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割伤的汽车安全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1070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防止割伤的汽车安全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割伤的汽车安全带。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带,就是在汽车上用于保证乘客以及驾驶员在车身受到猛烈打击时防止被安全气囊弹出时伤害的装置。现代汽车的行驶速度很快,一旦发生碰撞,车身停止运动,而乘客身体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在车内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而向前飞出窗外。为防止撞车时发生类似的伤害,公安部门要求小型的客车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以便发生交通事故时,安全带对人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出现二次伤害。

但是,现有的汽车安全带存在以下方面缺点:当勒紧驾驶员或乘客时有可能会对割伤人体的颈动脉,当突发情况不是很紧急时,驾驶人员即使在安全带的保护下不会发生较为严重的伤害,但是正是由于安全带对驾驶员上躯干的限制,使得驾驶人员的上躯干受到明显的勒伤。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割伤的汽车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止割伤的汽车安全带,包括带体和卡扣,带体包括内层带体部和设置在其外周的外层带体部,内层带体部为一压缩气囊,压缩气囊的端部设有进气口,进气口连接一气泵,气泵连接一用于启动气泵的触发装置,卡扣上设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安全带的加速度并输出信号至触发装置,外层带体部设有一开口,外层带体部上还设有弹性层。

进一步地,开口位于外层带体部靠近座椅的一侧。

进一步地,外层带体部呈长条状,弹性层位于所述外层带体部的边缘处。

进一步地,外层带体部远离座椅的一侧还开设有多个网格罩,网格罩内部放置有香料。

进一步地,开口的边缘设有一空腔,空腔内设有弹性绳。

进一步地,压缩气囊上设有若干褶裥。

进一步地,外层带体部还设有防滑凸点,防滑凸点为圆弧形凸起,防滑凸点位于外层带体部靠近座椅的一侧。

进一步地,弹性绳的材质为橡胶。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汽车安全带内设置压缩气囊,且由于采用了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及时感应到穿戴人员的加速度变化异常,并通过触发装置启动气体发生装置给气囊充气,充气后的气囊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能够极大地减小穿戴人员遭受外界冲击时受到的力,并且气囊膨胀后,安全带与人体之间形成一定距离,防止安全带的侧边对人体造成割伤,提高了安全带的安全系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安全带远离座椅一侧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安全带靠近座椅一侧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气囊;2-弹性层;3-网格罩;4-开口;5-空腔;6-防滑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止割伤的汽车安全带,包括带体和卡扣,带体包括内层带体部和设置在其外周的外层带体部,内层带体部为一压缩气囊1,压缩气囊1的端部设有进气口,进气口连接一气泵,气泵连接一用于启动气泵的触发装置,卡扣上设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感应安全带的加速度并输出信号至触发装置,外层带体部设有一开口4,外层带体部上还设有弹性层2。

进一步地,开口4位于外层带体部靠近座椅的一侧。

进一步地,外层带体部呈长条状,弹性层2位于外层带体部的边缘处。柔软的弹性层2也可以进一步防止安全带的边缘处对人体造成割伤。

进一步地,外层带体部远离座椅的一侧还开设有多个网格罩3,网格罩3内部放置有香料。香料散发的香气能够起到净化车内气体的作用。

进一步地,开口4的边缘设有一空腔5,空腔5内设有弹性绳。弹性绳的材质为橡胶。

在压缩气囊1处于压缩状态时,弹性绳提供的弹力会将开口收紧,当压缩气囊1充气膨胀后,膨大的部分会将弹性绳撑开后弹出外层带体部。

进一步地,压缩气囊1上设有若干褶裥。

进一步地,外层带体部还设有防滑凸点6,防滑凸点6为圆弧形凸起,防滑凸点6位于外层带体部靠近座椅的一侧。

当行车速度由高速急速降低时,加速度传感器可感应安全带的加速度,并输出信号至触发装置,触发装置接收到信号后会打开气泵,气泵为压缩气囊1快速充气,充气后的压缩气囊1实现快速膨胀且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为乘员提供安全保障。充气后的压缩气囊1体积扩大部分经开口4弹射出来,在安全带勒紧驾驶乘员的上躯干之前,气囊便与人体上躯干部分接触,其高效缓冲可降低安全带对人体的勒紧效果,防止安全带割伤人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