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前紧急继动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6930发布日期:2018-07-20 19:21阅读:26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超前紧急继动阀。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继动阀根据脚踩刹车的压力实现制动,踩多大力度就产生对应的压力去制动,而不能产生大于脚踩力度的压力,同时当常进气口爆管后便无法实现有效制动,急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超前紧急继动阀,能产生较大的制动力,同时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起到安全刹车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前紧急继动阀,包括通过四个角的螺丝固定连接的阀体和上盖,所述上盖的顶部设有进气筒,所述进气筒的末端两侧均连通有控制筒,进气筒的末端通过堵头封堵,进气筒内位于堵头前端设有控制活塞,所述控制活塞和堵头之间设有控制活塞回位弹簧,控制活塞和堵头之间形成连通控制筒的进气腔,控制活塞的外壁设有与进气筒内壁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进气筒的下端设有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所述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一气孔和第二气孔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一气孔的后端且进气筒的下端位于第二密封圈的后端设有凹陷部,所述控制活塞的前端设有阀门座,所述阀门座的后端设有阀门总成,所述阀门总成的后方设有弹簧座,阀门总成和弹簧座之间设有单向阀回位弹簧,所述控制活塞上位于阀门总成和弹簧座之间的部位设有第三气孔,所述第三气孔连通第二气孔,所述阀体上设有连通第二气孔的气道,阀体的内部通过环形抵头形成出气腔和下活塞气腔,所述出气腔内设有上活塞,所述上活塞的下端中心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头,所述下活塞气腔内设有下活塞,所述气道连通下活塞气腔,所述下活塞气腔连通储气筒连接口,所述第一气孔连通上活塞的上部空间,所述上活塞的下部设有压接在出气腔底部的上活塞回位弹簧,所述出气腔连通出气筒。

所述阀体的底部一侧设有辅筒,所述辅筒内部中空,辅筒的末端设有连通下活塞气腔的第四通孔,辅筒的前部上端连通气道,辅筒的前端通过堵盖封堵。

所述进气筒的前端通过进气接头封堵,所述进气接头的内部后方设有滤网。

所述阀体和上盖之间设有中空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连通第二气孔和气道。

所述下活塞气腔的下部设有排气座,所述排气座的下部通过孔用挡圈限位,排气座的下端面底部中心依次设有防尘片、平垫圈和十字槽盘头螺钉。

所述下活塞沿着排气座上下移动,下活塞和排气座之间压接下活塞回位弹簧。

所述上活塞的上端面抵接上盖的下端面,上活塞的上端中间通过活塞盖封堵。

所述上活塞的侧壁设有第三通孔。

所述凸头的中心贯穿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第三通孔。

所述上活塞上位于凸头的外围的下端面贯穿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第三通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上活塞侧壁设第三通孔,还在上活塞的底部设第一通孔或第二通孔,可以根据用户喜好实现较大的制动力输出;同时通过储气筒实现了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制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阀体1、出气筒11、辅筒12、储气筒连接口13、气道14、出气腔15、环形抵头16、下活塞气腔17、第四通孔18、堵盖19、上盖2、进气筒21、控制筒22、第一气孔23、第二气孔24、进气接头3、滤网31、阀门座32、阀门总成33、单向阀回位弹簧34、弹簧座35、控制活塞36、控制活塞回位弹簧37、堵头38、第三气孔39、凹陷部310、进气腔311、第一密封圈312、第二密封圈313、活塞盖4、第一通孔41、上活塞42、第三通孔43、第二通孔44、上活塞回位弹簧45、凸头46、接触端面一47、接触端面二48、连接杆5、下活塞6、下活塞回位弹簧61、排气座62、孔用挡圈63、防尘片64、平垫圈65、十字槽盘头螺钉6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3所示,一种超前紧急继动阀,包括通过四个角的螺丝固定连接的阀体1和上盖2,同时在阀体1和上盖2之间压入O型圈以保证两者的密封效果。

所述上盖2的顶部设有进气筒21,所述进气筒21的末端两侧均连通有控制筒22,脚刹产生的气从控制筒22进入到进气筒21。

进气筒21的末端通过堵头38封堵,堵头38螺旋拧入进气筒21。

进气筒21内位于堵头38前端设有控制活塞36,所述控制活塞36和堵头38之间设有控制活塞回位弹簧37,控制活塞36和堵头38之间形成连通控制筒22的进气腔311,当脚踩刹车后控制筒22进气到进气腔311并将控制活塞36往左推(下面提到的左、右、上、下等方向均以图3为参照图)。

控制活塞36的外壁设有与进气筒21内壁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圈312和第二密封圈313,所述进气筒21的下端设有第一气孔23和第二气孔24,所述第一密封圈312位于第一气孔23和第二气孔24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313位于第一气孔23的后端且进气筒21的下端位于第二密封圈313的后端设有凹陷部310。

所述控制活塞36的前端设有阀门座32,阀门座32螺旋拧入控制活塞36的前端并压接密封垫。

所述阀门座32的后端设有阀门总成33,所述阀门总成33的后方设有弹簧座35,阀门总成33和弹簧座35之间设有单向阀回位弹簧34,所述控制活塞36上位于阀门总成33和弹簧座35之间的部位设有第三气孔39,所述第三气孔39连通第二气孔24。

所述阀体1上设有连通第二气孔24的气道14,所述阀体1和上盖2之间设有中空的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连通第二气孔24和气道14。连接杆5外壁与阀体1和上盖2的内壁均通过O型圈实现密封配合。

阀体1的内部通过环形抵头16形成出气腔15和下活塞气腔17,所述出气腔15内设有上活塞42,所述上活塞42的下端中心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头46,上活塞42向下运动时可穿过环形抵头16并抵住下活塞6的上端面。

所述下活塞气腔17内设有下活塞6,下活塞6的上端抵住环形抵头16。

所述气道14连通下活塞气腔17,所述下活塞气腔17连通储气筒连接口13,所述阀体1的底部一侧设有辅筒12,所述辅筒12内部中空,辅筒12的末端设有连通下活塞气腔17的第四通孔18,辅筒12的前部上端连通气道14,辅筒12的前端通过堵盖19封堵,堵盖19螺旋拧入辅筒12。

所述第一气孔23连通上活塞42的上部空间,所述上活塞42的下部设有压接在出气腔15底部的上活塞回位弹簧45,所述出气腔15连通出气筒11。

所述进气筒21的前端通过进气接头3封堵,所述进气接头3的内部后方设有滤网31,滤网31对从进气接头3进入的空气进行过滤。

所述下活塞气腔17的下部设有排气座62,所述排气座62的下部通过孔用挡圈63限位,排气座62的下端面底部中心依次设有防尘片64、平垫圈65和十字槽盘头螺钉66。

所述下活塞6沿着排气座62上下移动,下活塞6和排气座62之间压接下活塞回位弹簧61。

所述上活塞42的上端面抵接上盖2的下端面,上活塞42的上端中间通过活塞盖4封堵。

所述上活塞42的侧壁设有第三通孔43。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进气接头3处为常进气口,从进气接头3进入的空气推动阀门总成33右移,进而推动整个控制活塞36右移,这样便使得第一密封圈312右移位于第一气孔23和第二气孔24之间的区域继续形成密封,第二密封圈313右移脱离密封区域位于凹陷部310处,此时脚踩刹车从控制筒22进入的气到达进气腔311后便可穿过第二密封圈313的外围进入第一气孔23,而常进气口的空气依次通过第三气孔39、第二气孔24、连接杆5、气道14、辅筒12、第四通孔18进入下活塞气腔17,该空气的其中一部分通过储气筒连接口13保存到储气筒作为备用;此时脚踩刹车的气经过第一气孔23后推动活塞盖4的上端面,上活塞42下移抵住下活塞6的上端面后带动下活塞6一起下移,此时下活塞6的上端面脱离环形抵头16,下活塞气腔17内的空气便向上进入到出气腔15最终从出气筒11跑出,出气筒11的数量为四个,可以选择性使用。

所述凸头46的中心贯穿设有第一通孔41,所述第一通孔41连通第三通孔43。该情况是上活塞42上只设第一通孔41,而没有开设第二通孔44,此时下活塞气腔17内的空气向上进入到出气腔15时与上活塞42的接触面为接触端面一47,该接触端面一47为上活塞42的底端除去凸头46外的部分,此时上活塞42内部的气通过第三通孔43、第一通孔41后沿着下活塞6的内部中心并最终从排气座62排出,该措施能减小上活塞42内的负压,此情况下能产生1:1.1的制动力,即脚踩刹车产生1公斤气压,实际从出气筒11出去的气压为1.1公斤。

所述上活塞42上位于凸头46的外围的下端面贯穿设有第二通孔44,所述第二通孔44连通第三通孔43。该情况为上活塞42上只设第二通孔44,而没有开设第一通孔41,此时下活塞气腔17内的空气向上进入到出气腔15时与上活塞42的接触面为接触端面一47加上接触端面二48(因为下活塞气腔17内的空气可穿过第二通孔44和第三通孔43进入到接触端面二48所在的区域),此时上活塞42内部的气通过第三通孔43和第二通孔44后直接排出,该措施也能减小负压,此情况下能产生1:1.3的制动力,即脚踩刹车产生1公斤气压,实际从出气筒11出去的气压为1.3公斤。

当本实用性的进气接头3前方的管路爆掉后,阀门总成33回位抵住阀门座32切断常进气的气源,此时控制筒22进入的空气推动控制活塞36左移,此后第二密封圈313左移离开凹陷部310的区域并位于第一气孔23的右侧继续形成密封,第一密封圈312左移脱离密封区域,此时储气筒内原先储存的气依次沿着储气筒连接口13、下活塞气腔17、第四通孔18、辅筒12、气道14、连接杆5、第二气孔24和第一气孔23进而推动上活塞42向下移动,最终通过上活塞42带动下活塞6脱开环形抵头16,此时下活塞气腔17内的气直接进入出气腔15并从出气筒11跑出,能起到紧急制动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