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1830发布日期:2018-10-23 20:48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单元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6-33498号,并通过参照将其记载内容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车室内的中央控制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单元,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含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该空调单元具备内置送风机的第一壳体、内置冷却器的第二壳体及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的管道,并且该空调单元以使管道从第一壳体朝向第二壳体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方式设置。此外,该空调单元在管道的底面形成有引导壁,该引导壁是用于防止在第二壳体内从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向第一壳体回流而流入送风机的回流防止部。

可是,对于车辆用空调单元,存在设置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且以使空气朝向车辆的后部座位流动的方式构成的空调单元。一般,为了将车室内的空间扩大,这样的空调单元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短且空调单元的底面水平的形态。因此,在对来自送风机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器产生的冷凝水容易积存于空调单元的底面。

另外,设置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的空调单元在送风机附近配置冷却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如车辆正在下坡行驶的情况、进行了紧急制动的情况或者进行了急转弯的情况那样对冷凝水施加向车辆前方的加速度时,积存于空调单元的底面的冷凝水回流而容易浸入送风机内。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单元通过在管道的底面形成的引导壁来防止冷凝水的回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252号公报

但是,根据发明者的研究,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单元中,引导壁成为在管道内通过的空气的通风阻力,导致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设置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的空调单元中,兼顾冷凝水的排水性的确保和向送风机部侧的冷凝水的回流防止这两者,而不使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量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设置于车室内的中央控制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使空气朝向车室内流动的空气通路;送风机部,该送风机部将空气向空气通路吹送;冷却器,该冷却器配置于空调壳体内,并且具有对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的芯部;以及排水口,该排水口形成于空调壳体的底面,并且将在冷却器产生的冷凝水向空调壳体外排出,从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所述空调壳体的底面与送风机部的边界部到排水口的冷凝水的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水口而向下方倾斜,车辆用空调单元形成有回流防止肋,在将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所述空调壳体的底面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时,回流防止肋以沿相对于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于空调壳体的底面,将冷凝水向排水口引导,并且防止冷凝水的向送风机部侧的回流,回流防止肋形成于如下的线的下方:该线是从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所述空调壳体的底面与送风机部的边界部开始连接至芯部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的下端的线。

由此,从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与送风机部的边界部到排水口的冷凝水的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水口而向下方倾斜。另外,形成有回流防止肋。回流防止肋以沿相对于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于空调壳体的底面,将冷凝水向排水口引导,并且防止冷凝水的向送风机部侧的回流。在此,将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因此,能够兼顾冷凝水的排水性的确保和向送风机部侧的冷凝水的回流防止这两者。另外,由于回流防止肋形成于如下的线的下方:该线是从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与送风机部的边界部开始连接至芯部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的下端的线,因此能够确保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外观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图2的箭头A方向的向视图,是省略蒸发器以及膨胀阀而表示下壳体的底面的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IV-Q-R-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下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图2的箭头A方向观察下壳体的底面时的冷凝水的流动的图。

图8是表示沿着图3中的IV-Q-R-IV线的剖视图中的冷凝水的流动的图。

图9是表示要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被形成于空调壳体的底面的回流防止肋拦截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冷凝水积存于图9所示的回流防止肋的情形的右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冷凝水积存于图9所示的回流防止肋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单元的概略剖视图,是与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概略剖视图相当的图。

图13是表示示出了回流防止肋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附加相同符号。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11来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单元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外观图。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设置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并且以使空气朝向车辆的后部座位流动的方式构成。为了扩大车室内的空间,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变得较短。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概略剖视图。在图2中,上下前后的各箭头DR1、DR2表示搭载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车辆的朝向。即,图1的箭头DR1表示车辆上下方向DR1,箭头DR2表示车辆前后方向DR2,后述的图3的箭头DR3表示车辆宽度方向DR3(即,车辆左右方向DR3)。车辆上下方向DR1、车辆前后方向DR2以及车辆宽度方向DR3是相互正交的方向。

如图2所示,车辆用空调单元10具备空调壳体12、膨胀阀14、蒸发器16、加热器芯18、吹出口门22以及送风机部26等。

送风机部26是与空调壳体12的空气流上游侧连接并将空气向该空调壳体12内吹出的离心送风机。送风机部26具备:送风机壳体261,该送风机壳体261与空调壳体12连结;离心风扇262,该离心风扇262收容于送风机壳体261内,并且通过旋转而将空气吸入并吹出;以及风扇马达263,该风扇马达263使该离心风扇262旋转。送风机部26通过离心风扇262的旋转而如箭头FLin那样朝向收容于空调壳体12内的蒸发器16送风。

空调壳体12是树脂制的部件,与送风机壳体261一起构成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外壳。空调壳体12使左右分割壳体互相嵌合而构成。空调壳体12形成有壳体通路121,该壳体通路121是在该空调壳体12的内侧使空气朝向车室内流动的空气通路。此外,该壳体通路121由设置于空调壳体12内的构造物细分化。即,壳体通路121包含上游侧空气通路122、温风通路123、冷风通路124以及空气混合空间125。

上游侧空气通路122在该上游侧空气通路122的空气流上游侧与送风机部26的吹出口连接并在上游侧空气通路122的空气流下游侧与温风通路123及冷风通路124连接。即,温风通路123以及冷风通路124彼此并联地连接于上游侧空气通路122的空气流下游侧。因此,冷风通路124成为使来自上游侧空气通路122的空气绕过温风通路123而流动的迂回空气通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冷风通路124与温风通路123相比配置于上侧。

空气混合空间125是与温风通路123的空气流下游侧及冷风通路124的空气流下游侧连接的空间。因此,通过温风通路123后的空气与通过冷风通路124后的空气在空气混合空间125相互混合。

蒸发器16与未图示的压缩机、电容器以及膨胀阀14一起构成使制冷剂进行循环的众所周知的制冷循环装置。蒸发器16使由膨胀阀14减压后的制冷剂与从送风机部26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该热交换而在使制冷剂蒸发气化的同时将送风空气冷却。

具体而言,蒸发器16配置于上游侧空气通路122。即,蒸发器16与对流经上游侧空气通路122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器相当。因此,蒸发器16对如箭头FLin那样从送风机部26流入到上游侧空气通路122的空气进行冷却,并且使该冷却了的空气向温风通路123以及冷风通路124的一方或者两方流动。

蒸发器16的构造与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常使用的众所周知的蒸发器相同,具体而言,蒸发器16包含芯部161、与该芯部161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集管箱部162以及第二集管箱部163。蒸发器16以第一集管箱部162与第二集管箱部163相比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于上游侧空气通路122内。即,第一集管箱部162成为蒸发器16的上端部,第二集管箱部163成为蒸发器16的下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集管箱部163与构成芯部161的底面部分的底面部相当。本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6以如下方式配置:相当于底面部的第二集管箱部163与芯部161相比向空气流下游侧倾斜。

蒸发器16的芯部161包含多根制冷剂管和多个波纹翅片,该多根制冷剂管与集管箱部162、163分别连通且具有扁平截面形状,该多个波纹翅片设置于该制冷剂管相互之间且成型为波状。并且,该芯部161成为制冷剂管与波纹翅片交替层叠的构造。

在蒸发器16中,在制冷剂管内流动的低温的制冷剂与穿过芯部16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由此空气被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6的制冷剂管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DR1倾斜地配置。

在蒸发器16中,由于对空气进行冷却而产生冷凝水。在蒸发器16产生的冷凝水从形成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的排放端口129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排出。排放端口129是将在蒸发器16产生的冷凝水向空调壳体外排出的排水口。

加热器芯18配置于温风通路123。即,加热器芯18是通过温水即发动机冷却水来对从蒸发器16流出并在温风通路123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换言之,是加热器。例如,加热器芯18以在温风通路123流动的全部空气穿过加热器芯18的方式配置于温风通路123。

加热器芯18的构造与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通常使用的众所周知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相同。具体而言,加热器芯18包含芯部181、与该芯部181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集管箱部182以及第二集管箱部183。加热器芯18以第一集管箱部182与第二集管箱部183相比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于温风通路123内。即,第一集管箱部182成为加热器芯18的上端部,第二集管箱部183成为加热器芯18的下端部。

加热器芯18的芯部181包含多根温水管和多个波纹翅片,该多根温水管与集管箱部182、183分别连通且具有扁平截面形状,该多个波纹翅片设置于温水管彼此之间且成型为波状。并且,该芯部181成为温水管与波纹翅片交替层叠的构造。通过这样的构造,流入到芯部181的空气一边被加热一边通过芯部181。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芯18的温水管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DR1倾斜地配置。

由温风通路123加热了的温风与通过冷风通路124后的冷风在空气混合空间125混合并向车室内吹出,空气混合空间125是形成于空调壳体12内并且供温风通路123与冷风通路124合流的空间。

如图2所示,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将温度调节后的空调风吹出的多个空气吹出口131、132。该多个空气吹出口131、132均与空气混合空间125连接,经过了空气混合空间125的空调风经由该多个空气吹出口131、132的一方或者两方而向车室内吹出。

具体而言,该多个空气吹出口131、132是将空调风朝向车室内的后座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的面部吹出口131以及将空调风朝向后座乘员的脚边吹出的脚部吹出口132。空调风从面部吹出口131和脚部吹出口132中的打开了的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

如图2所示,在空调壳体12的下方形成有开口部,下壳体120a以将该开口部封闭的方式安装于空调壳体12。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包含空调壳体12的一部分和下壳体120a。图3是图2的箭头A方向的向视图,是省略蒸发器16以及膨胀阀14地表示下壳体120a的底面的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Q-R-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下壳体的立体图。

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形成有排放端口129、连接块安装孔128a、回流防止肋126a~126i以及空气流入防止肋127。回流防止肋126a~126i呈薄板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回流防止肋126a~126i呈截面矩形形状。

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送风机部26的边界部S开始到排放端口129为止的冷凝水的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放端口129而向下方倾斜。

排放端口129与将在蒸发器16产生的冷凝水向空调壳体12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口相当。积存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的冷凝水通过排放端口129而向车辆外排出。

连接块安装孔128a是用于固定未图示的空调配管用连接块的孔。在连接块安装孔128a的外缘形成有环状的外缘部128。外缘部128竖立设置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连接块安装孔128a通过被安装空调配管用连接块而封闭。

回流防止肋126a~126i竖立设置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将在蒸发器16产生并滴落到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的冷凝水向排放端口129引导,并且防止向冷凝水的送风机部26侧的回流。以下,将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

回流防止肋126a以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的方式形成。回流防止肋126a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沿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回流防止肋126a以如下的方式形成: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始,随着接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接近排放端口129侧。

回流防止肋126b以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朝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的方式形成。回流防止肋126a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沿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回流防止肋126a以如下的方式形成: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开始,随着接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接近排放端口129侧。

回流防止肋126c形成于回流防止肋126a与回流防止肋126b之间。回流防止肋126c以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延伸并且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回流防止肋126c与回流防止肋126a之间以及回流防止肋126c与回流防止肋126b之间,分别形成有数毫米的间隙。

回流防止肋126d与回流防止肋126a相比形成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流下游侧。回流防止肋126d以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并且在中途分支而沿着外缘部128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回流防止肋126d与回流防止肋126c之间以及回流防止肋126d与外缘部128之间,分别形成有数毫米的间隙。

回流防止肋126e与回流防止肋126a相比形成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流下游侧。回流防止肋126e以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朝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并且在中途分支而沿着外缘部128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回流防止肋126e与回流防止肋126c之间以及回流防止肋126e与外缘部128之间,分别形成有数毫米的间隙。

回流防止肋126f以从外缘部128的回流防止肋126e侧的外壁面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回流防止肋126f以随着接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而接近排放端口129侧的方式形成。在回流防止肋126f与回流防止肋126d之间以及回流防止肋126f与回流防止肋126h之间,分别形成有数毫米的间隙。

回流防止肋126g以从外缘部128的回流防止肋126i侧的外壁面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回流防止肋126g以随着接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而接近排放端口129侧的方式形成。在回流防止肋126g与回流防止肋126e之间以及回流防止肋126g与回流防止肋126i之间,分别形成有数毫米的间隙。

回流防止肋126f以及回流防止肋126g分别作为将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后述的多个堰部D11~D14、D21~D24中的排放端口129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引导的引导肋而发挥功能。

回流防止肋126h以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朝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并且沿着外缘部128延伸的方式形成。回流防止肋126h以如下方式形成: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开始,随着接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接近排放端口129侧。在回流防止肋126h与外缘部128之间,形成有数毫米的间隙。

回流防止肋126i以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朝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延伸并且沿着外缘部128延伸的方式形成。回流防止肋126i以如下的方式形成: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开始,随着接近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而接近排放端口129侧。在回流防止肋126i与外缘部128之间,形成有数毫米的间隙。

回流防止肋126a~126i形成于如下的线的下方:该线是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送风机部26的边界部S开始连接至蒸发器16的芯部161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的下端的线。

此外,回流防止肋126a~126i各自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位比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高。

此外,回流防止肋126a~126b、126d~126i各自在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部位低于在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的部位。此外,回流防止肋126在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部位高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侧的部位。

回流防止肋126a~126i多段地构成对在上述排水路径中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进行积存的多个堰部D11~D14、D21~D24。在多个堰部D11~D14、D21~D24之间,形成有将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多个堰部D11~D14、D21~D24中的排放端口129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引导的间隙。

空气流入防止肋127形成有用于避免使空气向蒸发器16的芯部161的下端流入的空气流入防止肋127。在空气流入防止肋127的顶端设置未图示的橡胶部件。通过该橡胶部件以及空气流入防止肋127来抑制空气向蒸发器16的芯部161的下端的流入。由此,即使在蒸发器16的芯部161的下端积存有冷凝水,该冷凝水也不会随着空调壳体内的空气流而从空气吹出口131、132吹出。另外,空气流入防止肋127也实现防止冷却水从空调壳体12的左右分割壳体的嵌合部的底面向壳体外泄漏的功能。

接着,对冷凝水的排水路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送风机部26的边界部S开始到排放端口129为止的冷凝水的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放端口129而向下方倾斜。因此,例如当在车辆正行驶于平坦的道路的状态下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时,该冷凝水通过图7、图8所示的排水路径Rw1或者排水路径Rw2而到达排放端口129。

排水路径Rw1是依次通过回流防止肋126a与回流防止肋126c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c与回流防止肋126d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d与外缘部128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f与回流防止肋126h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h与外缘部128的间隙以及空气流入防止肋127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间隙而到达排放端口129的路径。

排水路径Rw2是依次通过回流防止肋126b与回流防止肋126c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c与回流防止肋126e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e与外缘部128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g与回流防止肋126i的间隙、回流防止肋126i与外缘部128及空气流入防止肋127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间隙而到达排放端口129的路径。

如上所述,车辆用空调单元10的排水路径Rw1、Rw2随着接近排放端口129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即使在例如车辆正在下坡行驶的情况下,也能够从排放端口129排出冷凝水。另外,由于能够快速地将冷凝水从空调壳体12内排出,因此也能够防止异臭的产生。

可是,在紧急制动时、急转弯时会有如下情况:保持于蒸发器16的大量的冷凝水向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滴落且滴落到底面120的大量的冷凝水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

在此,使用图3来对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的流动进行说明。例如,当由于紧急制动、急转弯而例如使保持于蒸发器16的大量的冷凝水向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排放端口129侧的堰部D11滴落并要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时,该冷凝水由回流防止肋126阻挡而积存于堰部D11。

并且,堰部D11的冷凝水在满溢时,从堰部D11通过回流防止肋126f与外缘部128的间隙而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D12积存。此时,通过回流防止肋126f与外缘部128的间隙后的冷凝水由回流防止肋126f向堰部D12引导,而非向堰部D13引导。

并且,积存于堰部D12的冷凝水在满溢时,从堰部D11通过回流防止肋126d与外缘部128的间隙而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D13积存。并且,积存于堰部D13的冷凝水在满溢时,从堰部D11通过回流防止肋126c与回流防止肋126d的间隙而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D14积存。

如上所述,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以从多个堰部D11~D14、D21~D24中的排放端口129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依次积存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的方式形成有回流防止肋126a~126i。因此,能够对冷凝水进行贮水直至全部的堰部D11~D14、D21~D24装满,从而防止冷凝水的回流。

接着,使用图9~图11来以回流防止肋126e为例子对肋的高度的设定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要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被拦截于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形成的回流防止肋126e的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冷凝水以及回流防止肋126e的右侧视图。图11是表示图9所示的冷凝水以及回流防止肋126e的仰视图。

如图9所示,回流防止肋126e形成为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以倾斜角度θ=c倾斜。如此,回流防止肋126e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具有倾斜角度θ=c,从而紧急制动时的被拦截于回流防止肋126e的冷凝水W的水面并非是水平的,而是如图10所示变为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高而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低。在此,冷凝水W的水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能够表示为θ=d。

因此,回流防止肋126e的高度以如下方式形成: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侧的端部到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端部以倾斜角θ=d降低。如此,由于能够进一步降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

另外,如图9所示,回流防止肋126e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还具有倾斜角度θ=c。具体而言,为了将冷凝水向排放端口129侧引导,回流防止肋126e以如下方式倾斜地设置: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相比,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配置于排放端口129侧。例如,在车辆转弯后,冷凝水沿着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形成的回流防止肋126e而向排放端口129侧滚落。

另外,如图11所示,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相对于水平面具有倾斜角θ=a。另外,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在以规定的减速度进行了紧急制动操作的情况下的被拦截于回流防止肋126e的冷凝水W的水面的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变得比空气流上游侧的端部低。在此,冷凝水W的水面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的倾斜角能够表示为θ=b。

即,在以规定的减速度进行了紧急制动操作的情况下的被拦截于回流防止肋126e的冷凝水W的水面相对于水平面具有倾斜角θ=a+b。

因此,回流防止肋126e的高度以如下方式形成:相对于水平面,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部到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以倾斜角θ=a+b降低。由此,在以规定的减速度进行了紧急制动操作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回流防止肋126e来最大限度地拦截冷凝水W,此外,也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

如此,对于回流防止肋126e,能够进一步降低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端部到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的高度。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送风机部26的边界部S到排放端口129的冷凝水的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放端口129而向下方倾斜。在此,将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主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于是,以沿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竖立设置有回流防止肋126a~126i。另外,回流防止肋126a~126i以将冷凝水向排放端口129引导并且防止冷凝水的向送风机部26侧的回流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兼顾冷凝水的排水性的确保和向送风机部侧的冷凝水的回流防止这两者。另外,由于回流防止肋形成于如下的线的下方:该线是从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与送风机部的边界部开始连接至芯部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的下端的线,因此也能够确保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风量。

另外,回流防止肋126a~126i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比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位低。

由此,能够一边确保要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的贮水量一边进一步降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

另外,回流防止肋126a~126i具有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的部位比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部位高的肋126a、126b、126d、126e、126h、126i。

由此,能够一边确保要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的贮水量一边进一步降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

另外,回流防止肋126a~126i多段地构成对在排水路径中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进行积存的多个堰部D11~D14、D21~D24。在多个堰部D11~D14、D21~D24之间,形成有将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该多个堰部D11~D14、D21~D24中的排放端口129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引导的间隙。

由此,能够在全部的堰部D11~D14、D21~D24对冷凝水进行贮水而防止冷凝水的回流。

另外,回流防止肋126f、126g是将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多个堰部D11~D14、D21~D24中的排放端口129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引导的引导肋。

由此,通过回流防止肋126f、126g,能够将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排放端口129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26侧的堰部引导。

另外,蒸发器16具有构成芯部161的底面部分的第二集管箱部163。另外,第二集管箱部163与芯部161相比向空气流下游侧倾斜地配置。另外,在从上方向朝向下方向将芯部161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投影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的投影区域中,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放端口129而向下方倾斜。另外,在投影区域中,回流防止肋126a~126i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多段。

由此,蒸发器16具有构成芯部161的底面部分的第二集管箱部163,且第二集管箱部163与芯部161相比向空气流下游侧倾斜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窄空调壳体12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而扩大车室内的空间。另外,由于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放端口129而向下方倾斜,并且在投影区域中,回流防止肋126a~126i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多段,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冷凝水向送风机部26侧的回流。

(第二实施方式)

使用图12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相比,不同点在于,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多个堰部D11~D14、D21~D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12a、12b。

凹部12a形成于如下位置:与夹于回流防止肋126e与回流防止肋126i之间的堰部D22对应的位置。凹部12b形成于如下位置:与夹于回流防止肋126i与空气流入防止肋127之间的堰部D22对应的位置。凹部12a以及凹部12b的底面分别构成为在车辆的姿态处于未倾斜的状态时为水平。

如上所述,由于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多个堰部D11~D14、D21~D24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12a、12b,因此能够提高向送风机部26侧回流的冷凝水的贮水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实现的相同的效果。

此外,由于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0中的与多个堰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12a、12b,因此能够对更多的冷凝水进行贮水,能够更可靠的防止冷凝水的回流。

(第三实施方式)

使用图13来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空调单元10进行说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2的回流防止肋126a~126i呈截面矩形形状。与此相对,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壳体12的回流防止肋126a~126i的顶部位置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角部呈R形状。

如上所述,由于回流防止肋126a~126i的顶部位置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角部呈R形状,因此能够降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风噪音。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得到由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实现的相同的效果。

另外,由于回流防止肋126a~126i的顶部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角部呈R形状,因此能够降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风噪音。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蒸发器16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倾斜地设置,但也可以使蒸发器16相对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竖立地设置。

(2)对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回流防止肋126a~126i的顶部,将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角部设为R形状,但也可以设为直线状的倒角形状等倒角形状。此外,也可以将回流防止肋126a~126i的顶部位置的位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的角部设为倒角形状。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回流防止肋126a~126i中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比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位低。但是,也可以设为回流防止肋126a~126i中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部位比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部位高。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的,除了明确表示不能进行组合的情况之外,能够适当地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了特别明确表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被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并不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确表示是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确表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该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由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表示的第一观点,一种设置于车室内的中央控制台的车辆用空调单元,具备空调壳体,该空调壳体形成使空气朝向车室内流动的空气通路。此外,具备:送风机部,该送风机部将空气向空气通路吹送;冷却器,该冷却器配置于空调壳体内,并且具有对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的芯部;以及排水口,该排水口形成于空调壳体的底面,并且将在冷却器产生的冷凝水向空调壳体外排出。从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与送风机部的边界部到排水口的冷凝水的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水口而向下方倾斜。此外,车辆用空调单元形成有回流防止肋,该回流防止肋以沿相对于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于空调壳体的底面,将冷凝水向排水口引导,并且防止冷凝水的向送风机部侧的回流。并且,回流防止肋形成于如下的线的下方:该线是从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与送风机部的边界部开始连接至芯部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的下端的线。

根据第二观点,回流防止肋具有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部位比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的部位低的肋。由此,能够一边确保要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的贮水量一边进一步降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

根据第三观点,回流防止肋具有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部位比空调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的部位低的肋。由此,能够一边确保要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的贮水量一边进一步降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通风阻力。

根据第四观点,回流防止肋多段地构成多个堰部,该多个堰部对在排水路径中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进行积存。另外,在多个堰部之间,形成有将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该多个堰部中的排水口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侧的堰部引导的间隙。由此,能够在全部的堰部对冷凝水间贮水而防止冷凝水的回流。

根据第五观点,回流防止肋具有引导肋,该引导肋将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多个堰部中的排水口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侧的堰部引导。由此,通过引导肋,能够将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依次从排水口侧的堰部向送风机部侧的堰部引导。

根据第六观点,在空调壳体的底面中的与多个堰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由此,能够在凹部积存更多的冷凝水,能够提高向送风机部侧回流的冷凝水的贮水能力。

根据第七观点,回流防止肋的顶部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角部呈倒角形状。由此,能够降低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碰到回流防止肋时的风噪音。

根据第八观点,冷却器具有构成芯部的底面部分的底面部,底面部与芯部相比向空气流下游侧倾斜地配置。并且,在从上方向朝向下方向将芯部的位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的面投影于空调壳体的底面的投影区域中,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水口而向下方倾斜。此外,在投影区域中,回流防止肋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多段。

由此,由于冷却器的底面部与芯部相比向空气流下游侧倾斜地配置,因此能够缩窄空调壳体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而能够扩大车室内的空间。另外,排水路径随着接近排水口而向下方倾斜。另外,在投影区域中,回流防止肋从在空调壳体内流动的空气的空气流上游侧朝向空气的空气流下游侧形成有多段。因此,能够确保冷凝水的排水性并且更加可靠地防止冷凝水向送风机部侧的回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