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9024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将第1顶棚部件、第2顶棚部件、第3顶棚部件的多个顶棚部件构成为可开合的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收纳式顶棚具备第1顶棚部件、第2顶棚部件、第3顶棚部件等多个顶棚部件,能够在用这些各顶棚部件将车厢上部覆盖的顶棚全关闭位置和将上述的各顶棚部件之中的第1顶棚部件及第2顶棚部件收纳到座椅后方的收纳空间的收纳位置(顶棚全开位置)之间开合。

在上述的顶棚构造中,在第1顶棚部件和第2顶棚部件之间、以及第2顶棚部件和第3顶棚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于是,作为将这些各间隙密封的密封构造,考虑设置前部顶棚间挡雨条(weatherstrip)和后部顶棚间挡雨条,该前部顶棚间挡雨条配设在第1顶棚部件和第2顶棚部件之间,该后部顶棚间挡雨条配设在第2顶棚部件和第3顶棚部件之间,并且在第2顶棚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设置顶棚侧部挡雨条,进而设置将顶棚侧部挡雨条的水从车体侧底面排出的纵方向挡雨条。

但是,如上述那样设置多个挡雨条的情况下,如果像高速洗车那样从一部分流入的水流很猛,则逆流到另一部分而水无法顺畅地流动,万一水从挡雨条溢出,则会形成水痕。

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在具备前顶棚、中顶棚、后顶棚的汽车中,与中顶棚前端位置对应地设置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柱挡雨条,在该立柱挡雨条的内部形成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排水孔,穿过该立柱挡雨条的内部而进行排水,但是从成形性和整流性的观点来看,仍有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3744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能够使来自多个间隙的进水无干涉地顺畅流动。

本发明的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将第1顶棚部件、第2顶棚部件、第3顶棚部件的多个顶棚部件构成为可开合,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第1顶棚部件和上述第2顶棚部件之间的前部顶棚间挡雨条;上述第2顶棚部件和上述第3顶棚部件之间的后部顶棚间挡雨条;第2顶棚部件的顶棚侧部挡雨条;以及纵方向挡雨条,在上述纵方向挡雨条设置有形成多个纵流路的多个间隔壁,形成有第1流路和第2流路,该第1流路将上述前部顶棚间挡雨条的水经由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分配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的多个纵流路,该第2流路将上述后部顶棚间挡雨条的水分配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的1个或多个纵流路。

根据上述构造,来自第1流路的水被分配到纵方向挡雨条的多个纵流路,来自第2流路的水也被分配到纵方向挡雨条的1个或多个纵流路,所以能够使来自多个间隙的进水无干涉地顺畅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在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形成有第3流路,该第3流路将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和侧门之间的进水排出。

根据上述构造,顶棚侧部挡雨条和侧门之间的进水也能够经由上述第3流路顺畅地排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纵方向挡雨条被支承于车体侧立柱部,在上述纵方向挡雨条设置有纵肋,该纵肋在与后侧开合部件的密封部和与侧门的密封部之间抵接到后侧开合部件而形成流路。

根据上述构造,在两个密封部之间设置有抵接到后侧开合部件而形成流路的纵肋,所以能够增设流路,并且,仅设置纵肋就能够增设流路,所以还能够确保纵方向挡雨条的生产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侧开合部件和上述第3顶棚部件作为一体而由同一车顶罩构成。

根据上述构造,车顶罩兼用作后侧开合部件和第3顶棚部件,所以能够减少零件个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以楔状嵌合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的上端凹部,在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的嵌合接头处形成有唇边,该唇边设置于夹在其他部件和上述纵方向挡雨条外面之间的位置,从而被其他部件推压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外面。

根据上述构造,顶棚侧部挡雨条以楔状嵌合到纵方向挡雨条的上端凹部,所以特别是能够确保第1流路的液密性。

而且,在上述嵌合接头处形成有被其他部件推压到纵方向挡雨条外面的唇边,素以能够提高嵌合接头处的密封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来自多个间隙的进水无干涉地顺畅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密封构造的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外观侧面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扩大侧面图。

图3是表示收纳式顶棚的连杆支承构造的侧面图。

图4是表示多个顶棚部件的密封构造的侧面图。

图5是表示汽车的密封构造的侧面图。

图6是仅提取了密封构造而示出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立柱的安装构造的图3的主要部分扩大图。

图8是图2的s-s线向视截面图

图9是将一部分截面示出的车体侧挡雨条的正面图。

图10a是图2的a-a线向视截面图,图10b是图2的b-b线向视截面图,图10c是图2的c-c线向视截面图,图10d是图2的d-d线向视截面图。

图11a是图2的e-e线向视截面图,图11b是图2的o-o线向视截面图,图11c是图2的p-p线向视截面图,图11d是图2的q-q线向视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7…侧门;8…前顶棚(第1顶棚部件);9…后顶棚(第2顶棚部件);12…车顶罩(第3顶棚部件、后侧开合部件);24…立柱(车体侧立柱部);30…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1…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3…顶棚侧部挡雨条;33k…唇边;41…立柱侧挡雨条(纵方向挡雨条);41c…上端凹部;41d、41e…密封部(间隔壁);41f、41g…纵流路;41i、41j…流路;41k…纵肋(间隔壁);x…第1流路;y…第2流路;z…第3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来自多个间隙的进水无干涉地顺畅流动,一种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将第1顶棚部件、第2顶棚部件、第3顶棚部件的多个顶棚部件构成为可开合,具备:上述第1顶棚部件和上述第2顶棚部件之间的前部顶棚间挡雨条;上述第2顶棚部件和上述第3顶棚部件之间的后部顶棚间挡雨条;第2顶棚部件的顶棚侧部挡雨条;以及纵方向挡雨条,在上述纵方向挡雨条设置有形成多个纵流路的多个间隔壁,形成有第1流路和第2流路,该第1流路将上述前部顶棚间挡雨条的水经由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分配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的多个纵流路,该第2流路将上述后部顶棚间挡雨条的水分配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的1个或多个纵流路。

【实施例】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附图示出了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图1是具备该密封构造的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外观侧面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扩大侧面图。另外,本实施例的密封构造及车体构造是左右对称或左右大致对称,所以在图中仅示出了车辆右侧的构造。

在图1、图2中,设置左右一对前立柱1、1,并且设置将左右一对前立柱1、1上端相互间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前横杠2。并且,在由上述左右一对前立柱1、1和前横杠2围出的部位安装前窗玻璃3。

在上述的前立柱1及未图示的铰链柱的后部,以与乘客上下车用的车门开口部4连续的方式形成车厢5,通过具备车门玻璃6的侧门7来将上述的车门开口部4开合。

此外,上述的车厢5的上方被前顶棚8、后顶棚9、具有后窗玻璃10(参照图3)的玻璃单元11、具有玻璃单元11的开口的车顶罩12可开合地覆盖。

在上述的车顶罩12的侧部设置三角窗板配设部13,在该三角窗板配设部13的车宽方向外侧一体地安装三角窗板14。

此外,在设置于上述车厢5的驾驶位座椅及乘客座椅(未图示)的后方的车体内部,形成有收纳前顶棚8、后顶棚9及玻璃单元11的顶棚收纳部15。

在图1、图2中,16是边梁,17是后翼板。

图3是从车宽方向内侧观察收纳式顶棚的连杆支承构造的状态的侧面图。

上述的前顶棚8具备顶棚外板8a和顶棚内板8b,后顶棚9也具备顶棚外板9a和顶棚内板9b。同样,玻璃单元11具备前板11a和后板11b,车顶罩12具备外板12a和内板12b。

此外,上述的前顶棚8被由各连杆f1、f2、f3构成的前顶棚支承连杆机构f0可开合地支承,上述的后顶棚9被将各连杆r1、r2以侧面观察时大致t字状一体地连结的后顶棚支承连杆r0可开合地支承,玻璃单元11被由各连杆u1、u2和托架18构成的玻璃单元支承连杆机构u0可开合地支承,车顶罩12被由一对连杆d1、d2、固定于车体侧的固定托架19、固定于内板12b下部的可动托架20构成的车顶罩支承连杆机构d0可开合地支承。

进而,前顶棚支承连杆机构f0的连杆f2和玻璃单元支承连杆机构u0的连杆u1通过连结连杆c1而被连结。

此外,如图3所示,在车体侧壁使用多个安装部件21…安装基底托架22,在该基底托架22的前上部22a使用多个安装部件23、23安装作为车体侧立柱部的立柱24。该立柱24与顶棚(参照前顶棚8、后顶棚9、玻璃单元11、车顶罩12)分体地安装于车体侧。

在此,由上述的前顶棚8、后顶棚9、玻璃单元11、连杆r0及各连杆机构f0、u0形成收纳顶棚模块m0,上述的立柱24安装于作为收纳顶棚模块m0的车体安装部件的基底托架22。

图4是表示多个顶棚部件的密封构造的侧面图。

如图4所示,在作为第1顶棚部件的前顶棚8的后端和作为第2顶棚部件的后顶棚9的前端之间形成有间隙g1。此外,在作为第2顶棚部件的后顶棚9的后端和作为第3顶棚部件的车顶罩12之间形成有间隙g2。进而,在车顶罩12和玻璃单元11之间也形成有间隙g3。

上述的间隙g1被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0密封,间隙g2被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1密封,间隙g3被环状挡雨条32(参照图6)密封。

如图4所示,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0中,把持后顶棚9的板金结合部的基部30a和形成为中空的前后的顶棚间密封部30b、30c一体地形成,在顶棚间密封部30b、30c之间形成有凹槽30d。

同样,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1中,把持后顶棚9的板金结合部的基部31a和形成为中空的前后的顶棚间密封部31b、31c一体地形成,在顶棚间密封部31b、31c之间形成有凹槽31d。

环状挡雨条32中,把持玻璃单元11的板金结合部的基部32a和形成为中空的内外周的部件间密封部32b、32c一体地形成,在内外周的部件间密封部32b、32c之间形成有凹槽32d。

图5是表示汽车的密封构造的侧面图,图6是仅提取了密封构造而示出的平面图。

如图4~图6所示,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0与前顶棚8和后顶棚9之间的间隙g1对应地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同样,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1也与后顶棚9和车顶罩12之间的间隙g2对应地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环状挡雨条32与车顶罩12和玻璃单元1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g3对应地形成为环状。

如图5、图6所示,在作为第2顶棚部件的后顶棚9的顶棚侧部设置有顶棚侧部挡雨条33。在该实施例中,该顶棚侧部挡雨条33将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0及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1一体地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5、图6所示,在作为第1顶棚部件的前顶棚8的顶棚侧部设置有顶棚侧部挡雨条34。并且,前顶棚8侧的顶棚侧部挡雨条34和后顶棚9侧的顶棚侧部挡雨条33在顶棚全关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续。

图7是表示立柱24的安装构造的图3的主要部分扩大图,图8是图2的s-s线向视截面图。

如图2、图5~图8所示,在上述的立柱24设置有作为纵方向挡雨条的立柱侧挡雨条41,如图5所示,在作为立柱24下部的车体侧的车门开口部后边形成部件4a的腰线正下方安装有车体侧挡雨条42。

如图7所示,立柱侧挡雨条41具备上下方向中间部41a和上部41b,该上部41b从上方覆盖立柱24,顶棚侧的挡雨条即顶棚侧部挡雨条33的后部从上方嵌合到该上部41b。

图9是将一部分截面示出的车体侧挡雨条42的正面图。

如图8所示,在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从车体侧挡雨条42的车宽方向内侧卡合的卡合部41a和垂下片41b,如图8、图9所示,在车体侧挡雨条42上设置有:将上述的立柱侧挡雨条41的卡合部41a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下侧引导的倾斜状的引导部42a、位于该引导部42a的下部的作为被卡合部的凹部42b、从车宽方向外侧抵接到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上述垂下片41b的壁部42c。

由此,立柱侧挡雨条41的卡合部41a在被车体侧挡雨条42的引导部42a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下侧引导之后,卡合到车体侧挡雨条42的凹部42b并被定位,并且上述的壁部42c从车宽方向外侧抵接到立柱侧挡雨条41下端部的垂下片41b,所以能够确保密封性,能够同时确保顶棚与分体的立柱24的密封性和确保组装性。特别是,将收纳顶棚模块m0悬吊地组装到车体时是有效的。

另外,在图8中,7a是车门外板,7b是车门内板,25是车门腰线挡雨条,26是立柱外板,27是立柱内板,这些立柱外板26及立柱内板27是与上述的立柱24不同的部件。

此外,如图5、图9所示,上述的车体侧挡雨条42具备相互分离的多个安装孔42d、42d,利用这些安装孔42d、42d将该车体侧挡雨条42安装到车门开口部后边形成部件4a。

图10a是图2的a-a线向视截面图,图10b是图2的b-b线向视截面图,图10c是图2的c-c线向视截面图,图10d是图2的d-d线向视截面图。

此外,图11a是图2的e-e线向视截面图,图11b是图2的o-o线向视截面图,图11c是图2的p-p线向视截面图,图11d是图2的q-q线向视截面图。另外,在图10a~图10d、图11a~图11d中,图示了将车顶罩12的外板12a省略的状态。

在此,图10b是顶棚侧部挡雨条33前部的截面图,图10c是顶棚侧部挡雨条3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截面图,图10d是顶棚侧部挡雨条33后部的截面图。

在图10b中,与凹槽30d连通地形成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凹槽33a,并且在该凹槽33a的下方形成与前顶棚侧的顶棚侧部挡雨条34的凹槽(未图示)连通的下部凹槽33b。此外,在上部凹槽33a的正下方形成中空形状的上部水路33c,在下部凹槽33b的正下方形成中空形状的下部水路33d。

这些上下的各水路33c、33d中,上部水路33c与上部凹槽33a的后部连通,下部水路33d与下部凹槽33b的后部连通,在比两凹槽33a、33b更靠后方的图10c所示的截面位置接近,在上下的水路33c、33d之间形成有分隔部33e。

下部水路33d通过图10a所示的孔33f与后述的立柱侧挡雨条41的前侧的纵流路41g连通,图10a所示的凹槽33m承接结露等的顶棚面板下面侧的水,通过孔33g与下部水路33d及纵流路41g连通。

在图10d所示的顶棚侧部挡雨条33的后部位置没有分隔部33e,形成有供上部水路33c和下部水路33d汇流的中空形状的汇流水路33h。

如图10d所示,在汇流水路33h的下部形成有流下孔33i,并且如图10a、图10d所示,在汇流水路33h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与凹槽31d连通、且下端在后述的立柱侧挡雨条41的前侧的纵流路41g开放的纵水路33j。上述的流下孔33i比孔33f更细,向该孔33f的后方延伸,有效开口面积与流量对应地变化。

另外,汇流水路33h如图10a所示,其后部向下方切口,与后述的立柱侧挡雨条41的后侧的纵流路41i、41j连通,其开口面积比孔33f及流下孔33i大。

如图10b、图10c、图10d所示,在顶棚侧部挡雨条33和立柱侧挡雨条41对应的位置,顶棚侧部挡雨条33的下部以楔状嵌合到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上端凹部41c,在顶棚侧部挡雨条33的嵌合接头处形成有规定的前后宽度的唇边33k,该唇边33k设置于夹在作为其他部件的车门玻璃6和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外面之间的位置,从而被车门玻璃6推压到立柱侧挡雨条41外面。

由此,车门玻璃6从外侧抵接到该唇边33k,提高上述两者33、41的嵌合接头处的密封性。

图11a是顶棚侧部挡雨条33和立柱侧挡雨条41的嵌合接头处部的截面图。图11b是比图11a稍靠下部的截面图,图11c是比图11b稍靠下部的与立柱24上部位置相当的截面图,图11d是与立柱24下部位置相当的截面图。

如图11c、图11d所示,上述的立柱24是具备沿着该立柱2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后的挡雨条嵌合槽24a、24b的大致同一截面。在该实施例中,立柱24利用铝或铝合金的冲压成形品或辊成形轧品来形成。

如图7、图8、图11c、图11d所示,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41a嵌合到上述的挡雨条嵌合槽24a、24b。

另一方面,如图11a~图11c所示,在车顶罩12的内板12b,使用夹扣51安装着车顶罩12侧的密封部50。

如图11c、图11d所示,立柱侧挡雨条41被支承在作为车体侧立柱部的立柱24,在该立柱侧挡雨条41形成有进行与车顶罩12的密封的中空构造的密封部41d和进行与侧门7的车门玻璃6的密封的中空构造的密封部41e,在这些各密封部41d、41e的内部形成有纵流路41f、41g。在此,上述的密封部41d、41e也是形成多个纵流路41f、41g的多个间隔壁。

如图11a、图11b所示,上述的纵流路41f、41g在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上端部汇流,形成汇流部41h。

此外,如图11c、图11d所示,在上述的前后的密封部41d、41e之间形成有纵肋41k、41k,该纵肋41k、41k与车顶罩12的密封部50或三角窗板配设部13抵接而形成流路41i、41j。

在该实施例中例示了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2条纵肋41k,但是该纵肋41k也可以是1条或3条以上。

进而,如图10a、图11a所示,在顶棚侧部挡雨条33的后部车宽方向内侧一体地形成有将与车顶罩12侧的密封部50的前部车宽方向内侧之间密封的内部中空构造的密封部33l。

如图10a~图10d、图11a~图11d所示,上述的车顶罩12侧的密封部50从顶棚侧部挡雨条33一直压接到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上端部。

如图5所示,设置第1流路x、第2流路y、第3流路z,该第1流路x将上述的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0的水经由顶棚侧部挡雨条33分配到纵方向挡雨条即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流路41i、41j及纵流路41g,该第2流路y将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1的水分配到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纵流路41g,该第3流路z形成于顶棚侧部挡雨条33,将与前顶棚侧的顶棚侧部挡雨条34的连接部等处的该顶棚侧部挡雨条33和侧门7的车门玻璃6之间的进水及/或顶棚内面的结露等的水排出。

在此,上述的第1流路x包括图10a~图10d、图11a~图11d所示的各要素30d、33a、33f、33c、33h、33i、41h,上述的第2流路y包括图10a~图10d、图11a~图11d所示的各要素31d、33j、41h,上述的第3流路z包括图5所示的形成于前顶棚侧的顶棚侧部挡雨条34的流路(未图示)和图10a~图10d、图11a~图11d所示的各要素33b、33g、33d、33h、33i、33m、41h。

来自上述的第1流路x、第2流路y、第3流路z之中的特别是第1流路x的水被分配到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流路41i、41j及纵流路41g,来自第2流路y的水被分配到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纵流路41g,由此,使来自多个间隙g1、g2(参照图4)的进水无干涉地顺畅流动。特别是,第1、第2流路x、y独立地面向多个立柱侧流路入口而连通,不易发生逆流。

此外,第3流路z向前方延设,与未图示的前立柱侧的排水路连结,进一步将水分散而抑制逆流或漏水。

另外,在车体侧挡雨条42的下方设置有承接流下水的屋檐部件,设置与该屋檐部件的内底部连通的软管,将该软管在轮罩的下部车外侧或地板的下部车外侧开口,将流下水排出到车外。

此外,在图5中,52是后翼板侧挡雨条。此外,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e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像这样,上述实施例的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将第1顶棚部件(参照前顶棚8)、第2顶棚部件(参照后顶棚9)、第3顶棚部件(参照车顶罩12)的多个顶棚部件构成为可开合,具备:上述第1顶棚部件(前顶棚8)和第2顶棚部件(后顶棚9)之间的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0、上述第2顶棚部件(后顶棚9)和第3顶棚部件(车顶罩12)之间的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1、第2顶棚部件(后顶棚9)的顶棚侧部挡雨条33、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在该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设置有形成多个纵流路41i、41j、41g的多个间隔壁(参照密封部41d、41e、纵肋41k),形成有第1流路x和第2流路y,该第1流路x将上述前部顶棚间挡雨条30的水经由顶棚侧部挡雨条33分配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纵流路41i、41j、41g,该第2流路y将上述后部顶棚间挡雨条31的水分配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纵流路41g(参照图5、图11a~图11d)。

根据该构成,来自第1流路x的水被分配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纵流路41i、41j、41g,来自第2流路y的水被分配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的多个纵流路41g,所以能够使来自多个间隙g1、g2(参照图4)的进水无干涉地顺畅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33形成有将该顶棚侧部挡雨条33和侧门7(详细地说是该侧门7的车门玻璃6)之间的进水排出的第3流路z(参照图1、图5)。

根据该构成,顶棚侧部挡雨条33和侧门7之间的进水也经由上述第3流路z顺畅地排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被支承于车体侧立柱部(参照立柱24),在该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上设置有纵肋41k,该纵肋41k在与后侧开合部件(参照车顶罩12)的密封部41d和与侧门7(详细地说是该侧门7的车门玻璃6)的密封部41e之间抵接到后侧开合部件(车顶罩12)而形成流路41i、41j(参照图1、图11a~图11d)。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的后侧开合部件和上述的第3顶棚部件构成同一车顶罩12。

根据该构成,在两个密封部41d、41e之间设置有纵肋41k,该纵肋41k抵接到后侧开合部件(车顶罩12)而形成流路41i、41j,所以能够增设流路,此外,仅设置纵肋41k就能够增设流路41i、41j,所以还能够确保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的生产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顶棚侧部挡雨条33以楔状嵌合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上端凹部41c,在上述顶棚侧部挡雨条33的嵌合接头处形成有唇边33k,该唇边33k设置于被夹在其他部件(参照车门玻璃6)和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外面之间的位置,从而被其他部件(车门玻璃6)推压到上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外面(参照图10a~图10d)。

根据该构成,顶棚侧部挡雨条33以楔状嵌合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的上端凹部41c,所以特别是能够确保第1流路x的液密性。

而且,在上述嵌合接头处形成有被其他部件(车门玻璃6)推压到纵方向挡雨条(立柱侧挡雨条41)外面的唇边33k,所以能够提高嵌合接头处的密封性。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例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第1顶棚部件对应于实施例的前顶棚8,

以下同样,

第2顶棚部件对应于后顶棚9,

第3顶棚部件对应于车顶罩12,

纵方向挡雨条对应于立柱侧挡雨条41,

间隔壁对应于密封部41d、41e、纵肋41k,

车体侧立柱部对应于立柱24,

后侧开合部件对应于车顶罩12,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

例如,也可以使纵流路41f与第1流路x或第2流路y的至少一方连通。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在将第1顶棚部件、第2顶棚部件、第3顶棚部件等多个顶棚部件构成为可开合的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密封构造中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