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油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5678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汽车油箱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箱盖,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油箱盖。



背景技术:

汽车油箱盖是指汽车上用于密封油箱的盖子,形状一般为圆形,由金属板材拉伸而成,密封性较好。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油箱盖如图1所示,其包括用于堵塞油箱的注油孔的油箱塞1,油箱塞1呈盲管状结构,油箱塞1具有一个与注油孔相适配的密封底板12、与注油孔内侧壁贴合的密封管11,油箱塞1远离密封底板12的一端连接有可与油箱外侧壁相贴合的固定环板2,当需要密封油箱的注油孔时,将密封底板12首先塞入注油孔,然后油箱塞1的外圆周侧壁与注油孔的内侧壁贴合,同时固定环板2与油箱的外侧壁贴合,完成注油孔的密封。

但是,在汽车启动后,油箱在工作的过程中其温度会适当的提升,尤其是与排气管相离较近的油箱,油箱内的大气压强会逐渐大于外界的大气压强,油箱内的大气压强对密封底板12具有推动力的作用,密封底板12的中部会产生凹陷,密封底板12的圆周边缘变小,油箱塞1的外圆周侧壁受到密封底板12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径向尺寸变小,从而容易使汽车油箱盖在注油孔内滑脱。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防止从注油孔内滑脱的汽车油箱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油箱盖,包括呈盲管状的油箱塞,所述油箱塞包括密封底板,所述油箱塞远离密封底板一端的边缘连接有固定环板,所述油箱塞的外圆周侧壁分别同轴胀形形成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二密封圈与密封底板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直径大于第一密封圈的直径,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圆周侧壁与第二密封圈的外圆周侧壁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密封底板受到油箱内大气压强的推动力的作用时,油箱塞通过第二密封圈与油箱的注油孔内侧壁相抵,密封底板的边缘径向尺寸变小时,由于第二密封圈由油箱塞胀形形成,类似于加强筋的结构,有效提高第二密封圈的强度,且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相抵,能够有效防止第二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的变形,从而保证第二密封圈的径向尺寸,使第二密封圈与注油孔内侧壁充分相抵,有效防止汽车油箱盖从注油孔内滑脱。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圆周侧壁与密封底板相切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油箱塞与密封底板的连接处圆弧弯折,避免密封底板与油箱塞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相连接处向密封底板方向延伸并与密封底板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减小密封底板的变形,以减小油箱塞外侧壁的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为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为1.6-2.2mm,当第一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大于2.2mm时,由于直径较大,强度较低,从而易于第一密封圈的变形,对第二密封圈起到支撑作用很小,当第一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小于1.6mm时,第一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较小,极大增大弯曲第一密封圈的成本,在能够保证第一密封圈强度的基础上,将弯曲第一密封圈的成本降到最低。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为2.8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为2.4-3.0mm,当第二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大于3.0mm时,由于直径较大,强度较低,从而易于第二密封圈的变形,容易脱离注油孔的内侧壁,当第二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小于2.4mm时,第二密封圈沿油箱塞轴向截面的直径较小,极大增大弯曲第二密封圈的成本,在能够保证第二密封圈强度的基础上,将弯曲第二密封圈的成本降到最低。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板的外边缘向密封底板的一侧弯曲形成有防尘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油箱塞插入注油孔内时,防尘圈与油箱的外侧壁相抵,从而有效减少灰尘进入固定环板与油箱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内。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圈的外侧壁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上均贯穿设置有销轴孔,两个所述销轴孔同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现有技术中的销钉将两个销轴孔贯穿并转动设置在油箱上,从而防止油箱盖的丢失。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连接板位于销轴孔处的外侧壁设置有圆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板在转动的过程中,圆弧面在油箱的外侧壁上转动,从而便于油箱盖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圆弧面上均设置有与密封底板相互垂直的抵接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抵接面与油箱外边面相抵时,密封底板垂直与油箱的外侧壁,并保持密封底板的位置,以便于向注油孔内注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能够有效防止汽车油箱盖从注油孔内滑脱;

2、能够避免第一密封圈与密封底板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3、能够有效减少灰尘进入油箱外侧壁与密封底板之间的间隙内。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的结构关系;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主要用于体现连接环与密封底板之间的结构关系。

图中:1、油箱塞;11、密封管;12、密封底板;2、固定环板;21、防尘圈;211、连接板;212、销轴孔;213、圆弧面;2131、抵接面;3、第一密封圈;4、第二密封圈;5、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汽车油箱盖,参照图2,其包括呈盲管状的油箱塞1,油箱塞1包括密封底板12和密封管11,密封底板12位于密封管11的一端,密封管11远离密封底板12一端边缘连接有固定环板2,密封管11的外圆周侧壁分别同轴胀形形成有第一密封圈3、第二密封圈4,第一密封圈3位于第二密封圈4与密封底板12之间,且第二密封圈4的直径大于第一密封圈3的直径,第一密封圈3的外圆周侧壁与第二密封圈4的外圆周侧壁相抵。

参照图4,第一密封圈3的外圆周侧壁与密封底板12相切设置,以使密封管11与密封底板12连接处圆弧过渡,第一密封圈3与第二密封圈4相连接处为连接环5,连接环5向密封底板12方向延伸并与密封底板12相抵,从而减小密封底板12在受力时产生的变形。

参照图3,第一密封圈3沿密封管11轴向截面的直径为1.6-2.2mm,优选2mm,第二密封圈4沿密封管11轴向截面的直径为2.4-3.0mm,优选2.8mm。

参照图2,固定环板2的外边缘向密封底板12的一侧弯曲形成有防尘圈21,当固定环板2与油箱(图中未示出)外侧壁贴合时,防尘圈21与油箱外侧壁相抵,从而油箱防止灰尘沉积在固定环板2与油箱外侧壁之间。

参照图2和图3,防尘圈21的外侧壁设置有两个连接板211,两个连接板211相互平行,两个连接板211上均贯穿设置有销轴孔212,两个销轴孔212同轴设置,每个连接板211位于销轴孔212处的外侧壁设置有圆弧面213,以便于连接板211的旋转,当连接板211转动的过程中,圆弧面213与油箱外侧壁贴合,并相互转动,圆弧面213上均设置有抵接面2131,抵接面2131与密封底板12相互垂直,当连接板211转动后,固定环板2与油箱外侧壁相互垂直时,抵接面2131与油箱外侧壁相抵,从而使油箱塞1固定住,以便于向油箱的注油孔(图中未示出)内注油。

工作原理如下:当油箱塞1撒入注油孔内时,油箱塞1仅通过第二密封圈4与注油孔内侧壁相抵,从而将注油孔密封,当油箱内的大气压强具有将密封底板12向外推动的趋势时,第一密封圈3与第二密封圈4外圆周侧壁相抵,增大第二密封圈4的强度,从而有效防止第二密封圈4的变形,使第二密封圈4紧紧卡箍在注油孔的内侧壁上,实现防止汽车油箱盖从注油孔内防脱的现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