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91446发布日期:2018-10-16 22:2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对在展开膨胀时将车辆的车窗覆盖的气囊进行折叠,收容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搭载于车辆的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将气囊折叠的折叠完成体收容于壳体而搭载于车辆的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如日本特开2016-190567公报那样,存在下述结构,即,在折叠完成体的周围,卷绕合成树脂制的卷绕带,防止折叠完成体的折叠变形,并且通过将在该卷绕带形成的组装部与在壳体形成的被组装部进行组装,从而将折叠完成体安装于壳体。

但是,在该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壳体中构成被组装部的组装凹部,是在壳体中将对从折叠完成体的上侧起至车外侧为止的区域覆盖得较厚的部位的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因此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在对卷绕带作用有向车内侧下方的拉拽力时,仍具有能够将组装部和被组装部的组装状态维持的组装强度。但是,相反地,在将组装部组装于被组装部的组装作业时,需要将组装部通过大力而压入至组装凹部内,在使组装作业变得容易这一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一种向壳体的安装作业容易,且能够将卷绕带牢固地安装于壳体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能够通过下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实现。

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

气囊,其设为在膨胀完成时将车辆的车窗覆盖的结构,并且折叠而收容于车窗的车内侧中的上缘侧;

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其对以使膨胀完成时的下缘侧接近上缘侧的方式折叠后的气囊的折叠完成体进行收容;以及

卷绕带,其设为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设为在气囊展开膨胀时能够将卷绕解除,为了折叠变形防止用而卷绕在折叠完成体的周围,并且具有组装于壳体侧的组装部,

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构成为,壳体在收容有折叠完成体的收容部位的上部侧,具有能够将组装部组装的被组装部,

该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壳体和卷绕带均设为热塑性弹性体制,

组装部具有:卡止轴部,其朝向车外侧凸出;以及爪片部,其设为能够挠曲,形成为在卡止轴部的至少上表面侧从卡止轴部的前端侧反转,并从卡止轴部分离,

被组装部构成为具有:

组装凹部,其供组装部插入;

组装凸部,其形成于组装凹部的内侧中的顶棚面侧,将插入的爪片部卡止,将组装部组装于被组装部;以及

上壁部,其将插入至组装凹部内的状态的组装部的上侧覆盖,

上壁部构成为具有:车外侧部位,其在下表面侧使组装凸部凸出;以及车内侧部位,其以在车外侧部位的车内侧与车外侧部位相比位于上侧的方式配置为台阶状,

车内侧部位,

以能够实现组装部插入时的向车外侧部位的上方变形的方式,与车外侧部位中的设置有组装凸部的部位分离而构成,并且

构成为在对组装部作用试图从被组装部拉出的向车内侧的拉拽力时,能够对朝向车内侧位移并向上方挠曲的车外侧部位的变形进行抑制,使车外侧端部配置于车外侧部位的车内侧端部的上方,且与车内侧端部相比相对地配置于车外侧。

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具有组装凸部的上壁部的车外侧部位,与上壁部的车内侧部位分离而向车外侧偏离配置,因此在使组装部插入至组装凹部时,能够仅使车外侧部位单独地以朝向上方挠曲的方式变形,与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相比较,能够通过小力将组装部组装于被组装部。另外,在对组装部作用试图从被组装部拉出的向车内侧的拉拽力时,壳体中的被组装部的周围的部位以使车外侧部位朝向车内侧下方少量地位移的方式变形,此时,在车外侧部位的车内侧配置的车内侧部位,以使车外侧端部配置于车外侧部位的车内侧端部的上方,且与车内侧端部相比相对地配置于车外侧的方式构成,朝向车内侧位移并对向上方挠曲的车外侧部位的变形进行抑制。因此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将卷绕带的卷绕解除,伴随气囊的膨胀而向下方拉拽时,能够通过车内侧部位,对具有与组装部的爪片部卡止的组装凸部的车外侧部位向上方的变形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组装部中的卡止轴部的上表面侧形成的爪片部和在组装凹部的内侧形成的组装凸部之间的卡止状态被解除的情况。

因此,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向壳体的安装作业容易,且能够将卷绕带牢固地安装于壳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在车外侧部位在前后两端侧配置有纵壁部,该纵壁部配置为以将卡止轴部的前后两侧覆盖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而与被组装部侧相连,则车外侧部位由前后两侧的纵壁部稳定地支撑,因此能够使在将组装部插入至组装凹部时发生变形的车外侧部位稳定地复原至变形前的配置位置。因此,在气囊展开膨胀时,能够可靠地防止爪片部从组装凸部脱离地移动的情况。

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将爪片部形成于卡止轴部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将组装凸部与爪片部相对应而形成于上下两侧,则能够提高组装部和被组装部的组装强度,是优选的。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内侧观察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概略正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纵剖视图,与图1的ii-ii部位相对应。

图3是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的车辆搭载状态的纵剖视图,与图1的iii-iii部位相对应。

图4是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壳体的概略斜视图。

图5是在图4的壳体中,为了表示被组装部的部位而从车内侧观察的局部放大正视图。

图6是在图4的壳体中,表示被组装部的部位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7是在图4的壳体中,表示被组装部的部位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8是在图4的壳体中,为了表示被组装部的部位而从车外侧观察的局部放大斜视图。

图9是图5的ix-ix部位的剖视图。

图10是图6的x-x部位的剖视图。

图11是从车内侧观察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卷绕带的斜视图,是表示卡止爪部和被卡止部进行卡止前的状态和卡止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从车外侧观察图11的卷绕带的斜视图。

图13是从车辆搭载时的前方侧观察图11的卷绕带的正视图。

图14是在图13中,表示组装部的部位的局部放大正视图。

图15是图11的卷绕带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部位的剖视图。

图17是将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平坦地展开的状态的正视图、和依次表示将该气囊折叠而将卷绕带卷绕的状态的图。

图18是对图11的将卷绕带卷绕在折叠完成体的周围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表示在卷绕带向折叠完成体的周围卷绕时,使卡止爪部与被卡止部卡止的过程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20是表示使卷绕在折叠完成体的周围的卷绕带的卡止夹具与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使卷绕在折叠完成体的周围的卷绕带的卡止夹具与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的过程的纵剖视图,表示图20之后的过程。

图22是表示使卷绕带的卡止夹具与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的过程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23是表示使卷绕在折叠完成体的周围的卷绕带的卡止夹具与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的过程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24是表示使卷绕在折叠完成体的周围的卷绕带的卡止夹具与壳体的被卡止部卡止的过程的概略横剖视图,表示图23之后的过程。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的气囊组装体的正视图。

图26是气囊组装体的纵剖视图,表示图25的xxvi-xxvi部位。

图27是气囊组装体的纵剖视图,表示图25的xxvii-xxvii部位。

图28是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表示气囊的膨胀完成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9是说明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卡止夹具被强烈地向车内侧拉拽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30是说明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在气囊展开膨胀时,罩部的上壁部变形后的状态的概略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气囊展开膨胀时的凸缘部的部位的概略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如图1所示,在膨胀完成时,能够将车辆v的车窗(侧车窗)w1、w2覆盖,将气囊25折叠而收容于车窗w1、w2的上缘侧的周缘,即,从前柱部fp经由上边梁部rr至后柱部rp的上方附近为止的范围。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辆v在前柱部fp和后柱部rp之间,对大致沿上下方向配置的1个中间柱部cp进行配置,膨胀完成时的气囊25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构成为与车窗w1、w2一起还将在中间柱部cp配置的中间柱装饰件7、在后柱部rp配置的后柱装饰件8的一部分的车内侧覆盖。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并不特别受到限定,使上下、前后的方向与车辆搭载时的车辆v的上下、前后的方向一致而进行说明。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如图1~3所示,构成为具有:气囊25;充气机12,其向气囊25供给膨胀用气体;安装托架13;安装夹具17;壳体50,其对折叠的气囊25(折叠完成体44)进行收容;以及卷绕带90,其卷绕在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折叠的气囊25(折叠完成体44)、充气机12及壳体50还包含卷绕带90而向车辆v搭载时,将车内侧i用气囊罩10覆盖而收容于气囊罩10(参照图1~3)。气囊罩1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将前柱部fp的车内侧覆盖的前柱装饰件5的下缘5a和将上边梁部rr的车内侧覆盖的车顶衬里6的下缘6a构成。

前柱装饰件5和车顶衬里6与中间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8一起为合成树脂制,通过未图示的安装单元,安装于前柱部fp、上边梁部rr中的车身1侧的部件即内板2的车内侧i。而且,由这些下缘5a、6a构成的气囊罩10构成为,能够使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5凸出地被气囊25按压而将下缘5a、6a向车内侧i打开(参照图2、3的双点划线及图28)。

充气机12向气囊25供给膨胀用气体,如图1所示,设为大致圆柱状的气缸型,在前端侧配置有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喷出的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充气机12使包含气体喷出口附近的前端侧插入至气囊25的后面记述的连接口部28,利用在连接口部28的后端侧的外周侧配置的夹具15,与气囊25连结。另外,充气机12利用对充气机12进行保持的安装托架13和用于将安装托架13固定于车身1侧的内板2的螺栓14,安装于内板2。

气囊25设为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地展开膨胀的结构,即,使来自充气机12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至内部,从折叠状态展开,将车窗w1、w2、中间柱部cp及后柱部rp中的中间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8的车内侧覆盖。气囊25如图2、3的双点划线、图17的a及图28所示,具有:气体流入部26,其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至内部而使车内侧壁部26a和车外侧壁部26b分离地进行膨胀;以及非流入部30,其形成为使车内侧壁部26a、车外侧壁部26b相互结合,膨胀用气体不流入。气体流入部2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具有保护膨胀部27和连接口部28,非流入部30构成为具有周缘部31、安装部33、板状部34、35及关闭部36。

气体流入部26的保护膨胀部27如图17的a所示,具有在气囊25膨胀完成时,将前座的侧方的车窗w1覆盖的前保护部27a和将后座的侧方的车窗w2覆盖的后保护部27b。连接口部28在气囊25的上缘25a侧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配置,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为向后上倾斜并从气囊25的上缘25a侧向上方凸出,能够连接充气机12地使后端侧开口而构成。前保护部27a和后保护部27b在内部区域配置有关闭部36,以使得在气囊25膨胀完成时,从平坦地展开的状态起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缩短,另外,对厚度进行限制,能够维持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状。

非流入部30中的周缘部31,形成为除了连接口部28的后端侧以外在整个区域将气体流入部26的外周缘包围。在实施方式中,在周缘部31的上缘31a侧的区域,如图17的a所示,形成有用于使在各卷绕带90形成的后面记述的卡止凸起125插入的贯通孔32。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贯通孔32大致圆形地开口而形成。板状部34配置在前保护部27a和后保护部27b之间,设为大致长方形板状。板状部35配置在气囊25的前端侧,设为大致长方形板状,并且在下端侧配置有设为大致带状而向前方延伸的带部35a。

安装部33包含板状部35中的带部35a的前端侧,配置于气囊25膨胀完成时的上缘25a侧,是用于将气囊25的上缘25a侧安装于车辆v的车身1侧即内板2的部位。安装部33沿前后方向配置多个(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6个),分别从包含带部35a的前端侧在内的气囊25的上缘25a向上方凸出而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气囊25中,在前侧配置的5个安装部33a使用安装夹具17而安装于内板2,在后端侧配置的1个安装部33b不详细地说明,但构成为使用安装托架22和螺栓23而安装于内板2(参照图1、25)。在使用安装夹具17而安装于内板2的各安装部33a中,用于使安装夹具17插入贯穿的安装孔33a大致长方形状地开口而形成。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配置于带部35a的前端侧的安装部33aa和在其后侧相邻地配置的安装部33ab的部位,没有配置壳体(参照图1、25),这些安装部33aa、33ab未图示,但不经由壳体的安装座部而直接安装于内板2。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25如图17的a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主体部38,其通过使用聚酰胺线、聚酯线等的筒织而形成;以及分体布39、40、41、42,其通过由聚酰胺线、聚酯线等构成的纺织布形成,缝接于主体部38。分体布39构成板状部34的部位,分体布40构成板状部35的部位。另外,分体布41构成安装部33的部位,分体布42构成连接口部28的部位。主体部38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构成前保护部27a、后保护部27b、周缘部31及板状部34的部位。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25中,在通过筒织而制造出的主体部38中,将板状部34的部位切除,该切除的部位成为构成连接口部28的分体布42。而且,在主体部38中被切除的区域,以将该区域封堵的方式配置分体布39,形成板状部34。

在实施方式中,气囊25通过将上缘25a侧的部位波纹折叠,将下部侧的区域从下缘25b侧朝向车外侧o卷绕的卷折而折叠。将气囊25折叠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44如图18所示,形成为在卷折部位44b的上侧载置波纹折叠部位44a,在波纹折叠部位44a的上表面侧周缘部31的上缘31a侧露出,用于使卷绕带90的卡止凸起125卡止的贯通孔32也露出。

对折叠的气囊25(折叠完成体44)进行收容的壳体50设为热塑性弹性体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形成。壳体50设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如图1、25所示,在折叠完成体44中,使用了对前保护部27a的部位进行收容的壳体50f、对后保护部27b的部位进行收容的壳体50r、以及对连接口部28附近的部位进行收容的壳体50c这三个。在前侧配置的壳体50f与车窗w1的上缘侧中的前侧的区域相对应,以使前端侧朝向下方的方式弯折而形成,壳体50c、50r形成为从车窗w1的上缘侧中的后侧的区域起与车窗w2的上缘侧相对应而沿前后方向大致直线状延伸(参照图1、25)。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而采用在后侧配置的壳体50r,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壳体50f、50c,虽然外形形状不同,但对卷绕带90进行安装的结构、使用安装夹具17而对气囊25的安装部33a进行安装的结构是与壳体50r相同的结构。此外,壳体50配置在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以起到下述保护部的作用,即,在搬运时、车辆搭载时、膨胀时等对折叠的气囊25(折叠完成体44)进行保护,或进行膨胀时的展开方向的引导,对折叠完成体44进行覆盖以免受周围的干涉物的影响。

壳体50r如图4所示,构成为具有:收容部位52,其对折叠完成体44进行收容;被组装部54,其与卷绕带90的组装部101组装;以及安装座部83,其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板2。

收容部位52沿折叠完成体44的外周面弯曲为大致圆弧状而形成,以使得将折叠完成体44的车外侧o覆盖(参照图2、3)。

对卷绕带90进行安装的被组装部54配置在收容部位52的上部侧,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于壳体50r中的与前后方向的中央相比稍前方的1个部位(参照图4)。被组装部54如图5~8所示,具有:组装孔部56,其对在卷绕带90的组装部101形成的卡止夹具114进行组装;罩部60,其从组装孔部56中的孔主体57的周缘延伸而将卡止夹具114的外周侧覆盖;以及被卡止部收容部66,其对卷绕带90的组装部101中的后面记述的被卡止部104进行收容。

组装孔部56使在卷绕带90的组装部101形成的卡止夹具114插入,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7、10所示,该组装孔部56具有:作为组装凹部的孔主体57,其进行开口而形成为使长度方向大致沿前后方向(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的长方形状;以及组装凸部58u、58d,其形成于孔主体57的内侧。

孔主体57构成使卡止夹具114插入的组装凹部,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能够将卡止夹具114插入地在车辆搭载时在车内外方向贯通。即,孔主体57是将卡止时的卡止夹具114的插入方向设为与车窗w2的内侧面wa(参照图2)大致正交的方向而构成的。此外,壳体50r的被组装部54是在车辆搭载时,在车窗w2的后方的后柱部rp的上方配置的部位,但如图2、3所示,车身1侧的内板2是配置为大致沿车窗w2的内板2的内侧面wa的结构,卡止夹具114的插入方向是朝向车外侧的方向,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为与内板2、即车窗w2的内侧面wa大致正交的方向。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孔主体57以在前后宽幅的扁平的大致长方形状开口而形成(参照图5、7、8)。

组装凸部58u、58d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孔主体57的内周缘中的上缘57a侧和下缘57b侧形成,在与卡止夹具114的后面记述的爪片部116u、116d相对的位置,分别能够将爪片部116u、116d卡合地配置。各组装凸部58u、58d从孔主体57的内周缘中的上缘57a侧和下缘57b侧分别延伸,以将前端58a侧朝向车外侧o并朝向上下的中央侧的方式,相对于车内外方向(左右方向)而倾斜地形成(参照图9)。该组装凸部58u、58d能够将卡止夹具114的爪片部116u、116d卡止地形成,在使卡止夹具114插入至孔主体57时,配置在卡止夹具114的各爪片部116u、116d的根部侧(车内侧i),将各爪片部116u、116d卡合。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组装凸部58u、58d将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沿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孔主体57的前后方向侧的开口宽度尺寸小,并且设定为比卡止夹具114(爪片部116u、116d)的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稍小(参照图5、7、23、24)。

从组装孔部56中的孔主体57的周缘延伸的罩部60,形成为从孔主体57的外周缘朝向车外侧o延伸,并且设为将插入至孔主体57的状态下的卡止夹具114的上下前后覆盖的大致四方筒状。该罩部60如图24的b及图27所示,构成为除了卡止轴部115的前端115a侧之外在大致整面的范围对使爪片部116u、116d与组装凸部58u、58d卡合的状态下的卡止夹具114的前后上下的四方进行覆盖。而且,组装凸部58u、58d形成为,从在罩部60中以在上下方向侧相对的方式配置的上壁部61、下壁部62的车内侧端部61a、62a凸出(参照图9)。在该罩部60中,将卡止夹具114的上侧覆盖的上壁部61,构成将插入至组装凹部(孔主体57)内的状态下的组装部101的上侧覆盖的上壁部59,具体地说,在上壁部59构成使组装凸部68u向下表面侧凸出的车外侧部位。另外,上壁部61的车内侧面61b构成限制面,即,在将卷绕于折叠完成体44的卷绕带90的卡止夹具114压入至组装孔部56(孔主体57)时,车内侧面61b与卷绕带90的被卡止部104中的上壁部105的车外侧面105a抵接,对卷绕带90的向车外侧o的移动进行限制(参照图21的b及图24的b)。另外,在罩部60中,从上壁部61的前后两端侧以将卡止夹具114的前后两侧覆盖的方式向下方延伸的前壁部63、后壁部64构成纵壁部,配置为与下壁部62相比向下方延伸,使下端63a、64a侧与收容部位52(被组装部54)相连(参照图7、8)。

对卷绕带90的被卡止部104进行收容的被卡止部收容部66,是在组装部101向被组装部54组装时(爪片部116u、116d向组装凸部58u、58d卡止时),对卷绕带90的组装部101中的被卡止部104的上壁部105和从上壁部105进行前后延伸的凸缘部111f、111r的区域进行收容的部位,设为大致沿车内外方向配置的四方筒状,将下部侧中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切除而形成为能够供卡止夹具114中的基部102插入贯穿(参照图9、10、23的a)。该被卡止部收容部66如图5~10所示,形成为在罩部60的成为车内侧i的位置,与罩部60相比在前后设为宽幅而与罩部60相比向前后延伸,且与罩部60相比向上方凸出。

被卡止部收容部66构成为具有:上壁部67,其以使车外侧o开口的方式,配置为将被卡止部104的上壁部105和各凸缘部111f、111r的上表面侧覆盖;前壁部74、后壁部75,它们配置为将各凸缘部111f、111r的前方或者后方覆盖;以及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它们将各凸缘部111f、111r的下方覆盖,形成为在卷绕带90中,将从凸缘部111f、111r的下表面经由前端面及上表面而至组装部101(被卡止部104)中的基部102(上壁部105)的上表面侧为止的区域包围。

在该被卡止部收容部66中,将被卡止部104的上壁部105的上表面侧和各凸缘部111f、111r的上表面侧覆盖的上壁部67构成为,使位于凸缘部111f、111r的上侧的前侧部位68、后侧部位69比位于被卡止部104的上壁部105的上侧的中央侧部位70壁厚而向下方凸出。该上壁部67中的前侧部位68和后侧部位69构成为与中央侧部位70相比向下方凸出,以使得在使被卡止部104收容于内部的状态下,减小与以相对于上壁部67设置台阶的方式配置的凸缘部111f、111r之间的间隙。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壁部67在上表面侧配置有:延伸设置部67c,其形成为在除了车外侧的外周缘(前缘、后缘、车内侧缘)连续地朝向上方凸出;以及肋部67b,其在前后的中央(成为肋部71的正上方的位置)遍及左右(车内外方向)的整个区域而连续地向上方凸出而形成(参照图6~8、10)。该延伸设置部67c及肋部67b是为了加强上壁部67的强度而配置的。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上壁部67中的中央侧部位70的前后的中央形成肋部71,该肋部71以向下方凸出,并从车内侧i至车外侧o增大凸出量的方式,使下表面71a侧倾斜地构成。详细地说,肋部71形成为使下表面71a侧直至车外侧o为止平缓地倾斜,使车外侧端部71b向下方凸出较多(参照图9)。该肋部71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在车外侧端部71b处,使向下方的凸出量与上壁部67中的前侧部位68、后侧部位69的从中央侧部位70起的凸出量大致一致。

该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上壁部67,构成将在孔主体57内插入有卡止夹具11的状态下的组装部101(被卡止部104)的上侧覆盖的上壁部59,具体地说,在上壁部59中,构成在车外侧部位(上壁部61)的车内侧i配置的车内侧部位。即,上壁部67在罩部60中的上壁部61的车内侧i,以与上壁部61相比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上壁部61而配置为台阶状。另外,该上壁部67与罩部60中的上壁部61分离地构成。而且,关于在上壁部67(中央侧部位70)的下表面70a侧的前后的中央形成的肋部71,与车外侧端部71b的向下方的凸出量相应地,与周围的中央侧部位70相比,在车外侧端部67a侧,在上下方向侧缩小与罩部60的上壁部61的分离距离(参照图7、9)。而且,作为车内侧部位的上壁部67构成为,通过肋部71的车外侧端部71b,在进行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的车辆搭载时,对组装部101作用试图从被组装部54拉出的向车内侧i的拉拽力f之际,能够对朝向车内侧i位移并向上方挠曲的罩部60的上壁部61的变形进行抑制。在该拉拽力f作用时,壳体50r中的被组装部54周围的部位以使罩部60(上壁部61)朝向车内侧下方少量位移的方式变形,但在该变形时,上壁部67如图29的b所示,使车外侧端部67a(肋部71的车外侧端部71b)配置于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部61a的上方,且与车内侧端部61a相比相对地稍微配置于车外侧o,即使上壁部61以将车内侧端部61a朝向上方地挠曲而变形(参照图29的双点划线),从该车外侧端部67a向下方凸出的肋部71的车外侧端部71b也会使下表面71c与变形的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部61a的上表面61c抵接,对上壁部61的进一步变形进行抑制(参照图30)。

如果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在实施方式中,作为车内侧部位的上壁部67中的肋部71的车外侧端面71d和作为车外侧部位的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面61d构成为,在沿上下方向的剖面中,使车内外方向侧的位置大致一致,并大致沿上下方向配置(参照图9),该肋部71的车外侧端面71d和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面61d的配置位置是,容许组装部101向组装凹部(孔主体57)插入时的上壁部71的挠曲的配置位置(参照图22的a)。而且,对组装部101作用试图从被组装部54拉出的向车内侧i的拉拽力f时,在上壁部61被向车内侧下方拉拽时,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面61d在肋部71的车外侧端面71d的下方,与车外侧端面71d相比位于车内侧i(参照图29的b及图30)。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被卡止部收容部66将车内外方向侧(左右方向侧)的长度尺寸设定为下述尺寸,即,在使卷绕带90的组装部101插入至被组装部54而使爪片部116u、116d与组装凸部58u、58d卡止前的状态下,也能够将从凸缘部111f、111r的前端面至基部102的上表面侧为止的区域的周围覆盖的尺寸。即,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将卷绕在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的状态下的卷绕带90组装至壳体50时,如果将卷绕带90的卡止夹具114插入而直至使爪片部116u、116d的前端116a与组装凸部58u、58d的车内侧面58b抵接为止,则如图21的a及图24的a所示,卷绕带90中的凸缘部111f、111r和组装部101中的基部102的上侧的区域(被卡止部104)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内,卷绕带90的组装部101由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而向前后方向侧及上下方向侧的移动受到限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r中,在收容部位52中,在处于被组装部54的下方的区域形成有加强部80。该加强部80形成为从收容部位52的车内侧面52a凸出。详细地说,加强部80在从车内侧观察壳体50r的状态下,从组装孔部56中的孔主体57的前缘侧和后缘侧(被卡止部收容部66中的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的下表面侧)向下方延伸,直至收容部位52的下部附近为止进行配置,作为大致u字形状而构成(参照图5、10)。该加强部80与从孔主体57的周缘延伸的罩部60协同动作,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抑制孔主体57的周缘的部位发生变形,也抑制组装部101从被组装部54脱离。另外,在加强部80中,在收容部位52的下端侧配置为大致沿前后方向的下侧部位80a,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对卷绕带90的带主体91进行支撑。

安装座部83配置在与以从折叠完成体44凸出的方式配置的安装部33a相对应的位置,在实施方式的壳体50r中,形成于前端侧的1个部位(参照图4)。在安装座部83中与安装部33a的安装孔33a相对应地将车内外方向贯通而形成有安装孔83a,该安装孔83a开口为供安装夹具17的安装脚部20贯通的大致四边形状。

将安装部33a与安装座部83一起安装于内板2的安装夹具17,如图2所示,与在内板2形成的安装孔3卡止,该安装夹具17作为合成树脂制的扩张铆钉型,构成为具有安装基座18和在安装基座18内配置的压销21(参照图2、26)。安装基座18具有:基部19,其配置在车内侧i;以及安装脚部20,其从基部19向内板2的安装孔3侧(车外侧o)延伸而安装于安装孔3的周缘。

基部19具有:压销收容部19a,其在向安装孔3周缘的安装前状态下将压销21收容于内部;以及按压板部19d,其在基部19的车外侧端部设为在前后上下宽幅的大致长方形板状。按压板部19d如图26所示,是在将安装夹具17经由安装部33a而暂时固定于壳体50r的安装座部83时,用于将安装部33a向安装座部83侧按压的部位。压销收容部19a能够将压销21朝向车外侧o按压地使车内侧i开口而构成,在将压销21的上侧覆盖的部位和将下侧覆盖的部位,配置有能够将在压销21形成的卡合凸起部21a的凸起主体21c卡合的卡合孔部19b、19c。这些卡合孔部19b、19c以沿车内外方向(压销21的压入方向)的方式形成在2个部位。在车内侧i配置的卡合孔部19b如图26所示,使压入前的状态的压销21的凸起主体21c卡合,在车外侧o配置的卡合孔部19c如图2所示,用于使压入后的压销21的凸起主体21c卡合。

安装脚部20构成为插入至将气囊25的安装部33a和壳体50r的安装座部83贯通的安装孔33a、83a,能够将安装部33a暂时固定于安装座部83,并且插入至在车辆v的车身1侧的内板2形成的安装孔3,能够将安装座部83和安装部33a安装于车身1侧。在安装脚部20内,以与压销收容部19a连通的方式形成有插入凹部29a。该插入凹部20a如图2所示,是用于使压入时的压销21的扩张用轴部21d插入的部位。另外,在安装脚部20形成有一对伸出钩部20b。

压销21如图2、26所示,构成为在根部侧(车内侧i)配置能够与在压销收容部19a形成的卡合孔部19b、19c卡合的卡合凸起部21a,在前端侧(车外侧o)配置在压入时配置于伸出钩部20b间的扩张用轴部21d。在根部侧形成的卡合凸起部21a具有:挠曲片21b,其形成于以上下相对的2个部位,沿车内外方向配置,并且能够向上下方向的内侧挠曲;以及凸起主体21c,其形成为在挠曲片21b的前端侧(车内侧端面)朝向上下的外侧凸出,凸起主体21c构成为在压入前的状态下,插入至在压销收容部19a形成的卡合孔部19b,与卡合孔部19b周缘卡合。该卡合凸起部21a构成为,如果使挠曲片21b向上下方向的内侧挠曲,则能够将凸起主体21c从卡合孔部19b拆下,使挠曲片21b向上下方向的内侧挠曲,将凸起主体21c从卡合孔部19b拆下,并将压销21以使扩张用轴部21d插入至插入凹部20a内的方式压入,如果凸起主体21c到达车外侧o的卡合孔部19c,则挠曲片21b复原,凸起主体21c插入至车外侧o的卡合孔部19c,与卡合孔部19c周缘卡合。而且,此时,在前端侧配置的扩张用轴部21d插入至伸出钩部20b之间(参照图2)。

而且,在该安装夹具17中,在使折叠气囊25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44收容于壳体50(50f、50c、50r)内而形成气囊组装体am时,在没有将压销21压入至插入凹部20a内的状态(凸起主体21c与卡合孔部19b周缘卡合的状态)下,伸出钩部20b与安装座部83的安装孔83a的周缘部位83b卡止,安装夹具17经由安装部33a而暂时固定于安装座部83(参照图26)。而且,在将安装座部83安装于内板2时,在气囊组装体am中,在将从壳体50(50f、50c、50r)的安装座部83向车外侧o凸出的安装夹具17的安装脚部20插入至内板2的安装孔3的状态下,如果使压销21的挠曲片21b向上下方向的中央侧挠曲,并将扩张用轴部21d压入至插入凹部20a内,则凸起主体21c插入至车外侧o的卡合孔部19b(参照图2),与卡合孔部19b周缘卡合,扩张用轴部21d插入至伸出钩部20b之间,该伸出钩部20b卡止于安装孔3的车外侧o的周缘,将安装部33a与壳体50(50f、50c、50r)的安装座部83一起安装至车辆v的车身1侧的内板2。

卷绕带90设为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等热塑性弹性体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5所示,相对于折叠完成体44,在沿前后方向的多个部位(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6个部位)进行卷绕。卷绕带90如图11~16所示,具有:带状的带主体91,其卷绕在折叠完成体44;组装部101,其在带主体91的一端侧(成为组装部101侧的接近侧端部91a侧)形成而组装于壳体50r的被组装部54;卡止爪部93,其形成在带主体91的另一端侧(从组装部101分离的分离侧端部91b侧);被卡止部104,其形成在组装部101(带主体91中的成为组装部101侧的接近侧端部91a侧);以及卡止凸起125,其与折叠完成体44中的气囊25的上缘25a侧卡止。带主体91设为能够卷绕在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的带状。

卡止爪部93具有:凸出片部94,其形成为从带主体91中的分离侧端部91b的端缘沿带主体91的长度方向凸出;以及爪片95,其形成为从凸出片部94的前端94a侧的下面侧(向折叠完成体44卷绕时的内周面侧)向下方凸出。凸出片部94设为大致沿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配置的大致平板状,将沿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侧(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定为能够插入至被卡止部104中的后面记述的卡止用凹部107,比带主体91的宽度尺寸小。另外,凸出片部94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形成为朝向车外侧o凸出。在凸出片部94的前端94a侧形成的爪片95,形成为大致沿凸出片部94的宽度方向(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将前端95a侧以朝向凸出片部94的根部94b侧的方式相对于凸出片部94倾斜而形成。该爪片95构成为与在被卡止部104中的卡止用凹部107的内周面108形成的爪片109卡止。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爪片95将宽度尺寸设定为比凸出片部94的宽度尺寸稍小。

在带主体91中的分离侧端部91b侧(卡止爪部93侧)形成有按压部97,该按压部97用于将卡止爪部93压入至被卡止部104的卡止用凹部107。按压部97设为大致平板状,形成为在带主体91中的分离侧端部91b的端缘附近,从卡止爪部93中的凸出片部94的根部上升。详细地说,该按压部97使宽度尺寸与带主体91的宽度尺寸大致一致地构成,形成为从带主体91的外周面朝向外侧凸出。而且,在该按压部97中,以从带主体91的外周面相连续的方式配置的外侧的面(车辆搭载时的车内侧i的面)设为能够将卡止爪部93压入至卡止用凹部107的按压操作面97a。按压部97将该按压操作面97a构成为与卡止爪部93的凸出方向大致正交(参照图12、15)。详细地说,在实施方式中,按压部97的按压操作面97a如图3所示,在车辆搭载时,配置为大致沿上下方向。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卡止爪部93(凸出片部94)虽然配置为与按压操作面97a大致正交,但详细地说,是相对于按压操作面97a,以使凸出片部94的前端94a朝向上侧稍微倾斜地配置的(参照图12、15)。

另外,在带主体91的分离侧端部91b侧配置有间隔部99。该间隔部99如图12、13所示,形成于凸出片部94的根部94b侧的下表面侧,且形成于按压部97的成为车外侧o的区域。该间隔部99在带主体91的宽度方向的处于大致中央的位置局部地凸出而形成,从前后方向侧观察而设为大致三角形状的板状,构成为使成为车外侧o的前端面99a大致沿按压部97的按压操作面97a。而且,该间隔部99构成为在使卡止爪部93与卡止用凹部107卡止时,能够使前端面99a与在成为带主体91的接近侧端部91a侧的被卡止部104的卡止用凹部107形成的爪片109的根部侧端面109c抵接。该间隔部99在卡止爪部93向卡止用凹部107压入时,使前端面99a与爪片109的根部侧端面109c抵接,由此与在卡止爪部93的上方配置的后面记述的间隔部106的前端面106a一起,规定出卡止爪部93的压入完成位置(参照图19的b)。

组装部101构成为具有:基部102;卡止夹具114,其从基部102的车外侧面凸出而形成;被卡止部104,其配置于基部102中的上部侧的区域;以及凸缘部111f、111r,它们从基部10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向前后凸出而形成。

基部102将外形形状作为大致长方体状而构成,构成为在下端侧与带主体91的接近侧端部91a连结。该箱形状的基部102还是在卷绕带90向折叠完成体44的卷绕作业时,作业者进行抓持的部位。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基部102将前后方向侧(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定为与带主体91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该基部102将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在壳体50r形成的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间的分离距离稍小,在卷绕带90向壳体50r安装时,在该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间的间隙中插入贯穿(参照图31)。在实施方式中,基部102中的上侧的区域(被卡止部104)与凸缘部111f、111r一起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基部102中的下侧的区域(是凸缘部111f、111r的下部侧的区域,且卡止夹具114的车内侧i的区域)在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间插入贯穿。

被卡止部104配置于基部102中的上部侧的区域,构成为具有能够使卡止爪部93插入而进行卡止卡止用凹部107。卡止用凹部107能够使卡止爪部93插入地,沿卡止爪部93的凸出方向,使被卡止部104朝向车外侧o凹陷而形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止用凹部107如图15所示,在车内外方向将被卡止部104(组装部101)贯通而形成。该卡止用凹部107将上下前后的开口宽度尺寸设定为能够使卡止爪部93插入的尺寸。在卡止用凹部107的内周面108,在成为折叠完成体44侧的下表面中的车内侧i的端侧,与卡止爪部93的爪片95相对应地形成有能够将该爪片95卡止的爪片109。爪片109以大致沿形成于卡止爪部93的爪片95的方式,大致沿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而配置。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爪片109构成为从卡止用凹部107中的内周面108的下表面108a侧起,将前端109a朝向车外侧o并朝向上方凸出,能够将爪片95卡止。详细地进行说明,爪片109构成为,使根部109b侧的区域从被卡止部104的车内侧面一度向车内侧i凸出,并使前端109a侧以朝向车外侧o的方式反转。该爪片109的根部109b侧构成为,在车辆搭载时,使根部侧端面109c大致沿按压部97中的按压操作面97a。该爪片109中的根部侧端面109c如上所述,构成为在卡止爪部93向卡止用凹部107压入时,能够对在卡止爪部93侧形成的间隔部99的前端面99a进行抵接。

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使爪片95、109相互卡止,从而卡止爪部93与被卡止部104的卡止用凹部107卡止。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卡止用凹部107的内周面108中的折叠完成体44侧的面(下表面108a)和卡止爪部93的凸出片部94之间,配置有从卡止用凹部107侧延伸的爪片109和从凸出片部94延伸的爪片95。这些爪片95、109相互的卡止力设定为,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相互地挠曲而能够将卡止状态解除,且在卷绕于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后,即使用手对按压部97、被卡止部104进行拉拽,也不会容易地将卡止解除。

另外,在被卡止部104中,构成基部102的上表面侧,并且构成卡止用凹部107的上缘侧的上壁部105是将车内侧的区域以与爪片109相比向车内侧i凸出的方式,朝向车内侧i伸出而形成(参照图13~15)。该上壁部105中的伸出的区域是作为间隔部106起作用的部位,构成为在使卡止爪部93与卡止用凹部107卡止时,能够使前端面106a与按压部97的车外侧面97b抵接。该间隔部106在卡止爪部93向卡止用凹部107压入时,使前端面106a与按压部97的车外侧面97b抵接,由此与在卡止爪部93的下方配置的间隔部99的前端面99a一起,规定出卡止爪部93的压入完成位置。并且,上壁部105在车外侧面105a中的前后的中央侧配置有朝向车内侧凹陷的凹部105b,以使得对与在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上壁部67形成的肋部71的车外侧端部71b的干涉进行抑制(参照图12、23)。

凸缘部111f、111r如图11的a、12、23所示,在组装部101中的成为卡止轴部115的根部115b侧的位置,形成为向带主体9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折叠完成体44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伸出。具体地说,凸缘部111f、111r从基部102中的上侧的区域,即,被卡止部104中的上壁部105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向前后凸出而形成,以从上壁部105相连的方式向前后方向侧凸出,设为大致沿前后方向而形成的大致平板状。这些凸缘部111f、111r在卷绕带90向壳体50r安装时,为了提高向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收容作业的便利性,分别以使前后方向的中央侧(被卡止部104侧)位于车外侧,使前后方向的端部侧位于车内侧的方式,使车外侧的面相对于车内外方向而倾斜,将从上下方向侧观察的外形形状作为大致梯形状而构成(参照图23)。各凸缘部111f、111r构成为能够与基部102中的上壁部105(被卡止部104)一起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内,在向被卡止部收容部66内收容时,使前端分别与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前壁部74、后壁部75接近,并将下表面侧支撑于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参照图31)。另外,该凸缘部111f、111r将车内外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定为,在将组装部101向被组装部54组装时(爪片部116u、116d向组装凸部58u、58d卡止时),使车内侧面与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车内侧面相比位于车外侧,且在通过卡止夹具114实现的进行插入直至使爪片部116u、116d的前端116a与组装凸部58u、58d的车内侧面58b抵接为止的状态下,配置于与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车内侧面大致一致的位置(参照图24的a、b)。

卡止夹具114在使折叠完成体44收容于壳体50r时,与壳体50r的被组装部54卡止。卡止夹具114如图13、14所示,形成为在基部102中,从成为被卡止部104的下方的区域的车外侧面(卡止用凹部107的下侧的区域)起朝向车外侧o凸出。卡止夹具114具有:大致平板状的卡止轴部115,其形成为从基部102朝向车外侧o凸出;爪片部116u、116d,它们形成为向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凸出;以及辅助凸起118,其配置于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115c侧的成为爪片部116u的根部侧的位置。

卡止轴部115设为使轴向大致沿带主体91的宽度方向(折叠完成体44的长度方向)的平板状,构成为向车外侧凸出。详细地说,卡止轴部115构成为沿与车窗w2的内侧面wa大致正交的方向。换言之,卡止轴部115形成为大致沿被组装部54中的孔主体57(组装凹部)的贯通方向而凸出。该卡止轴部115将宽度尺寸设定为与被卡止部104(基部102)的宽度尺寸大致一致,并且比孔主体57的前后方向侧的开口宽度尺寸稍小,以使得能够顺利地插入至孔主体57。另外,卡止轴部115为了确保卡止夹具114的与被组装部54中的组装孔部55周缘的卡止强度,构成为使成为被卡止部104侧的根部115b侧的部位直至被卡止部104为止而增加厚度。

各爪片部116u、116d配置于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分别以从卡止轴部115的前端115a向上下凸出而反转,并从卡止轴部115分离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即,各爪片部116u、116d形成为从卡止轴部115的前端115a侧反转并扩开。另外,各爪片部116u、116d设为能够挠曲。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爪片部116u、116d在卡止轴部115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形成。各爪片部116u、116d形成为在使卡止夹具114插入至在壳体50r的被组装部54形成的组装孔部56时,与在孔主体57的上缘57a侧和下缘57b侧形成的组装凸部58u、58d卡止,与组装凸部58u、58d相对。

辅助凸起118形成为在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115c侧,在成为爪片部116u的根部侧(车辆搭载时的车内侧i)的位置向上方凸出。详细地说,该辅助凸起118在从上方侧观察卡止夹具114的状态下,在爪片部116u的前端116a的车内侧i形成于接近的位置(参照图14、23)。该辅助凸起118在组装部101形成于在向被组装部54组装时(卡止夹具114向组装孔部56压入时),成为组装凸部58u的车外侧o的位置(参照图21的b、22的b)。另外,在组装部101向被组装部54组装时,卡止夹具114配置为使卡止轴部115的前端115a与罩部60相比向车外侧o凸出(参照图21的b、22的b)。该辅助凸起118在卡止夹具114向组装孔部56压入时,使上表面118a以直至车外侧o为止下降的方式在车内外方向侧倾斜,以使得能够容易地越过组装凸部58u(参照图14、22的a)。另外,该辅助凸起118将卡止轴部115的从上表面115c起的凸出量设定为比爪片部116u小,并且设定为在将组装部101组装于被组装部54的状态下,与组装凸部58u干涉,能够对卡止夹具114(组装部101,即,卷绕带90)向车内侧i的移动进行限制。该辅助凸起118形成于卡止轴部115的整个区域的范围。通过设置该辅助凸起118,从而在组装部101向被组装部54组装后,能够防止爪片部116u与组装凸部58u的干涉,能够防止车辆搭载时的晃动。该辅助凸起118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从组装凸部58u脱离,与组装凸部58u相比配置于车内侧i(参照图28、29)。

该卡止夹具114配置为在将卷绕带90卷绕于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的状态下,使凸出方向(压入方向、卡止轴部115的轴向)与按压部97的按压操作面97a大致正交(参照图20)。即,卡止夹具114配置为在卷绕于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的状态下安装于壳体50r时,使向在被组装部54形成的组装孔部56的按压方向与按压部97的按压操作面97a大致正交,因此如果对按压操作面97a进行按压,则按压部97的车外侧面97b与在被卡止部104形成的间隔部106的前端面106a抵接,另外,在按压部97中的下部侧的区域形成的间隔部99的前端面99a,与被卡止部104中的爪片109的根部侧端面109c抵接,连同被卡止部104将卡止夹具114压入,由此能够使卡止夹具114插入至组装孔部56。而且,如果使各爪片部116u、116d与组装凸部58u、58d卡止,直至使辅助凸起118配置于上侧的组装凸部58u的车外侧o为止,将卡止夹具114压入至组装孔部56,则能够将卡止夹具114组装于被组装部54(参照图21的b)。

与折叠完成体44中的气囊25的上缘25a侧卡止的卡止凸起125,在带主体91中,形成于配置有被卡止部104和卡止夹具114的分离侧端部91b侧。该卡止凸起125在带主体91中的分离侧端部91b侧的部位,形成为从内周侧朝向内侧(车辆搭载时的下方)而凸出。卡止凸起125如图18所示,具有:棒状的卡止颈部126,其能够在形成于气囊25的上缘25a侧的贯通孔32中插入贯穿;以及卡止头部127,其在卡止颈部126的前端侧鼓出而形成。卡止颈部12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为将带主体91的长度方向侧设为长尺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宽度方向侧的两端面侧配置有掏除用的凹部(省略图标号)(参照图1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止颈部126以将圆形的贯通孔32按压扩展的方式,插入贯穿于贯通孔32(参照图18)。卡止头部127如图16所示,构成为将带主体91的长度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为与卡止颈部126中的带主体91的长度方向侧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从卡止颈部126的前端起向带主体91的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车辆搭载时的前后两侧)延伸为大致平板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卡止头部127将外形形状设为使带主体91的宽度方向侧宽幅,对四角进行倒圆角的大致八边形板状,构成为能够与在气囊25形成的贯通孔32周缘卡止。

该卡止凸起125在卷绕带90向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卷绕时,在以从折叠完成体44的上方插入至贯通孔32的方式配置时,使卡止头部127与贯通孔32周缘卡止,在卷绕带90向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的卷绕作业时(在卡止爪部93向被卡止部104卡止时),能够防止折叠完成体44相对于卷绕带90旋转。因此,如果使卡止凸起125的卡止头部127与贯通孔32周缘卡止,则即使没有牢固地抓持被卡止部104,也能够使卡止爪部93收容于卡止用凹部107,使卡止爪部93容易地与被卡止部104卡止,卷绕带90向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的卷绕作业容易。另外,通过使在卷绕带90设置的卡止凸起125与气囊25的上缘25a侧卡止,从而在使卡止凸起125贯通的贯通孔32的下侧,使位于车内侧而折叠的折痕vf(参照图18)的位置在前后的大致整个区域大致恒定,能够使折叠完成体44搭载于车辆v。

接下来,对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向车辆v的搭载进行说明。首先,将气囊25如图17的b及图18所示进行折叠。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从将气囊25平坦地展开的状态起,将上缘25a侧的区域按照与上缘25a大致平行的折痕进行波纹折叠,形成波纹折叠部位44a,关于下方的区域,将下缘25b通过向车外侧壁部26b侧卷绕的卷折进行折叠,形成卷折部位44b,形成折叠完成体44。在实施方式的折叠完成体44中,如图18所示,在波纹折叠部位44a中,在与上缘25a侧接近,且与贯通孔32相比处于下方的位置,设置有位于车内侧i而折叠出的折痕vf,贯通孔32在折叠完成体44的上表面侧露出。

接下来,如图17的c及图18所示,在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卷绕卷绕带90而将折叠完成体44包围。此时,首先,如图18所示,使卷绕带90的卡止凸起125插入至贯通孔32,使卡止凸起125的卡止头部127与贯通孔32的周缘卡止。接下来,将按压部97抓持,以将带主体91卷绕于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的方式,使卡止爪部93接近被卡止部104,对按压部97的按压操作面97a进行按压,将卡止爪部93压入至被卡止部104的卡止用凹部107内,则如图19所示,卡止爪部93的爪片95与在卡止用凹部107的内周面108形成的爪片109卡止,能够使卡止爪部93与被卡止部104卡止。而且,如图17的c所示,能够通过卷绕带90将折叠完成体44的周围包围以防止折叠变形。

接下来,将折叠完成体44安装于壳体50(50f、50c、50r)。此时,在将安装部33a叠加于安装座部83的车内侧面83c的状态下,使安装夹具17的安装脚部20从安装座部83的车内侧面83c侧插入至安装部33a及安装座部83的安装孔33a、83a,使安装脚部20与安装座部83中的安装孔83a的周缘部位83b卡止,将安装夹具17暂时固定于安装座部83(参照图26)。另外,如图20~24所示,使在卷绕带90形成的卡止夹具114与被组装部54接近,对按压部97的按压操作面97a进行按压,将卡止夹具114压入至被组装部54的组装孔部56,则卡止夹具114的爪片部116u、116d与在组装孔部56的孔主体57周缘形成的组装凸部58u、58d卡止,能够使卡止夹具114与被组装部54卡止。此时,在实施方式中,在卡止夹具114中的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115c侧的部位,辅助凸起118配置于上侧的组装凸部58u的车外侧o(参照图21的b、22的b)。并且,此时,组装部101中的上侧的部位(被卡止部104)与凸缘部111f、111r一起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内(参照图21的b、24的b)。另外,在安装部33b安装有安装托架22,并且向从折叠完成体44凸出的气囊25的连接口部28插入将安装托架13安装完的充气机12,通过夹具15,将连接口部28和充气机12连结,则能够形成如图25所示的气囊组装体am。

而且,如果以使从气囊组装体am凸出的安装夹具17的安装脚部20插入至在内板2形成的安装孔3,使安装夹具17的扩张用轴部21d配置于伸出钩部20b间的方式将压销21压入,则如图2所示,能够使伸出钩部20b与安装孔3的周缘卡止,能够将安装部33a与壳体50的安装座部83一起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板2。同时,如果使用螺栓14而使充气机12的安装托架13固定于内板2的规定位置,使用螺栓23而将在安装部33b安装的安装托架22固定于内板2的规定位置,则能够将气囊组装体am组装于车辆v。然后,如果在充气机12对从充气机工作用的控制装置延伸的未图示的引线进行接线,并且将前柱装饰件5、车顶衬里6、中间柱装饰件7、后柱装饰件8安装于车身1侧的内板2,则能够将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搭载于车辆v。

在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向车辆v搭载后,如果接收来自控制装置的工作信号而使充气机12工作,则从充气机12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至气囊25内,进行膨胀的气囊25将卷绕带90中的卡止爪部93和被卡止部104的卡止状态解除,并将气囊罩10按压而打开,向下方凸出并展开,如图1的双点划线及图28所示,以将车窗w1、w2、中间柱部cp及后柱部rp的车内侧覆盖的方式,完成膨胀。

而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对插入至作为组装凹部的孔主体57内的状态下的组装部101的上侧进行覆盖的上壁部59构成为台阶状,具有:车外侧部位(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罩部60中的上壁部61),其具有使组装部101中的爪片部116u卡止的组装凸部58u;以及车内侧部位(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被卡止部收容部66中的上壁部67),其在该车外侧部位(上壁部61)的车内侧i位于上侧。即,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具有组装凸部58u的上壁部61,与上壁部67分离而向车外侧o偏离配置,因此在使组装部101插入至组装凹部(孔主体57)时,如图22的a的双点划线所示,能够仅使上壁部61单独地以朝向上方挠曲的方式变形,与现有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相比较,能够通过小力将组装部101组装于被组装部54。另外,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在对组装部101作用试图从被组装部54拉出的向车内侧i的拉拽力f(参照图29的b)时,壳体50中的被组装部54的周围的部位以使罩部60(上壁部61)朝向车内侧下方少量地位移的方式变形(参照图29的b),但在该变形时,在车外侧部位(上壁部61)的车内侧i配置的车内侧部位(上壁部67),以使车外侧端部67a配置于车外侧部位的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部61a的上方,且与车内侧端部61a相比相对地配置于车外侧o的方式,朝向车内侧i位移并对向上方挠曲的上壁部61的变形进行抑制。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构成车内侧部位的上壁部67的下表面70a侧,以直至车外侧为止增大凸出量的方式,形成有朝向下方凸出的肋部71,在上述这样的拉拽力f作用时,上壁部67使车外侧端部67a(肋部71的车外侧端部71b)配置于向车内侧下方少量地位移的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部61a的上方,且与车内侧端部61a相比少量地相对地配置于车外侧o(参照图29的b),上壁部61如图29的双点划线所示,即使试图将车内侧端部61a以朝向上方的方式挠曲而变形,从该车外侧端部67a向下方凸出的肋部71的车外侧端部71b也会使下表面71c与上壁部61的车内侧端部61a的上表面61b抵接,对上壁部61的进一步变形进行抑制,能够维持爪片部116u和组装凸部58u的前端116a、58a相互的卡止状态(参照图30)。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将卷绕带90的卷绕解除,伴随气囊25的膨胀而向下方拉拽时,能够通过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上壁部67(车内侧部位),对具有与组装部101的爪片部116u卡止的组装凸部58u的上壁部61(车外侧部位)向上方的变形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组装部101中的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侧形成的爪片部116u和在组装凹部(孔主体57)的内侧形成的组装凸部58u的卡止状态被解除的情况。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向壳体50的安装作业容易,且能够将卷绕带90牢固地安装于壳体50。

特别地,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作为车内侧部位的上壁部67的成为前后的大致中央的位置,配置有向下方凸出的肋部71,因此即使在上壁部的车外侧端部侧在遍及前后的大致整个区域的范围不设置如上所述的肋部,在对组装部101作用试图从被组装部54拉出的向车内侧i的拉拽力f时,也能够通过以局部地凸出的方式形成的肋部71,可靠地对使前后的中央附近大幅向上方凸出地变形的上壁部61的变形进行抑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在构成车外侧部位的罩部60的上壁部61的前后两端侧,形成有作为纵壁部的前壁部63、后壁部64,该前壁部63、后壁部64配置为以将卡止轴部115的前后两侧覆盖的方式向下方延伸而与被组装部54侧(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收容部位52侧)相连。即,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上壁部61由前后两侧的前壁部63、后壁部64稳定地支撑,因此能够使在将组装部101插入至组装凹部(孔主体57)时变形的上壁部61稳定地复原至变形前的配置位置。因此,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能够可靠地防止爪片部116u从组装凸部58u脱离地移动的情况。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点,则车外侧部位可以构成为在前后的某一方配置纵壁部。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爪片部116u、116d形成于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组装凸部58u、58d也与爪片部116u、116d相对应地形成于上下两侧,因此能够提高组装部101和被组装部54的组装强度。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点,则可以构成为使爪片部和组装凸部仅配置于上侧的区域。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组装部101具有凸缘部111f、111r,该凸缘部111f、111r形成为从作为卡止轴部115的本部侧的区域的被卡止部104向沿卷绕带9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前后两侧)伸出,该凸缘部111f、111r构成为在将组装部101组装于被组装部54的状态下,在被卡止部收容部66中的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被组装部54)对下表面侧进行支撑。因此,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将卷绕带90的卷绕解除,伴随气囊25的膨胀而向下方拉拽时,凸缘部111f、111r在前下壁部76、后下壁部77对下表面侧进行支撑,能够对抗向其下方的拉拽力f(参照图31),能够抑制拉拽力直接作用于爪片部116u、116d和组装凸部58u、58d的区域。因此,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该凸缘部111f、111r实现协同效应,在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上壁部67(车内侧部位)形成肋部71,且设置从被卡止部收容部66向前后伸出的凸缘部111f、111r,由此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在组装部101中的卡止轴部115的上表面侧形成的爪片部116u和在组装凹部(孔主体57)的内侧形成的组装凸部58u之间的卡止状态被解除。

并且,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壳体50具有能够对卷绕带90中的被卡止部104进行收容的被卡止部收容部66,该被卡止部收容部66构成为在爪片部116u、116d向组装凸部58u、58d卡止前的状态下,将被卡止部104的周围(详细地说,从凸缘部111f、111r的下表面侧起经由前端面而直至组装部101(上壁部105)的上侧为止的区域)包围。因此,在以将图20中的左侧设为上侧的方式横向放倒的状态下的壳体50中对折叠完成体44进行收容时,如果将卷绕带90如图21的a及图24的a所示,以下述方式进行设置,即,使卡止夹具114的爪片部116u、116d的前端116a与组装凸部58u、58d的车内侧面58b抵接,使组装部101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则在爪片部116u、116d向组装凸部58u、58d卡止前的状态下,即使作业者将手拿开,也会对组装部101的移动进行抑制,能够维持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状态,能够使卷绕带90自立,因此通过使组装部101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从而使卷绕带90与壳体50预先对位变得容易。即,能够以使组装部101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方式临时设置,因此暂时设为将组装部101收容于被卡止部收容部66的状态,例如,也能够在壳体50的规定部位和折叠完成体44的规定部位进行将未图示的能够断裂的带状材料卷绕的卷绕作业,然后,将组装部101组装于被组装部54,能够使作业性变得更加良好。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壳体50和卷绕带90均设为热塑性弹性体制,因此在气囊25展开膨胀时,能够抑制由于局部的损坏、断开等而分离出的小片的产生。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m中,卷绕带在气囊展开膨胀时,通过使卡止爪部和被卡止部的卡止状态解除,从而设为将卷绕解除的结构,但将卷绕带向折叠完成体的周围的卷绕解除的方法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例如可以构成为在带主体配置在气囊展开膨胀时能够断裂的断裂预定部,通过使带主体本身断裂,从而使卷绕解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