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车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1212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前部车体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前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在作为车辆的汽车中,希望有效地吸收前方碰撞时、特别是与行人碰撞时的轻碰撞场合的冲击。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内容:在引擎罩前端部的由加强件围出的空间内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该冲击吸收部件以向上方凸起的方式形成为三角形状,由板材构成。利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构造,能够应对成人的大腿部从前方的碰撞和小孩的头部从上方的碰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8120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引擎罩的前端部内配设冲击吸收部件,根据车辆不同,有时难以有效地进行冲击吸收。即,在车辆中,有时在引擎罩的前方配设蒙皮上部件那样的其他部件,引擎罩的前端位置远比车辆的前端位置位于后方(冲击吸收部件比优选的位置靠后)。此外,在很高地设定了车高的车辆中,引擎罩的前端部处于很高的位置(冲击吸收部件比优选的位置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部车体构造,无论引擎罩的前端位置如何,都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前端部被输入的来自前方及上方的冲击。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即,一种前部车体构造,在构成车辆前端部的上面的上面构成部件的下方配设有冲击吸收部件,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具有前侧部分和平板状的后侧部分,所述前侧部分是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并且具有前壁部、顶壁部、后壁部,所述后侧部分从所述后壁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所述后侧部分构成为,其后端部保持于车体,并且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下沉。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对于来自前方的碰撞载荷,以冲击吸收部件之中的下方开口的前侧部分关合的方式变形,并且通过后侧部分的压弯来吸收冲击。此外,对于来自上方的载荷,以冲击吸收部件之中的下方开口的前侧部分张开的方式变形,并且后侧部分向下方变形,从而吸收冲击。无论引擎罩的前端部的前后方向位置和高度位置如何,冲击吸收部件都能够配设在适于冲击吸收的位置,能够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通用性高。

作为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前提的优选方案,所述上面构成部件是配设于引擎罩的前方的蒙皮上部件,所述蒙皮上部件配设为,从前方覆盖所述前壁部,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顶壁部。这种情况下,在引擎罩的前方配设有蒙皮上部件的车辆中,能够利用冲击吸收部件有效地吸收冲击。

优选为,在所述蒙皮上部件的后端部上重叠地配设所述引擎罩的前端部,所述引擎罩的前端位置被设定为,与所述前壁部同等或者比所述前壁部更靠后方。这种情况下,能够尽量防止或抑制特别是碰撞到行人时的载荷所引起的引擎罩变形。

优选为,所述蒙皮上部件的后端部固定于所述顶壁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保持于车体侧的冲击吸收部件,将蒙皮上部件保持到车体侧。

优选为,在所述蒙皮上部件的下方配设有蒙皮下部件和格栅部件,所述蒙皮下部件具有格栅开口部,所述格栅部件与所述蒙皮下部件一体化,且配设于所述格栅开口部,所述蒙皮上部件经由所述格栅部件支承所述蒙皮下部件。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冲击吸收部件,将蒙皮上部件和格栅部件及蒙皮下部件保持到车体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无论引擎罩的前端位置如何,都能够有效地吸收车辆前端部被输入的来自前方及上方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引擎罩、蒙皮上部件、冲击吸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冲击吸收部件的平面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冲击吸收部件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散热器罩和冲击吸收部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6表示引擎罩、冲击吸收部件、蒙皮上部件的配设关系,是与图3中的x6-x6线相当的截面图。

图7表示引擎罩、冲击吸收部件、蒙皮上部件的配设关系,是与图3中的x7-x7线相当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受到来自前方的外力时,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吸收的状况的图。

图9是表示受到来自上方的外力时,冲击吸收部件的冲击吸收的状况的图。

符号说明:

f1来自前方的外力;f2来自上方的外力;1引擎罩;10保险杠蒙皮;11蒙皮下部件;11a格栅开口部;12蒙皮上部件;13格栅部件;13a卡合孔;20冲击吸收部件;21前侧部分;21a顶壁部;21b前壁部;21c后壁部;22后侧部分;23固定件;24固定件;30散热器罩;31锁止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1是引擎罩,覆盖发动机舱的上方。在引擎罩1的前方配设有保险杠蒙皮(bumperfascia)10。该保险杠蒙皮10具有蒙皮下部件11和蒙皮上部件12。蒙皮下部件11是大型部件,在其车宽方向中央部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形成有格栅开口部11a。在该格栅开口部11a配设有格栅部件13。格栅部件13具有多个小孔(开口部)以流入行驶风,通过固定件等与蒙皮下部件11一体化。

蒙皮上部件12与蒙皮下部件11相比是小型部件,位于引擎罩1的前方。该蒙皮上部件12从上方覆盖所述格栅开口部11a(蒙皮上部件12构成格栅开口部11a的上缘部)。另外,图1中15是头灯单元。

在引擎罩1及蒙皮上部件12的下方配设有图2~图4所示的冲击吸收部件20。冲击吸收部件20在实施方式中由合成树脂形成,在车宽方向上较长地延伸。

冲击吸收部件20具有前侧部分21和后侧部分22。前侧部分21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截面コ字状。即,前侧部分21具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顶壁部21a、从顶壁部21a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壁部21b、从顶壁部21a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壁部21c。前壁部21b和后壁部21c大致平行。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前壁部21b的下端位置比后壁部21c的下端位置更高(与前壁部21a相比,后壁部21c更长地向下方延伸)。

所述后侧部分22为板状,从后壁部21c的下端向后方延伸。如图6所示,后侧部分22构成为,其后端部通过螺栓等固定件23固定到作为车体侧部件的散热器罩30的上端部。固定件23的固定部位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多处。此外,所述后侧部分22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下沉。

图5中示出了被散热器罩30保持的状态的冲击吸收部件20。在图5中,在散热器罩30中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上端部固定有锁止支架31。在该锁止支架31上保持着用于锁止引擎罩1的锁止机构(图示略)。

冲击吸收部件20以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将后侧部分22左右分断的方式具有切缺部20a(参照图2、图3)。该切缺部20a是供固定于引擎罩1的前端部下面的闩锁(图示略)插通的空间。

如图6所示,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以覆盖冲击吸收部件20的顶壁部21a的上方的方式通过固定件24固定到顶壁部21a。即,蒙皮上部件12经由冲击吸收部件20被保持(支承)于车体侧。此外,蒙皮上部件12的前端部向后方折返,插通到形成于格栅部件部件13的上端部的卡合孔13a内。由此,蒙皮下部件11经由格栅部件13、蒙皮上部件12、冲击吸收部件20保持(支承)于车体侧(散热器罩30)。

引擎罩1的前端部以从上方覆盖蒙皮上部件12的后端部的方式形成,引擎罩1的前端与蒙皮上部件12平滑地相连。

如图7所示,冲击吸收部件20之中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具体地说是后壁部21c的下端)载放于前述的锁止支架31。冲击吸收部件20只是从上方与锁止支架31抵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这样,冲击吸收部件20的后端部固定于散热器罩31,并且车宽方向中央部分被锁止支架31保持(支承),所以能够牢固地进行车体对冲击吸收部件20的保持、支承。

接下来说明冲击吸收部件20的冲击吸收。首先,图8示出了来自前方的外力f1经由蒙皮上部件12作用于冲击吸收部件20的情况,设想该外力f1是来自成年行人的大腿部的载荷。这种情况下,截面コ字状的前侧部分21,其コ字状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溃缩变形(前壁部21b的下端与后壁部21c的下端接近那样的变形),或者后侧部分22压弯,从而吸收冲击。引擎罩1的前端部不会因外力f1而实质上变形(几乎不变形)。另外,冲击吸收部件20相对于锁止支架31仅是载放,所以锁止支架31不会妨碍后侧部分22的弯折作用。

图9示出了从蒙皮上部件12的上方作用外力f2的情况,设想该外力f2是来自小孩的头部的载荷。这种情况下,截面コ字状的前侧部分21以张开的方式(前壁部21b的下端与后壁部21c的下端的间隔变大的方式)变形,或者后侧部分22向下方压弯变形,从而吸收冲击。通过外力f2,引擎罩1的前端部几乎不变形。前壁部21b和后壁21c以张开的方式变形,由此,后壁部21c相对于锁止支架31向后方相对移动,锁止支架31的支承被解除。

无论引擎罩1的前端位置和高度位置的差异如何,冲击吸收部件20都能够设定在对冲击吸收来说最佳的位置,能够对于各种车辆应用。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蒙皮下部件11和蒙皮上部件12例如可以像跑车中经常见到的那样一体成形。也可以不具有蒙皮上部件12,引擎罩1的前端实质上构成车体上面的前端。冲击吸收部件20的后侧部分22也可以不向前下方倾斜,而是设定为大致水平或向前上方倾斜,但是设定为向前下方倾斜有利于对于来自上方的外力f2顺利地向下方弯折变形。也可以采用不通过锁止支架31支承冲击吸收部件20的构造。当然,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上述记载,也默认包含提供实质上优选或者表现出优点的构造。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作为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构造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