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7660发布日期:2018-09-21 23:2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尤其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段。由于大量的人员出行,因而非常需要高效的交通疏导措施及工具。公交车作为城市人们出行过程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上下班的人们保证了可靠的出行效率。然而,在人们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经常由于拥挤或上下车而造成安全事故。

目前,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通常是利用播报器为乘客播放站点信息,提醒乘客下车。同时,在车门处设置摄像头,为驾驶员提供监测视觉,查看下车乘客情况,以安全打开或关闭车门。另外,为了保证乘车人员的人生安全,避免乘客在上下车过程中,与穿过的行人、非机动车辆或摩托车发生擦碰,中国专利文件(cn104354642a)公开了一种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主要通过在车辆外部不同位置布置多个探测雷达,实时探测车辆外部移动物体的情况,并发送给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利用检测到的信息,判断分析是否存在危险,并进一步向驾驶员发出警告,以提醒驾驶员采取避让等措施。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安全系统,由于安装在公交车外的雷达探测的检测结果只有驾驶员可见,使得当前下车的乘客无法了解车外状况;并且,当公交车的乘客量非常大时,由于拥挤或嘈杂等因素,使得乘客无法及时了解车辆行驶进程,从而使得所有待下车的乘客不能及时移动到下车的位置,进一步导致驾驶员无法通过车门内的摄像头完全了解待下车乘客情况。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安全系统,驾驶员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到乘客下车的具体情况,且乘客也无法有效的反应自己的行程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站点统计牌、多个扬声器、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第一显示屏及第二显示屏,所述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站点统计牌、所述扬声器、所述第一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显示屏及所述第二显示屏电联接,所述第一摄像头与所述第一显示屏电联接,所述第二摄像头与所述第二摄像头电联接;所述中央处理器及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在驾驶室,所述站点统计牌靠近投币箱设置,所述站点统计牌外设有多个按钮,每个所述按钮与公交站牌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摄像头及所述第二摄像头分别设置在下车门附近的车厢内侧及车厢外侧;多个所述扬声器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内壁上。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所述站点统计牌与公交刷卡机一体封装。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显示屏,所述第三显示屏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联接,所述第三显示屏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内壁。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还包括手动报警器,所述手动报警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联接。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还包括门灯,所述门灯设置在所述上车门及所述下车门顶部。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在公交车的投币箱上设置站点统计牌,在下车门的内外分别设置一个摄像头,在驾驶室及下车门附近分别设置显示屏,并在公交车箱体内设置多个扬声器,使得设置在驾驶室用于分析控制的中央处理器分别与站点统计牌、摄像头、显示屏及扬声器电联接,从而可以利用站点统计牌及中央处理器及时分析统计每个站点是否有下车乘客及下车乘客的人次,并利用扬声器为驾驶员播报;进一步利用设置在下车门内外的摄像头及时监测待下车乘客的情况及车辆箱体外停靠站的情况,并利用两个显示屏分别为驾驶员及乘客展示,使得驾驶员及乘客能够及时了解车内情况及下车门外的道路情况,进一步借助站点统计牌的统计,防止由于乘客拥挤形成驾驶员视觉盲区后,造车下车乘客未及时下车或盲目下车而形成的冲突或事故,确保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理解和说明,下面通过图1详细阐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如图所示,该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包括:

中央处理器、站点统计牌、多个扬声器、第一摄像头、第二摄像头、第一显示屏及第二显示屏,所述中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站点统计牌、所述扬声器、所述第一摄像头、所述第二摄像头、所述第一显示屏及所述第二显示屏电联接,所述第一摄像头与所述第一显示屏电联接;所述中央处理器及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在驾驶室,所述站点统计牌靠近投币箱设置,所述站点统计牌外设有多个按钮,每个所述按钮与公交站牌一一对应;所述第一摄像头及所述第二摄像头分别设置在下车门附近的车厢内侧及车厢外侧;多个所述扬声器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内壁上。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可以包括设置在驾驶室位置的中央处理器及第一显示屏,该中央处理器用于接收该系统其它器件采集的信息,并对接收到的各个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向相应的器件发送控制指令,使得如扬声器等运行。该第一显示屏与中央处理器电联接,用于为驾驶员显示利用设置在下车门内部的第一摄像头及设置在下车门外部的第二摄像头监测到的画面。

进一步,在投币箱上设置站点统计牌。应理解,该站点统计牌可以设置在公交刷卡机旁边,或者与该公交刷卡机一体封装。该站点统计牌可以为触摸显示屏,也可以为按钮的形式。在显示屏内设置每个站点的操作图标,或在外壳上设置的每个站点的按钮。例如,可以在按钮上注明对应的站点的名称。当有乘客按下某一个按钮时,则接通该站点统计牌内与中央处理器内的计数器中相应站点的存储器线路,使得该存储器进行一次计数。应理解,当每位上车的乘客按下自己所要下车的站点时,则在中央处理器中依次进行统计计数,得到每个站点的下车乘客的人次。

应理解,该中央处理器可以为plc控制器,该站点统计牌可以为触摸显示屏,plc控制器与显示屏之间可以通过rs-232通信。plc控制器内集成计数器。

进一步,可以在公交车的下车门的车厢内外分别设置一个摄像头。例如,在下车门内部设置第一摄像头,在下车门外部设置第二摄像头,使得两个摄像头分别与中央处理器电联接,从而可以将车门内外的摄像头监测到的图像信息发送给中央处理器。进一步利用中央处理器处理后,显示在显示屏上。即显示在驾驶室的第一显示屏上。另外,为了使得待下车的乘客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车体外停靠站的情况,在下车门上的车厢内壁上设置第二显示屏。

最后,可以在车厢内壁上设置多个扬声器,使得多个该扬声器与中央处理器电联接。从而可以利用该多个扬声器为驾驶员或乘客播报提示语音。例如,根据站点统计牌发送的每个站点的下车乘客人次情况,向驾驶员播报语音,如下车人次或无乘客下车等信息。

实际应用中,当公交车停靠在某个站点时,上车的乘客在投币或刷卡的同时,向站点统计牌输入自己所要下车的站点。即选择按下自己要下车的站点对应的按钮。该站点统计牌可以依次向中央处理器发送每位乘客的下车站点。在公交车离开当前站点后,中央处理器进一步进行计数统计下一站需要下车的乘客。然后利用扬声器向驾驶员播报,如无乘客下车或具体的下车乘客人次。如果下一站没有乘客下车,则在扬声器播报后,驾驶员可以在下一站停靠时,不打开下车门。如果下一站有乘客下车,则驾驶员可以利用显示屏及摄像头,监测下车乘客情况及下车站点的道路情况。例如,当有行人或非机动车辆通过时,可以暂时不打开下车门,等待下车门外道路存在的安全隐患完全消除后,再打开车门,并对下车人次进行预估算,确保所有人次都下车后,再关闭车门。

另外,当值高峰时段,车内乘客非常拥挤时,则乘客可以根据第二显示屏了解车外道路情况,在确保安全后下车,以配合驾驶员完成安全的下车。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显示屏,所述第三显示屏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联接,所述第三显示屏设置在所述车厢的内壁。该第三显示屏用于显示当前站点名称及即将到达的站点名称,从而可以在乘客拥挤或嘈杂时,或存在听力障碍的乘客时,扬声器不足以使得所有乘客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车辆行进情况,设置在车箱体内较高位置的第三显示屏可以有效的提醒乘客行程信息。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的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手动报警器,所述手动报警器与所述中央处理器电联接。该手动报警器可以设置在车厢内的把杆或下车门的把杆上,为了使得出现紧急情况的乘客及时告知驾驶员意外。

优选的,本发明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的再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门灯,所述门灯设置在所述上车门及所述下车门顶部。该门灯与中央处理器电联接,在夜晚或可见度较低时,可以为为乘客提供足够的亮度,保证乘客安全。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车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在公交车的投币箱上设置站点统计牌,在下车门的内外分别设置一个摄像头,在驾驶位及下车门附近分别设置显示屏,并在公交车箱体内设置多个扬声器,使得设置在驾驶位用于分析控制的中央处理器分别与站点统计牌、摄像头、显示屏及扬声器电联接,从而可以利用站点统计牌及中央处理器及时分析统计每个站点是否有下车乘客及下车乘客的人次,并利用扬声器为驾驶员播报;进一步利用设置在下车门内外的摄像头及时监测待下车乘客的情况及车辆箱体外停靠站的情况,并利用两个显示屏分别为驾驶员及乘客展示,使得驾驶员及乘客能够及时了解车内情况及下车门外的道路情况,进一步借助站点统计牌的统计,防止由于乘客拥挤形成驾驶员视觉盲区后,造车下车乘客未及时下车或盲目下车而形成的冲突或事故,提高行车安全。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