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接口组件及智能车载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18454发布日期:2018-06-16 07:2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供电接口组件及智能车载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供电接口组件及智能车载终端。



背景技术:

智能车载终端融合了GPS技术、里程定位技术以及汽车黑匣子技术,用于对车辆的现代化管理,包括:行车安全监控管理、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智能集中调度管理、电子站牌控制管理等,是现代车辆必备设备之一。

目前,大部分的智能车载终端的供电接口继承于传统的手机、平板的接口,大部分采用micro usb、mini usb或普通DC接口,以及从智能车载终端外接一条电源连接线进行连接供电。这种传统的供电存在接口处电线容易松动,电线与接口处接触不牢固,容易产生静电,使用寿命偏低,更换维修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电接口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供电接口在与所述电源连接时,连接处容易发生松动,电线与接口处接触不牢固,导致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车载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智能车载终端在充电时,供电接口与电源连接时,连接不牢固,导致使用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供电接口组件,包括插针式供电接口和壳体;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的母插端子朝向所述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所述第一固定件套设在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上,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卡接,以使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固定在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与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的两侧贴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在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上;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是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挡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以在第一方向限制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的位置;

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挡板在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固定块卡设在两个所述第二挡板之间,以在第二方向限制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的位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挡板之间,且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通过,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卡设在两对所述第三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件内侧壁设置有摩擦层,用于增加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的母插端子的端面为圆形,所述开口的形状为圆形,用于插拔电源插头受力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的尺寸大于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的母插端子的端面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的边沿设置有向所述壳体内侧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电源插头。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外侧设置有遮盖部,所述遮盖部滑动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用于覆盖所述开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车载终端,包括上述的供电接口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接口组件的壳体内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将插针式供电接口固定在壳体内,壳体的侧壁设置有开口,插针式供电接口的母插端子朝向开口。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的母插端子配合连接,连接更加稳固,不会因为震动产生松动,且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的母插端子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壳体内,避免外界的干扰,连接效果好,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车载终端包括所述供电接口组件。在对智能车载终端进行充电时,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进行配合连接,连接更加稳固,连接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接口组件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接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针式供电接口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插针式供电接口;12-壳体;121-固定部;122-开口;123-第一固定件;124-第二固定件;125-固定块;126-第一挡板;127-第二挡板;128-第三挡板;129-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接口组件的正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电接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接口组件,包括插针式供电接口11和壳体12;所述壳体12内设置有固定部121,所述固定部121用于将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固定在所述壳体12内,所述壳体12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口122,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朝向所述开口122。

壳体12的内部设置有固定部121,固定部121将插针式供电接口11固定在壳体12内,壳体12的侧壁设置有开口122,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朝向开口122;在对供电接口组件进行充电时,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连接,连接更加稳固,避免因为外界震动导致连接位置松动的问题,且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是固定在壳体12内的,壳体12的侧壁设置有开口122,电源的插头从开口122处进入到壳体12内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连接,连接位置位于壳体12的内部,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固定效果更好。

其中,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形状为柱体,柱体固定在壳体12内,柱体的端部为母插端子,柱体的端部朝向开口122,端部的母插端子与电源的插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121包括第一固定件123和第二固定件124;所述第一固定件123套设在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上,所述第二固定件124固定在所述壳体12内,所述第一固定件123与所述第二固定件124卡接,以使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固定在所述壳体12内。

第一固定件123套设在插针式供电接口11上,第二固定件124固定在壳体12内,第一固定件123与第二固定件124卡接,以使插针式供电接口11固定在壳体12内;插针式供电接口11通过第一固定件123卡接在固定在壳体12的第二固定件124内,实现固定牢固,且操作简单,避免常见的螺纹连接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安装成本。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插针式供电接口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123包括固定块125,所述固定块12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块125分别与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两侧贴合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固定件123固定在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上;所述第二固定件124包括第一挡板126,所述第一挡板126是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挡板126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以在第一方向限制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位置;所述第二固定件124还包括第二挡板127,所述第二挡板12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挡板127在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固定块125卡设在两个所述第二挡板127之间,以在第二方向限制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位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两个固定块125分别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两侧端面贴合连接,使第一固定件123固定在插针式供电接口11上;两个第一挡板126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在左右方向限制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位置,两个第二挡板127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固定块125卡在两个所述第二挡板127之间,在前后方向限制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位置;首先通过固定块125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连接,再将带有固定块125的插针式供电接口11固定在第二固定件124内固定夹紧,其中,第二固定件124的两个第一挡板126在左右方向限制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位置,第二固定件124的两个第二挡板127在前后方向限制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位置,第一固定件123和第二固定件124简单快捷的实现将插针式供电接口11固定在壳体12内的目的,提高安装时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件124还包括第三挡板128,所述第三挡板128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三挡板128与所述第二挡板127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挡板126之间,且所述第三挡板128与所述第二挡板127之间存在间隙以使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通过,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卡设在两对所述第三挡板128和所述第二挡板127之间。

第三挡板128的数量为两个,第三挡板128和第二挡板127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在第一挡板126之间,两组第三挡板128和第二挡板127在前后方向相对设置,其中第三挡板128和第二挡板127之间存在间隙,间隙内使插针式供电接口11通过,相对的两组第三挡板128和第二挡板127之间卡接所述两个固定块125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在左右方向分别对固定块125和插针式供电接口11进行卡接,卡接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的端面为圆形,所述开口122的形状为圆形,用于插拔电源插头受力均匀。

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的端面为圆形,开口122的形状为圆形;在对供电接口组件进行充电时,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圆形端面对接,有利于使用者施加外力连接,且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是固定在壳体12内的,壳体12的侧壁设置有圆形的开口122,以使使用者更加方便快捷的对接,使提高用感受。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122的尺寸大于所述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的端面尺寸。

开口122的尺寸大于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的端面的尺寸;在对供电接口组件进行充电时,电源的插头从开口122进入到壳体12内,与位于壳体12内的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连接,开口122的尺寸略大于母插端子尺寸的母插端子的端面的尺寸,可以更加方便连接,连接过程更加快捷,使用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122的边沿设置有向所述壳体12内侧延伸的支撑部129,所述支撑部129用于支撑电源插头。

开口122的边沿设置有向壳体12内侧延伸的支撑部129,支撑部129支撑电源插头;在对供电接口组件进行充电时,电源的插头从开口122进入到壳体12内,与位于壳体12内的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连接,其中,连接电源插头的电源线处于壳体12外,导致连接处受到外部电线的震动的外力,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连接松弛,因此在开口122的边沿向壳体12的内侧延伸设置有支撑部129,支撑部129可以支撑电源插头,避免外部电线震动,使电源插头移动的问题,使插针式供电接口11与电源插头连接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件124内侧壁设置有摩擦层,用于增加与所述第一固定件123之间的摩擦力。

第二固定件124内侧设置有摩擦层,使增加连接有第一固定件123的插针式供电接口11与第二固定件124内侧之间的摩擦力;在对供电接口组件进行充短电时,电源的插头从开口122到壳体12内,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插拔,用力进行插拔时,会使插针式供电接口11发生晃动,多次操作,导致会导致供电接口组件损害,而在第二固定件124内侧壁设置有摩擦层,可以使插针式供电接口11在受到外力时,具有一定的缓冲的摩擦力,使用效果好。其中,摩擦层可以使凸凹不平的基面,也可以是在第二固定件124内侧设置有橡胶层,增加摩擦力,只要能到达到增加第二固定件124内侧的摩擦力均可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2的外侧设置有遮盖部,所述遮盖部滑动连接在所述壳体12的外侧,用于覆盖所述开口122。

所述壳体12的外侧设置有遮盖部,遮盖部滑动连接在壳体12的外侧,用于覆盖开口122,在不需要对供电接口组件进行充电时,开口122部处于裸露的状态,设置的滑动连接在壳体12外侧遮盖部可以将开口122覆盖,避免开口122内侧的插针式供电接口11被污染。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车载终端,包括上述的供电接口组件。

使用供电接口组件在对智能车载终端进行充电时,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进行配合连接,连接更加稳固,连接效果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接口组件的壳体12内设置有固定部121,所述固定将插针式供电接口11固定在壳体12内,壳体12的侧壁设置有开口122,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朝向开口122。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配合连接,连接更加稳固,且电源的插头与插针式供电接口11的母插端子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壳体12内,避免外界的干扰,连接效果好,增加产品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