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92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盖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开收纳箱的盖机构,其能够从左右两侧对盖进行开闭。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用的收纳箱,已知配置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且能够仅从左右一侧对盖进行开闭的单开式的收纳箱、或者能够从左右两侧对盖进行开闭的双开式的收纳箱。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双开收纳箱,具有用于择一地从箱主体的左侧或右侧将盖打开的2种臂部。这2种臂部分别设置于箱主体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在各臂部分别设置有用于在将盖打开的方向上进行预紧的预紧部件。在从一者将盖打开的情况下,一者的臂部停留于箱主体,另一者的臂部与盖一体地运动。另外,在从另一者将盖打开的情况下,该另一者的臂部停留于箱主体,上述的一者的臂部与盖一体地运动。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双开收纳箱还设置有用于对臂部和盖的连接进行切换的机构。

在如上所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双开收纳箱中,在箱主体的前后两端部分别需要配置臂部的空间。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设置于箱主体的收纳部的容量降低、或者收纳箱的开口面积减小。另外,根据该双开收纳箱,在将盖打开时,某一臂部始终停留于箱主体,因此能够由用户始终对某一臂部进行目视确认。因此,存在将盖打开时的外观美观性较差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458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提供一种盖机构,其能够抑制收纳部的容量降低、收纳部的开口面积减小,且能够提高将盖打开时的收纳箱的外观美观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盖机构是一种双开的盖机构,其具有:基部,其与具有收纳部的箱主体实现一体化;以及盖,其能够相对于基部从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开闭,所述盖机构的特征在于,盖具有支撑轴、盖主体部以及臂部,支撑轴具有:第一支撑轴,其在一端侧将臂部支撑为相对于基部能够摆动;以及第二支撑轴,其在另一端侧将盖主体部支撑为相对于臂部能够摆动,盖以关闭状态、第一打开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而进行状态变化,在关闭状态下,将收纳部遮蔽,在第一打开状态下,臂部以及盖主体部以第一支撑轴为中心进行摆动而使得收纳部露出,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盖主体部以第二支撑轴为中心进行摆动而使得收纳部露出,盖主体部具有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包含:第一杆,其能够在一端侧与臂部卡合脱离;以及第二杆,其能够在另一端侧与基部卡合脱离,第一杆在关闭状态以及第一打开状态下与臂部卡合、且在第二打开状态下从臂部脱离,第二杆在关闭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下与基部卡合、且在第一打开状态下从基部脱离。

发明的效果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盖机构中,能够抑制收纳部的容量降低、收纳部的开口面积减小,并且能够提高将盖打开时的收纳箱的外观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说明图,其表示关闭状态下的锁止机构8的状态。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说明图,其表示第一打开状态下的锁止机构8的状态。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说明图,其表示第二打开状态下的锁止机构8的状态。

图4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应用于控制台13的例子的说明图,其表示盖2的第一打开状态下的第一完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5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应用于控制台13的例子的说明图,其表示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的第二完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臂单元53的斜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臂单元53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摆动减速要素100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8对本发明的盖机构1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图8中,前、后、左、右、上、下是朝向车辆的行进方向观察的方向。这里,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此外,作为实施本发明的特别有用的方式而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记载,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另外,作为除了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事项的本发明的实施所需的事项,能够作为基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的设计事项而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掌握。能够基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内容和本领域中的技术常识而实施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图4及图5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应用于控制台13的例子。另外,图6及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臂单元53。图8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而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阻尼器63以及第二阻尼器73设为摆动减速要素100的变形例。

如图4及图5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是与具有收纳部12的箱主体11一起构成在驾驶席与副驾驶席之间配置的控制台13的部件。箱主体11是具有能够对物品等进行收纳且在车辆上方开口的收纳部12的箱状体。该开口的外缘形状与盖2的外缘形状大致相同。

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组装于箱主体11的上侧,由基部3和盖2构成。基部3构成为包含:前方基部31,其构成盖机构1的前端侧部分;以及后方基部32,其构成盖机构1的后端侧部分。而且,盖2介于前方基部31与后方基部32之间。前方基部31以及后方基部32与箱主体11实现了一体化,盖2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前方基部31及后方基部32向左右两个方向摆动。如图1所示,在盖2关闭的状态即关闭状态下,盖2、前方基部31以及后方基部32以共面的方式排列。

盖2以关闭状态、第一打开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而实现了状态的变化,在关闭状态下,从车厢内将收纳部12遮蔽,在第一打开状态下,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以后述的第一支撑轴6为中心进行摆动而将收纳部12露出,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盖主体部4以后述的第二支撑轴7为中心进行摆动而将收纳部12露出。第一打开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均是收纳部12的至少一部分向车厢内露出的状态。

如图1所示,盖2包含:盖主体部4;臂部5;以及支撑轴10,其构成为具有第一支撑轴6以及第二支撑轴7,臂部5在盖主体部4的后端侧与盖主体部4并列设置。具体而言,臂部5以能够以支撑轴10为摆动中心而择一地从盖2的左端侧或右端侧进行开闭的方式,介于盖主体部4与后方基部32之间。臂部5相对于后方基部32能够摆动、且相对于盖主体部4能够摆动。支撑轴10中的第一支撑轴6将臂部5支撑为相对于后方基部32能够摆动,第二支撑轴7将盖主体部4支撑为相对于臂部5能够摆动。在图1中,第一支撑轴6配置于盖2的左端侧,第二支撑轴7配置于盖2的右端侧。

该实施方式中的盖主体部4具有内面板(省略图示)和外面板(省略图示)实现了一体化的中空构造。内面板位于箱主体11侧,外面板位于车厢内侧。盖主体部4具有配置于内面板与外面板之间的锁止机构8。

锁止机构8进行盖2的锁止以及锁止的解除。在本说明书中,盖2的锁止是指阻止锁止机构8从盖2的关闭状态向第一打开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另外,盖2的锁止的解除是指将该锁止解除。如果盖2的锁止被解除,则盖2能够择一地进行从关闭状态向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如图1所示,锁止机构8包含:第一锁止机构81,其配置于盖主体部4的左端侧;以及第二锁止机构82,其配置于盖主体部4的右端侧。

如图1~图3所示,第一锁止机构81具有第一杆811、第一副杆812、第一同步要素813、第一预紧部件814以及第一开关86。

第一杆811是在盖主体部4的后侧配置的棒状体。另外,第一副杆812是在盖主体部4的前侧配置的棒状体。第一副杆812具有:凸部812a,其在前端侧与第一开关86卡合;以及杆凸起部812b,其与后述的第一限制部9a抵接,该第一副杆812在后端侧具有卡合凸部812c,该卡合凸部812c能够插入于后述的传递杆卡合孔84b。第一杆811以及第一副杆812以彼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于盖主体部4。

第一同步要素813使得第一杆811以及第一副杆812在相互接近的方向或者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同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同步要素813是可旋转地支撑于盖主体部4的圆板状的旋转机构。在第一同步要素813的径向外侧部分,第一杆811的前端部、第一副杆812的后端部以及第一预紧部件814的一端部分别在周向上分离且被支撑。更具体而言,第一杆811的前端部和第一副杆812的后端部隔着第一同步要素813的旋转中心而大致对称地配置。第一预紧部件814的一端部配置于第一杆811的前端部与第一副杆812的后端部之间。

第一预紧部件814对第一杆811以及第一副杆812进行预紧以使它们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预紧部件814是螺旋弹簧,一端部支撑于第一同步要素813,另一端部支撑于盖主体部4。更具体而言,第一预紧部件814对第一同步要素813进行预紧以使其在图1中始终绕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开关86是将第一锁止机构81的锁止解除的解除构件,配置于盖主体部4的前端侧的左侧壁。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86构成为能够由操作者如图3中的第一开关86附近的空心箭头所示向右侧压入。

第一开关86具有长槽状的切口86a。该切口86a从右前方朝向左后方倾斜地延伸。第一副杆812的凸部812a朝向切口86a凸出,与该切口86a卡合。凸部812a在第一开关86的切口86a内能够沿着切口86a的形状移动。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盖2处于关闭状态(参照图1)以及第一打开状态(参照图2)时,第一副杆812的前端比盖主体部4向前方凸出而与前方基部31卡合。另外,第一杆811的后端比盖主体部4向后方凸出而与臂部5卡合。如图3所示,在盖2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副杆812的前端以及第一杆811的后端均进入盖主体部4。

这里,如图1及图2所示,将第一副杆812的前端以及第一杆811的后端分别比盖主体部4凸出的状态称为第一锁止机构81的锁止状态(下面,称为第一锁止状态)。另外,如图3所示,将第一副杆812的前端以及第一杆811的后端均进入盖主体部4的状态称为第一锁止机构81的锁止解除状态(下面,称为第一锁止解除状态)。

如图1~图3所示,第二锁止机构82具有第二杆821、第二副杆822、第二同步要素823、第二预紧部件824以及第二开关87。

第二杆821是在盖主体部4的后侧配置的棒状体。另外,第二副杆822是在盖主体部4的前侧配置的棒状体。第二副杆822具有:凸部822a,其在前端侧与第二开关87卡合;以及杆凸起部822b,其与后述的第二限制部9b抵接。第二杆821以及第二副杆822以彼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撑于盖主体部4。

第二同步要素823使得第二杆821以及第二副杆822在相互接近的方向或者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同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同步要素823是可旋转地支撑于盖主体部4的圆板状的旋转机构。在第二同步要素823的径向外侧部分,第二杆821的前端部、第二副杆822的后端部、第二预紧部件824的一端部以及后述的传递杆83的右端分别在周向上分离且被支撑。更具体而言,第二杆821的前端部和第二副杆822的后端部隔着第二同步要素823的旋转中心而大致对称地配置。第二预紧部件824的一端部和传递杆83的右端在第二杆821的前端部与第二副杆822的后端部之间相互隔着第二同步要素823的旋转中心而大致对称地配置。

第二预紧部件824以使得第二杆821以及第二副杆822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预紧。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预紧部件824是螺旋弹簧,一端部支撑于第二同步要素823,另一端部支撑于盖主体部4。更具体而言,第二预紧部件824以使得第二同步要素823在图1中始终绕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预紧。

第二开关87是将第二锁止机构82的锁止解除的解除构件,配置于盖主体部4的前端侧的右侧壁。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关87构成为能够由操作者如图2的第二开关87附近的空心箭头所示向左侧压入。

第二开关87具有长槽状的切口87a。该切口87a从左前方朝向右后方倾斜地延伸。第二副杆822的凸部822a朝向切口87a凸出,与该切口87a卡合。凸部822a在第二开关87的切口87a内能够沿切口87a的形状移动。

如图1及图3所示,在盖2处于关闭状态(参照图1)以及第二打开状态(参照图3)时,第二副杆822的前端比盖主体部4向前方凸出而与前方基部31卡合。另外,第二杆821的后端比盖主体部4向后方凸出并经由臂部5而与后方基部32卡合。如图2所示,在盖2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二副杆822的前端进入盖主体部4,并且第二杆821的后端进入臂部5。

这里,如图1及图3所示,将第二副杆822的前端比盖主体部4凸出、且第二杆821的后端从臂部5凸出的状态称为第二锁止机构82的锁止状态(下面,称为第二锁止状态)。另外,如图2所示,将第二副杆822的前端进入盖主体部4、且第二杆821的后端进入臂部5的状态称为第二锁止机构82的锁止解除状态(下面,称为第2锁止解除状态)。

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锁止机构8还具有传递杆83。传递杆83是在第一锁止机构81以及第二锁止机构82的任一者处于锁止解除状态的情况下阻止另一者从锁止状态向锁止解除状态进行状态变化的部件。

如图1~图3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传递杆83沿左右方向延伸。传递杆83从第一锁止机构81侧延伸至第二锁止机构82侧,以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于在盖主体部4设置的引导件85。

传递杆83的右端支撑于第二同步要素823。支撑于第二同步要素823的传递杆83和第二预紧部件824彼此隔着第二同步要素823的旋转中心而大致对称地配置。因此,如图2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在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时,传递杆83从原位置向右侧移动。在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时,传递杆83向左侧移动至原位置。换言之,在第二同步要素823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时,传递杆83向右侧移动以从第一锁止机构81分离,在第二同步要素823绕逆时针方向旋转时,传递杆83向左侧移动至原位置以接近第一锁止机构81。

在传递杆83中,作为左端侧的前端部的传递杆前端部84是自由端。在传递杆前端部84设置有贯通孔状的传递杆卡合孔84b。将传递杆卡合孔84b的周缘部中位于传递杆前端部84的最左端的部分称为传递杆抵接部84a。传递杆前端部84能够与设置于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卡合。即,在盖2的关闭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下第二锁止机构82处于第二锁止状态时,卡合凸部812c能够插入于传递杆卡合孔84b。另一方面,在盖2的第一打开状态下第二锁止机构82处于第二锁止解除状态时,传递杆抵接部84a能够与卡合凸部812c的前端抵接。

如图1所示,在盖2的关闭状态下,传递杆83处于原位置,而且,第一锁止机构8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且第二锁止机构82处于第二锁止状态。在盖2的关闭状态下,传递杆卡合孔84b和卡合凸部812c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但传递杆卡合孔84b和卡合凸部812c彼此未卡合。此时,传递杆卡合孔84b位于卡合凸部812c的后侧。并且,此时,传递杆抵接部84a和卡合凸部812c相互也未卡合。

该实施方式中的臂部5是长边方向朝向左右的板状体,臂部5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盖主体部4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致相同。臂部5在左端侧具有第一臂贯通孔51、且在右端侧具有第二臂贯通孔52。

在第一臂贯通孔51插入有第一支撑轴6。更具体而言,第一支撑轴6的前端部插入于第一臂贯通孔51并固定于臂部5。另外,第一支撑轴6的后端部从第一臂贯通孔51凸出而可旋转地支撑于后方基部32。因此,臂部5通过第一支撑轴6而能够相对于后方基部32摆动,并且第一支撑轴6与臂部5一体地摆动。在第一支撑轴6上卷绕安装有朝向图4中示出的第一完全打开位置而对臂部5进行预紧的第一臂弹簧61。

该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臂弹簧61是扭簧。第一臂弹簧61的一端插入固定于第一臂贯通孔51,另一端固定于后方基部32。

在第二臂贯通孔52插入有衬圈(collar)72。衬圈72是具有贯通孔72b的筒状体。衬圈72的前端部可旋转地支撑于盖主体部4,衬圈72的后端部固定于第二臂贯通孔52。衬圈72将盖主体部4支撑为能够旋转(能够摆动)。

在衬圈72的外周卷绕安装有朝向图5中示出的盖2的第2完全打开位置而对盖主体部4进行预紧的第二臂弹簧71。另外,在衬圈72的贯通孔72b内插入有作为第二杆821的后端部的第二杆后端部821a。第二杆后端部821a能够将臂部5贯通而与后方基部32卡合。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轴7是衬圈72,在衬圈72的贯通孔72b插入有能够与后方基部32卡合的第二杆后端部821a。即,衬圈72和第二杆后端部821a同轴配置。

第二臂弹簧71是扭簧,一端固定于盖主体部4的内部,另一端插入于第二臂贯通孔52、且固定于臂部5。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设置有限制部9,在处于第一打开状态、即第一锁止机构8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时,该限制部9使第二锁止机构82维持第二锁止解除状态,在处于第二打开状态、即第二锁止机构82处于第二锁止状态时,该限制部9使第一锁止机构81维持第一锁止解除状态。

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中的限制部9具有设置于第一锁止机构81侧的第一限制部9a、以及设置于第二锁止机构82侧的第二限制部9b。第一限制部9a以及第二限制部9b分别为相同的构造。因而,下面对第一限制部9a进行说明。

第一限制部9a构成为包含限制板91、以及限制板预紧部92。限制板91是沿前后方向配置的长板体,通过其中央部91c在盖主体部4支撑为能够以跷跷板状倾转。限制板预紧部92以使得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位于比前端部91a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对限制板91进行预紧。即,在第一限制部9a未受到来自其他部件的力的状态下,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位于比前端部91a靠上方的位置。

限制板91配置为其后端部91b能够与在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副杆812设置的杆凸起部812b抵接。另外,限制板91的前端部91a配置为比盖主体部4向前方凸出、且能够与前方基部31抵接。

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具有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的第一阻尼器63以及第二阻尼器73。在盖2的第一打开状态下,第一阻尼器63使因第一臂弹簧61的预紧力而摆动的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在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第二阻尼器73使因第二臂弹簧71的预紧力而摆动的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

第一阻尼器63具有:直齿圆柱齿轮的第一阻尼器齿轮63a,其与设置于第一支撑轴6的直齿圆柱齿轮形状的轴齿列6a啮合;以及第一阻尼器主体部63b,其使第一阻尼器齿轮63a的旋转减速。第二阻尼器73具有:直齿圆柱齿轮的第二阻尼器齿轮73a,其与设置于衬圈72的直齿圆柱齿轮形状的衬圈齿列72a啮合;以及第二阻尼器主体部73b,其使第二阻尼器齿轮73a的旋转减速。第一阻尼器63使第一支撑轴6的旋转速度减速,第二阻尼器73使第二支撑轴7的旋转速度减速。在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作为第一阻尼器63的第一阻尼器主体部63b以及第二阻尼器73的第二阻尼器主体部73b,使用油阻尼器(oildamper),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油阻尼器。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作为臂单元53而使臂部5实现单元化,将该臂单元53组装于盖机构1。臂单元53通过使臂部5、第一臂弹簧61以及第二臂弹簧71、供第一臂弹簧61卷绕安装的第一支撑轴6、供第二臂弹簧71卷绕安装的衬圈72、第一阻尼器63以及第二阻尼器73与第一组装部件54以及第二组装部件55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成。

更具体而言,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组装部件54并列设置于臂部5的左后端侧。第一组装部件54将插入于第一臂贯通孔51且从第一臂贯通孔51朝向后方凸出的第一支撑轴6支撑为能够旋转。另外,第一组装部件54将从第一臂贯通孔51朝向后方凸出的第一臂弹簧61的端部固定。并且,第一组装部件54将第一阻尼器63保持为与设置于第一支撑轴6的轴齿列6a啮合。

第二组装部件55并列设置于臂部5的右前端侧。第二组装部件55对插入于第二臂贯通孔52且从第二臂贯通孔52朝向前方凸出的衬圈72进行支撑。另外,第二组装部件55将从第二臂贯通孔52朝向前方凸出的第二臂弹簧71的端部固定。并且,第二组装部件55将第二阻尼器73保持为与设置于衬圈72的衬圈齿列72a啮合。

这样实现了单元化的臂单元53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配置为使臂部5介于后方基部32与盖主体部4之间。臂单元53的第一组装部件54组装于后方基部32,第二组装部件55组装于盖主体部4。

使臂部5实现单元化而形成为臂单元53,通过组装于盖机构1而使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组装变得容易,其结果提高了生产率。

下面,对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盖2构成为能够从右端侧或者左端侧两个方向进行开闭。在盖2从右端侧开闭时,盖主体部4以及臂部5一体地摆动,在盖2的关闭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化。此时,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副杆812的前端以及第一支撑轴6成为盖2的摆动轴。在盖2从左端侧开闭时,臂部5不摆动,仅盖主体部4进行摆动,在盖2的关闭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化。此时,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副杆822的前端以及第二支撑轴7成为盖2的摆动轴。

参照图2及图4,对盖2从关闭状态向第一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此外,图2中的各空心箭头表示第二开关87、第二副杆822、第二杆821以及传递杆83各自的移动方向。

首先,使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锁止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二锁止解除状态。即,操作者对第二开关87进行按压而使第二开关87向左侧移动。如果操作者将第二开关87向左侧压入,则切口87a的槽壁将凸部822a向左侧按压。此时,切口87a从左前方朝向右后方倾斜,因此凸部822a在切口87a内朝向后方移动。因此,具有凸部822a的第二副杆822也向后方移动。这样,设置于第二开关87的切口87a使得来自操作者的朝向左侧的力变换为朝向后方的力,使具有凸部822a的第二副杆822向后方移动。

如果第二副杆822朝向后方移动,则对第二副杆822进行支撑的第二同步要素823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支撑于第二同步要素823的第二杆821被第二同步要素823朝向前方拉动,因此向前方移动。即,操作者对第二开关87进行按压,从而第二副杆822和第二杆821因第二同步要素823绕顺时针旋转而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由此,第二副杆822的前端从前方基部31脱离,并且第二杆821的后端从后方基部32脱离。因而,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二锁止解除状态。此外,在第二锁止状态下,第二副杆822经由第二同步要素823而受到朝向前方的来自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因此,操作者为了使第二副杆822向后方移动而利用抵抗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的力对第二开关87进行按压。

如果第二锁止机构82处于第二锁止解除状态,则盖主体部4以及臂部5一体地因第一臂弹簧61的预紧力而向打开的方向摆动。此时,第一锁止机构8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因此设置于左端侧的第一副杆812的前端以及第一支撑轴6成为盖2的摆动轴。这样,盖2因第一臂弹簧61的预紧力而从关闭状态向第一打开状态进行状态变化。

在盖2从关闭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一打开状态时,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在各自的左端侧以及右端侧连结为一体。具体而言,第一锁止机构81处于第一锁止状态,因此第一杆811与臂部5卡合。这样,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彼此在各自的左端侧由第一杆811连结。

插入于第二臂贯通孔52的衬圈72的前端部延伸至盖主体部4,将盖主体部4支撑为能够旋转(能够摆动)。这样,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彼此在各自的右端侧由衬圈72连结。此外,在盖2从关闭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二锁止机构82处于第二锁止解除状态。此时,第二杆821的第二杆后端部821a从后方基部32脱离。而且,第二杆后端部821a收容于臂部5的内部、且位于第二臂贯通孔52。

如上,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彼此在各自的左端侧以及右端侧连结而形成为一体。因此,在盖2从关闭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一打开状态时,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一体地摆动。在该情况下,臂部5进行摆动,因此未停留于箱主体11侧。即,臂部5未停留于箱主体11侧,因此能够将收纳部12的开口面积确保为较大。另外,臂部5未停留于箱主体11侧,因此收纳部12的外观美观性变得良好。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设置有传递杆83。如果操作者对第二开关87进行按压,则第二副杆822和第二杆821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此时,第二同步要素823绕顺时针方向旋转,支撑于第二同步要素823的传递杆83由第二同步要素823拉动而朝向右侧移动。如果传递杆83朝向右侧移动,则处于传递杆前端部84的传递杆抵接部84a与设置于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相对。此时,传递杆抵接部84a位于卡合凸部812c的移动轨迹上的前侧。

传递杆抵接部84a位于卡合凸部812c的移动轨迹上的前侧,由此阻止第一副杆812向后方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副杆812要从第一锁止状态向后方移动时,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与位于移动轨迹上的前侧的传递杆抵接部84a抵接。即,传递杆抵接部84a经由卡合凸部812c而阻止第一副杆812向后方移动。

如果阻止了第一副杆812向后方的移动,则由第一同步要素813还阻止了与第一副杆812同步的第一杆811的移动。因而,在第一打开状态下,在如后所述由限制部9的第二限制部9b维持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锁止解除状态时,无法将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状态解除。即,阻止了传递杆83从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状态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其结果,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能够防止成为摆动轴的第一副杆812的前端从前方基部31脱离、以及第一杆811的后端从臂部5脱离,还能够防止盖2从基部3脱离而从箱主体11脱落的情况。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在盖主体部4设置有限制部9。但是,如上所述,操作者对第二开关87进行按压而使得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伴随于此,传递杆83阻止第一锁止机构81从第一锁止状态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然而,在未设置限制部9的情况下,如果操作者将对第二开关87的按压解除,则因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而使得第二锁止解除状态向第二锁止状态变化。伴随于此,传递杆83恢复至原位置,因此通过传递杆83实现的从第一锁止状态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的阻止会被解除。因此,处于第一锁止状态的第一锁止机构81能够实现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在该情况下,第一锁止机构81以及第二锁止机构82能够同时处于锁止解除状态,因此盖2有可能从基部3脱离。因此,配置有第二限制部9b,该第二限制部9b在盖2以第一副杆812的前端以及第一支撑轴6为摆动轴进行摆动而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阻止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解除状态向第二锁止状态的状态变化。换言之,在盖2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二限制部9b维持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下面,对第二限制部9b的动作进行说明。

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的前端部91a以及后端部91b以跷跷板状倾转。限制板91由限制板预紧部92进行预紧以使得前端部91a朝向下方。在盖2的关闭状态下,限制板91的前端部91a与前方基部31抵接,抵抗限制板预紧部92的预紧力而被前方基部31向上方按压。此时,限制板91配置为使得后端部91b比前端部91a朝向下方,成为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位于杆凸起部822b的下方的状态。即,此时,成为后端部91b和杆凸起部822b在高度方向上偏置的状态,因此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和杆凸起部822b未卡合。

如果处于关闭状态的盖2状态变化为第一打开状态,则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副杆822向后方移动。另外,位于盖主体部4的右端前方的第二限制部9b的位置与盖主体部4一起变化而从前方基部31离开。如果第二限制部9b从前方基部31离开,则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因限制板预紧部92的预紧力而进行摆动,以使得前端部91a朝向下方、且使得后端部91b朝向上方。其结果,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位于向后方移动的第二副杆822的杆凸起部822b的移动轨迹上。因此,由此成为杆凸起部822b能够与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卡合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使盖2从关闭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一打开状态时,操作者对第二开关87进行按压。此后,如果操作者将第二开关87松开,则因操作者对第二开关87进行按压而抵抗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地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的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恢复至原位置。即,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如果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恢复至原位置,则第二开关87也伴随于此而恢复至原位置。

这里,如果盖2从关闭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一打开状态,则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变化至能够与杆凸起部822b卡合的位置。即,此时第二副杆822向前方的移动因后端部91b和杆凸起部822b的卡合而受到阻止。因此,基于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的第二副杆822向前方的移动以及第二杆821向后方的移动受到阻止。结果,在盖2的第一打开状态下,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锁止解除状态由第二限制部9b维持。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设置有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的第一阻尼器63。因此,能够使盖2的摆动缓慢地进行,因此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能够表现出高级感。

参照图2及图4对盖2从第一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首先,操作者抵抗第一臂弹簧61的预紧力而对臂部5和盖主体部4成为一体的盖2进行按压。于是,盖2摆动至从车厢内将收纳部12的开口遮蔽的程度。最后,盖2从第一打开状态变为关闭状态,下面说明的通过第二限制部9b实现的限制被解除,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解除状态向第二锁止状态变化。

如果盖2从第一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进行状态变化,则在盖主体部4的右前方设置的第二限制部9b接近前方基部31。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通过限制板预紧部92而以后端部91b朝向上方、且前端部91a朝向下方的状态倾斜配置。而且,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与杆凸起部822b卡合,限制板91的前端部91a从盖主体部4向前方凸出。即,此时,第二限制部9b维持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锁止解除状态,结果传递杆83阻止第一锁止机构81从第一锁止状态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

如果这种状态下的盖2向关闭状态摆动至规定的位置,则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的前端部91a与前方基部31抵接。然后,随着盖2向关闭状态的摆动,前端部91a逐渐被前方基部31向上方按压。另一方面,因限制板预紧部92的预紧力而抬升的后端部91b因前端部91a被向上方按压而抵抗限制板预紧部92的预紧力被向下方按压。即,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以前端部91a朝向上方、且后端部91b朝向下方的方式摆动。这样,后端部91b的位置逐渐变化为位于第二副杆822的杆凸起部822b的下方。

如果盖2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完毕,则后端部91b向杆凸起部822b的下方偏置。即,此时,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从杆凸起部822b脱离而从杆凸起部822b的移动轨迹脱离。而且,后端部91b的位置变化至杆凸起部822b的下方。因此,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从杆凸起部822b的移动轨迹脱离,因此允许第二副杆822的移动。如果第二副杆822能够移动,则第二副杆822因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而向前方移动。并且,此时第二杆821也向后方移动。这样,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因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而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而且,第二副杆822的前端比盖主体部4向前方凸出而与前方基部31卡合,第二杆821的前端比臂部5凸出而与后方基部32卡合。

即,在盖2的关闭状态下,第二限制部9b的限制板91的后端部91b从杆凸起部822b的移动轨迹脱离而允许第二副杆822的移动。换言之,维持第二锁止解除状态的第二限制部9b的作用被解除。因此,第二锁止机构82进行向第二锁止状态的状态变化。

另外,随着对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的移动的允许,还允许传递杆83的移动。在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因第二预紧部件824的预紧力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时,第二同步要素823绕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支撑于第二同步要素823的传递杆83也随着第二同步要素823绕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朝向左侧移动。如果传递杆83朝向左侧移动,则传递杆抵接部84a从设置于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的移动轨迹上脱离。取代该方式,传递杆卡合孔84b与卡合凸部812c相对。这样,卡合凸部812c能够相对于传递杆卡合孔84b而进出。即,此时允许第一副杆812的移动,第一副杆812以及第一杆811能够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因此第一锁止机构81能够从第一锁止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一锁止解除状态。

下面,参照图3及图5对盖2从关闭状态向第二打开状态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此外,图3中的各空心箭头表示第一开关86、第一副杆812、以及第一杆811各自的移动方向。

首先,使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状态状态变化为第一锁止解除状态。即,操作者对第一开关86进行按压而使其向右侧移动。于是,通过与第二开关87同样的动作,从而使得第一副杆812的前侧的前端从前方基部31脱离、且使得第一杆811的后侧的前端从臂部5脱离。这样,第一锁止机构81变为第一锁止解除状态。

如果第一锁止机构81处于第一锁止解除状态,则设置于右端侧的第二锁止机构82以及第二支撑轴7成为摆动轴,因第二臂弹簧71的预紧力而在打开盖主体部4的方向上摆动。这样,作为盖2的盖主体部4从关闭状态向第二打开状态进行状态变化。此外,在第二支撑轴7设置有与第一阻尼器63同样的第二阻尼器73,因此能够与第一打开状态下的盖2的摆动同样地,使第二打开状态下的盖2也缓慢地进行摆动。

即使在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在盖2的第一打开状态下说明的限制部9也配置为用于维持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解除状态。因此,即使在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也由第一限制部9a维持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解除状态。另一方面,如以下说明,通过传递杆83的作用而阻止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的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状态向第二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

如果操作者对第一开关86进行按压,则第一锁止机构81从第一锁止状态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进行状态变化,第一副杆812以及第一杆811抵抗第一预紧部件814的预紧力而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如果第一副杆812向接近第一杆811的方向即后方移动,则设置于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插入于传递杆前端部84的传递杆卡合孔84b。这样,在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解除状态下,卡合凸部812c处于插入至传递杆卡合孔84b的状态。

在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由第一限制部9a维持。因此,第一副杆812朝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阻止。因此,在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插入至传递杆卡合孔84b的状态得到维持。

通过卡合凸部812c和传递杆卡合孔84b的卡合而阻止传递杆83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如果传递杆83的移动受到阻止,则对传递杆83进行支撑的第二同步要素823的旋转运动也受到阻止。结果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的移动也受到阻止,因此无法进行第二开关87的按压。这样,第二打开状态下的传递杆83阻止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状态向第二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而维持第二锁止状态。其结果,在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能够防止在第二打开状态下成为摆动轴的第二副杆822的前端从前方基部31脱离,还能够防止盖2从基部3脱离而从箱主体11脱落的情况。

参照图3及图5对盖2从第二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状态变化进行说明。首先,操作者抵抗第二臂弹簧71的预紧力而对盖主体部4进行按压。盖主体部4摆动至从车厢内将收纳部12的开口遮蔽的程度。最后,盖2从第二打开状态变为关闭状态,下面说明的通过第一限制部9a实现的限制得到解除,第一锁止机构81从第一锁止解除状态向第一锁止状态进行状态变化。

在盖2从第二打开状态状态变化为关闭状态时,在盖主体部4的左前方设置的第一限制部9a进行与盖2从第一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变化时同样的动作。即,允许在盖2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由第一限制部9a阻止的第一锁止机构81从第一锁止解除状态向第一锁止状态的状态变化,第一锁止机构81从第一锁止解除状态向第一锁止状态变化。

另外,此时允许第一副杆812以及第一杆811的移动,伴随于此,还允许传递杆83的移动。即,第一副杆812以及第一杆811因第一预紧部件814的预紧力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随着第一副杆812向前方的移动,插入至传递杆卡合孔84b的卡合凸部812c从传递杆卡合孔84b脱离。因而,卡合凸部812c与传递杆卡合孔84b的卡合得以解除,传递杆83能够向右侧移动。因此,对传递杆83进行支撑的第二同步要素823能够进行旋转运动,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也能够移动。结果第二锁止机构82能够从第二锁止状态向第二锁止解除状态进行状态变化。

下面对该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将臂部5并列设置于盖主体部4的后端侧,在臂部5以及后方基部32的左右端部分别对第一支撑轴6以及第二支撑轴7进行配置。因此,由盖主体部4以及臂部5构成的盖2相对于基部3从右端侧摆动,盖主体部4相对于臂部5以及基部3从左端侧摆动。利用该臂部5能够实现择一地从盖2的左端侧或者右端侧进行的开闭动作。因此,根据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能够将当前的双开式的收纳箱中配置的2个臂部仅设为一个。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另外,通过将臂部5设为1个,能够缩小用于对臂部5进行配置的箱主体11侧的空间。因此,能够增大设置于箱主体11的收纳部12的箱容量,另外,能够增大收纳部12的开口面积。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仅在收纳部12的后端侧配置有臂部5。即,在收纳部12的前端侧不存在臂部5。因此,能够提高收纳部12的前端侧的外观美观性,因此还能够提高将盖打开的情况下的收纳部12的外观美观性。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在臂部5的左右两端侧配置有使盖2摆动的摆动轴。臂部5的左端侧的摆动轴是第一支撑轴6,插入于臂部5以及后方基部32。臂部5的右端侧的摆动轴是第二支撑轴7,插入于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这样,以在臂部5的左右两端侧分别偏置配置的方式设置摆动轴,从而未采用将在盖2的摆动时未成为摆动轴的一者的摆动轴移除的结构。因此,摆动轴的配置位置始终固定。因而,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有利于抑制因能够移除的摆动轴而引起的摆动轴的错位、破损、或者晃动等异响。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取代当前用作同步要素的齿轮齿条副机构而采用旋转机构。即,在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将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同步要素813以及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同步要素823均设为作为旋转机构的旋转体。由此,与使用齿轮齿条副机构的齿轮作为同步要素的当前的构造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因齿列(toothrow)的啮合而引起的晃动。因此,如果是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晃动等而产生异响。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传递杆83经由作为旋转体的第二同步要素823而被第二预紧部件824预紧。因而,作为防止误操作构件的传递杆83难以晃动,与传递杆83相同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副杆812以及第一杆811经由第一同步要素813而被第一预紧部件814预紧,并且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杆821经由第二同步要素823而被第二预紧部件824预紧,因此难以晃动。

在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作为防止左右两侧的锁止机构8同时处于锁止解除状态的防止误操作构件而采用与第二同步要素823连结的传递杆83。这样的防止误操作构件如当前的例如日本特开2013-220709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具有2个锁止机构、以及切换构件。

2个锁止机构分别具有由前锁止销、后锁止销、以及使前锁止销和后锁止销同步的连杆体构成的闩锁销构造。在这2个锁止机构中,在盖从一端侧摆动的情况下将一端侧的锁止机构的锁止解除,并且另一端侧的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而成为摆动轴。另一方面,在盖从另一端侧摆动的情况下将另一端侧的锁止机构的锁止解除,并且一端侧的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而成为摆动轴。

然而,在仅通过这样的2个锁止机构使盖摆动时,成为摆动轴的锁止机构有可能因操作者的误操作等而变为锁止解除状态。即,2个锁止机构有可能同时变为锁止解除状态,存在盖从箱主体脱落之类的问题。为了消除这种问题,在日本特开2013-220709号公报的双开式的收纳箱中公开了如下切换构件,即,盖能够择一地从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进行摆动,在一者的锁止机构成为摆动轴时,能够维持锁止机构的锁止状态。

切换构件由将这2个锁止机构以桥状连结的连结杆、以及与连结杆的中央部卡合的定心(centering)部件构成。连结杆以能够朝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的方式支撑于盖。该连结杆朝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从而在盖摆动时,成为盖的摆动轴的一者的锁止机构维持锁止状态。定心部件由具有螺旋弹簧的凸轮机构构成。在将盖关闭的状态下,定心部件利用螺旋弹簧的预紧力而使朝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移动的连结杆恢复至中立位置。这样,在盖关闭的状态下,能够再次将2个锁止机构的任一者的锁止状态解除。

这样,日本特开2013-220709号公报所公开的切换构件能够使盖择一地从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进行摆动,并且阻止成为摆动轴的一者的锁止机构从锁止状态向锁止解除状态进行状态变化。因此,根据日本特开2013-220709号公报所公开的切换构件,能够消除在盖摆动时盖从箱脱落之类的问题。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3-220709号公报所公开的切换构件中,采用了作为定心部件而使用螺旋弹簧的凸轮机构。因此,构造变得复杂、且组装繁琐。

因此,对于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而言,取代使用螺旋弹簧的凸轮机构而使用传递杆83。因此,构造变得简单、且组装性提高。更具体而言,实施方式中的传递杆83构成为将右端支撑于第二同步要素823、且使左端能够与设置于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卡合。利用第二同步要素823使传递杆83与第二锁止机构82的状态变化同步地移动。这样,在具有作为防止误操作构件的传递杆83的该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形成为未采用凸轮机构作为防止误操作构件的构造。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利用作为防止误操作构件的传递杆83能够有助于部件件数的削减,另外,构造简单而有利于提高组装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阻尼器63或者第二阻尼器73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但可以取代之而利用摆动减速要素100。下面,参照图8,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阻尼器63以及第二阻尼器73取代为摆动减速要素100的盖机构1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对摆动减速要素100进行说明。

摆动减速要素100使支撑轴10的旋转速度减速而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摆动减速要素100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撑轴6侧以及第二支撑轴7侧。第一支撑轴6侧的摆动减速要素100使第一支撑轴6的旋转速度减速而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另外,第二支撑轴7侧的摆动减速要素100使第二支撑轴7的旋转速度减速,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摆动减速要素100的结构在第一支撑轴6侧以及第二支撑轴7侧均相同。因此,如图8所示,对第一支撑轴6侧的摆动减速要素100进行说明。

摆动减速要素100具有:第1齿轮110,其配置于第一支撑轴6;第2齿轮120,其与第1齿轮110啮合;以及阻尼器170,其经由连结齿轮180而与第2齿轮120连接。该实施方式中的连结齿轮180构成为包括后述的第3齿轮130、第4齿轮140、第5齿轮150以及第6齿轮160。

第1齿轮110与第一支撑轴6同轴且配置为一体。第1齿轮110与盖2的摆动联动地旋转。该实施方式中的第1齿轮110为圆锥形状的齿轮,且是齿线为直线的直齿锥齿轮。第1齿轮110与后述的作为圆锥形状的齿轮的第2齿轮120啮合而构成锥齿轮。

第2齿轮120是与第1齿轮110相同的直齿锥齿轮。如上所述,第1齿轮110和第2齿轮120构成锥齿轮,第1齿轮110的旋转轴和第2齿轮120的旋转轴配置于相互交叉的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齿轮110的旋转轴和第2齿轮120的旋转轴配置于正交的方向。第2齿轮120由支撑于后方基部32的第1旋转轴123支撑为能够旋转。

第3齿轮130由第1旋转轴123支撑为能够旋转、且与第2齿轮120形成为一体。即,第3齿轮130与第2齿轮120同轴地实现了一体化。该实施方式中的第3齿轮130是直径比第2齿轮120的直径大的扇形的直齿圆柱齿轮。第3齿轮130的齿列部130a形成于圆弧上。第3齿轮130的齿列部130a与第4齿轮140啮合。

第4齿轮140由支撑于后方基部32的第2旋转轴145支撑为能够旋转。第4齿轮140为直齿圆柱齿轮,直径比第3齿轮130的直径小、且齿数少。第5齿轮150为直齿圆柱齿轮,由第2旋转轴145支撑为能够旋转、且与第4齿轮140形成为一体。即,第5齿轮150与第4齿轮同轴地实现了一体化。另外,第5齿轮150与第4齿轮140相比,直径更大且齿数更多。在该实施方式中,第4齿轮140和第5齿轮150构成2层齿轮系。第5齿轮150与第6齿轮160啮合。

第6齿轮160为直齿圆柱齿轮,由第3旋转轴167能够旋转地支撑在阻尼器170上。第6齿轮160的齿数比第5齿轮150的齿数少。另外,优选第6齿轮160具有与第4齿轮140相同的齿数、或者齿数比第4齿轮140的齿数少。

阻尼器170固定于后方基部32。阻尼器170具有:密闭容器(省略图示),其填充有油;旋转体(省略图示),其可旋转地设置于密闭容器内;以及旋转轴(省略图示),其将旋转体支撑为能够旋转且贯通至密闭容器外,利用油的粘性阻力对旋转体的旋转进行制动。在该实施方式中,阻尼器170的旋转轴与对第6齿轮160进行支撑的第3旋转轴167一致。即,阻尼器170经由第3旋转轴167而对第6齿轮160的旋转进行制动。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该实施方式的摆动减速要素100中,通过盖2的摆动而使得设置于第一支撑轴6的第1齿轮110旋转,与阻尼器170连接的第6齿轮160经由第2齿轮120、第3齿轮130、第4齿轮140以及第5齿轮150而旋转。第6齿轮160的旋转由阻尼器170进行制动,因此使得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中,与阻尼器直接连接的齿轮(为第一阻尼器齿轮63a、第二阻尼器齿轮73a,下面称为阻尼器齿轮)、以及设置于支撑轴10的齿轮(为轴齿列6a、衬圈齿列72a,下面称为支撑轴齿轮)分别为直齿圆柱齿轮。在这种情况下,阻尼器齿轮以及支撑轴齿轮的直径的尺寸均受到盖机构1的厚度的制约。这里,盖机构1的厚度是指将盖2关闭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即,表示图1中从纸面近前侧朝向里侧的方向。此外,支撑轴10配置为沿前后方向延伸。

例如,在减薄了盖机构的厚度的薄型的盖机构中,第一实施方式的盖机构1的直齿圆柱齿轮的阻尼器齿轮以及支撑轴齿轮的直径的尺寸并不特别受到制约。如果阻尼器齿轮以及支撑轴齿轮的直径的尺寸受到制约,则无法确保阻尼器齿轮和支撑轴齿轮的足够的齿数比(齿轮比),存在阻尼器齿轮的转速减小的问题。如果阻尼器齿轮的转速减小,则存在阻尼器无法发挥使盖2的摆动速度充分减速的减速扭矩的问题。

然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摆动减速要素100,使以支撑轴10为旋转轴的第1齿轮110、和与第1齿轮110啮合的第2齿轮120以朝向彼此的旋转轴相交叉的方向的方式啮合。即,以使得支撑轴10(第一支撑轴6、第二支撑轴7)和第1旋转轴123各自的延长线相交叉的方式使第1齿轮110和第2齿轮120啮合。这样,只要能够相对于第1齿轮110而配置第2齿轮120即可,可以不使第2齿轮120的径向朝向盖机构1的厚度方向。即,第2齿轮120的径向尺寸不会受到盖机构1的厚度的制约。因而,如图8所示,作为能够与第2齿轮120连接的连结齿轮180的直齿圆柱齿轮(第3齿轮130~第6齿轮160)也能够不受到盖机构1的厚度的制约地配置。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连结齿轮180构成为不受盖机构1的厚度的制约,因此能够将作为驱动源的第1齿轮110、和与阻尼器170直接连接的作为被驱动源的第6齿轮160的齿轮比设计得较大。即,能够使第6齿轮160的转速增加。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减速要素100中,能够使基于阻尼器170的减速扭矩充分上升,有利于有效地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减速要素100,能够实现薄型盖,因此能够实现外观美观性的提高、产品重量的降低等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减速要素100中,优选使第3齿轮130的齿列部130a的齿数以及第5齿轮150的齿数充分地多于第4齿轮140的齿数以及第6齿轮160的齿数。通过以该方式构成连结齿轮180,能够使与阻尼器170连接的第6齿轮160的转速充分增大,能够有效地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

另外,该实施方式中的第1齿轮110和第2齿轮120均利用直齿锥齿轮构成锥齿轮。即,优选第1齿轮110和第2齿轮120的旋转轴设置为相互正交(轴角为90°)。然而,第1齿轮110和第2齿轮120的轴角可以为90°±20°。另外,第1齿轮110以及第2齿轮120的齿轮可以为螺旋锥齿轮。并且,第1齿轮110和第2齿轮120可以是取代上述交叉轴的螺纹齿轮等的交错轴。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基部3组装于箱主体11而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是基部3为箱主体11的情况。另外,实施方式中的盖2支撑于前方基部31以及后方基部32,但可以是支撑于任一者的结构。即,盖2可以是盖主体部4经由臂部5而支撑于后方基部32的结构。

实施方式中的臂部5配置于收纳部12的后端侧,但也可以配置于前端侧。另外,可以在臂部5的左右两端侧设置第一臂弹簧61以及第二臂弹簧71,但也可以将它们省略,另外还可以是设置任一者的结构。另外,第一臂弹簧61以及第二臂弹簧71可以是朝向打开方向以及关闭方向这二者进行预紧的例如翻转(turnover)弹簧。另外,在臂部5的左右两端侧设置有第一阻尼器63以及第二阻尼器73,但可以将它们省略。

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支撑轴7为衬圈72。然而,能够将衬圈72省略。而且,在该情况下,第二支撑轴7成为能够与后方基部32卡合的第二杆后端部821a。即,能够将锁止机构8的一部分设为支撑轴10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中的锁止机构8具有通过前后的杆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而进行锁止解除的构造。即,锁止机构8只要是所谓的闩锁构造即可,其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将实施方式中的旋转体以及杆的旋转机构设为齿轮齿条副机构。

实施方式中的传递杆83的传递杆前端部84由传递杆抵接部84a和传递杆卡合孔84b构成。实施方式中的传递杆卡合孔84b为贯通孔,可以取而代之地设为能够允许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副杆812的前后移动的凹部。另外,可以取代实施方式中的传递杆前端部84以及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例如将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设为具有与传递杆抵接部84a相当的抵接部以及与传递杆卡合孔84b相当的卡合孔的凸部,将传递杆前端部84设为与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凸部812c相当的卡合凸部。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解除状态下,第一副杆812的卡合孔和传递杆83的卡合凸部卡合,阻止传递杆83的状态变化。其结果,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状态向第二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受到阻止。另外,在第二锁止机构82的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下,传递杆83的卡合凸部位于第一副杆812的抵接部的移动轨迹上,阻止第一副杆812的移动。其结果,第一锁止机构81从第一锁止状态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受到阻止。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防止误操作构造而设置有传递杆83以及卡合凸部812c,但也可以将它们省略。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限制部9,但也可以将限制部9省略。

即使是以上述方式对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进行了变更的结构,也能够解决本发明的问题并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盖机构能够以如下方式来表现。此外,本发明的“基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后方基部32,本发明的“副基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前方基部31。

<1>一种双开的盖机构1,其具有:基部3(32),其与具有收纳部12的箱主体11实现一体化;以及盖2,其能够相对于基部3(32)从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开闭,盖2具有支撑轴10、盖主体部4以及臂部5,支撑轴10具有:第一支撑轴6,其在一端侧将臂部5支撑为相对于基部3(32)能够摆动;以及第二支撑轴7,其在另一端侧将盖主体部4支撑为相对于臂部5能够摆动,盖2以关闭状态、第一打开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而进行状态变化,在关闭状态下,将收纳部12遮蔽,在第一打开状态下,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以第一支撑轴6为中心进行摆动而使得收纳部12露出,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盖主体部4以第二支撑轴7为中心进行摆动而使得收纳部12露出,盖主体部4具有锁止机构8,该锁止机构8包含:第一杆811,其在一端侧能够与臂部5卡合脱离;以及第二杆821,其在另一端侧能够与基部3(32)卡合脱离,第一杆811在关闭状态以及第一打开状态下与臂部5卡合、且在第二打开状态下从臂部5脱离,第二杆821在关闭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下与基部3(32)卡合、且在第一打开状态下从基部3(32)脱离。

<2>根据<1>所记载的盖机构1,具有:第一臂弹簧61,在第一打开状态下,该第一臂弹簧61配置于第一支撑轴6且向打开盖2的方向对臂部5进行预紧;以及第二臂弹簧71,在第二打开状态下,该第二臂弹簧71配置于第二支撑轴7且向打开盖2的方向对盖主体部4进行预紧。

<3>根据<1>或<2>所记载的盖机构1,第二支撑轴7具有衬圈72,该衬圈72固定于盖主体部4以及臂部5的一者且相对于另一者能够进行相对旋转,并且具有贯通孔72b,第二杆821通过贯通孔72b而与基部3(32)卡合。

<4>根据<1>或<2>所记载的盖机构1,第二杆821的一部分(821a)为第二支撑轴。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盖机构1,还具有隔着盖2而配置于基部3(32)的相反侧的副基部31,盖主体部4具有:第一副杆812,其在一端侧能够与副基部31卡合脱离;第一同步要素813,其使第一杆811和第一副杆812同步;第二副杆822,其在另一端侧能够与副基部31卡合脱离;以及第二同步要素823,其使第二杆821和第二副杆822同步,第一副杆812在关闭状态以及第一打开状态下与副基部31卡合、且在第二打开状态下从副基部31脱离,第二副杆822在关闭状态以及第二打开状态下与副基部31卡合、且在第一打开状态下从副基部31脱离。

<6>根据<5>所记载的盖机构1,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第一副杆812与第一支撑轴6一起成为臂部5以及盖主体部4的摆动轴,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第二副杆822与第二支撑轴7一起成为盖主体部4的摆动轴。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盖机构1,还具有使盖2的摆动速度减速的摆动减速要素100,摆动减速要素100具有:第1齿轮110,其配置于支撑轴10,与支撑轴10同轴且一体地旋转;第2齿轮120,其与第1齿轮110啮合;以及阻尼器170,其经由连结齿轮180而与第2齿轮120连接、且使第2齿轮120的旋转速度减速,第1齿轮110以及第2齿轮120配置于各自的旋转轴相交叉的方向。

另外,还能够对本发明的盖机构1追加下面的内容。

<8>一种盖机构,其是双开的盖机构1,具有:基部3,其与具有收纳部12的箱主体11实现一体化;以及盖2,其能够相对于基部3以一端侧为中心从另一端侧摆动、或者以另一端侧为中心从一端侧摆动,盖2具有相对于基部3将盖2锁止以及将锁止解除的锁止机构8,锁止机构8在一端侧具有第一锁止机构81、且在另一端侧具有第二锁止机构82,第一锁止机构81具有:第一杆811;第一副杆812;以及第一同步要素813,其使第一杆811以及第一副杆812向相互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的运动同步,第二锁止机构82具有:第二杆821;第二副杆822;以及第二同步要素823,其使第二杆821以及第二副杆822向相互接近或者分离的方向的运动同步,第一锁止机构81在第一锁止状态和第一锁止解除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化,在第一锁止状态下,第一杆811以及第一副杆812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而与基部3卡合,在第一锁止解除状态下,第一杆811以及第一副杆812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而将与基部3的卡合解除,第二锁止机构82在第二锁止状态和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之间进行状态变化,在第二锁止状态下,第二杆821以及第二副杆822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而与基部3卡合,在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下,第二杆821以及第二副杆822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移动而将与基部3的卡合解除,在处于第一锁止解除状态时,盖2以第二副杆822为中心而摆动,在处于第二锁止解除状态时,盖2以第一副杆812为中心而摆动,锁止机构8还具有传递杆83,该传递杆83与第二锁止机构82连结、且与第二锁止机构82的状态变化同步地相对于第一锁止机构81进行状态变化,在第一锁止解除状态下,第一锁止机构81阻止传递杆83的状态变化而阻止第二锁止机构82从第二锁止状态向第二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在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下,阻止传递杆83从第一锁止机构81的第一锁止状态向第一锁止解除状态的状态变化。

<9>根据<8>所记载的盖机构,第二同步要素823为旋转体,传递杆83与旋转体联动地进行往返运动。

<10>根据<8>或<9>所记载的盖机构,第一副杆812具有朝向传递杆83凸出的卡合凸部812c,传递杆83具有能够与卡合凸部812c卡合的传递杆卡合孔84b,在第一锁止解除状态下,卡合凸部812c与传递杆卡合孔84b卡合而阻止传递杆83的移动,在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下,传递杆83与卡合凸部812c抵接而阻止第一副杆812的移动。

<11>根据<8>至<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盖机构,具有:第二限制部9b,其在盖2以一端侧为中心而从另一端侧摆动时,维持第二锁止解除状态;以及第一限制部9a,其在盖2以另一端侧为中心而从一端侧摆动时,维持第一锁止解除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