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2066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固定支座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质量轻、空间布局合理、固定牢固的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



背景技术:

汽车配件(auto parts)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个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一种产品。随着汽车配件加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国际汽车配件加工零部件行业近年来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①汽车配件加工系统配套、模块化供应趋势方兴未艾;②汽车配件加工采购全球化;③汽车配件加工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汽车配件的种类繁多,现如今汽车的品牌越来越多,汽车的类型也越来越多。

汽车可以分为乘用车与商用车两种,其中乘用车指的是车辆座位少于九坐(含驾驶员位),以载客为主要目的车辆。具体来说,乘用车又分为基本乘用车即轿车,MPV车型,SUV车型以及其他车型比如皮卡等。商用车指:车辆座位大于九座(含驾驶员位)或者以载货为主要目的车辆。具体又分为:客车、载货车、半挂车、客车非完整车、载货非完整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汽车配件的这个市场变得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汽车配件制造厂也在飞速的发展。

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要求质量轻,减少油耗,受车体空间的限制,要尽可能实现紧密贴合的要求,固定牢固,实现基本作用。需要一种质量轻、空间布局合理、固定牢固的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质量轻、空间布局合理、固定牢固的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

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部为弧形,弧形一侧为折线形坡,另一侧为斜坡,底部分别连接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有缺口,分别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共面,并分别与支撑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固定板贴近支撑板的折线形坡;

所述支撑板上部贴合弧形处设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周边为配合支撑板的卡槽,内侧为均匀分布的支撑,所述支撑固定着固定环的外侧,所述固定环的内侧设有纵向槽,所述支撑环下方,支撑板上设有通孔。

所述支撑板上的缺口位于支撑环下方,偏置于第二固定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活动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圆形通孔。

所述支撑环设有八片扇形卡槽。

所述固定环的纵向槽设有八条。

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靠近第二固定板一侧高于靠近第一固定板一侧。

本实用新型支撑板上部为弧形,弧形一侧为折线形坡,另一侧为斜坡,底部分别连接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设有缺口,分别设有固定孔,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共面,并分别与支撑板相互垂直,第一固定板贴近支撑板的折线形坡;支撑板上部贴合弧形处设有支撑环,支撑环周边为配合支撑板的卡槽,内侧为均匀分布的支撑,支撑固定着固定环的外侧,固定环的内侧设有纵向槽,支撑环下方,支撑板上设有通孔。支撑板上折线形坡和斜坡使空间布局合理,缺口减轻部件重量,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实现有效牢固固定,支撑环卡在支撑板内,配合固定环进行有效支撑,通孔减轻部件重量。本实用新型质量轻、空间布局合理、固定牢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环和固定环的剖面图;

图中:1、支撑板,2、第一固定板,3、第二固定板,4、支撑环,5、固定环,6、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汽车手刹系统连接车身的金属支座,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上部为弧形,弧形一侧为折线形坡,另一侧为斜坡,底部分别连接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之间设有缺口,分别设有固定孔,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共面,并分别与支撑板1相互垂直,第一固定板2贴近支撑板1的折线形坡;支撑板1上部贴合弧形处设有支撑环4,支撑环4周边为配合支撑板1的卡槽,内侧为均匀分布的支撑,支撑固定着固定环5的外侧,固定环5的内侧设有纵向槽,支撑环4下方,支撑板1上设有通孔6。

支撑板1上的缺口位于支撑环4下方,偏置于第二固定板3的一侧。第一固定板2上设置活动固定孔,第二固定板3上设置圆形通孔。支撑环4设有八片扇形卡槽。固定环5的纵向槽设有八条。通孔6的数量为两个,靠近第二固定板3一侧高于靠近第一固定板2一侧。

支撑板1上折线形坡和斜坡使空间布局合理,缺口减轻部件重量,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实现有效牢固固定,支撑环4卡在支撑板1内,配合固定环5进行有效支撑,通孔6减轻部件重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