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6078发布日期:2018-07-31 19:41阅读:40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支撑柱作为保证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结构,在设计中受到格外的关注。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使用高强钢,增加支撑柱的截面面积等方式来保证支撑柱的强度。但支撑柱截面积的变大,会对驾驶员的视野产生较大的影响,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也是经常发生。

如图1所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4的眼睛位于车厢内左前方,当其所驾驶的汽车为使用普通挡风玻璃3的汽车时,由于支撑柱的遮挡的视线宽度大于驾驶员两眼之间的距离,所以,会形成驾驶员的视野盲区 。由于视野盲区的存在,使得位于驾驶室中的驾驶员无法看清位于视野盲区内路况,在驾车过程中,如果驾驶员想看到视野盲区中的物体,则必须转头,甚至转动身体才能够实现。即使这样也无法同时看清左、右两侧的视野盲区内的所有物体。其中,左侧支撑柱由于距离驾驶员较近,其对驾驶员的视野影响相比距离驾驶员较远的右侧支撑柱更大。所以,当车辆左转弯时更容易由于视线被遮挡,无法全面获得左侧路况信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对于支撑柱盲区问题,有以下几个解决办法:

1、通过将摄像头对外拍摄到的影响投影到支撑柱,以造成支撑柱是透明的感觉,从而解决支撑柱的遮挡视野的问题,该技术的缺陷是成本高,另外,投影的内容需要根据人眼的位置变动,因而技术实现难度大;

2、也有通过光纤让光线弯曲走向,从而让驾驶员看到支撑柱后面的情况,该技术通过环绕支撑柱的光纤来导光,让光线行进路线弯曲,成本高,效果不稳定;

3、还有将支撑柱做成透明的,这样就可以直接看透支撑柱,会影响支撑柱的本身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支撑柱遮挡存在视野盲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包括前挡风玻璃和支撑柱;所述前挡风玻璃设置于汽车两侧所述支撑柱之间,所述前挡风玻璃上设有透镜;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前挡风玻璃的内侧,且由所述前挡风玻璃向所述支撑柱平滑过渡。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座,透镜通过固定座设置于前挡风玻璃上。

优选地,固定座内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径向设有环形凹槽;透镜固定设置于安装槽内;透镜两侧通过环形固定圈固定,环形固定圈设置于环形凹槽内。

优选地,还包括有弹簧片;弹簧片设置于环形凹槽内,位于环形固定圈和固定座之间。

优选地,透镜为三棱透镜。

优选地,透镜为包括多个,多个透镜曲率不同。

优选地,固定座为PMMA材料制成。

优选地,透镜包括两个;两个透镜分别设置于支撑柱的两侧,并且两个透镜不对称。

优选地,透镜与前挡风玻璃一体成型。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利用光线通过三棱透镜会产生转向的原理来扩大支撑柱的视野,这样可避免由于支撑柱的遮挡而形成的驾驶员视野盲区,该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大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普通前挡风玻璃时驾驶员的前方视野情况;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与透镜配合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挡风玻璃折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2至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包括前挡风玻璃3和支撑柱2,前挡风玻璃3设置于汽车两侧支撑柱2之间,前挡风玻璃3上设有透镜5,透镜5设置于前挡风玻璃3的内侧,且由前挡风玻璃3向支撑柱2平滑过渡,这样起到了美观的效果;由于透镜5对于光线走向的改变作用,驾驶员4就可以看到支撑柱2后方的物体,从而扩展了视野;透镜5为两个,分别设置于支撑柱2的两侧,并且两个透镜5不对称,且曲率不同,这样设置是考虑到左侧支撑柱2由于距离驾驶员4较近,其对驾驶员4的视野影响与距离驾驶员4较远的右侧支撑柱2是不同的,而且透镜5为三棱透镜,制造成本低,方便推广。

如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还包括固定座6,固定座6沿其径向从内至外依次设有环形凹槽7、环形固定圈8以及弹簧片9;环形凹槽7和环形固定圈8相适配;由于透镜5的外径大于环形固定圈8内孔的直径,当透镜5插入环形固定圈8内孔中,加上弹簧片9挤压的作用,可起到固定作用,固定座6为PMMA材料制成,具有很高的透明度,这样就不会遮挡折射过来的光线,不影响驾驶员4的视野。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前挡风玻璃结构,利用光线通过三棱透镜会产生转向的原理来扩大支撑柱的视野,这样可避免由于支撑柱的遮挡而形成的驾驶员4视野盲区,该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大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