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升降式车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0462阅读:4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升降式车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用品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可升降式车顶。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产品玻璃钢车顶采用手糊工艺,内部安放金属机构件,使车顶超重,不便与客户使用。连杆机构也是用3mm及6mm钢板结合,实际使用效果差,由于车顶比较重,不能将玻璃钢车顶牢固的固定在车身上,升顶后左右摇摆,连杆变形,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牢固性强的可升降式车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升降式车顶,包括设于车身的车顶,所述车身和车顶通过升降机构和气支撑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于车顶两侧的顶杆、设于车身两侧的底杆和铰接于所述顶杆、底杆之间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交叉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由第一上杆、第一下杆铰接组成,第二连杆由第二上杆、第二下杆铰接组成,所述第一下杆内设有供所述第二上杆上下活动的条形槽,第二上杆穿过所述条形槽与该第一下杆交叉连接,所述气支撑与升降机构配合使车顶沿车身实现升降。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上杆通过第一上圆柱销与顶杆铰接,第二上杆通过第二上圆柱销与顶杆铰接,所述顶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上圆柱销与第二上圆柱销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下杆通过第一下圆柱销与底杆铰接,第二下杆通过第二下圆柱销与底杆铰接,所述底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下圆柱销与第二下圆柱销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条形槽的长度小于第一下杆的长度。

作为优选,所述条形槽的宽度大于第二上杆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车顶内侧设有拉手。

作为优选,所述车顶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解决了车顶过重及升降车顶左右摇摆变形的问题,并保证玻璃钢车顶能牢固的安装在车身上;且可通过升降车顶来拓展顶部空间,使车顶升起后使用车顶部的床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方式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3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可升降式车顶,包括设于车身8的车顶1,所述车身和车顶通过升降机构和气支撑3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于车顶两侧的顶杆6、设于车身两侧的底杆5和铰接于所述顶杆、底杆之间的连杆机构2,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交叉设置,所述第一连杆由第一上杆21、第一下杆22铰接组成,第二连杆由第二上杆23、第二下杆24铰接组成,所述第一下杆内设有供所述第二上杆上下活动的条形槽4,第二上杆穿过所述条形槽与该第一下杆交叉连接,所述气支撑与升降机构配合使车顶沿车身实现升降。

所述第一上杆21通过第一上圆柱销10与顶杆铰接,第二上杆通过第二上圆柱销11与顶杆铰接,所述顶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上圆柱销与第二上圆柱销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下杆22通过第一下圆柱销12与底杆铰接,第二下杆通过第二下圆柱销13与底杆铰接,所述底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下圆柱销与第二下圆柱销之间的距离,所述顶杆和底杆长度的设置可使第一上杆和第二下杆放下时,第一上杆和第二下杆分别落入顶杆和低杆内,从而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所述条形槽4的长度小于第一下杆的长度,使第一下杆存在一定距离的实心杆,从而更牢固。所述条形槽的宽度大于第二上杆的宽度,使第二上杆上下活动更自如,由足够的宽度空间。所述车顶内侧设有拉手7,方便车顶的手动打开和闭合。所述车顶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该材质轻便且扎实。

在实施过程中,日常不使用时,将车顶降下,与车身贴合;当使用时,将车顶拉手缓缓向上推动,之后车顶会通过气支撑自动上升到最高处,此时,连杆机构呈打开状态;要降顶时,将手抓住拉手缓缓下拉,降到底即可,此时,连杆机构呈闭合直线状态。所述发明升顶牢固可靠,效果良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