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8394发布日期:2019-01-05 09:1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轮胎,对于该轮胎而言,使用树脂材料形成轮胎骨架构件。



背景技术:

考虑到轻量化、回收的容易度,提出了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等作为轮胎材料的方案。作为这样的轮胎,例如公开了使用热塑性的高分子材料成形轮胎主体而成的充气轮胎(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05-116504号公报)。根据日本特开平05-116504号公报,通过将包含使加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排列而成的加强层在内的带束结构体与胎面橡胶一起在硫化模具内硫化而一体化,形成充气轮胎。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用热塑性树脂等树脂制的轮胎骨架构件的情况下,存在期望将轮胎骨架构件形成得较薄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期望利用交叉带束层等构件对轮胎骨架构件的外周面进行加强而使轮胎的滚动阻力、耐久性等提高。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被橡胶包覆的加强帘线的面内刚度存在改善的余地,还存在提高轮胎的滚动阻力、耐久性等的余地。

本公开考虑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面内刚度优异的交叉带束层的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一种轮胎,其中,该轮胎包括:树脂制的轮胎骨架构件,其具有一对胎圈部、从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以及将一个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另一个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连结起来的胎冠部;以及交叉带束层,其具备以相对于所述轮胎骨架构件的轮胎旋转轴线倾斜的方式排列且被树脂材料包覆起来的多个加强帘线,该交叉带束层直接或隔着树脂层地配置于所述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表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具备面内刚度优异的交叉带束层的轮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结构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结构的局部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加强帘线的倾角和交叉角的说明图。

图4a是表示带束片的制作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4b是表示带束片的制作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接着图4a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带束片的末端形状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结构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轮胎包括:树脂制的轮胎骨架构件,其具有一对胎圈部、从所述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以及将一个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另一个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连结起来的胎冠部;以及交叉带束层,其具备以相对于所述轮胎骨架构件的轮胎旋转轴线倾斜的方式排列且被树脂材料包覆起来的多个加强帘线,该交叉带束层直接或隔着树脂层地配置于所述胎冠部的轮胎径向外侧表面。在本公开的轮胎中,构成交叉带束层的加强帘线被树脂材料包覆,因此与使用被橡胶包覆起来的交叉带束层的情况相比,交叉带束层的面内刚度优异。因此,能够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使耐久性等提高。此外,交叉带束层的面内刚度例如能够根据jisk7019进行测量。

而且,在本公开的轮胎中,轮胎骨架构件和交叉带束层直接或隔着树脂层地层叠在一起。从这一点来看,在本发明的轮胎中,轮胎骨架构件和交叉带束层均形成为含有树脂,因此能够提高各构件的结合力。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树脂”是包含热塑性树脂和热固性树脂在内的概念,但不包含天然橡胶。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图中的箭头w表示与轮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以下,存在称为“轮胎宽度方向”的情况),箭头r表示穿过轮胎的旋转轴线且与轮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存在称为“轮胎径向”的情况)。另外,箭头c表示以轮胎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周向(以下,存在称为“轮胎周向”的情况)。另外,“径向”是与轮胎周向正交的方向。而且,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的中心线。

对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结构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10包括树脂制的轮胎骨架构件12、交叉带束层16以及胎面橡胶30。另外,交叉带束层16具有层构造,该层构造包括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

(轮胎骨架构件)

轮胎骨架构件12由树脂材料形成,通过将一对轮胎片12a在轮胎轴线方向上接合起来而成为环状。此外,也可以通过将3个以上的轮胎片12a接合起来而形成轮胎骨架构件12。

轮胎骨架构件12具有一对胎圈部20、从一对胎圈部20分别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22以及从胎侧部22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胎冠部24。此外,将轮胎骨架构件12的从轮胎径向内侧端起到距轮胎径向内侧端为截面高度的30%的位置为止的部分称为胎圈部20,将配置胎面橡胶30的部分称为胎冠部24,将使胎圈部20和胎冠部24相连的部分称为胎侧部22。

作为构成轮胎骨架构件12的树脂材料,能够使用具有与通常的轮胎所使用的橡胶同等的弹性的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tpe)以及热固性树脂等。若考虑行驶时的弹性和制造时的成形性,则期望的是使用热塑性弹性体。此外,既可以利用所述树脂材料形成轮胎骨架构件12整体,也可以利用所述树脂材料仅形成轮胎骨架构件12的局部。

作为所述热塑性弹性体,能列举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聚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ps)、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tpa)、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tpu)、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tpc)以及动态交联型热塑性弹性体(tpv)等。

另外,作为所述热塑性树脂,能列举出聚氨酯树脂、聚烯烃树脂、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等。而且,作为所述热塑性材料,例如能够使用iso75-2或astmd648所规定的载荷挠曲温度(0.45mpa载荷时)为78℃以上、jisk7113:1995所规定的拉伸屈服强度为10mpa以上、同样jisk7113:1995所规定的拉伸断裂伸长率(jisk7113)为50%以上、jisk7206:1999所规定的维卡软化温度(a法)为130℃以上的热塑性材料。作为所述热固性树脂,能够适当选定并使用公知的热固性树脂。

胎圈部20在将轮胎10嵌合于轮辋(省略图示)时局部与轮辋接触。在胎圈部20埋设有胎圈芯26。胎圈芯26是通过将胎圈帘线呈圆环状卷绕多次而形成的,或者是将由多根胎圈帘线加捻而成的线缆(日文:ケーブルコード)成形为圆环状而形成的。作为构成胎圈芯26的材料,能够使用金属、有机纤维、由树脂包覆有机纤维而成的材料或硬质树脂等。此外,如果能确保胎圈部20的刚度,与轮辋的嵌合没有问题,也可以省略胎圈芯26。

胎侧部22位于轮胎骨架构件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与一对胎圈部20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相连。胎侧部22从胎圈部20朝向胎冠部24以向轮胎轴线方向外侧凸起的方式平缓地弯曲。

胎冠部24是将一个胎侧部2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和另一个胎侧部2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连结起来的部位,用于支承配置于轮胎径向外侧的胎面橡胶30。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冠部24设为厚度大致恒定,轮胎径向外侧表面(图1中的外周面24a)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形成为平坦状。即,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设为其到轮胎轴线为止的距离在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范围内大致恒定。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是供后述的交叉带束层16配置的部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形成为平坦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不将外周面24a形成为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平坦状。例如,也可以将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形成为向轮胎径向外侧鼓起的弯曲形状(截面呈圆弧状)。

轮胎骨架构件12是由一对轮胎片12a在胎冠部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12b处彼此熔接在一起而形成的。此外,轮胎骨架构件12也可以是使树脂制的接合构件介于胎冠部24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附近并使轮胎片12a彼此接合起来而形成的。作为所述接合构件,能够使用与轮胎片12a同种或不同种的热塑性材料、熔融树脂。

对于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冠部24的厚度而言,能够适当选择以调整弯曲弹性模量等,但若考虑轮胎重量等,则例如能够设为0.5mm~10mm,优选为1mm~5mm,更优选为1mm~4mm。同样地,对于轮胎骨架构件的胎侧部22的厚度而言,例如能够设为0.5mm~10mm,更优选为1mm~5mm。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冠部24和胎侧部22的厚度能够使用公知的方法和装置适当测量。

(交叉带束层)

交叉带束层16以沿着轮胎周向环绕的方式直接配置于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另外,交叉带束层16具有由第2交叉带束层16b和第1交叉带束层16a朝向轮胎径向外侧依次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轮胎径向外侧表面)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的轮胎径向内侧表面直接热熔接在一起。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交叉带束层16a的轮胎径向外侧表面和胎面橡胶30通过硫化粘接在一起。

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分别具备多个加强帘线17(图1中的第1加强帘线17a和第2加强帘线17b)。加强帘线17被树脂材料包覆,以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倾斜的方式排列。另外,多个加强帘线17以沿着轮胎周向隔开一定的间隔排列的方式排列。

使用图2对交叉带束层16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结构的局部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立体剖视图。在图2中,对与图1通用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如图2所示,交叉带束层16具有包括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在内的层叠构造。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分别具备多个第1加强帘线17a或第2加强帘线17b。此外,在图2中,为了易于说明,以虚线表示第1交叉带束层16a的局部。

如图2所示,第1交叉带束层16a由沿着轮胎周向s排列配置的多个带束片18a形成。同样地,第2交叉带束层16b由沿着轮胎周向s排列配置的多个带束片18b形成。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沿着轮胎周向s连续地配置于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上。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具备埋设于树脂材料的多个加强帘线17。换言之,在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中,构成为被树脂材料包覆起来的第1加强帘线17a或第2加强帘线17b沿着轮胎周向排列。

为了形成交叉带束层16,首先,将多个带束片18b以沿着轮胎周向s连续的方式配置于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上,形成第2交叉带束层16b。接下来,将多个带束片18a以沿着轮胎周向s连续的方式配置于第2交叉带束层16b上,形成第1交叉带束层16a,从而能够形成具有层叠构造的交叉带束层16。

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与第2交叉带束层16b之间的熔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预先对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表面进行加热,在其上排列带束片18b而将第2交叉带束层16b和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熔接在一起。另外,也可以是,在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上配置第2交叉带束层16b,之后,对它们进行加热而将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熔接在一起。

第1交叉带束层16a与第2交叉带束层16b之间的结合方法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既可以将公知的粘接剂施加于第2交叉带束层16b上而使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利用加热使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熔接而使各层结合在一起。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使用形成为在从轮胎径向外侧朝向轮胎旋转轴线观察时短边与轮胎周向平行且长边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的板状的构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所具备的多个加强帘线17以与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的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倾斜的长边平行的方式沿着轮胎周向排列。

沿着轮胎周向排列的带束片18a彼此间的结合或带束片18b彼此间的结合没有特别限定,既可以使用公知的粘接剂使它们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利用加热使各轮胎片之间熔接在一起。另外,构成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的各轮胎片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设为2~40。根据需要,也可以使各轮胎片根据轮胎骨架构件12的表面形状而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乃至轮胎周向凸起的方式弯曲。

交叉带束层16所具备的加强帘线17a和加强帘线17b(以下,在将它们统称的情况下,有时简称为“加强帘线17”。)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使用金属制的线材、非金属制的线材等。例如,作为加强帘线17,能够使用有机纤维的单丝(单线)、将有机纤维加捻而成的复丝(加捻线)、单线或加捻线的钢丝帘线等。作为所述有机纤维,能够使用尼龙、pet、玻璃、芳香族聚酰胺等材料。另外,交叉带束层16中的加强帘线17的种类、数量以及帘线间节距也没有特别限定。而且,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所包含的加强帘线17的种类、数量以及帘线间节距既可以分别相同,也可以不同。

包覆加强帘线17的树脂材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能够根据所期望的特性适当选定。作为所述树脂材料,能够列举出与能够用于轮胎骨架构件12的树脂材料同样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热塑性树脂或热塑性弹性体。第1交叉带束层16a所包含的树脂材料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所包含的树脂材料既可以是同种的树脂,也可以是不同的树脂。另外,用于包覆加强帘线17的树脂材料既可以是与轮胎骨架构件12所包含的树脂同种的树脂,也可以是不同种的树脂。例如,在轮胎骨架构件12由酰胺类热塑性树脂弹性体形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作为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这两层所包含的树脂材料。

具有层叠构造的交叉带束层16整体的厚度优选为1.6mm~5.0mm。若交叉带束层16的厚度是0.8mm~2.5mm,则因树脂体积的优化而产生减轻重量的效果,能够使油耗效率提高。另外,从确保破坏强度(日文:プランジャー強度;英文:plungerstrength)的观点来看,第1交叉带束层16a的厚度(x)与第2交叉带束层16b的厚度(y)之比(x/y)优选为1: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1交叉带束层16a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末端位于比第2交叉带束层16b的轮胎宽度方向两末端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

接着,使用图3对加强帘线17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的倾角和多个交叉带束层16之间的加强帘线17彼此的交叉角进行说明。图3是用于说明加强帘线17的倾角和交叉角的示意图。另外,图3是从轮胎径向外侧朝向轮胎旋转轴线观察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而得到的图。在图3中,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以沿着轮胎周向s的端部彼此平行的方式层叠。在图3中,以单点划线表示埋设于带束片18a的加强帘线17a和埋设于带束片18b的加强帘线17b。

在图3中,构成第1交叉带束层16a的带束片18a所具备的第1加强帘线17a和构成第2交叉带束层16b的带束片18b所具备的第2加强帘线17b分别以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p倾斜的方式配置于第1交叉带束层16a或第2交叉带束层16b。第1加强帘线17a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p的倾角α1和第2加强帘线17b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p的倾角α2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分别能够设为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倾斜0.5°~6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帘线17a和第2加强帘线17b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的倾斜方向不同,第1加强帘线17a和第2加强帘线17b以在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的层间相互交叉的方式排列。倾角α1和倾角α2既可以是分别相同的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加强帘线17a和第2加强帘线17b以倾角α1和倾角α2分别与带束片18a或带束片18b的长边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的倾角相同的方式排列。

如图3所示,在从轮胎径向外侧朝向轮胎轴线方向观察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的情况下,第1加强帘线17a和第2加强帘线17b以交叉角β交叉。交叉角β没有特别限定,能够设为60°~189°。另外,在图3中,虽省略图示,但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具备多个第1加强帘线17a或第2加强帘线17b,对于多个第1加强帘线17a和第2加强帘线17b而言,分别存在多个倾角α1、倾角α2以及交叉角β。对于上述的多个倾角α1、倾角α2或交叉角β而言,倾角α1彼此之间、倾角α2彼此之间或交叉角β彼此之间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胎面橡胶)

如图1所示,在胎冠部24和交叉带束层16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有作为胎面层的胎面橡胶30。此外,对于胎面橡胶30,在将其层叠于轮胎骨架构件12之后,进行硫化粘接。

胎面橡胶30由与形成轮胎骨架构件12的树脂材料相比耐磨损性优异的橡胶形成,能够使用与以往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所使用的胎面橡胶同种的胎面橡胶。

另外,在胎面橡胶30的踏面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排水用的槽30a。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两道槽30a,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更多的槽30a。另外,作为胎面花纹,能够使用公知的胎面花纹。

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作用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交叉带束层16具备被树脂材料包覆起来的多个加强帘线17,因此与涂有橡胶的交叉带束层相比,面内刚度较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能够通过具备包括被树脂材料包覆起来的多个加强帘线17在内的交叉带束层16,来降低滚动阻力,提高耐久性等。

与使用橡胶制的交叉带束层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能够提高面内刚度。因此,能够减小轮胎骨架构件12的厚度。另外,由于具备使用了树脂替代橡胶的轮胎骨架构件12和交叉带束层16,因此回收性优异。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交叉带束层16,设为具有第1交叉带束层16a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的两层构造,但本发明的轮胎不限定于此。例如,在赛车用等特殊用途中,交叉带束层既可以由1层形成,也可以设为3层以上的构造。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使交叉带束层16和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熔接而使交叉带束层16和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冠部24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轮胎耐久性也较为优异。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而言,使沿着轮胎周向排列配置的轮胎片组合起来而形成交叉带束层16。因此,与使用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带状的交叉带束层16的情况相比,能够节省弯曲和粘贴交叉带束层16所需要的时间和劳力,容易地在轮胎骨架构件12的轮胎径向外侧形成交叉带束层16。因此,例如,即使交叉带束层16所使用的构件是难以沿着轮胎径向弯曲的构件,也能够容易地在轮胎骨架构件12设置交叉带束层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带束片18b配置于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上而形成第2交叉带束层16b之后,配置带束片18a而制作出第1交叉带束层16a,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方法,例如,也可以是,预先在带束片18b上层叠带束片18a而形成1个单元,通过使多个该单元连结起来而形成交叉带束层16。

例如,如图4a和图4b所示,能够使用纵长状的树脂包覆加强构件来制作带束片18a和带束片18b。图4a和图4b是表示带束片的制作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如图4a所示,树脂包覆加强构件40是纵长状的板状构件(帘布层),多个加强帘线17以与长边平行的方式以一定间隔排列。另外,加强帘线17埋设于树脂材料中,被包覆起来的多个加强帘线17成为一体而构成树脂包覆加强构件40。

如图4a所示,将树脂包覆加强构件40裁断而切分为多个平行四边形状的带束片18。此时,以带束片18的短边42相对于树脂包覆加强构件40的长边倾斜的方式进行切分。短边42相对于树脂包覆加强构件40的长边的倾角成为加强帘线17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的倾角。

接下来,如图4b所示,将各带束片18以各带束片18的短边与轮胎周向s平行的方式沿着轮胎周向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相对于轮胎旋转轴线倾斜的加强帘线17的交叉带束层16。

另外,如上所述,沿着轮胎周向排列的带束片彼此之间的结合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既可以使各轮胎片粘接或熔接在一起,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对带束片的形状进行加工,即,在相邻的带束片18的一个末端设置下方凸部44,在另一个带束片的末端设置上方凸部46,从而能够使相邻的带束片18的下方凸部44和上方凸部46组合起来。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构造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结构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在图6中,对与其他图通用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轮胎50包括树脂制的轮胎骨架构件12、树脂层52、交叉带束层16、加强构件54以及胎面橡胶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配置有树脂层52。树脂层52是用于使轮胎骨架构件12和交叉带束层16结合在一起的层,在其两面分别与胎冠部24的外周面24a(轮胎径向外侧表面)及交叉带束层16的轮胎径向内侧表面粘接在一起。

树脂层52所包含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能够根据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冠部24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所包含的树脂材料的种类适当选择用于使它们粘接起来的粘接剂。作为所述粘接剂,能够列举出作为水分散类粘接剂的rfl类粘接剂、metaloc(注册商标:(株)东洋化学研究所)等。例如,在轮胎骨架构件12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均使用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情况下,能够使用环氧类粘接剂或异氰酸脂类粘接剂等。

另外,作为树脂层52所包含的树脂材料,也能够使用熔接型树脂。作为所述熔接型树脂,例如能列举出热塑性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熔接型树脂能够使用与轮胎骨架构件12和交叉带束层16所包含的树脂中的至少一者同种的树脂或与轮胎骨架构件12和交叉带束层16所包含的树脂中的至少一者不同种但具有相容性的树脂等。在此,同种的树脂是指,一种树脂具有与另一种树脂的分子结构特征相同的构造。例如,在轮胎骨架构件12和第2交叉带束层16b均由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形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酰胺类热塑性树脂等。优选的是,所述熔接型树脂是在热的作用下熔融而使被粘物熔接在一起的所谓的热熔型的树脂材料。

树脂层52的厚度优选为0.001mm~0.500mm。若树脂层52的厚度是0.001mm~0.500mm,则能够使轮胎骨架构件12和交叉带束层16充分地结合。作为树脂层52的厚度,更优选为0.001mm~0.100mm,特别优选为0.005mm~0.020mm。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层52由1层形成,但也可以是两层以上的层叠构造。

将树脂层52形成于胎冠部24表面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适用公知的方法。例如,既可以通过涂敷等将用于形成树脂层52的粘接剂施加于胎冠部24上而形成树脂层52,也可以将带状的树脂层52沿着轮胎周向粘贴于胎冠部24上而形成树脂层5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骨架构件12的外周面具备一对加强构件54。加强构件54具备被橡胶包覆的多个加强帘线。加强构件54从轮胎骨架构件12的一个胎圈部20的外周面向胎侧部22的外表面延伸。加强构件54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胎冠部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上的周边,被胎面橡胶30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覆盖。

此外,加强构件54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也可以与交叉带束层16重叠,一个加强构件54的端部和另一个加强构件54的端部也可以重叠。

加强构件54所使用的加强帘线是有机纤维的单丝(单线)或将有机纤维加捻而成的复丝(加捻线),分别沿着径向延伸并沿着轮胎周向排列。此外,加强帘线的角度也可以相对于径向在10度以内的范围内倾斜。

作为有机纤维,能够使用尼龙、pet、玻璃、芳香族聚酰胺等材料。此外,作为所述加强帘线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钢等金属。另外,加强构件54也可以是由树脂包覆加强帘线而成的,而不是由橡胶包覆加强帘线而成的。

在加强构件54的外表面设有从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圈部20延伸至胎冠部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对包覆橡胶层56。包覆橡胶层56能够使用与以往的橡胶制的充气轮胎的侧壁所使用的橡胶同种的橡胶。包覆橡胶层56的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分别延伸至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圈部20的内周面,加强构件54的两端部被包覆橡胶层56覆盖。

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5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50中,轮胎骨架构件12的外表面被加强构件54覆盖,因此即使在使轮胎骨架构件12薄壁化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耐压性能、耐切割性能的降低。

具体而言,通过利用加强构件54对轮胎骨架构件12进行加强,能够使耐切割性能提高。另外,通过使加强构件54承担在轮胎骨架构件12产生的张力的一部分,能够保持内压,因此能够使耐压性能提高。

另外,加强构件54是由橡胶包覆加强帘线而形成的,因此易于加工。而且,加强构件54与包覆橡胶层56及胎面橡胶30之间的粘接性较高,因此能够使轮胎的耐久性提高。此外,也能够利用包覆橡胶层56抑制加强构件54的紫外线劣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树脂层52使交叉带束层16和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冠部24粘接而使交叉带束层16和胎冠部24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的轮胎耐久性也较为优异。另外,通过将树脂层52的厚度设为0.001mm~0.500mm,能够使交叉带束层16和轮胎骨架构件12的胎冠部24更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关于本发明,对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施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54沿着轮胎周向延伸配置于整周的范围内,但也可以通过使沿着径向延伸的多个加强构件片沿着轮胎周向排列而形成加强构件。在该情况下,若加强构件片的形状分别形成为朝向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侧变细,则不必担心加强构件在直径较小的胎圈部20侧彼此重叠。

而且,能够使所述第1实施方式和所述第2实施方式适当组合起来。例如,也能够将第2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54设置于第1实施方式的轮胎骨架构件12的外表面。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设为将带束片组合起来形成交叉带束层的形态,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形成纵长的带状的交叉带束层,将该带状的交叉带束层沿着轮胎周向配置于整周的范围内。

通过参照,将2016年5月2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发明专利申请2016-101858号的公开整体编入本说明书。

通过参照,将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以与分别且具体地记述通过参照将各文献、发明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编入的情况相同的程度编入本说明书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