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82577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如何有效地为能量不足的汽车提供快速有效地能量补给成为车主和各大厂商非常关注的问题。以电动汽车为例,当前主流的电能补给方案包括充电方案和电池更换方案。其中电池更换方案是直接用满电电池更换电动汽车的亏电电池。相对于充电方案,电池更换方案由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完成更换且对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是电能补给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电池更换方案一般是在充换电站内完成。具体而言,充换电站内配置有充电架和换电平台以及在充电架和换电平台之间的运载满电/亏电电池的换电小车,即通过换电小车完成对停于换电平台上的电动汽车进行电池更换。换电小车可以通过定位机构对动力电池进行定位,并使动力电池上的安装结构(如螺栓)与焊接于汽车车身上的对接结构(如与螺栓对应的螺母)对应连接的方式,完成为电动汽车安装满电电池的动作。

然而上述电池更换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动力电池尺寸较大,使得与动力电池上的安装结构对应的对接结构横跨汽车车身的多个位置,累计误差较大。又由于对接结构是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汽车的车身,无法减小或消除上述累计误差,再加上换电小车自身的定位精度也存在误差,这就决定了换电小车在进行动力电池的安装时,往往需要几次、甚至多次定位后才能完成动力电池的安装。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之一是提升换电小车的定位精度,但换电小车作为充换电站内的换电系统中的一部分,其内部结构复杂,且涉及到的相关系统较多,所以改进难度大、改进成本相对较高。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换电小车不能快速有效地为电动汽车更换动力电池,降低了换电服务的服务质量。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储能单元的安装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由于换电过程中存在累计误差而导致的换电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该可调节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对接件、第二对接件,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的其中一个能够与待安装部配合连接,另一个能够与所述储能单元配合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对接件、第二对接件中的一个能够相对于另一个在设定范围内移动,以调节所述储能单元与所述待安装部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件包括设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第二对接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开口限定了所述第二对接件在所述设定范围的移动。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件具有底板以及至少一对翻边,所述一对翻边分别形成于所述底板面对面的两侧,并且所述一对翻边在自由端相向延伸,与所述底板围成所述容纳腔。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一对翻边在自由端分别设有凹进部,其中一个所述翻边的所述凹进部与另一个所述翻边的所述凹进部围成所述开口。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中的其中一个还包括用于配合连接的对接结构;所述对接结构设有可供螺栓穿过的对接孔,所述对接孔在供所述螺栓穿入的一端设有导向孔,沿所述螺栓的穿入方向,所述导向孔的孔径成缩小趋势。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接结构用于与所述储能单元连接。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对接件与所述第二对接件中的其中一个还包括用于配合连接的对接底板。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对接底板用于与所述待安装部连接。

在上述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待安装部为汽车的车身或充换电站的充电架,所述储能单元为动力电池。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储能单元的可调节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对接件和第二对接件。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的其中一个能够与待安装部配合连接,另一个能够与储能单元配合连接;并且第一对接件、第二对接件中的一个能够相对于另一个在设定范围内移动,以调节储能单元与待安装部之间的相对位置。通过第一对接件与第二对接件中的一个相对于另一个在设定范围内移动的设置方式,使可调节安装组件能够吸收储能单元与待安装部安装时的累计误差,从而储能单元能够快速有效地安装于待安装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俯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安装过程示意图一;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安装过程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另一种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对接件;11、第一对接底板;12、翻边;14、安装孔;15、第一翻边部分;16、第二翻边部分;17、插入件;2、第二对接件;21、第二对接底板;22、对接结构;23、导向孔;3、安装结构;4、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附图中的第一对接底板的安装孔数量为两个,但是这种数量关系非一成不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此提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通过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中换电小车在为新能源汽车更换动力电池时,由于换电过程中存在累计误差而导致的换电效率低等缺陷。具体而言,通过可调节安装组件以无需拆卸的方式固定在电动汽车车身或者充电架上,并且可调节安装组件上具有可以与动力电池的安装螺栓匹配连接的对接孔的方式,完成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的车身或者充电架上的安装固定。

首先参照图1和图3A,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安装过程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该可调节安装组件主要包括第一对接件1与第二对接件2。其中,第一对接件1可以固定连接于待安装部,第二对接件2可以在第一对接件1的设定范围内移动并且与动力电池配合连接。也就是说,第二对接件2可以在第一对接件1的设定范围内移动以调整动力电池与待安装部之间的相对位置,吸收换电过程中的累计误差,从而使动力电池更加快速的连接到待安装部。需要说明的是,待安装部可以是电动汽车的车身4(参见图3A)。设定范围可以是在动力电池安装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允许第二对接件2移动的范围。也就是说,可调节安装组件的第一对接件1可以固定连接于车身4上,在第一对接件1固定好后,第二对接件2可以相对于第一对接件1在设定的范围内移动,并且此移动能够通过吸收累计误差的方式,使动力电池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固定于车身4上的安装位置。本领域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将该可调节安装组件设置于与电动汽车的车身4等同的待安装部,如在充换电站内的充电架也采用通过悬挂式固定电池的情形下,充电架上固定单个动力电池的仓结构的顶部也可以视作待安装部。

进一步参照图1,第二对接件2主要包括第二对接底板21 以及设置于第二对接底板21的可供螺栓穿过的的对接结构22,动力电池上设置有与该对接结构22对应匹配的安装结构3(参见图3A),在安装结构3伸入对接结构22的情形下,安装结构3可以通过与对接结构22 配合连接的方式使动力电池固定于安装位置。优选地,对接结构22可以为带有螺纹孔的螺母。对应的安装结构3可以为与螺纹孔匹配螺接的螺栓。当然,对接结构22与安装结构3的形式并不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环境对其形式作出调整,只要该形式可以满足对接结构22与安装结构3匹配连接后可以使动力电池固定于安装位置的条件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对接结构22与第二对接底板21可以但不限于一体成型结构。

如图3A所示,为了提高安装结构3和对接结构22的配合连接成功率,还可以在对接结构22靠近第二对接底板21的一端设置导向孔23,并且该导向孔23的孔径沿螺栓的穿入方向成缩小趋势,如按图 3A中方位所示的从下至上渐缩的环形导向孔等。这样一来,在安装结构 3与对接结构22进行配合连接的过程中,只要安装结构3的顶端接触到环形导向孔,便可以顺利完成安装结构3与对接结构22的配合连接。显然,导向孔23的设置形式并非唯一,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基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调整,只要该形式能够满足沿对接结构 22的孔远离第二对接底板21的方向为渐缩孔的条件即可。如导向孔23 还可以是截面为梯形的导向孔或只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渐缩的楔形导向面等。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A,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对接件1主要包括第一对接底板11以及设有开口的容纳腔。其中第一对接底板11上开设有安装孔14,第一对接件1可以通过该安装孔14固定连接于电动汽车的车身4。在第一对接件1通过安装孔14固定连接于电动汽车的车身4后,第二对接件2可以在容纳腔的设定范围内移动。如前所述,通过该移动可以使动力电池的安装结构3与第二对接件2的对接结构22配合连接。优选地,安装孔14可以为设置于第一对接底板11左右两侧的两个螺纹孔(按图2 方位),第一对接底板11可以通过螺栓或螺钉等连接方式固定于电动汽车的车身4。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动力电池的安装结构 3若想伸入第二对接件2的对接结构22中,第一对接底板11对应对接结构22的孔的位置需要开设有通孔。优选地,该通孔的直径大于环形导向孔23最下端的直径。

如图2和图3A所示,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容纳腔可以由如下特征围设形成:

第一对接底板11面对面的两侧延伸出一对翻边12,且一对翻边12在自由端相向延伸。第一对接底板11与相向延伸的一对翻边12 围设形成该容纳腔,且一对翻边12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凹进部,两个凹进部围成上述开口。其中,第二对接件2的第二对接底板21容纳于该容纳腔,并且第二对接底板21可以在容纳腔内移动。其中,第二对接件2的对接结构22伸出开口,并且对接结构22可以在开口内移动。

按照图2所示方位,第一对接底板11可以为大致成长方形的底板,该长方形底板上下两侧分别按大致竖直向下和大致竖直向上的方向延伸出一对相向的翻边12,第一对接底板11、一对翻边12围设形成上述容纳腔,并且两个相向的翻边12的自由端(按图2方位,自由端分别为上翻边的下端和下翻边的上端)分别开设有大致成矩形的凹口,两个凹口围设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开口。其中,第二对接底板21容纳于容纳腔中,对接结构22伸出矩形开口,并且矩形开口可以限制对接结构 22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移动。此外,翻边12在垂直于第一对接底板 11的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大于第二对接底板21的厚度(参照图3A)。在这种情形下,第二对接件2沿轴向也可以在容纳腔内产生一定的位移量。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虽然上述第一对接底板11 大致为长方形,但这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对此做出调整,如正方形或圆形的第一对接底板11等。同样地,一对翻边12的设置位置及设置方式也并不唯一,仍按照图2方位所示,一对翻边12也可以分别设置于第一对接底板11的左右两侧,或者分别设置于上下、以及左右两侧。也就是说,第一对接底板11的形状、翻边12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形状、设置数量都可以适当调整,只要其满足能够围设成大致呈环形的开口,并且该开口能防止第二对接件2脱出容纳腔的条件即可。

下面结合图3A和图3B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工作原理。其中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安装过程示意图二。如图3A和图3B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进行动力电池安装时,其安装过程可以是:

首先,安装组件的第一对接件1通过第一对接底板11的两个安装孔14固定连接在电动汽车的车身4上。其次,换电小车移动并定位至动力电池的安装位置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投影位置(沿竖直方向),并将动力电池举升至安装位置附近。然后,换电小车继续举升动力电池,在动力电池被继续举升的过程中,动力电池上的安装结构3接触到安装组件的螺纹孔的导向孔23。随着动力电池被进一步举升,第二对接件2 在安装结构3施加的大致向上的力的作用下在第一对接件1的容纳腔内水平移动,直至安装结构3与螺纹孔大致达到同轴状态后停止移动。最后,通过锁紧工具的加锁动作,使同轴状态的安装结构3与螺纹孔完成配合连接,即将动力电池固定连接于车身4的安装位置。

当然,图1至图3B所述的可调节安装组件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

1)第一对接件1与第二对接件2的容纳关系互换。即容纳腔设于第二对接件2,并且第一对接件1设置有用于插入容纳腔中的插入件17,第二对接件2能够在插入件17的设定范围内移动。

2)第一对接件1与第二对接件2的连接关系互换。即第一对接件1上设置有与动力电池的安装结构3连接的对接结构22,第二对接件2的第二对接底板21固定连接于电动汽车车身4。

参照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即第一对接件1与第二对接件2的容纳关系互换的实施方式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二对接底板21的左右两侧沿分别延伸出一对相向的翻边,即图示的第一翻边部分15和第二翻边部分16。第二对接底板21、第一翻边部分15和第二翻边部分16围设形成容纳腔,并且两个相向的翻边的自由端(按图4方位,自由端分别为左侧第二翻边部分16的右端和右侧第二翻边部分16的左端)分别开设有大致成矩形的凹口,两个凹口围设形成一个完整的矩形开口。此外,第一对接底板11上还设置有插入件17,该插入件17插入容纳腔中,以限定第二对接件2的移动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形下,第二对接底板21的形状、插入件17的设置形式、第一翻边部分 15以及第二翻边部分16的设置位置以及设置形状、设置数量都可以适当调整,只要其总的原则满足能够围设成大致呈环形的开口,并且该开口能允许第二对接件2在插入件17的设定范围内移动的条件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可调节安装组件主要包括第一对接件1和第二对接件2,并且可调节安装组件还形成有容纳腔,该容纳腔允许第二对接件2在第一对接件1的设定范围内移动,并且该移动可以使动力电池在允许误差范围内快速安装至车身4的安装位置。通过可调节安装组件,尤其是将第二对接件2设置为可相对于第一对接件1移动的设置方式,使得充换电站在提供换电服务时,可调节安装组件可以在允许误差范围内迅速吸收误差,从而使换电小车快速有效地为电动汽车更换动力电池,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这样的设置方式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还能够节省换电小车的改造成本,甚至在同等安装精度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换电小车的定位精度,即可以间接地降低换电小车的成本。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是以可调节安装组件的实施方式是以待安装部为车身4的方式进行阐述的,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例,第一对接件1的安装位置并非只限于车身4,其还可以安装于动力电池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对接件1可以通过第一对接底板11上的安装孔14固定于动力电池上(如通过螺栓或螺钉等连接方式固定),在固定好后,第二对接件2可以相对于第一对接件1在设定的范围内移动以吸收累计误差。相应地,车身4上设置有与第二对接件2的具有孔的对接结构22对应匹配的安装结构3,并且在安装结构3伸入对接结构22的情形下,安装结构3可以通过与对接结构22配合连接的方式使动力电池固定于车身4上的安装位置。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