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8041发布日期:2018-08-10 20:41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实现干地路面上的行驶性能(以下称为“干地操纵稳定性”)和冰雪路面上的行驶性能(以下称为“冰雪上性能”)的轮胎。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各种在胎面部上设置了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多个主槽和将由该主槽划分出的陆地部划分成多个花纹块的横沟的轮胎(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横沟在提高湿地性能、冰雪上性能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横沟存在招致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而使干地操纵稳定性等降低的问题。如此,冰雪上性能与干地操纵稳定性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为了以高水平同时实现冰雪上性能与干地操纵稳定性这两方而正在寻求进一步的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99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发明,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实现干地操纵稳定性和冰雪上性能的轮胎。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轮胎为胎面部通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中央主槽及胎肩主槽而被划分成中央陆地部、中间陆地部、及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至少一方的中间陆地部具有将所述中间陆地部划分成多个中间花纹块的第一中间横沟、第二中间横沟,所述第一中间横沟包括:从所述中央主槽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倾斜的第一内倾斜部分、从所述胎肩主槽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而以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相同朝向而倾斜的第一外倾斜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的倾斜朝向不同且将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与第一外倾斜部分之间连接的第一中倾斜部分。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构成槽深度浅的浅槽部,且所述第一外倾斜部分和第一中倾斜部分构成与所述浅槽部相比槽深度深的深槽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中间横沟由从所述中央主槽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而以与第一内倾斜部分相同朝向而倾斜的第二内倾斜部分、从所述胎肩主槽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外倾斜部分相同朝向而倾斜的第二外倾斜部分、以及以与所述第二内倾斜部分的倾斜朝向不同且将所述第二内倾斜部分与第二外倾斜部分之间连接的第二中倾斜部分组成,所述第二内倾斜部分和第二中倾斜部分构成槽深度深的深槽部,且所述第二外倾斜部分构成与所述深槽部相比槽深度浅的浅槽部。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中间横沟与所述第二中间横沟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中倾斜部分与第二中倾斜部分在轮胎周向上不重叠。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中间横沟呈第一中间横沟反转180度后的点对称。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浅槽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a长于所述深槽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b。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花纹块具有横穿过所述中间花纹块的钩状中间刀槽花纹,所述钩状中间刀槽花纹由从所述中央主槽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相同朝向而倾斜的内刀槽花纹部、从所述胎肩主槽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外倾斜部分相同朝向而倾斜的外刀槽花纹部、以及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中倾斜部分相同朝向而倾斜且将所述内刀槽花纹部与外刀槽花纹部之间连接的中刀槽花纹部组成,而且所述中刀槽花纹部的深度小于所述内刀槽花纹部及外刀槽花纹部的深度。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外刀槽花纹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o、以及所述中刀槽花纹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m各自在所述内刀槽花纹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i的100%±5%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深槽部的深度db与所述浅槽部的深度da之差(db-da)为所述中央主槽的槽深度d1的15%以上。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间花纹块具有沿着所述钩状中间刀槽花纹的内刀槽花纹部的延长线从所述胎肩主槽起延伸且在中间花纹块内中断的外部中断刀槽花纹、以及沿着所述钩状中间刀槽花纹的外刀槽花纹部的延长线而从所述中央主槽起延伸且在中间花纹块内中断的内部中断刀槽花纹,并且,所述内部中断刀槽花纹和所述外部中断刀槽花纹为三维刀槽花纹。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内部中断刀槽花纹和所述外部中断刀槽花纹的深度大于所述深槽部的深度db。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陆地部具有从所述中央主槽起延伸且在中央陆地部内中断的中央花纹槽,而且,所述中央花纹槽在所述中央主槽的开口端与所述中间横沟在所述中央主槽的开口端在轮胎轴向上相对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至少第一中间横沟作为由第一内倾斜部分、第一中倾斜部分、第一外倾斜部分组成的钩状的弯曲槽而形成。由此,能够增加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的边缘部分,从而能够在轮胎周向及轮胎轴向增加路面挖掘摩擦力进而提高冰上性能。此外,通过第一中间横沟弯曲成钩状,从而在槽底不容易变形,进而能够将施加于轮胎的力分散在中间陆地部内的宽度方向的左右(轮胎轴向)。因此,能够较高程度地确保边缘部分的同时,抑制中间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进而可确保优异的干地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为表示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中的(a)、(b)为图2的a-a线剖视图以及b-b线剖视图。

图4为表示第一中间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5为图4的c-c线剖视图。

图6为概念化地表示三维刀槽花纹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中央陆地部、第二中间陆地部及第二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轮胎

2胎面部

3中央主槽

4胎肩主槽

7中央陆地部

8中间陆地部

9胎肩陆地部

12中间花纹块

13中间横沟

14第一中间横沟

14i第一内倾斜部分

14m第一中倾斜部分

14o第一外倾斜部分

15第二中间横沟

15i第二内倾斜部分

15m第二中倾斜部分

15o第二外倾斜部分

18钩状中间刀槽花纹

18i内刀槽花纹部

18m中刀槽花纹部

18o外刀槽花纹部

20i内部中断刀槽花纹

20o外部中断刀槽花纹

21三维刀槽花纹

23中央花纹槽

40浅槽部

41深槽部

c轮胎赤道

e13开口端

e23开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可用于客车用、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以及轮胎的内部未被填充有加压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例如无气轮胎)等各种各样的轮胎。图1中图示了轮胎1作为客车用的全季节轮胎而形成的情况。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具有指定了向车辆上安装的朝向的非对称的胎面图案。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中被配置于右侧的第一胎面端te1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内侧,被配置于左侧的第二胎面端te2在车辆安装时位于车辆外侧。但是,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这样的方式中,例如,也可应用于未限定了车辆安装的朝向的轮胎。

在充气轮胎的情况下,第一胎面端te1以及第二胎面端te2是指,在正规状态的轮胎1上负载有正规载荷并以外倾角0°而平面地接地时的轮胎轴向两外侧的接地端的位置。此外,第一胎面端te1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称为胎面宽度tw。

“正规状态”是指,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上且填充有正规内压,并且为无负荷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下所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为,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部规格体系中,该规格针对每个轮胎所规定的轮辋,例如若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是tra则为“designrim”、若是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为,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部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所规定的气压,若是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是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为,在包括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部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每个轮胎所规定的载荷,若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是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是etrto则为“loadcapacity”。

胎面部2上配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多个主槽。多个主槽包括被配置于轮胎赤道c与第一胎面端te1之间的第一中央主槽3及第一胎肩主槽4、以及被配置于轮胎赤道c与第二胎面端te2之间的第二中央主槽5及第二胎肩主槽6。

第一胎肩主槽4、第二胎肩主槽6优选为,例如,以槽中心线从轮胎赤道c起隔着胎面宽度tw的0.20~0.35倍的距离的方式配置。第一中央主槽3、第二中央主槽5优选为,例如,以槽中心线从轮胎赤道c起隔着胎面宽度tw的0.05~0.15倍的距离的方式配置。

各主槽3~6的槽宽度优选为,例如,胎面宽度tw的3%~7%。此外,在客车用轮胎的情况下,各主槽3~6的槽深度优选为,例如5~10mm左右。但是,各主槽3~6的尺寸并未被限定于这样的范围内。

胎面部2上配置有由各所述主槽3~6划分出的多个陆地部。具体而言,所述多个陆地部包括中央陆地部7、第一中间陆地部8、第二中间陆地部10和第一胎肩陆地部9、第二胎肩陆地部11。

所述中央陆地部7被配置于第一中央主槽3与第二中央主槽5之间。第一中间陆地部8被配置于第一中央主槽3与第一胎肩主槽4之间。第一胎肩陆地部9被配置于第一胎肩主槽4的轮胎轴向外侧。第二中间陆地部10被配置于第二中央主槽5与第二胎肩主槽6之间。第二胎肩陆地部11被配置于第二胎肩主槽6的轮胎轴向外侧。

中央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c优选为,例如,胎面宽度tw的0.10~0.15倍。第一中间陆地部8、第二中间陆地部10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m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10~0.20倍。第一胎肩陆地部9、第二胎肩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s优选为,胎面宽度tw的0.15~0.25倍。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8具有通过横穿过该第一中间陆地部8而划分出多个中间花纹块12的中间横沟13。该中间横沟13由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的第一中间横沟14和第二中间横沟15构成。

图2中图示了第一中间陆地部8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第一中间横沟14由第一内倾斜部分14i、第一外倾斜部分14o、第一中倾斜部分14m组成。

第一内倾斜部分14i从所述第一中央主槽3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而倾斜。第一外倾斜部分14o从所述第一胎肩主槽4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14i相同朝向(图1、2中右上升)倾斜。此外,第一中倾斜部分14m将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14i与第一外倾斜部分14o之间连结。该第一中倾斜部分14m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14i及第一外倾斜部分14o不同的朝向(图1、2中右下降)倾斜。

在本例中,第一内倾斜部分14i及第一外倾斜部分14o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14为相同角度,该角度α14优选为例如20~30°以在冰雪路面上于轮胎轴向及轮胎周向上均衡地发挥出抓地力。此外,第一内倾斜部分14i与第一中倾斜部分14m之间的角度β14因相同理由而优选为140~150°。

图3的(a)中图示了第一中间横沟14的a-a线剖视图。如图3的(a)所示,第一中间横沟14由被配置于第一中央主槽3侧的浅槽部40和被配置于第一胎肩主槽4侧且与浅槽部40相比槽深度较大的深槽部41组成。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14i形成浅槽部40。此外,所述第一外倾斜部分14o和第一中倾斜部分14m形成深槽部41。

深槽部41的深度db与所述浅槽部40的深度da之差(db-da)优等为第一中央主槽3的槽深度d1的15%以上。另外,所述深度db优选为槽深度d1的65~75%,此外,深度da优选为槽深度d1的45~55%。

第二中间横沟15由第二内倾斜部分15i、第二外倾斜部分15o、第二中倾斜部分15m组成。第二内倾斜部分15i从所述第一中央主槽3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14i相同朝向而倾斜。第二外倾斜部分15o从所述第一胎肩主槽4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外倾斜部分14o相同朝向而倾斜。此外,第二中倾斜部分15m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中倾斜部分14m相同朝向而倾斜,并且连结第二内倾斜部分15i与第二外倾斜部分15o。

如图3的(b)中第二中间横沟15的b-b线剖视图所示,第二中间横沟15中,深槽部41由第二内倾斜部分15i和第二中倾斜部分15m形成。此外,与深槽部41相比槽深度较浅的浅槽部40由第二外倾斜部分15o形成。

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第二中间横沟15呈第一中间横沟14反转180度后的点对称。

在该点对称的关系中,第二中间横沟15的第二内倾斜部分15i对应于第一中间横沟14的第一外倾斜部分14o,第二中间横沟15的第二外倾斜部分15o对应于第一中间横沟14的第一内倾斜部分14i,第二中间横沟15的第二中倾斜部分15m对应于第一中间横沟14的第一中倾斜部分14m。

如此,至少第一中间横沟14在本例中为第一中间横沟14、第二中间横沟15弯曲成钩状。因此,能够增加轮胎周向及轮胎轴向的边缘部分,从而在轮胎周向及轮胎轴向上增加路面挖掘摩擦力进而可提高冰上性能。此外,通过第一中间横沟14、第二中间横沟15弯曲成钩状,从而在槽底不容易变形,进而能够将施加于轮胎的力较广地分散在第一中间陆地部8内。因此,能够在较高程度地确保边缘部分的同时,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降低,进而可确保优异的干地操纵稳定性。

而且,在本例中,第一中间横沟14、第二中间横沟15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配置,因而浅槽部40与深槽部41在轮胎周向及轮胎轴向上互为不同地分散配置。因此,与槽深度固定的情况相比刚性降低的抑制效果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干地操纵稳定性。此外,通过该刚性降低的抑制,从而相对于冰雪路面也能够较高程度地发挥出边缘效果,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冰雪上性能。

此外,浅槽部40与深槽部41的分散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8的扭转变形的抑制效果也较高。因此,能够抑制起因于所述扭转变形的分块(chunking)且对耐久性的提高也作出较大贡献。另外,第一中倾斜部分14m和第二中倾斜部分15m优选为在轮胎周向不重叠。

另外,当深槽部41的深度db与浅槽部40的深度da之差(db-da)低于第一中央主槽3的槽深度d1的15%时,浅槽部40与深槽部41的分散配置的效果变小。因此,第一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降低变大,进而干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效果、以及分块的抑制效果降低。

如图2所示,第一中间横沟14、第二中间横沟15中,浅槽部40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a优选为长于深槽部4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b。通过采用la>lb,从而成为刚性的弱点的中间横沟13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成为浅槽部40进而可确保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降低。浅槽部40的长度la的上限优选为第一中间陆地部8的所述宽度wm的55%以下。另外,第一外倾斜部分14o及第二内倾斜部分15i的轮胎轴向长度lc优选为所述宽度wm的30~35%。

在本例中,中间花纹块12上设置有横穿过该中间花纹块12的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及内部中断刀槽花纹20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20o。

如图4所示,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由内刀槽花纹部18i、外刀槽花纹部18o、中刀槽花纹部18m组成。内刀槽花纹部18i从第一中央主槽3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14i相同朝向而倾斜。外刀槽花纹部18o从第一胎肩主槽4起延伸且相对于轮胎轴以与所述第一外倾斜部分14o相同朝向而倾斜。中刀槽花纹部18m相对于轮胎轴向而以与所述第一中倾斜部分14m相同朝向而倾斜,且连结内刀槽花纹部18i与外刀槽花纹部18o。

在本例中,内刀槽花纹部18i及外刀槽花纹部18o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18为相同角度,该角度α18优选为例如20~30°以在冰雪路面上于轮胎轴向及轮胎周向上均衡地发挥出边缘效果。此外,内刀槽花纹部18i与中刀槽花纹部18m之间的角度β18优选为小于所述角度β14,尤其优选为130~140°。

图5中图示了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的c-c线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中,中刀槽花纹部18m具有与内刀槽花纹部18i及外刀槽花纹部18o相比较浅的深度。在本例中,内刀槽花纹部18i及外刀槽花纹部18o各自包括深底部42和与深底部42相比较浅的深度的浅底部43。各浅底部43被配置于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的两端部,深底部42被配置于浅底部43与中刀槽花纹部18m之间。如此的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通过中刀槽花纹部18m和浅底部43而较高程度地维持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

中刀槽花纹部18m的深度d18优选为第一中央主槽3的槽深度d1的0.45~0.50倍。深底部42的深度d42优选为第一中央主槽3的槽深度d1的0.65~0.70倍。浅底部43的深度d43深于槽深度d18且浅于深度d42。

如图4所示,外刀槽花纹部18o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o以及中刀槽花纹部18m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m各自优选为内刀槽花纹部18i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i的100%±5%的范围。即,内刀槽花纹部18i、外刀槽花纹部18o、中刀槽花纹部18m由几乎相同长度形成,由此,可实现中间花纹块12的刚性的适当化。

该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使边缘部分长度在轮胎周向及轮胎轴向上增加,因而可提高冰雪上性能。而且,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中,刀槽花纹的壁面彼此钩状地啮合,因而在使第一中间陆地部8贯通的情况下也能够较高程度地维持花纹块刚性。

外部中断刀槽花纹20o沿着所述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中的内刀槽花纹部18i的延长线xi从第一胎肩主槽4起延伸且在中间花纹块12内中断。此外,内部中断刀槽花纹20i沿着所述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中的外刀槽花纹部18o的延长线xo从第一中央主槽3起延伸且在中间花纹块12内中断。所述“沿着延长线xi、xo延伸”除了包括在所述延长线xi、xo上延伸以外,还包括在以延长线xi、xo作为中心的5mm宽的宽度区域内与延长线xi、xo平行地延伸的情况。另外,“平行”可允许5°以下的角度差。

所述内部中断刀槽花纹20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20o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0优选为第一中间陆地部8的宽度wm的50%以下,尤其优选为所述长度lb的100%±5%的范围。

所述内部中断刀槽花纹20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20o为三维刀槽花纹21。三维刀槽花纹21是指,如图6概念化所示那样,在花纹块表面上于刀槽花纹长度方向上锯齿状地延伸并且刀槽花纹的壁面21s在深度方向上锯齿状地弯曲的刀槽花纹。这样的三维刀槽花纹21,被形成于刀槽花纹的两壁面21s上的凹凸彼此牢固地啮合。因此,与在中间花纹块12内中断的情况共同作用,可较高程度地确保花纹块刚性,从而可发挥出优异的边缘效果的同时,可对干地操纵稳定性的提高以及分块的抑制作出贡献。

另外,内部中断刀槽花纹20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20o的深度d20(图示省略)优选为深于所述深槽部41的深度db,尤其优选为第一中央主槽3的槽深度d1的70~75%。

在本例中,钩状中间刀槽花纹18的内刀槽花纹部18i及外刀槽花纹部18o、内部中断刀槽花纹20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20o、第一中间横沟14的第一内倾斜部分14i及第一外倾斜部分14o、以及第二中间横沟15的第二内倾斜部分15i及第二外倾斜部分15o被配置为互相平行。

如图2所示,中央陆地部7具有从第一中央主槽3起延伸且在中央陆地部7内中断的中央花纹槽23。在本例中,中央花纹槽23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所述第一内倾斜部分14i及第二内倾斜部分15i不同的朝向而倾斜,并且不会越过轮胎赤道c而在中央陆地部7内中断。此外,中央花纹槽23在第一中央主槽3的开口端e23与中间横沟13在第一中央主槽3的开口端e13在轮胎轴向上相对置。

“开口端e23与开口端e13在轮胎轴向相对置”是指,开口端e23的中心与开口端e13的中心的轮胎周向的距离在2.0mm以下,尤其优选为所述距离在1.0mm以下。

如此,通过使开口端e23、e13相对置,从而通过中央花纹槽23、中间横沟13、第一中央主槽3能够生成牢固的雪柱,进而可提高雪上性能。在本例中,中央花纹槽23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23优选为大于所述角度α14,尤其优选为30~40°。中央花纹槽23的轮胎轴向长度l23(图示省略)优选为中央陆地部7的宽度wc的20~25%,此外,中央花纹槽23的深度d23(图示省略)优选为所述深槽部41的深度db的100%±5%,尤其优选为槽深度d1的65~75%。

如图7所示,中央陆地部7优选为除了中央花纹槽23以外,还具有中央花纹槽24及钩状中央刀槽花纹25。

所述钩状中央刀槽花纹25具备从第一中央主槽3、第二中央主槽5起延伸的两侧的刀槽花纹部25a和将它们之间连结的中部刀槽花纹部25m。所述两侧的刀槽花纹部25a以与所述中央花纹槽23相同朝向而倾斜。此外,中部刀槽花纹部25m在轮胎赤道c上周向延伸。

中央花纹槽24从第二中央主槽5起以与中央花纹槽23相同朝向而倾斜地延伸,且在中央陆地部7内中断。另外,钩状中央刀槽花纹25、25之间配置有各一个中央花纹槽23、24。

此外,本例的中央陆地部7上还设置有第一中断刀槽花纹27、第二中断刀槽花纹28。第一中断刀槽花纹27从第一中央主槽3起以与中央花纹槽23相同朝向而倾斜地延伸,且在中央陆地部7内中断。第二中断刀槽花纹28从第二中央主槽5起以与中央花纹槽23相同朝向而倾斜地延伸,且在中央陆地部7内中断。第一中断刀槽花纹27、中央花纹槽23、钩状中央刀槽花纹25按照该顺序朝向轮胎周向一侧(图7中下方侧)而反复地形成。此外,第二中断刀槽花纹28、中央花纹槽24、钩状中央刀槽花纹25按照该顺序朝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图7中上方侧)而反复地形成。

在本例中,钩状中央刀槽花纹25的两侧的刀槽花纹部25a、中央花纹槽23、24、第一中断刀槽花纹27、第二中断刀槽花纹28互相平行地配置。

本例的第二中间陆地部10上设置有钩状中间刀槽花纹30、内部中间花纹槽31i、外部中间花纹槽31o、内部中断刀槽花纹32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32o。

钩状中间刀槽花纹30具有从第二中央主槽5起延伸的内部刀槽花纹部30i、从第二胎肩主槽6起延伸的外部刀槽花纹部30o、将它们之间连接的中部刀槽花纹部30m。内部刀槽花纹部30i、外部刀槽花纹部30o及中部刀槽花纹部30m各自以与所述中央花纹槽23不同的朝向而倾斜地延伸。

内部中间花纹槽31i及内部中断刀槽花纹32i从第二中央主槽5起以与钩状中间刀槽花纹30相同朝向而倾斜地延伸,且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0内中断。此外,外部中间花纹槽31o及外部中断刀槽花纹32o从第二胎肩主槽6起以与钩状中间刀槽花纹30相同朝向而倾斜地延伸,且在第二中间陆地部10内中断。在本例中,内部中断刀槽花纹32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32o作为与所述内部中断刀槽花纹20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20o同样的三维刀槽花纹21而形成。

内部中间花纹槽31i、内部中断刀槽花纹32i、钩状中间刀槽花纹30是按照该顺序朝向轮胎周向一侧(图7中为下方侧)而反复地形成。外部中间花纹槽31o、外部中断刀槽花纹32o、钩状中间刀槽花纹30是按照该顺序朝向轮胎周向另一侧(图7中为上方侧)而反复地形成。

在本例中,钩状中间刀槽花纹30的内部刀槽花纹部30i、外部刀槽花纹部30o、内部中间花纹槽31i、外部中间花纹槽31o、内部中断刀槽花纹32i、外部中断刀槽花纹32o相互平行地配置。

本例的第二胎肩陆地部11上配置有胎肩横沟33、及胎肩刀槽花纹34。胎肩横沟33具有横穿过第二胎肩陆地部11的第一胎肩横沟33a和至少一端在第二胎肩陆地部11内中断的第二胎肩横沟33b。第一胎肩横沟33a、第二胎肩横沟33b在轮胎周向交替配置。此外,胎肩刀槽花纹34与胎肩横沟33平行地延伸,且横穿过第二胎肩陆地部11。

如图1所示,第一胎肩陆地部9上配置有胎肩横沟36及胎肩刀槽花纹37。胎肩横沟36横穿过第一胎肩陆地部9。此外,胎肩刀槽花纹37与胎肩横沟36平行地延伸,且横穿过第一胎肩陆地部9。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并未被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变更成各种实施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215/60r16的轮胎是基于表1的规格而试制出的。针对各测试轮胎,测试了冰雪上性能、干地操纵稳定性、及耐久性(分块)。另外,在比较例1中,仅第一中间横沟、第二中间横沟并非为钩状,且为以与内倾斜部分相同角度而倾斜的直线槽(倾斜槽)不同。

各测试轮胎的共同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6×6j

轮胎内压:240kpa

测试车辆:前轮驱动车、排气量2400cc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冰雪上性能>

在冰雪路上使上述测试车辆从5km/h加速至20km/h时的行驶距离由gps来进行测定,并对平均加速度进行计算。结果由将比较例1的平均加速度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并且显示出数值越大,冰雪上性能越优异。

<干地操纵稳定性>

上述测试车辆在干地路面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由驾驶员的感官来进行评价。结果由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评分来表示,并且显示出数值越大,在干地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耐久性(分块)>

将保持在固定的室温下并封入了内压(180kpa)的轮胎按压在固定速度(120km/h)的鼓(drum)上,并且阶段性地负荷载荷来对轮胎的耐久性进行评价。结果由将比较例1设为100的评分来表示,并且显示出数值越大,耐久性(分块)越优异。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测试的结果为,可确认出实施例的轮胎能够高水平地同时实现干地操纵稳定性和冰雪上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