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靠背倾斜装置的飞机乘客座椅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5053发布日期:2019-06-05 22:35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包括靠背倾斜装置的飞机乘客座椅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6年9月28日提交的名称为“乘客座椅靠背倾斜装置”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第62/401,014号的优先权。该申请整体上通过引用并入了b/e航空公司关于铰接飞机座椅靠背框架的以下现有专利申请:2016年9月30日提交的名称为“用于实现卧床休息坐姿的分段式座椅靠背的飞机座椅”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5/282,352号;2014年4月8日提交的名称为“座板和座椅靠背同时铰接的车辆座椅”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4/247,850号,现为美国专利第9,284,055号。所有上述申请都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公开涉及可展开的飞机“卧铺”座椅,诸如在乘客飞机的高级舱位(例如,头等舱、商务舱)中设置的座椅,所述可展开的飞机“卧铺”座椅在直立的滑行起飞和着陆(ttol)状态、倾斜状态和平躺(例如,床)状态之间进行铰接运动。这些飞机座椅的特征可以为长途飞行的乘客提供更舒适的体验。

在一些传统的实施方式中,可展开的飞机座椅可以包括致动器,该致动器负责协作地控制飞机座椅的各种部件的运动,例如座椅靠背、座椅底部和搁腿板。致动器和相关部件(例如电机、电路和电缆)增加了飞机座椅的总重量,这可能限制能够添加到飞机的卧铺座椅的数量。此外,这些传统座椅可能依赖于多个铰接元件,例如,座椅靠背、头枕或搁腿板,以增加乘客的舒适性,这可能导致难以调整和找到舒适的状态。例如,在这些常规座椅中,每个铰链元件可能必须单独且连续地逐个致动。



技术实现要素:

说明性实施方式的前述一般描述及其以下详细描述仅是本公开的教示的示例性方面,而不是限制性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具有致动器控制部件的飞机乘客座椅可以包括可枢转地安装到座椅底部的座椅靠背,以允许在直立滑行起飞和着陆(ttol)状态以及倾斜状态之间改变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底部的角度。座椅靠背可以包括在第一枢转点处可枢转地安装到座椅底部框架的下部和可转动地耦接到所述下部的上部。所述上部可以包括安装在第一组侧框架构件的上端和前方的头枕,并且可以相对于下部围绕上部和下部之间的第二枢转点向前铰接运动。内隔膜可以定位在头枕和所述一组侧框架构件之间。所述内隔膜可以在第二枢转点处可转动地耦接到上部和下部,并且独立于该上部铰接,以为就座椅乘客的上背部和肩部提供支撑。安装到座椅靠背框架的致动器可以控制座椅在直立ttol和倾斜状态之间铰接运动,并且可以引起下部、上部和内隔膜的协调铰接运动,以使得就座乘客能够实现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解释了这些实施例。附图未必按比例绘制。附图和图中所示的任何值尺寸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且可以代表也可以不代表实际或优选的值或尺寸。在适用的情况下,可能未示出一些或所有特征以有助于基础特征的描述。在附图中:

图1~2示出了用于飞机座椅的示例性框架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具有多个由致动器控制的可铰接部件;

图3~4示出了用于飞机座椅的座椅靠背的示例性框架的上部和内隔膜的侧视图;

图5~6示出了用于飞机座椅的示例性座椅靠背框架的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

图7示出了用于处于休息状态的可铰接飞机座椅的示例框架的侧视图;

图8~9示出了处于倾斜床状态的可铰接飞机座椅的示例框架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处于平躺床状态的可铰接飞机座椅的示例框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阐述的描述旨在描述所公开主题的各种说明性实施例。结合每个说明性实施例描述了特定特征和功能;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那些特定特征和功能的每一个的情况下实践所公开的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全文中,提到“一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时,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者特性包含在所公开的主题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本说明书全文中多个地方出现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者“在实施例中”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特定特征、结构或者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中。此外,所公开的主题的实施例旨在覆盖其修改和变化。

必须注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如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括多个所表示的对象。即,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如本文所使用的词语“一”,“一个”,“该”等具有“一个或更多个”的含义。另外,应当理解,这里可以使用的诸如“左”、“右”、“顶部”、“底部”、“前”、“后”、“侧”、“高度”、“长度”、“宽度、“上”、“下”、“内部”、“外部”、“内”、“外”等仅仅描述了参考点,并不一定将本公开的实施例限制于任何特定的方向或配置。此外,诸如“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仅仅标识如本文所公开的多个部分、部件、步骤、操作、功能和/或参考点中的一个,并且同样地不必将本公开的实施例限制于任何特定配置或方向。

此外,术语“大约”、“约”、“接近”、“微小变化”和类似术语通常是指包括含有识别值上下20%、10%或在某些实施例中优选5%以及其间的任何值的范围。

结合一个实施例描述的所有功能旨在适用于下面描述的另外的实施例,除非明确说明或者其中的特征或功能与另外的实施例不相容。例如,在结合一个实施例明确描述给定特征或功能但未结合可替代实施例明确提及该给定特征或功能的情况下,应该理解发明人旨在可以结合可替代实施例来部署、利用或实现该特征或功能,除非该特征或功能与可替代实施例不相容。

本公开的方面可以涉及一种飞机乘客座椅,其包括具有多个致动器控制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多个致动器控制部件相对于彼此铰接运动以使座椅在直立、滑行、起飞和着陆(ttol)状态、完全倾斜、平躺状态、以及ttol和平躺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之间移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飞机座椅可以包括具有上部和下部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上部和下部彼此可转动地耦接,使得座椅框架的每个部分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定位,以为坐在飞机座椅中的乘客提供更符合人体工学的体验。另外,内隔膜可以定位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的前方,以提供相对于座椅靠背铰接运动的第三自由度。内隔膜可以配置成支撑乘客的上背部和肩部。在一些示例中,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也可以相对于ttol状态向前铰接运动,以便当座椅未被乘客占据时或在碰撞情况期间在乘客座椅后方提供额外的空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隔膜和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和下部的协作铰接运动可以由单个电机控制的致动器控制,这可以有助于减小飞机座椅的重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的用于飞机乘客座椅100的示例框架的侧视图,该示例框架包括具有多个可铰接部件的座椅靠背140,所述多个可铰接部件设置用于使座椅100在直立ttol状态和平躺状态之间协作地移动。在一些示例中,座椅靠背140也可以从ttol状态向前铰接运动。该座椅靠背140可以可铰接地(也称为可枢转地或可转动地)耦接到座椅底部702(图7),并且座椅底部702又可以可铰接地耦接到脚踏板114。另外,座椅1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座椅100的任一侧上的侧板112,并且当座椅100处于直立或休息状态时也可以用作扶手112,或者当座椅100处于平躺状态时防止乘客滚出座椅100。侧板112可以在主枢转点110处可铰接地安装到座椅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枢转点110可以将座椅靠背140、座椅底部702和侧板11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主滚轮124,主滚轮124跨主导轨126向前和向后可滑动地平移,主导轨126固定地安装到座椅100的基座130。以这种方式,座椅100的所有部件可以一起平滑地平移,使得扶手112与座椅靠背140的倾斜、座椅底部702的平移以及脚踏板114的升高协调地移动,以通过各种乘客座椅状态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扶手状态。例如,在图7中的倾斜状态处、在图8的床休息状态处和图1的直立座椅状态处,扶手112可以为乘客使用保持舒适并且符合人体工学的状态。例如,通过使扶手112与座椅靠背140的角度设定协调地围绕枢转点110枢转到倾斜状态中,可以在图1的直立座椅状态和图7的倾斜座椅状态之间保持肘部弯曲角度。

在一些示例中,当座椅100朝向平躺状态铰接运动时,主滚轮124响应于驱动机构136的驱动运动沿着主导轨126向前平移(向图1中的右侧平移)。例如,驱动机构136可以包括安装在座椅底部框架的座板部分的任一侧上的两个安装元件之间的自动驱动部件,例如电机或伺服机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元件是可伸出的安装元件。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元件是固定的。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36的自动驱动部件的向前运动接合致动机构108,该致动机构108被配置成控制座椅100的上座椅靠背部的铰接运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致动机构108包括单独的自动驱动部件(例如,诸如电机或伺服机构的电气部件)。致动机构108可以包括输出臂或杆,所述输出臂或杆被配置成控制座椅100的致动器控制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100包括连接到基座130的电气安装件138。电气安装件138可以在直立和平躺状态之间协作地向前或向后平移。电气安装件138可以支撑用于电力分配的装置,用于为驱动机构136、致动机构108和/或脚踏板致动器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100包括具有连杆部分118a、118b的连杆,连杆部分118a、118b可以被配置成围绕第二枢转点120a、120b可枢转地转动,以便在第二枢转点120a、120b之间保持基本上恒定的相对距离。在一个示例中,上第二枢转点120a可以定位在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的上端处,并且下第二枢转点120b可以可枢转地安装到后框架128,后框架128是基座130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座椅100朝向平躺状态倾斜并且连杆118枢转以保持第二枢转点120a、120b之间的相对距离时,连杆部分118b的转动可能使后框架128向上枢转直到座椅向前行进主导轨126的整个长度。在达到行程的终端时,上第二枢转点120a以及因此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铰接运动到平躺状态。关于座椅100在直立和平躺状态之间的铰接运动的细节将在下面进一步讨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部130根据座椅配置被安装到飞机机舱的地板。例如,座椅100可以被包括在高级舱乘客套间中,诸如与飞机机舱的经济舱中的乘客座椅相比可以提供更多空间以供座椅100铰接运动到平躺状态的头等舱或商务舱套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靠背140包括具有头枕132的上部102,头枕132安装在上侧框架构件134的上端处,该上侧框架构件134可以在枢转点142处可铰接地耦接到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的下侧框架构件。例如,上部102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通过致动机构108的接合而相对于下部106围绕如图2所示的枢转点142向前枢转。另外,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还可以包括位于上侧框架构件134和头枕132之间的内隔膜104,并且可以在枢转点142处可铰接地耦接到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和下部106。换句话说,内隔膜104可定位在上侧框架构件134的前方和头枕132的后侧,以便为坐在飞机座椅100中的乘客的上背部和肩部提供支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隔膜104独立于上部102的铰接运动而枢转,这可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40的铰接运动提供第三自由度,这可以使乘客当坐在座椅100中时能够实现更符合人体工学的姿势。如本文将进一步讨论的,内隔膜104可以允许乘客的肩部由于内隔膜104的向后铰接运动而相对于头枕132向后嵌套,同时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保持基本上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隔膜104的向后转动是在不使用除致动机构108之外的附加电机或致动器的情况下实现的。例如,当致动机构108操作以引起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倾斜(例如,如图1所示,下部106的逆时针转动)时,内隔膜104还可以与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协作地转动(例如,沿逆时针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设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致动机构108和/或驱动机构136包括电机驱动的线性致动器,诸如通过伺服电机或步进电机驱动的线性致动器。例如,电机的转动可以引起一个或更多个致动器杆的伸出和/或回缩以引起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下部106和/或内隔膜104的铰接运动。在一个示例中,致动机构108可以包括在容纳凸缘122处连接到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并且可以向上伸出以使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向前转动的输出臂或杆146。类似地,杆146的缩回可以使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向后转动。在其他示例中,致动机构108可以是另一种类型的线性致动器,例如气动致动器、皮带传动致动器或螺杆驱动致动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具有单个电机的致动机构108可以单独负责使得座椅100铰接运动通过本文进一步描述的各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协作致动器可以用于产生本文所描述和所示的座椅100的铰接运动。

此外,致动机构108可以响应于从控制器接收的控制信号引起座椅100的部件的铰接运动,该控制器接收乘客在靠近座椅的输入/输出(i/o)设备的界面处的输入和/或机舱乘务员在飞机服务站处的i/o设备处的输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i/o设备(未示出)可以是具有按钮的控制面板和/或可以是位于座椅100前部的扶手或显示器处的触摸屏,该i/o设备允许乘客选择座椅100的期望状态。响应于接收到所选状态,控制器可以向致动机构108和/或驱动机构136发出控制信号,以引起座椅100的致动器控制部件的协调式铰接运动。此外,在紧急情况(例如,快速减速、重湍流等)的事件中,主控制器(例如,与飞机服务站或另一控制器通信的主控制器)可以发出命令,使得座椅100和定位在机舱内的其他座椅自动返回到ttol状态。

如图1所示,示出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处于第一状态,该第一状态可以是ttol或收起状态。在该状态下,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可以与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成直线(例如,零度或接近零度角)地部署,使得上部102的下表面邻接和/或抵靠在座椅靠背106的下部106的上框144上。在另一个实施例中,ttol状态可以包括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从上框144向前转动,相对于下靠背框架成1~30度的角度。在所选实施例中,该角度可以是3~20度、5~20度、3~15度、3~15度、3~10度或5~10度。在一个实施例中,ttol状态可以近似于图1中所示的状态,不同点在于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可以以5~10度的角度部署在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的前方。

参照图2,示出了座椅100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的上部102从上部102和下部106之间的枢转点142向前转动到第二状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致动机构108可以包括输出臂或杆146,其在容纳凸缘122处连接到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并且可以向上伸出以使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向前转动。例如,响应于从控制器接收控制信号,致动机构108的电机可以转动以使杆146向上移动,从而使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围绕枢转点142向前铰接运动。在一些示例中,上部102可以配置成向前转动,直到与位于上部102的上侧框架构件134前方的内隔膜104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乘客坐在座椅100中时,通常不可以实现图2中所示的座椅靠背140的状态,其中上部102铰接运动到靠前状态并且座椅100处于ttol状态。相反,图2示出了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的示例性运动范围。例如,在所示的靠前状态中,上部102可以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140的下部106以大约45度的延伸角度向前铰接运动。在所选的实施例中,该角度可以是穿过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的纵向轴线前方40~50度、35~55度或30~60度。在一些示例中,延伸角度对应于下部106的上框144与上部102的底部表面之间的角度。

在一些方面,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可以在座椅100处于ttol状态时有意地转动到靠前状态,以便当座椅100未被占用或也可以在碰撞情况下用作为导通(breakover)机构时为座椅100的后部提供额外的空间。在导通机构实施方式中,当座椅100经历诸如碰撞事件的高g力事件时,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和/或下部106可以单独地或协作地向前转动,以减小坐在座椅100的后面的乘客的头部冲击力。例如,高g力事件可以引起上部102围绕上部102和下部106之间的枢转点142自动向前转动,如图2所示。例如,自动转动可以由配置成识别快速减速事件的加速度传感器触发。例如,加速传感器的输出可以由控制器分析,该控制器在快速减速事件中将控制信号输出到致动机构108。在另一个示例中,加速传感器可以耦接到本地控制电路,用于触发致动机构108的移动,以使座椅100移动到靠前状态。在2017年5月31日提交的名称为“具有动态触发致动器的座椅靠背导通器”的美国专利申请第no.15/610,167号中描述了用于乘客座椅靠背的自动导通机构的另一示例,其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

参考图3~4,示出了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和内隔膜104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内隔膜104的铰接运动。例如,如图3所示,致动机构108已经使得座椅100铰接运动到直立、ttol状态,该ttol状态也可称为收起状态。在所示的示例中,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相对于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和内隔膜104成大约0度(例如,与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和内隔膜104对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部102可以相对于下部106成预定的度数并且相对于内隔膜104成大约0度,其中预定的角度可以为大约0~15、5~10或大约5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上部102定向为相对于内隔膜104成大约0度,如图3所示,连接内隔膜104的侧构件504(图5)的上横向构件304可以不与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的上侧框架构件134接触。在一些示例中,图3中所示的上部102、下部106和内隔膜104的相对位置可以对应于当座椅100处于如图10所示的完全倾斜的平躺床配置时的相对位置。

如图4所示,致动机构108已经使座椅100铰接运动到部分倾斜状态。例如,致动机构108的杆146的伸出可以使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倾斜,同时还使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以小角度协作地向前转动。例如,上部102可以相对于下部106向前转动6度。在一些示例中,内隔膜104还可以与下部106协作地转动到部分倾斜状态。以小角度(例如,上部102向前铰接运动大约6度),内隔膜104的上端处的横向构件304可以与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接合不是以6度而是以5~10度、5~15度、5~25度、10~25度或10~20度进行。当座椅100铰接运动到图7中所示的部分倾斜的休息状态(例如,包括搁腿板114的上升状态)时,上部102可能会相对于下部106向前转动。

本文所述的包括上部102、下部106和内隔膜104的座椅靠背140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以下优点:可以允许就座乘客的肩部相对于头枕132向后抵靠内隔膜104,这可以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很明显,这可以在某些实施例中实现,而不使用除致动器108以外的电机或致动器。从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内隔膜104能够用作肩部支撑结构,该肩部支撑结构可以与如图10所示处于平躺状态的座椅100的头枕132重新对齐(例如,基本相同的相对定向角度)。同样,这可以在不使用附加电机或致动器的情况下实现。

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可以是由内隔膜104提供的座椅靠背140的附加分段度。在内隔膜104不相对于上部102铰接运动的情况下,座椅100将基本上提供具有上部102和下部106的两段式座椅靠背。通过添加铰接式内隔膜104,提供了第三自由度(第三铰接分段)。另外,本文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允许仅通过单个致动器组件(例如致动机构108)使安装到下部106的下座椅靠背垫、安装到上部102的上座椅靠背垫和安装到头枕132的头枕垫相对于彼此铰接运动。

参考图5~6,示出了用于铰接飞机座椅100的座椅靠背140的示例性后视透视图,其示出了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的铰接运动。例如,图5和图6都示出了座椅靠背140,其中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转动到最远的靠前状态。而且,在图5和6中,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的上侧框架构件134b被示出为透明的,以便更清楚地示出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的铰接运动,以包括安装到上侧框架构件134b的内表面的引导滚轮510与下部106上的引导路径508的接合。

如图5~6所示,座椅靠背140可以包括具有头枕132的上部102,头枕132安装在上侧框架构件134的上端处,该上侧框架构件134可以在枢转点142处可铰接地耦接到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的下侧框架构件。例如,当杆146伸出时,上部102可以配置成响应于通过致动机构108的输出臂或杆146的接合而相对于下部106围绕枢转点142向前枢转。此外,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还可包括位于上侧框架构件134和头枕132之间的内隔膜104。内隔膜104可以在枢转点142处可铰接地耦接到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和下部106。在一些示例中,内隔膜104可以包括在上端处由横向构件304和在下端处由横向构件506分开的侧构件504。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隔膜104被配置成邻接或接触座椅靠背垫,该座椅靠背垫被设计成有助于乘客的人体工学舒适性。在一个示例中,座椅靠背垫包括泡沫材料。在另一个示例中,座椅靠背垫包括可充气气囊系统,例如可充气气垫。

在一些示例中,下部106的下侧框架构件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引导路径508,该引导路径508限定上部102相对于下部的预定行程路径。在一些方面,引导路径508可以是弯曲的凹槽或狭槽,安装到上部102的每个上侧框架构件134的内表面的引导滚轮510被配置成当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向前或向后铰接运动时在该凹槽或狭槽中行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引导路径508的最靠后且最低点可以对应于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的最多向后转动量。例如,最多向后转动可以对应于一个点,在该点处,每个上侧框架构件134的下表面邻接或抵靠下部106的上框144。此外,引导路径的最靠前且最高点可以对应于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的最多向前转动量。例如,最多向前转动量可以对应于当内隔膜104处于最靠前转动状态时上部102与内隔膜104的横向构件304接触的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引导路径508限定的上部102的行进路径提供了转动自由度,其与主导轨126和枢转点142、120和110以及内隔膜104的铰接运动协作,以如本文所描述的图所示,提供由致动机构108控制的座椅100的复合铰接运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隔膜104可以配置成在致动机构108的控制下与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和/或下部106协作地转动。此外,上部102、下部106和内隔膜104中的每一个的铰接运动可以基于座椅100的期望状态由致动机构108单独地且独立地控制。

参考图7~10,示出了在致动机构108的控制下飞机座椅100的部件的复合铰接运动。例如,图7示出了处于部分倾斜休息状态的座椅100,图8~9示出了处于卧床休息配置的座椅100,其具有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的不同铰接运动量以及搁脚板114的大致水平状态,并且图10示出了处于平躺床配置的座椅100,其中头枕132、座椅靠背140和搁腿板114基本上对齐。图7~10中所示的座椅100的状态并不是限制性的。例如,致动机构108能够引起座椅100协作地铰接运动到图1和2中所示的直立ttol状态以及图10中所示的平躺床状态之间的任何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7示出了处于部分倾斜状态的飞机座椅100,该部分倾斜状态可以类似于图4中所示的座椅靠背140的一部分的状态,其中在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相对于下部106向前转动时,致动机构108使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和内隔膜104部分倾斜。

当下部106和内隔膜104从直立ttol状态倾斜到休息状态时,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可以相对于下部106向前转动,使得上部102相对于水平面的定向从其位于如图1所示的直立ttol状态的状态保持基本上固定。在一些示例中,内隔膜104还可以与下部106协作地转动到部分倾斜状态。在一些示例中,内隔膜104上端处的横向构件304可以与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接触。

当处于如图7所示的休息状态时,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可以以第一铰接角度定位,内隔膜104可以以第二铰接角度定位,并且上部102可以以第三角度定位。能够相对于水平面以三个铰接角度定位座椅靠背140的部件可以基本上提供三件式座椅靠背,该三件式座椅靠背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单个致动器组件(例如致动机构108)铰接运动到符合人体工学的最佳状态中。下部106的第一铰接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可以是45度、40~50度、35~55度或更大,通常为30~60度。内隔膜104的第二铰接角度可以是60度、55~65度、50~70度或更大,通常为45~75度。上部102的第三铰接角度可以是约65度、约60~70度、约55~75度或更大,通常约为50~80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140可铰接地耦接到座椅底部702,座椅底部702又可以可铰接地耦接到脚踏板114。此外,侧板112设置在座椅100的任一侧上,并且在座椅100处于部分倾斜的休息状态时还可以用作扶手112。侧板112可以在主枢转点110处可铰接地安装到座椅10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枢转点110可以将座椅靠背140、座椅底部702和侧板11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主滚轮124,主滚轮124在主导轨126上向前和向后平移,主导轨126固定地安装到座椅100的基座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座椅100在致动机构108的控制下从图1所示的直立ttol状态铰接运动到图7所示的休息状态时,主滚轮124响应于致动机构108的输出臂或杆146的伸出沿着主导轨126向前平移(如图7所示向左平移),该致动机构108被配置成控制可铰接座椅部件的协作铰接运动。例如,当致动机构108的杆伸出以使座椅靠背140倾斜时,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侧板112和座椅底部708可以围绕主枢转点110协作地枢转,其导致主滚轮124沿主导轨126向前和向下平移。此外,座椅底部702的铰接运动可以使脚踏板114向上协作地转动到部分伸出状态。

在一些示例中,当座椅每一侧上的侧板112围绕主枢转点110转动时,座椅100铰接运动到休息状态。在一些示例中,连杆部分118a、118b可以围绕第二枢转点120a、120b可枢转地转动,以在第二枢转点120a、120b之间保持基本上恒定的相对距离。

图8~9示出了可铰接飞机座椅100的侧视图,该可铰接飞机座椅100在致动机构108的控制下已经铰接运动到卧床休息状态。在图8中所示的座椅100的状态中,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座椅底部702、脚踏板114和侧板112已经铰接运动至完全伸出状态,同时包括内隔膜104的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可以相对于下部106向前转动,使得上部102和内隔膜104相对于水平面成倾斜角度。在一些示例中,在内隔膜104的上端处的横向构件304可以与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接触。在图8中所示的示例中,上部102和/或内隔膜104可以相对于水平面成大约34度,同时下部106可以相对于水平面成大约0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的倾斜角度可以是35度、30~40度、25~45度或更大,更通常为25~50度。

在一些示例中,当座椅100在致动机构108的控制下从图7所示的休息状态铰接运动到图8所示的卧床休息状态时,主滚轮124可以响应于致动机构108的输出臂或杆的伸出沿着主导轨126继续向前平移(如图8所示向左平移),该致动机构108被配置成控制可铰接座椅部件的协作铰接运动。此外,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侧板112和座椅底部708可以围绕主枢转点110继续枢转,这导致主滚轮124沿着主导轨126进一步向前和向下平移,直到当座椅底部702和脚踏板110完全延伸到床状态时,主滚轮124到达主导轨126上的基本上最低点为止。

在一些示例中,连杆部分118a、118b可以围绕第二枢转点120a、120b可枢转地转动,以在第二枢转点120a、120b之间保持基本上恒定的相对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座椅100朝向平躺状态倾斜并且连杆部分118a、118b枢转以保持第二枢转点120a、120b之间的相对距离时,连杆部分118b的转动可以使后框架128能够向上枢转直到向前行进到达主引导构件126的端部。在座椅已经行进了主导轨126的范围之后,连杆部分引导上第二枢转点120a并且因此引导座椅靠背140的下部106铰接运动到平躺状态。

图9中所示的座椅100的卧床休息状态基本上类似于图8中所示的状态,不同点在于致动机构108已经使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和内隔膜104进一步倾斜到距离水平面更小的倾斜角度。例如,上部102可以相对于水平面为大约6度,同时内隔膜可以基本上与水平面对齐。在其他实施例中,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的倾斜角度可以是大约5度、3~10度、2~15度或更大,更通常为1~20度。此外,下部106和内隔膜104可以基本上与水平面对齐(例如,相对于水平面以大约0度设置)。在一些示例中,连杆部分118a、118b可以将第二枢转点120a、120b且因此后框架128保持在与如图8所示的基本上相同的状态。在一些示例中,在图9所示的座椅100的状态中,就座乘客的头部可以被支撑在乘客肩部上方的位置,这可以增强诸如在躺下时读书的活动的舒适性。

参考图10,座椅100以平躺床配置示出,其基本上类似于图8~9中所示的配置,不同点在于致动机构108已经使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进一步倾斜至完全倾斜状态,同时内隔膜104保持在与图9中相同的状态,使得内隔膜104上端处的横向构件304可能不再与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接触。在平躺床配置中,座椅靠背140的上部102、内隔膜104和下部106可以全部彼此对齐(例如,相对于彼此基本上以零度设置),并且上部102的底部表面可以邻接下部106的上框144。在一些示例中,连杆部分118a、118b可以将第二枢转点120a、120b且因此后框架128保持在与如图8和9所示的基本上相同的状态。在平躺床状态中,乘客的头部可以被支撑在与乘客的肩部处于基本均匀(与其水平对齐)的位置。

虽然已经描述了某些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作为示例呈现,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实际上,本文描述的新颖方法、装置和系统能够以各种其他形式体现;此外,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描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的形式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改变。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旨在涵盖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这些形式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