉5固连,同时轮圈环4与免充气轮胎2之间通过自攻螺钉6有效连接。

以上轮圈环4配合紧固螺钉5和锁紧螺钉6的结构设置,可有效增强电机轮毂1与免充气轮胎2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有效性,能有效防止轮胎在超载时因过大转矩产生的打滑现象,避免受到高速离心力作用时产生轮胎与电机轮毂1的分离现象,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轮胎和电机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