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车可调节拉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6603发布日期:2018-07-20 19:18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交车可调节拉手。



背景技术:

在公交上车上通常会设有用于把持的拉手,以方便乘车人员在车内站稳;但设置的把手统称都是固定长度、固定高度,当公交车内挤满人时,身材矮小的人无法抓取把手,有时抓到把手也会使手臂拉直,此时长时间拉拽易造成手臂脱力,影响乘车安全;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可调节的拉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公交车可调节拉手;可对拉手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人们在公交车内的拉拽把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公交车可调节拉手,包括:

固定座,中部设有限位杆,在所述限位杆上设有多个限位卡槽板;

第一套筒,一端与固定座连接、另一端设有内翻边,第一套筒套设在限位杆外侧;

第二套筒,一端设有外翻边且嵌合在第一套筒内并可相对第一套筒移动,在第二套筒内壁设有与所述限位卡槽板相适配的限位卡块;以及

把手,设在第二套筒另一端;

其中,第二套筒外侧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夹持在内翻边和外翻边之间;

进一步,所述把手通过软绳与第二套筒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限位卡槽板上表面设有弧形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利用第二套筒相对第一套筒的伸缩来调节把手作用高度;利用限位杆上的限位卡槽板与限位卡块的配合实现把手作用高度的选取,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调节作用高度;在实际应用时可通过转动把手实现限位卡槽板与限位卡块的配合,利用弹簧实现第二套筒相对第一套筒的复位;使用时操作简单方便,可灵活调节作用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固定座;2-限位杆;3-限位卡槽板;4-第一套筒;5-内翻边;6-第二套筒;7-外翻边;8-限位卡块;9-把手;1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2所示,一种公交车可调节拉手,包括:固定座1、第一套筒4、第二套筒6和把手9;

其中,固定座1,中部设有限位杆2,在所述限位杆2上设有多个限位卡槽板3;固定座1固定在公交车内的钢管上,固定座1具有一固定平面端并用于第一套筒4,限位杆2固定在该平面端的中部,限位卡槽板3上表面设有弧形槽,限位卡槽板3的弧形开口端朝上、侧面与限位杆2固定连接;多个限位卡槽板3沿限位杆2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第一套筒4,一端与固定座1连接、另一端设有内翻边5,第一套筒4套设在限位杆2外侧;

第二套筒6,一端设有外翻边7且嵌合在第一套筒4内并可相对第一套筒4移动,在第二套筒6内壁设有与所述限位卡槽板3相适配的限位卡块8;限位卡块8呈圆柱状,可卡在限位卡槽板3的开口内,限位卡块8在第二套筒6内壁径向均布三个,这样在第二套筒6转动过程中,可使得限位卡块8能够快速有效的与限位卡槽板3配合;

把手9,设在第二套筒6另一端;把手9通过软绳与第二套筒6另一端连接,这样便于把手9的多角度使用。

第二套筒6外侧套设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夹持在内翻边5和外翻边7之间;可利用弹簧10促使第二套筒6伸缩后的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人们会拉拽把手9,当限位卡槽板3与限位卡块8处于非配合状态时,拉拽把手9会使第二套筒6利用外翻边7压缩弹簧10并下移;在持续的拉拽过程中,乘车人员将把手9拉拽至合适高度后,可转动把手9,并促使限位卡块8移至限位卡槽板3上,由于乘车时会始终对把手9施加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同时由于限位卡槽板3具有弧形槽,因此限位卡块8与限位卡槽板3配合后把手9的转动不会使限位卡块8脱离限位卡槽板3;当进行其他高度调节时,可减少对把手9的拉拽作用力,在弹簧10作用下第二套筒6会带动限位卡块8小幅上移,此时转动把手9可使限位卡块8脱离限位卡槽板3,然后可进行上下位置的任意调节,通过再次转动把手9即可实现再次的位置固定;在非使用状态时,弹簧10拉拽第二套筒6上移,如限位卡块8之前位于限位卡槽板3的弧形槽内,则限位卡块8会被限位卡槽板3的下表面阻挡,此时如转动把手9,会使限位卡块8与限位卡槽板3脱离,并使第二套筒6复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