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170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车用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成为能使座椅主体在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与面向车辆横向的上下车位置间移动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与上述车用座椅相关的技术示出于专利文献1。如图17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用座椅100设置有滑动锁定机构120,该滑动锁定机构120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对座椅主体102朝车辆前方移动的情况进行限制。滑动锁定机构120由开口部122和钩件部124构成,其中,所述开口部122形成于座椅主体102的座椅框架103,所述钩件部124设于旋转台部110上的四连杆机构112的基端部。钩件部124以能上下转动的状态与四连杆机构112的基端部连接,并在朝下转动方向上受到弹簧力。此外,四连杆机构112的基端部与滑动底座114连接。

在钩件部124的顶端设有从上方插入到座椅框架103的开口部122的钩部124k,在钩件部124的基端部设有凸轮从动件124c。此外,钩件部124的凸轮从动件124c与设于旋转台部110的后端位置处的凸轮板125的凸轮面125f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当座椅主体102如图17所示与四连杆机构112、滑动底座114一起后退至原位置时,钩件部124在凸轮从动件124c、凸轮面125f和弹簧力的作用下朝下方转动。此外,钩件部124的钩部124k从上方插入座椅框架103的开口部122。藉此,例如,当座椅主体102在车辆前方碰撞时朝车辆前方移动时,钩件部124的钩部124k会与座椅框架102的开口部122的周缘卡合,使得座椅主体102的前方移动被限制。另外,当座椅主体102与滑动底座114一起从原位置前进滑动时,在凸轮从动件124c和凸轮面125f的作用下,钩件部124克服弹簧力朝上方转动。藉此,钩件部124的钩部124k从座椅框架103的开口部122拔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6944号公报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100中,在座椅主体102处于原位置的状态下,钩件部124的钩部124k保持在插入座椅框架103的开口部122的状态。此外,当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座椅主体102朝车辆前方移动时,钩件部124的钩部124k会与座椅框架103的开口部122的周缘卡合。即,在直至车辆前方碰撞时钩件部124的钩部124k与座椅框架103的开口部122的周缘卡合为止的期间内,座椅主体102会朝车辆前方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点而作,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抑制车辆碰撞时的座椅主体的前方移动量。

上述问题通过各技术方案而得以解决。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用座椅,包括:滑动台部,该滑动台部能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旋转台部,该旋转台部能在所述滑动台部上水平旋转;以及座椅滑动机构,该座椅滑动机构以能使座椅主体沿座椅前后方向从车室内滑动至车室外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旋转台部上,所述车用座椅构成为能使所述座椅主体在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与面向车辆横向的上下车位置间移动,所述车用座椅包括:被卡合部,该被卡合部设于所述滑动台部、或是车辆底板上的固定底座;卡合部,该卡合部设于所述座椅主体或是座椅引导机构,在所述座椅主体处于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时,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前进方向上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卡合解除机构,该卡合解除机构将所述卡合部和被卡合部的卡合解除,所述卡合解除机构通过使所述滑动台部从座椅原位置后退至规定位置来使所述卡合部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

根据本发明,在座椅主体处于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时,座椅主体等的卡合部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前进方向上与设于滑动台部或是固定底座的被卡合部卡合。即,即使在车辆的碰撞前,座椅主体的卡合部也与滑动台部的被卡合部卡合。因而,当车辆碰撞时的载荷施加于座椅主体时,即使座椅主体几乎不朝前方移动,上述碰撞载荷也会从卡合部传递至滑动台部等的被卡合部,进而从滑动台部等传递至车辆底板。藉此,最大限度地抑制车辆碰撞时的座椅主体的前方移动量。此外,通过使滑动台部从座椅原位置后退至规定位置,来使座椅主体的卡合部在卡合解除机构的作用下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因而,在座椅主体从落座位置移动至上下车位置时,所述卡合部等不会妨碍座椅主体的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被卡合部设于滑动台部,卡合部设于所述座椅主体。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卡合部是在顶端设有钩部的钩件,所述钩件的基端部以能上下转动的状态与座椅主体连接,被卡合部是设于滑动台部的横轴状的锁舌片,通过使所述钩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座椅主体朝卡合方向转动,来使所述钩部的钩挂面的顶端从所述锁舌片的外周面的后端位置沿所述外周面朝前方移动。所述钩件在所述座椅主体的前进方向上与所述锁舌片卡合。因而,能将钩件的钩部的钩挂面与锁舌片的外周面间的间隙设为最小限度。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卡合解除机构使在弹簧力的作用下保持在与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位置处的卡合部与滑动台部的后退连动,以克服所述弹簧力而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卡合解除机构包括:卡合解除支架,该卡合解除支架以能上下旋转的状态设于滑动台部,并使钩件朝卡合解除方向转动;凸轮从动件,该凸轮从动件设于所述卡合解除支架;以及凸轮板,该凸轮板设于所述车辆底板侧,并包括能供所述卡合解除支架的凸轮从动件滑动的凸轮面,在所述滑动台部后退至规定位置时,通过使所述卡合解除支架的凸轮从动件沿所述凸轮板的凸轮面滑动,以使所述卡合解除支架转动而使所述钩件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旋转台部上的座椅滑动机构包括:升降滑动机构,该升降滑动机构使四连杆机构沿座椅前后方向相对于所述旋转台部滑动,其中,所述四连杆机构使座椅主体升降;以及外滑动机构,该外滑动机构在设于所述四连杆机构的顶端位置的升降底座上,使所述座椅主体相对于所述升降底座沿座椅前后方向滑动。因而,设于座椅主体的卡合部(钩件)跨过外滑动机构、升降底座、四连杆机构、升降滑动机构和旋转台部而与滑动台部的被卡合部(锁舌片)卡合。因此,能使施加于座椅主体的碰撞载荷迅速地传递至车辆底板。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卡合部在座椅主体上以能上下转动的状态与供座椅安全带的基端部连接的安全带用支架连接。因而,能将在车辆碰撞时施加于座椅安全带的载荷可靠地传递至卡合部(钩件)。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钩件的钩部的顶端侧形成有倾斜面,在座椅主体后退至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时,通过所述钩件的钩部的倾斜面与所述滑动台部的锁舌片的外周面抵接并滑动,从而使所述钩件朝卡合解除方向转动,通过使所述钩件的钩部的倾斜面经过所述锁舌片,来使所述钩件在弹性力的作用下朝卡合方向转动,所述钩件的钩部与所述锁舌片卡合。即,通过座椅主体返回至落座位置,从而使座椅主体的钩件自动地与滑动台部的锁舌片卡合。

根据本发明,能将车辆碰撞时的座椅主体的前方移动量设为最小限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用座椅的动作的示意俯视图。

图2是所述车用座椅的示意后视图。

图3是座椅主体朝左旋转大约90时的车用座椅的示意侧视图。°

图4是表示车用座椅的外滑动机构的动作状态的车用座椅的示意侧视图。

图5是表示车用座椅的升降滑动装置的动作状态的车用座椅的示意侧视图。

图6是表示所述车用座椅的固定底座和凸轮板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所述车用座椅的滑动台部和锁舌片以及旋转台部等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设于所述滑动台部的卡合解除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所述车用座椅的座椅主体中的座椅框架和钩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所述车用座椅的座椅主体处于落座位置时的钩件与锁舌片间的关系、以及卡合解除支架与凸轮板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钩件与锁舌片间的关系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所述车用座椅的滑动台部从原位置后退时的钩件与锁舌片间的关系、以及卡合解除支架与凸轮板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所述车用座椅的滑动台部从原位置后退时的钩件与锁舌片间的关系、以及卡合解除支架与凸轮板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通过所述车用座椅的升降滑动机构使座椅主体前进时的钩件与锁舌片间的关系、以及卡合解除支架与凸轮板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通过所述车用座椅的旋转机构使座椅主体水平旋转时的钩件与锁舌片间的关系、以及卡合解除支架与凸轮板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所述车用座椅的滑动台部从前进至原位置时的钩件与锁舌片间的关系、以及卡合解除支架与凸轮板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现有的车用座椅的滑动锁定机构的示意侧视图。

(符号说明)

20…滑动台部;

30…旋转台部;

40…升降滑动装置;

43…升降滑动机构(座椅滑动机构);

45…四连杆机构;

55…外滑动机构(座椅滑动机构);

60…座椅主体;

62…座椅框架;

63…座椅安全带用支架;

68…座椅安全带;

70…滑动锁定机构;

72…锁舌片(被卡合部);

72j…锁舌片主体部;

75…钩件(卡合部);

75k…钩部;

75f…钩挂面;

75c…倾斜面;

80…卡合解除机构;

82…凸轮板;

82c…凸轮面;

85…卡合解除支架;

85f…凸轮从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16,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10是车辆的副驾驶座所使用的座椅,构成为能使座椅主体60从车室内的落座位置移动至车室外的上下车位置。在此,图中所示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与包括车用座椅10的车辆的前、后、左、右及上、下对应。

(关于车用座椅10的概要)

如图2~图5所示,车用座椅10包括位于车辆底板f上的固定底座12、位于固定底座12上的滑动台部20以及位于滑动台部20上的旋转台部30。此外,车用座椅10在旋转台部30上包括升降滑动装置40,并且座椅主体60经由外滑动机构55设置在升降滑动装置40的升降底座50上。接着,如图2等所示,在座椅主体60与滑动台部20之间设有滑动锁定机构70。此外,在滑动台部20和固定底座12设有对滑动锁定机构70的锁定状态(卡合状态)进行解除的卡合解除机构80。另外,在图3~图5中,省略了滑动锁定机构70和卡合解除机构80。

(关于固定底座12)

如图2~图5所示,固定底座12是固定在车辆底板f上的底座,并且构成为以能使滑动台部20可前后滑动的方式支承。如图6所示,固定底座12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梁支承架台13,在左、右的梁支承架台13上设有同样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动轨道14。在左、右的滑动轨道14上,以沿着滑动轨道14自由滑动的状态嵌合有前、后一对滑动件14s。此外,如图2等所示,前后左右的滑动件14s固定于滑动台部20的下表面。

如图6所示,固定底座12的左、右的轨道支承架台13的中央部和后部通过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部15连接。此外,在右侧的轨道支承架台1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有滑动驱动机构16(参照图2)的收纳部17。滑动驱动机构16是利用梯形螺钉16w和螺母16n间的螺合作用来使滑动台部20前后滑动的机构。如图2所示,滑动驱动机构16的螺母16n固定于滑动台部20的下表面,梯形螺钉16w被固定底座12的收纳部17的轴承部17j(参照图6)支承成能自由旋转的状态。

如图6所示,在固定底座12的收纳部17的右侧内壁面的、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规定位置处,沿着所述右侧内壁面固定有卡合解除机构80(后文所述)的凸轮板82。在此,在图2的示意图中,为了容易明白地表示车用座椅10的整体结构,将卡合解除结构80的凸轮板82记载在固定底座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但是,实际上,如图6所示,凸轮板82固定于固定底座12的收纳部17的右侧内壁面。

(关于滑动台部20)

滑动台部20是构成为能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台部。如图2~图5、图7所示,在滑动台部20上设有旋转机构23,该旋转机构23使旋转台部30从面向车辆前方位置水平旋转大约90至面向车辆横向位置(朝左位置)的旋转机构?23。如图7所示,旋转机构23包括构成为能相对旋转的内圈23e和外圈23r,在外圈23r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旋转机构23的内圈23e固定于滑动台部20,旋转机构23的外圈23r固定于旋转台部30。在滑动台部20的上表面设有成为旋转机构23的驱动源的电机和齿轮机构(未图示),所述齿轮机构的齿轮与外圈23r的齿轮啮合。

如图7所示,在滑动台部20的右端位置设有滑动锁定机构70(后文所述)的锁舌片72。锁舌片72由沿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横轴状的锁舌片主体部72j以及在后端位置对锁舌片主体部72j的轴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进行支承的轴承架台72b构成。此外,在锁舌片72的轴承架台72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处形成有通孔72h,该通孔72h供卡合解除机构80(后文所述)的卡合解除机构支架85(参照图8)的旋转中心轴85j穿过。

(关于旋转台部30)

旋转台部30是对使所述座椅主体60升降滑动的升降滑动装置40进行支承的台部,如上所述,构成为能从面向车辆前方位置水平旋转大约90至面向车辆横向位置。°

(关于升降滑动装置40)

如图3~图5所示,升降滑动装置40包括滑动构件41、升降滑动机构43、左右一对的四连杆机构45以及升降底座50。滑动构件41以能沿座椅前后方向滑动的状态设置在旋转台部30上,并构成为能接受升降滑动机构43的动作而沿座椅前后方向滑动。如图2所示,升降滑动机构43是利用了梯形螺钉43w与螺母43n间的螺合作用的驱动机构,梯形螺钉43w被支承在旋转台部30一侧,螺母43n固定在滑动构件41一侧。

如图3~图5所示,左右一对的四连杆机构45的基端部以能上下转动的方式与滑动构件41连接。此外,左右一对四连杆机构45的顶端部以能上下转动的状态与升降底座50连接。此外,座椅主体60经由外滑动机构55设置在升降底座50上。根据上述构成,如图5所示,当滑动构件41通过升降滑动机构43的动作而朝座椅前方向滑动时,左右一对的四连杆机构45在座椅主体60等的重量的作用下朝下方转动,升降底座50和座椅主体60一边前进一边下降。此外,当滑动构件41从图5所示的状态向座椅后方向滑动时,左右一对四连杆机构45会一边后退一边朝上方转动,升降底座50和座椅主体60会回到旋转台部30上(参照图3等)。

(关于座椅主体60)

如图3、图4所示,座椅主体60以能相对于升降滑动装置40的升降底座50沿座椅前后方向滑动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升降底座50上。如图2等所示,座椅主体60包括座椅框架62、座椅座垫64和座椅靠背66。如图9所示,座椅主体60的座椅框架62包括左、右的框架侧壁部62w和将左、右的框架侧壁部62w连接的连接梁部62h。此外,在座椅框架62的下表面侧,外滑动机构55的齿条55r以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装在右侧的框架侧壁部62w附近。

外滑动机构55是用于使座椅主体60相对于升降滑动装置40的升降底座50沿座椅前后方向滑动的机构。如图2所示,外滑动机构55由上述座椅框架62侧的齿条55r和通过设置在所述升降底座50上的电机而发生旋转的小齿轮55p构成。如图9所示,在座椅框架62的、位于右侧框架侧壁部62w的后部外侧安装有座椅安全带用支架63。如图10所示,座椅安全带用支架63是将座椅安全带68的锚固板68p螺栓紧固的支架,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以能上下转动的状态与所述座椅安全带用支架63连接。

(关于滑动锁定机构70)

滑动锁定机构70是在座椅主体60处于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的状态下车辆发生前方碰撞时,对座椅主体60相对于车辆底板f朝前方移动的情况进行限制的机构。如图10所示,滑动锁定机构70包括:钩件75,该钩件75设于座椅主体60的座椅框架62;以及锁舌片72,该锁舌片72设置在滑动台部20上,并构成为能与所述钩件75卡合。

(关于钩件75)

如图9~图11等所示,钩件75包括:纵板状的钩件主体部75m,该钩件主体部75m沿座椅框架62朝后方延伸;以及单镰刀状的钩部75k,该钩部75k以在钩件主体部75m的顶端(后端)处朝斜前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此外,如图11所示,形成有钩件主体部75m的下表面和钩挂面75f,其中,所述钩挂面75f在从所述钩件主体部75m的下表面至连续的钩部75k的前表面的范围,从上方钩挂于横轴状的锁舌片主体部72j。钩件75的钩件主体部75m的基端部(前端部)通过连接轴76以能上下转动的状态与座椅框架62的座椅安全带用支架63连接。

在钩件75(钩件主体部75m)的基端部的下侧形成有弹簧承接部75b,在所述弹簧承接部75b处钩挂有螺旋弹簧77的一端。螺旋弹簧77以使钩件75朝卡合方向转动(在图11中朝右转动)的方式被施力,且所述螺旋弹簧77的另一端钩挂于座椅安全用支架63的弹簧承接部63b。

如图11所示,在钩件75(钩件主体部75m)的基端部(前端部)附近设有从钩件主体部75m的侧面水平地突出的突出销78。突出销78构成为承受来自卡合解除机构80(后文所述)的卡合解除支架85上推力。此外,钩件75的顶端部(后端部)以顶端变细成箭头状的方式形成,使得钩部75k的顶端面(后表面)成为以在顶端侧变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75c。

(关于锁舌片72)

如图7、图10和图11所示,滑动锁定机构70的锁舌片72设置在滑动台部20上的右端规定位置。锁舌片72由横轴状的锁舌片主体部72j和对所述锁舌片主体部72j进行支承的轴承架台72b构成。如图7所示,轴承架台72b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平行的一对山形纵壁部,在一对山形纵壁部的后部间架设有横轴状的锁舌片主体部72j。藉此,锁舌片主体部72j在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的方式定位在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支承于轴承架台72b。如图10、图11所示,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构成为在座椅主体60返回至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的状态下,能利用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而与锁舌片72(锁舌片主体部72j)卡合。

在此,如图11所示,通过使钩件75在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从上方规定位置朝下转动(朝右转动),来进行钩件75与锁舌片72(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卡合。藉此,钩件75(钩部75k)的钩挂面75f的顶端从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外周面的后端位置沿所述外周面朝下前方移动。此外,在钩件75(钩件主体部75m)的下表面与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下,钩件75保持为大致水平,且钩件75与锁舌片72在座椅主体60的前进方向上卡合。藉此,能将钩件75的钩部75k的钩挂面75f与锁舌片72(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外周面间的、在座椅主体60的前进方向上的间隙设为最小限度。此外,在使座椅主体60从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移动时,滑动台部20后退滑动,通过使卡合解除机构80动作,来解除钩件75与锁舌片72的卡合状态。

(关于卡合解除机构80)

卡合解除机构80是如下的机构,即,在滑动台部20从原位置向后滑动至后退极限位置的过程中,使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克服弹簧力朝上转动,从而将钩件75与锁舌片72的卡合状态解除。如图10等所示,卡合解除机构80包括安装于滑动台部20的卡合解除支架85和固定于固定底座12的右侧内壁面的凸轮板82。

(关于卡合解除支架85)

如图8所示,卡合解除支架85包括:框状的支架主体部85m,该支架主体部85m成形为大致菱形;旋转中心轴85j,该旋转中心轴85j以相对于支架主体部85m呈大致直角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架主体部85m的下端部处。卡合解除支架85的旋转中心轴85j穿过轴承86与设于滑动台部20的锁舌片72(轴承架台72b)的通孔72h和l字支承金属件87的通孔87h。藉此,卡合解除支架85能以旋转中心轴85j为中心上下转动。

在卡合解除支架85的旋转中心轴85j的周围安装有保持弹簧88,所述保持弹簧88将卡合解除支架85保持在压下位置即图8、图10等的朝右转动限位位置。如图8所示,保持弹簧88的一端钩挂于卡合解除支架85的销状弹簧承接部85b,另一端钩挂于l字支承金属件87的弹簧承接部87b。

如图8等所示,在卡合解除支架85上的、与销状弹簧承接部85b相反一侧的位置处同轴形成有凸轮从动件85f。此外,在卡合解除支架85形成有按压面85p,该按压面85p将设于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的突出销78上推到转动自由端位置。在此,如图8所示,卡合解除支架85相对于锁舌片72(轴承架台72b)配置在沿座椅主体60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但是,在图10、图12~图16中,为了便于理解卡合解除机构80的动作,将卡合解除支架85和凸轮从动件85f表示在比锁舌片72更靠近前侧(内侧)。

(关于凸轮板82)

卡合解除机构80的凸轮板82是当滑动台部20在原位置与后退极限位置之间前后滑动时,对卡合解除机构支架85的凸轮从动件85f进行引导的构件。如图6和图10等所示,凸轮板82安装于以能前后移动的方式对滑动台部20进行支承的固定底座12。凸轮板82是形成为大致方形的板,且沿滑动台部20的滑动方向立起设置。此外,如图10等所示,在凸轮板82的前上角部形成有凸轮面82c。凸轮面82c以后侧变高的方式形成为以一定角度发生倾斜的倾斜面状,并构成为能与卡合解除机构85的凸轮从动件85f抵接。

因而,当滑动台部20从原位置向后滑动一定距离时,如图12所示,滑动台部20的卡合解除支架85的凸轮从动件85f会与固定底座12的凸轮板82的凸轮面82c抵接。接着,当滑动台部20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向后滑动时,如图13所示,卡合解除支架85的凸轮从动件85f沿凸轮板82的凸轮面82c朝上方移动。藉此,卡合解除支架85克服保持弹簧88的弹簧力而朝立起方向转动(在图13中朝左转动)。其结果是,卡合解除支架85的按压面85p将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的突出销78上推,钩件75克服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朝上转动(在图13中朝左转动)。藉此,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与锁舌片72的卡合解除。

(关于车用座椅10的动作)

接着,对车用座椅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车用座椅10的座椅主体60处于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的状态下,滑动台部20保持于原位置。在此状态下,如图10、图11所示,设于座椅主体60的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在座椅主体60的前进方向上与滑动台部20上的锁舌片72(锁舌片主体部72j)发生卡合。即,在钩件75(钩件主体部75m)的下表面与锁舌片主体72j的外周面发生抵接的状态下,钩件75的钩部75k的钩挂面75f与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外周面间的间隙保持为最小限度。因而,例如,当座椅主体60因车辆前方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而欲朝前方移动时,碰撞载荷会从钩件75传递至锁舌片72,并从锁舌片72经由滑动台部20、固定底座12传递至车辆底板f。藉此,最大限度地抑制车辆前方碰撞时的座椅主体60的前方移动量。

在座椅主体60从落座位置移动至车室外的上下车位置的情况下,首先,滑动驱动机构16动作,而使滑动台部20从原位置向后滑动。藉此,如图12所示,滑动台部20的卡合解除支架85的凸轮从动件85f与设于固定底座12的凸轮板82的凸轮面82c抵接。接着,当滑动台部20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向后滑动时,如图13所示,卡合解除支架85的凸轮从动件85f沿凸轮板82的凸轮面82c朝上方移动。藉此,卡合解除支架85克服保持弹簧88的弹簧力而朝立起方向转动(在图13中朝左转动),从而卡合解除机构85的按压面85p将钩件75的突出销78上推。其结果是,钩件75克服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而朝上转动(在图13中朝左转动)。此外,在滑动台部20向后滑动至后退极限位置的阶段,钩件75与锁舌片72的卡合解除。

接着,在滑动台部20处于后退极限位置的状态下,升降滑动装置40的升降滑动机构43动作,而使滑动构件41在旋转台部30上朝前方滑动一定距离。藉此,如图14所示,座椅主体60相对于滑动台部20前进,座椅主体60侧的钩件75的突出销78沿卡合解除支架85的按压面85p朝前方滑动。藉此,钩件75在保持姿势的状态下朝前方经过锁舌片72(锁舌片主体部72j)上方。接着,当构件75的突出销78离开卡合解除支架85的按压面85p时,钩件75在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的作用下朝下转动至水平的卡合位置。接着,通过使旋转机构23动作,从而旋转台部30水平旋转,而使座椅主体60逐渐朝向左方。表示此时的座椅主体60侧的钩件75与滑动台部20侧的锁舌片72等的关系的示意图是图15。

接着,在旋转台部30的旋转中途,滑动台部20从后退极限位置前进滑动至原位置。藉此,如图16所示,设于滑动台部20的卡合解除支架85的凸轮从动件85f沿固定底座12的凸轮板82的凸轮面82c朝下方移动,卡合解除支架85在保持弹簧88的弹簧力的作用下朝压下方向转动(在图16中朝右转动)。此外,卡合解除支架85的凸轮从动件85f离开固定底座12的凸轮板82的凸轮面82c。接着,在升降滑动装置40的升降滑动机构43使滑动构件41朝后方滑动至旋转台部30上的原始的位置之后,所述滑动台部20通过滑动驱动机构16的动作从原位置前进滑动至规定位置。

接着,如图3所示,当座椅主体60转动至面向车辆横向位置后,旋转机构23停止,所述滑动台部20停止在规定位置时,升降滑动装置40的升降滑动机构43再次动作。接着,外滑动机构55动作。藉此,如图4、图5所示,座椅主体60相对于升降滑动机构40的升降底座50前进,并且升降滑动装置40的左右一对四连杆机构45一边与滑动构件41一起前进一边朝下方转动。其结果是,座椅主体60移动至上下车位置。

在座椅主体60从车室外的上下车位置移动至车室内的落座位置的情况下,升降滑动机构43、外滑动机构55、旋转机构23和滑动驱动机构16朝与上述大致相反的方向动作。在此,在落座位置附近,座椅主体60通过升降滑动机构43的动作相对于原位置的滑动台部20后退。藉此,设于座椅主体60侧的钩件75的钩部75k的倾斜面75c与滑动台部20侧的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外周面抵接并滑动。藉此,钩件75克服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朝上转动。接着,在座椅主体60后退至落座位置的状态下,钩件75(钩部75k)的倾斜面75c越过锁舌片主体部72j。藉此,钩件75的钩部75k在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的作用下从上方钩挂于锁舌片主体部72j,从而钩件75与锁舌片主体部72j在座椅主体60的前进方向上卡合。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10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10,在主体座椅60处于面向车辆前方的落座位置时,座椅主体60的钩件75(卡合部)在座椅主体60的前进方向上与设于滑动台部20的锁舌片72(被卡合部)卡合。即,即使在车辆的碰撞前,座椅主体60的钩件75也与滑动台部20的锁舌片72卡合。因而,例如,当车辆前方碰撞时的碰撞载荷施加于座椅主体60时,即使座椅主体60几乎不朝前方移动,上述碰撞载荷也会从钩件75传递至锁舌片72,并从锁舌片72经由滑动台部20、固定底座12传递至车辆底板f。藉此,最大限度地抑制车辆碰撞时的座椅主体60的前方移动量。此外,通过使滑动台部20后退至后退极限位置,从而使座椅主体60的钩件75会在卡合解除机构80的作用下移动至卡合解除位置。因而,在座椅主体60从落座位置移动至上下车位置时,钩件75不会妨碍座椅主体60的移动。

此外,通过使钩件75在螺旋弹簧77的弹簧力(弹性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座椅主体60朝下方转动,从而使钩部75k的钩挂面75f的顶端从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外周面的后端位置沿所述外周面朝下前方移动,进而钩件75在座椅主体60的前进方向上与锁舌片主体部72j卡合。因而,能将钩件75的钩部75k的钩挂面75f与锁舌片主体部72j的外周面间的间隙设为最小限度。

此外,设于座椅主体60的钩件75跨过外滑动机构55、升降底座50、四连杆机构45、升降滑动机构43和旋转台部30而与滑动台部20的锁舌片72卡合。因而,能使施加于座椅主体60的碰撞载荷迅速地传递至车辆底板f。此外,钩件75在座椅主体60上以与供座椅安全带68的基端部连接的座椅安全带用支架63连接。因而,能将在车辆碰撞时施加于座椅安全带68的载荷可靠地传递至钩件75。此外,通过使座椅主体60返回至落座位置,从而能使座椅主体60的钩件75自动地与滑动台部20的锁舌片72卡合。

(变形例)

在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卡合解除支架85和凸轮板82构成卡合解除机构80的示例,其中,所述卡合解除机构80将滑动锁定机构70的钩件75与锁舌片72的卡合解除。但是,也能采用如下结构,即,在钩件75侧设置凸轮从动件,并通过所述凸轮从动件和凸轮板82,从而在滑动台部20向后滑动时使钩件75朝卡合解除方向转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示例,即,使钩件75从上方相对于锁舌片72转动,并使钩件75与锁舌片72在座椅主体60的前进方向上卡合。然而,也能采用使钩件75从下方相对于锁舌片72转动来进行卡合的结构。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旋转台部30上设有升降滑动装置40的车用座椅10进行了例示,但是也能将本发明适用于不具有升降滑动装置40的车用座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