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7912发布日期:2018-10-09 21:4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维持湿地性能且能够发挥优良操纵稳定性的轮胎。



背景技术: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在配置于胎面部中央部的胎冠陆地部上设置有多条刀槽花纹的轮胎。刀槽花纹通过其边缘而提高相对于湿地路面的摩擦力,从而能够有助于湿地性能的提高。

但是,专利文献1的所述刀槽花纹包括完全横穿胎冠陆地部的全开放式刀槽花纹。全开放式刀槽花纹存在使胎冠陆地部的刚性降低,进而使操纵稳定性降低的倾向。为此,对于兼顾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138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湿地性能且能够发挥优良操纵稳定性的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一条胎冠主槽和分别配置在其两侧的各一条胎肩主槽划分为两个胎冠陆地部和两个胎肩陆地部,在所述两个胎冠陆地部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宽度小于1.5mm的刀槽花纹,所述两个胎冠陆地部的各所述刀槽花纹均仅为一端与任一所述主槽连通且另一端在陆地部内终止的半开放式刀槽花纹,所述两个胎冠陆地部的各所述刀槽花纹均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朝向倾斜。

在所述两个胎冠陆地部上未设置宽度为3mm以上的槽。

所述胎面部被指定往车辆安装的方向,

所述两个胎冠陆地部包括:外侧胎冠陆地部和安装到车辆上时位于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的车辆内侧的内侧胎冠陆地部,设置在所述外侧胎冠陆地部上的所述半开放式刀槽花纹包括:所述一端与所述胎肩主槽连通的多条第一胎冠刀槽花纹和所述一端与所述胎冠主槽连通的多条第二胎冠刀槽花纹。

设置在所述内侧胎冠陆地部上的所述半开放式刀槽花纹包括:所述一端与所述胎肩主槽连通的多条第三胎冠刀槽花纹和所述一端与所述胎冠主槽连通的多条第四胎冠刀槽花纹。

所述第一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的轮胎周向的最短距离l1大于所述第三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的轮胎周向的最短距离l2。

在所述内侧胎冠陆地部上设置有深度小于2mm的胎冠浅槽。

所述胎冠浅槽将所述第三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之间相连。

所述胎冠浅槽相对于轮胎轴向以与各所述刀槽花纹相反的朝向倾斜。

所述第四胎冠刀槽花纹以经由所述胎冠主槽而与所述第二胎冠刀槽花纹平滑连续的方式延伸。

所述第二胎冠刀槽花纹的至少一条具有大于所述第一胎冠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的长度。

所述第一胎冠刀槽花纹和所述第二胎冠刀槽花纹在轮胎轴向上重叠。

所述第三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胎冠刀槽花纹的所述另一端在轮胎轴向上分离。

本发明轮胎的胎面部由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一条胎冠主槽和分别配置在其两侧的一条胎肩主槽划分为两个胎冠陆地部和两个胎肩陆地部,在两个胎冠陆地部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宽度小于1.5mm的刀槽花纹。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两个胎冠陆地部的各刀槽花纹均仅仅为一端与任一主槽连通且另一端在陆地部内终止的半开放式刀槽花纹。这种半开放式刀槽花纹有助于维持胎冠陆地部的刚性,从而发挥优良的操纵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两个胎冠陆地部的各刀槽花纹均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朝向倾斜。由此,当胎冠陆地部在湿地路面上接地时,各刀槽花纹共同作用能够将路面上的水导向轮胎轴向的一方。因此,胎冠陆地部容易顺畅地将水压退,进而维持湿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为图1的外侧胎冠陆地部和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为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外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5为图1的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外侧胎冠陆地部和内侧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7为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8为图7的b-b线剖视图。

图9为图1的内侧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10为比较例1的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1为比较例2的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2为比较例3的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

3胎冠主槽

4胎肩主槽

6胎冠陆地部

7胎肩陆地部

15刀槽花纹

18半开放式刀槽花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的一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用于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用于乘用车用、重载用充气轮胎以及轮胎内部未充填加压空气的非空气式轮胎等各种轮胎。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被适当地用作乘用车用充气轮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轮胎1具有往车辆安装的方向被指定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轮胎1安装到车辆上时位于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端to和安装到车辆上时位于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端ti。例如,将往车辆安装的方向用文字或记号表示在侧壁部(省略图示)上。

如果是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各胎面端to、ti为在正规状态的轮胎1上承载有正规载荷并以外倾角0°且以平面方式接地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正规状态是指轮胎被组装在正规轮辋上并充填有正规内压,且为无负载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如无特别说明,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为在所述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

“正规轮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针对各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各轮胎规定的空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各轮胎规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上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主槽。主槽包括一条胎冠主槽3和分别配置在其两侧的各一条胎肩主槽4、5。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胎冠主槽3设置在轮胎赤道c上。例如,胎肩主槽4、5包括配置在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的外侧胎肩主槽4和配置在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的内侧胎肩主槽5。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各主槽3至5在轮胎周向上以直线状延伸。

例如,优选,外侧胎肩主槽4和内侧胎肩主槽5分别自轮胎赤道c至槽中心线的距离l3为胎面宽度tw的0.20~0.30倍。胎面宽度tw为所述正规状态下的自外侧胎面端to至内侧胎面端t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例如,优选,胎冠主槽3、外侧胎肩主槽4和内侧胎肩主槽5具有胎面宽度tw的6~9%的槽宽w1a、w1b、w1c。例如,优选,各主槽3至5的槽宽合计w1a+w1b+w1c为胎面宽度tw的22~25%。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路面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在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胎冠主槽3的槽宽w1a大于外侧胎肩主槽4的槽宽w1b。内侧胎肩主槽5的槽宽w1c大于胎冠主槽3的槽宽w1a。换句话说,各主槽3至5的各槽宽被设定为朝向内侧胎面端ti一侧变大。由此,能够在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端ti之间的区域发挥优良的排水性。而且,能够提高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端to之间区域的刚性,能够获得优良的操纵稳定性。

胎面部2被上述的主槽3至5划分为两个胎冠陆地部6和两个胎肩陆地部7。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胎冠陆地部6包括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外侧胎冠陆地部11被划分在胎冠主槽3与外侧胎肩主槽4之间。外侧胎冠陆地部11在安装到车辆上时位于轮胎赤道c的车辆外侧。内侧胎冠陆地部12被划分在胎冠主槽3与内侧胎肩主槽5之间。内侧胎冠陆地部12在安装到车辆上时位于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车辆内侧。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地部7包括外侧胎肩陆地部13和内侧胎肩陆地部14。外侧胎肩陆地部13被划分在外侧胎肩主槽4的轮胎轴向外侧。内侧胎肩陆地部14被划分在内侧胎肩主槽5的轮胎轴向外侧。

图2表示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上分别设置有多条刀槽花纹15。在本说明书中,刀槽花纹15被定义为宽度小于1.5mm的切口。

图3表示刀槽花纹15的a-a线剖视图。如图3所示,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刀槽花纹15包括自具有小于2.0mm的深度d1的浅槽16底部延伸的方式。但是,刀槽花纹15并不限于这种方式,如虚线所示,也可以是自陆地部踏面延伸的方式。例如,优选,自刀槽花纹15的陆地部踏面的深度d2为5.0mm~7.0mm。例如,优选,本实施方式的浅槽16在陆地部的踏面上具有2.0~5.0mm的开口宽度w2。

如图2所示,设置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上的各刀槽花纹15均仅为一端与任一主槽连通且另一端在陆地部内终止的半开放式刀槽花纹18。这种半开放式刀槽花纹18有助于维持胎冠陆地部11、12的刚性,发挥优良的操纵稳定性。

各刀槽花纹15均相对于轮胎轴向以相同朝向倾斜。在本说明书的各图中,各刀槽花纹15右上升倾斜。由此,当胎冠陆地部11、12在湿地路面上接地时,各刀槽花纹15共同作用将路面上的水导向轮胎轴向的一方。因此,胎冠陆地部11、12容易将水顺畅地压退,进而维持湿地性能。

在更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优选,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上不设置宽度为3mm以上的槽。由此,使得各胎冠陆地部11、12的刚性得以提高,从而能够发挥优良的操纵稳定性。此外,“宽度为3mm以上的槽”是指一对槽壁之间的距离为3mm以上且深度为2mm以上,并除去上述浅槽16以外的槽。为了较高地维持在干地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更为优选,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上不设置宽度为1.5mm以上且深度为2.0mm以上的槽。

图4表示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例如,设置于外侧胎冠陆地部11上的半开放式刀槽花纹18包括多条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和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例如,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的一端21a与外侧胎肩主槽4连通,另一端21b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内终止。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一端22a与胎冠主槽3连通,另一端22b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内终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和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

例如,优选,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25°的角度θ1倾斜。同样,例如,优选,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25°的角度θ2倾斜。这种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和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在湿地行驶时能够在轮胎周向和轮胎轴向上均衡地提供摩擦力。

例如,优选,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具有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3的0.25~0.35倍的长度l4。这种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有助于维持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发挥优良的操纵稳定性。

例如,优选,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中的至少一条具有大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优选,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所述长度l5为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3的0.70~0.80倍。这种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同胎冠主槽3一起有助于发挥优良的湿地性能。

优选,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的长度l4与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长度l5之比l4/l5为0.35以上,更为优选为0.40以上,且优选为0.55以下,更为优选为0.50以下。这种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和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不仅能够抑制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车辆内侧区域的过度刚性降低,而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优选,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在轮胎轴向上重叠。换句话说,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所述另一端22b位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的所述另一端21b的轮胎轴向外侧。例如,优选,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在轮胎轴向的重叠宽度l6为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宽度w3的2.0~4.0%。这种胎冠刀槽花纹21、22的配置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例如,优选,与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相连的浅槽16a包含在陆地部踏面的开口宽度不同的内侧部26和外侧部27。例如,内侧部26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内以开口宽度w4延伸。例如,外侧部27自内侧部26延伸至胎冠主槽3并具有大于内侧部26的开口宽度w4的开口宽度w5。例如,优选,内侧部26的开口宽度w4与外侧部27的开口宽度w5之比w4/w5为0.60~0.80。由此,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所述一端22a一侧容易适度地开口,进而提高湿地性能。

图5表示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例如,设置于内侧胎冠陆地部12上的半开放式刀槽花纹18包括多条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和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例如,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一端23a与内侧胎肩主槽5连通,另一端23b在内侧胎冠陆地部12内终止。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一端24a与胎冠主槽3连通,另一端24b在内侧胎冠陆地部12内终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和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

例如,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25°的角度θ3倾斜。这种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在湿地行驶时能够在轮胎周向和轮胎轴向上均衡地提供摩擦力。

例如,优选,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具有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轮胎轴向宽度w6的0.40~0.50倍的轮胎轴向长度l7。在优选的方式中,例如,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所述长度l7大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的长度l4(如图4所示)。例如,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所述长度l7小于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长度l5(如图4所示)。这种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使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刚性分布适当,能够使这些部位的磨耗均匀地进行。

如图2所示,例如,优选,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以经由胎冠主槽3与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平滑连续的方式延伸。此外,“平滑连续”至少包括当一方的刀槽花纹沿着其长度方向虚拟延长时与另一方的刀槽花纹端部相连的方式。

如图5所示,例如,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25°的角度θ4倾斜。在优选的方式中,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与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平行配置。

例如,优选,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具有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所述宽度w6的0.20~0.30倍的轮胎轴向长度l8。在优选的方式中,例如,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所述长度l8小于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长度l7。这种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维持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刚性,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

优选,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长度l8与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长度l7之比l8/l7为0.35以上,更为优选为0.40以上,且优选为0.55以下,更为优选为0.50以下。这种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和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不仅能够抑制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车辆内侧区域的过度刚性降低,而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在更为优选的方式中,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和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在轮胎轴向上不重叠。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所述另一端23b与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所述另一端24b在轮胎轴向上分离。更为具体而言,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所述另一端24b位于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所述另一端23b的轮胎赤道c一侧。例如,优选,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另一端24b与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另一端23b之间的轮胎轴向的分离宽度l9为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宽度w6的0.15~0.30倍。这种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和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配置不仅能够维持湿地性能,而且能够发挥优良的操纵稳定性。

如图2所示,优选,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的另一端21b与第二胎冠刀槽花纹22的另一端22b之间的轮胎周向的最短距离l1大于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另一端23b与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另一端24b之间的轮胎周向的最短距离l2。例如,优选,所述最短距离l1为所述最短距离l2的1.5~2.0倍。这种各刀槽花纹的配置能够使外侧胎冠陆地部11的刚性高于内侧胎冠陆地部12,尤其能够提高旋转时的操纵稳定性。

如图5所示,优选,在内侧胎冠陆地部12上设置有胎冠浅槽28。例如,胎冠浅槽28的深度小于2mm并将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的另一端23b与第四胎冠刀槽花纹24的另一端24b之间连接。这种胎冠浅槽28不仅能够维持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刚性,而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胎冠浅槽28相对于轮胎轴向而与各刀槽花纹15以相反朝向倾斜。例如,优选,胎冠浅槽28相对于轮胎轴向以60~80°的角度θ5倾斜。这种胎冠浅槽28通过其边缘在轮胎轴向上提供较大摩擦力,进而提高在湿地行驶时的旋转性能。

图6表示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各刀槽花纹15弯曲。在湿地行驶时,这种各刀槽花纹15能够在多方向上提供摩擦力。

例如,各刀槽花纹15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不同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例如,第一部分31自主槽一侧的所述一端延伸。例如,第二部分32与第一部分31相连并相对于轮胎轴向以大于第一部分31的角度倾斜且延伸至陆地部内的所述另一端。这种各刀槽花纹15在相互面对的刀槽花纹壁彼此紧贴时能够提高陆地部外表的刚性。

例如,优选,各刀槽花纹15相连的浅槽16在第一部分31上的开口宽度大于在第二部分32上的开口宽度。这种浅槽16能够进一步提高湿地性能。

例如,优选,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和内侧胎冠陆地部12的一方设置有深度小于2.0mm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周向浅槽3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胎冠陆地部11上设置有周向浅槽33。周向浅槽33不仅能够维持陆地部的刚性,而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

图7表示外侧胎肩陆地部13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例如,在外侧胎肩陆地部13上设置有多条外侧胎肩横槽35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36。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胎肩横槽35和外侧胎肩刀槽花纹36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

例如,外侧胎肩横槽35的一端与外侧胎肩主槽4连通。在优选的方式中,例如,外侧胎肩横槽35自外侧胎肩主槽4延伸至外侧胎面端to。例如,优选,外侧胎肩横槽35具有外侧胎肩主槽4的槽宽w1b(如图1所示)的0.30~0.50倍的槽宽w8。这种外侧胎肩横槽35同上述的主槽以及胎冠陆地部一起能够均衡地提高在干地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湿地性能。

例如,优选,外侧胎肩横槽35以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6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平滑地弯曲延伸。例如,优选,所述角度θ6在5~20°的范围内。这种外侧胎肩横槽35在湿地行驶时能够将槽内的水顺畅地导向外侧胎面端to一侧,从而能够进一步发挥优良的湿地性能。

图8表示外侧胎肩横槽35的b-b线剖视图。如图8所示,例如,优选,外侧胎肩横槽35在轮胎轴向的内端部35i中底面隆起。例如,优选,内端部35i的深度d4为外侧胎肩横槽35的最大深度d3的0.50~0.60倍。这种外侧胎肩横槽35提高外侧胎肩陆地部13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刚性,能够更加提高操纵稳定性。

如图1所示,例如,优选,外侧胎肩横槽35以经由胎肩主槽4而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平滑连续的方式延伸。这种外侧胎肩横槽35能够与第一胎冠刀槽花纹21共同作用而提高湿地性能。

如图7所示,例如,外侧胎肩刀槽花纹36完全横穿外侧胎肩陆地部13。例如,优选,外侧胎肩刀槽花纹36以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7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平滑弯曲延伸。例如,优选,所述角度θ7在5~20°的范围内。在更为优选的方式中,外侧胎肩刀槽花纹36沿着外侧胎肩横槽35延伸。这种外侧胎肩刀槽花纹36抑制外侧胎肩陆地部13的接地面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其不均匀磨损。

图9表示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例如,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4上设置有多条内侧胎肩横槽37和内侧胎肩刀槽花纹38。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胎肩横槽37和内侧胎肩刀槽花纹38在周向上交替设置。

例如,内侧胎肩横槽37自内侧胎面端ti延伸至轮胎轴向内侧并在内侧胎肩陆地部14内中断。例如,优选,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肩横槽37具有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宽度w7的0.75~0.85倍的轮胎轴向长度l10。这种内侧胎肩横槽37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胎肩横槽37与内侧胎肩主槽5之间的区域未设置有刀槽花纹等的切口。由此,可靠地提高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刚性。

例如,内侧胎肩横槽37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不同的第一槽部41和第二槽部42。例如,第一槽部41以相对于轮胎轴向5°以下的角度θ8(省略图示)延伸。例如,第二槽部42以在与第一槽部41之间形成弯曲槽部43的方式弯曲延伸。例如,优选,第二槽部42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9为10~20°。作为更为优选的方式,例如,第一槽部41和第二槽部42各自的槽中心线以直线状延伸。这种内侧胎肩横槽37能够将槽内的水导向内侧胎面端ti一侧。

例如,优选,自内侧胎面端ti至弯曲槽部43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1为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宽度w7的0.40~0.60倍。由此,不仅能够抑制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不均匀磨损,而且能够获得上述效果。

作为更为优选的方式,优选第二槽部42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的一对槽缘,一对槽缘之间的槽宽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减小。这种第二槽部42能够抑制内侧胎肩横槽37的在内端部的不均匀磨损。

例如,内侧胎肩刀槽花纹38的一端与内侧胎肩主槽5连通,并延伸至内侧胎面端ti。如图1所示,例如,内侧胎肩刀槽花纹38以经由内侧胎肩主槽5而与第三胎冠刀槽花纹23平滑连续的方式延伸。由此,内侧胎肩刀槽花纹38变得更容易开口,从而能够期待对于湿地路面具有较高的摩擦力。

如图9所示,例如,内侧胎肩刀槽花纹38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不同的第一刀槽花纹部45和第二刀槽花纹部46。例如,第一刀槽花纹部45以相对于轮胎轴向5°以下的角度θ10(省略图示)延伸。例如,第二刀槽花纹部46以在与第一刀槽花纹部45之间形成弯曲刀槽花纹部47的方式弯曲延伸。例如,优选,第二刀槽花纹部46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25°的角度θ11倾斜。作为更为优选的方式,第一刀槽花纹部45和第二刀槽花纹部46分别以直线状延伸。

例如,优选,自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面端ti至弯曲刀槽花纹部47的轮胎轴向距离l12为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所述宽度w7的0.40~0.50倍。这种弯曲刀槽花纹部47有助于抑制内侧胎肩陆地部14的中央部接地面的变形。

尽管上面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可以变更为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实施例】

按照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为205/55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1,如图10所示,试制了在胎冠陆地部上设置有全开放式刀槽花纹的轮胎。作为比较例2,如图11所示,试制了在外侧胎冠陆地部和内侧胎冠陆地部上设置有倾斜方向不同的胎冠刀槽花纹的轮胎。进行了各试验轮胎的湿地性能和操纵稳定性的试验。各试验轮胎的通用规格和试验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6×6.5jj

轮胎内压:230kpa

试验车辆:前轮驱动车、排气量为2000cc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试验方法如下。

<湿地性能>

使上述试验车辆在设置有水深为5mm且长度为20m的水洼的半径为100m的沥青路面上行驶,并测量了前轮的横向加速度(横g)。结果为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g,并且用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则表示湿地性能越优良。

<操纵稳定性>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用上述试验车辆在干地路面上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则表示操作稳定性越优良。

试验的结果表示在表1中。

【表1】

试验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不仅维持湿地性能,而且发挥优良的操纵稳定性。

按照表2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尺寸为205/55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3,如图12所示,试制了以相同轮胎轴向长度形成第一胎冠刀槽花纹和第二胎冠刀槽花纹的轮胎。进行了各试验轮胎的湿地性能和在干地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试验。各试验轮胎的通用规格和试验方法如下。

安装轮辋:16×6.5jj

轮胎内压:230kpa

试验车辆:前轮驱动车、排气量为2000cc

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试验方法如下。

<湿地性能>

使上述试验车辆在半径为100m的初期湿地路面(尽管整体被水所润湿,但并未形成水洼的路面)上行驶,并测量了前轮的横向加速度(横g)。结果为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g,并且用比较例3的值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则表示湿地性能越优良。

<在干地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用上述试验车辆在干地路面上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比较例3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则表示在干地路面上的操作稳定性越优良。

试验的结果表示在表2中。

【表2】

试验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不仅维持在干地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而且发挥优良的湿地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