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1986发布日期:2018-12-25 20:5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重载用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重载用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抑制胎面橡胶的偏磨损,已知有下述重载用轮胎:通过包含轮胎赤道的圆弧状的第1轮廓和配置在第1轮廓的两外侧的一对圆弧状的第2轮廓构成胎面部的轮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重载用轮胎中,由于第1轮廓的圆弧与第2轮廓的圆弧的阶差量不同,胎面端附近的接地压力过高,有可能成为偏磨损的起点。

因此,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下述重载用轮胎,将第2轮廓的曲率半径设定得比第1轮廓的曲率半径小。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重载用轮胎中,在第2轮廓的两端附近处,局部的外径的落差变大,有可能在第2轮廓的两端附近产生打滑而产生胎肩(肩落ち)磨损和轨道磨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1648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22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重载用轮胎,能够抑制胎面端附近的偏磨损。

本发明是一种重载用轮胎,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用轮胎的5%内压状态是将该重载用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所述胎面部的轮廓包括: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2轮廓;和连接所述第1轮廓与所述第2轮廓的一对第3轮廓,所述第1轮廓和所述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所述第3轮廓是直线状。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第2轮廓的曲率半径tr2大于所述第1轮廓的曲率半径tr1。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曲率半径tr2与所述曲率半径tr1之比tr2/tr1为1.20~1.38。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胎面部的最靠所述胎面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主槽,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槽与胎面端之间形成胎肩陆部,所述第2轮廓与所述第3轮廓的连接点位于所述胎肩陆部内。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胎肩陆部上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宽度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辅助槽,由此所述胎肩陆部被划分为所述胎肩主槽侧的主体陆部和所述胎面端侧的辅助陆部,在所述主体陆部内,所述第3轮廓的轮胎轴向长度a3与所述第2轮廓的轮胎轴向长度a2之比a3/a2为4~9。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从所述主体陆部的踏面起的所述胎肩辅助槽的深度为10mm以下。

在本发明是一种重载用轮胎,其具有胎面部,所述重载用轮胎的5%内压状态是将该重载用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在所述胎面部的最靠所述胎面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主槽,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槽与胎面端之间形成胎肩陆部,在所述胎肩陆部上以比所述胎肩主槽小的宽度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辅助槽,由此所述胎肩陆部被划分为所述胎肩主槽侧的主体陆部和所述胎面端侧的辅助陆部,所述胎面部的轮廓包括: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所述主体陆部的轮胎轴向外端向内侧延伸的一对第2轮廓;和连接所述第1轮廓与所述第2轮廓的一对第3轮廓,所述第1轮廓和所述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所述第3轮廓是直线状,所述辅助陆部的踏面相对于所述主体陆部的所述踏面向所述第2轮廓的中心侧位置偏移1mm~3mm。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辅助陆部的轮胎轴向长度a4与所述主体陆部的轮胎轴向长度a1之比a4/a1小于0.20。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在所述胎肩陆部上设置有多个胎肩刀槽,所述多个胎肩刀槽从所述胎肩主槽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在该胎肩陆部内具有末端。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胎肩刀槽的轮胎轴向长度为所述主体陆部的轮胎轴向长度a1的8~10%。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所述胎肩刀槽在轮胎周向上隔开15mm~18mm的距离而等间隔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当将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陆部在轮胎轴向上进行二等分并将轮胎轴向内侧的区域设为内侧半部、将轮胎轴向外侧的区域设为外侧半部时,在标准负载状态下,所述外侧半部处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p2与所述内侧半部处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p1之比p2/p1为0.80~0.90,其中所述标准负载状态是如下状态:所述重载用轮胎被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承受着标准载荷并以外倾角为0度而接地。

在本发明的所述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当将所述5%内压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陆部在轮胎轴向上进行三等分并将最靠所述胎肩主槽侧的区域设为内侧胎肩区域、将最靠所述胎面端侧的区域设为外侧胎肩区域、将所述内侧胎肩区域与所述外侧胎肩区域之间的区域设为中央胎肩区域时,在所述标准负载状态下,所述内侧胎肩区域中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3与所述中央胎肩区域中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5之比p3/p5为1.10~1.50,在所述标准负载状态下,所述最大值p5与所述外侧胎肩区域中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4之比p5/p4为0.95~1.20。

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在5%内压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轮胎截面中,胎面部的轮廓具有:包含轮胎赤道的第1轮廓;从胎面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第2轮廓;以及连接第1轮廓与第2轮廓的第3轮廓。第1轮廓和第2轮廓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第3轮廓是直线状。由此,胎面部的从第1轮廓经由第3轮廓到达第2轮廓的轮廓平滑地连接,能够容易地减小对于第1轮廓与第3轮廓的连接点附近以及第3轮廓与第2轮廓的连接点附近的周边区域的外径的局部落差,能够抑制胎肩磨损和轨道磨损。另外,通过圆弧状的第2轮廓,容易抑制胎面端附近的接地压力,从而能够抑制胎肩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将图1的胎面部放大的剖视图。

图3是将图2的胎肩陆部放大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5是将图2的胎肩陆部放大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重载用轮胎;2:胎面部;11:胎冠主槽;12:胎肩主槽;13:胎肩辅助槽;14:胎肩刀槽;16:胎冠陆部;17:中间陆部;18:胎肩陆部;18a:主体陆部;18b:辅助陆部;18c:踏面;18d:踏面;20:轮廓;21:第1轮廓;22:第2轮廓;23:第3轮廓;24:连接点;25:连接点;31:内侧半部;32:外侧半部;33:内侧胎肩区域;34:外侧胎肩区域;35:中央胎肩区域;te:胎面端;tr1:曲率半径;tr2:曲率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1在标准状态下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这里,标准状态是指将轮胎组装到标准轮辋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

“标准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该标准按每一轮胎所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rim)”,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rim)”。

“标准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按每一轮胎所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inflationpressure)”。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重载用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具有:环状的胎体6,其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以及带束层7,其配置在胎体6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内侧。

胎体6例如由将钢制的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以70~90°的角度排列而成的一层胎体帘布层6a形成。该胎体帘布层6a在跨设于一对胎圈芯5、5之间的主体部6a的两端连续地具有绕胎圈芯5从轮胎轴向内侧向外侧折返的折返部6b。

在胎体6的半径方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内部配置有带束层7。该带束层7例如由使用了钢制的带束帘线的至少两层带束帘布形成。在本例中,例示出四层构造的带束层7,该四层构造的带束层7包含: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例如以60°±15°的角度排列而成的第1带束帘布7a;和层叠在第1带束帘布7a的外侧且将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例如以10°~35°的小角度排列而成的第2~第4带束帘布7b~7d。

胎圈芯5例如具有将钢制的胎圈线按多列多段地卷绕而成的剖面多边形状(例如剖面六边形状)的芯主体5a。

在胎面部2具有:一对胎冠主槽11,它们配置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和一对胎肩主槽12,其在各胎冠主槽11的轮胎轴向外侧各配置一个,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

为了得到充分的排水性能,优选胎冠主槽11的宽度w1和胎肩主槽12的宽度w2为胎面宽度tw的3%以上。同样地,优选胎冠主槽11的深度d1和胎肩主槽12的深度d2为8mm以上。

另外,上述胎面宽度tw是指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

胎面部2由胎冠主槽11和胎肩主槽12划分成一对胎冠主槽11之间的胎冠陆部16、胎冠主槽11与胎肩主槽12之间的一对中间陆部17、和比胎肩主槽12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一对胎肩陆部18。

图2示出“5%内压状态”的胎面部2的包含轮胎旋转轴线的截面,其中,“5%内压状态”是指将重载用轮胎1组装到标准轮辋上且填充了标准内压的5%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以下,没有特别声明的情况下,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是在该5%内压状态下测定得到的值。

胎面部2的轮廓20具有:包含轮胎赤道c在内的第1轮廓21;从胎面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即、在后述的图3中,从胎面端te延伸至连接点25)的一对第2轮廓22;和将第1轮廓21和第2轮廓22连接起来的一对第3轮廓23。

第1轮廓21和第2轮廓22是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凸出的圆弧状。另一方面,第3轮廓23是直线状。

优选第1轮廓21与第3轮廓23在连接点24处平滑地连接。另一方面,优选第3轮廓23与第2轮廓22在连接点25处平滑地连接。

通过圆弧状的第1轮廓21和第2轮廓22以及直线状的第3轮廓23,胎面部2的从第1轮廓21经由第3轮廓23到达第2轮廓22的轮廓20平滑地连接起来。因此,能够容易地减小对于第1轮廓21与第3轮廓23的连接点24附近和第3轮廓23与第2轮廓22的连接点25附近的周边区域的外径的局部落差,从而能够抑制胎肩磨损和轨道磨损。另外,通过圆弧状的第2轮廓22,能够容易地抑制胎面端te附近的接地压力,从而能够抑制胎肩磨损。

优选第2轮廓22的曲率半径tr2大于第1轮廓21的曲率半径tr1。由此,胎面端te附近的局部的外径落差变小,从而能够抑制胎肩磨损。

优选曲率半径tr2与曲率半径tr1之比tr2/tr1为1.20~1.38。在上述比tr2/tr1小于1.20的情况下,胎面端te附近的局部的外径落差变大,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在上述比tr2/tr1超过1.38的情况下,胎面端te附近的接地压力的抑制效果受限,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胎肩主槽12是设置在胎面部2的最靠胎面端te侧的主槽。在胎肩主槽12与胎面端te之间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胎肩陆部18。

优选第1轮廓21与第3轮廓23的连接点24位于胎肩主槽12内或胎肩陆部18的轮胎轴向上的内端。由此,胎面部2的踏面平滑地连接,能够抑制轨道磨损。

优选第2轮廓22与第3轮廓23的连接点25位于胎肩陆部18内。由此,胎面端te附近的局部的外径落差变小,能够抑制胎肩磨损。

图3是图2的胎肩陆部18的放大图。在胎肩陆部18设置有胎肩辅助槽13。胎肩辅助槽13以比胎肩主槽12小的宽度在轮胎周向上连续。胎肩陆部18由胎肩辅助槽13划分成胎肩主槽12侧的主体陆部18a和胎面端te侧的辅助陆部18b。另外,在未设置胎肩辅助槽13的方式中,第2轮廓22包括图3中从胎面端te至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上的外端的第二轮廓22a。

辅助陆部18b接地,承担施加在胎肩陆部18的载荷的一部分,从而在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的外端处的接地压力降低,能够抑制胎肩磨损。

优选在主体陆部18a内第3轮廓23的轮胎轴向长度a3与第2轮廓22的轮胎轴向长度a2之比a3/a2为4~9。

在上述比a3/a2小于4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附近的局部的外径落差变大,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在上述比a3/a2超过9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附近的接地压力的抑制效果受限,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优选辅助陆部18b的轮胎轴向长度a4与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长度a1之比a4/a1为0.20以下。在比a4/a1超过0.20的情况下,辅助陆部18b的刚性过高,在主体陆部18a的踏面18c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附近容易产生打滑,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优选辅助陆部18b的踏面18d的轮胎轴向长度a4为第2轮廓22的轮胎轴向长度a2以下。在上述长度a4超过上述长度a2的情况下,辅助陆部18b的刚性过高,在主体陆部18a的踏面18c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附近容易产生打滑,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优选从主体陆部18a的踏面18c起的胎肩辅助槽13的深度d3为10mm以下。在胎肩辅助槽13的深度d3超过10mm的情况下,辅助陆部18b的刚性不足,辅助陆部18b对载荷的承担作用受限,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优选辅助陆部18b的踏面18d相对于主体陆部18a的踏面18c向第2轮廓22的中心侧(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位置偏移1mm~3mm。在该情况下,第2轮廓22从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外端向内侧延伸。

在辅助陆部18b的踏面18d相对于主体陆部18a的踏面18c的位置偏移量a5小于1mm的情况下,在踏面18c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附近容易产生打滑,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在上述位置偏移量a5超过3mm的情况下,辅助陆部18b对载荷的承担作用受限,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图4是胎面部2的展开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冠主槽11、胎肩主槽12和胎肩辅助槽13是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形态,但也可以是呈锯齿状延伸的形态。

在胎冠陆部16和中间陆部17上适当地设置有在轮胎轴向上延伸的横槽或刀槽。

另一方面,在胎肩陆部18上未设置在轮胎轴向上延伸的横槽。由此,胎肩陆部18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胎肩陆部18的偏磨损。

在胎肩陆部18上设置有从胎肩主槽12起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且在胎肩陆部18内具有末端的多个胎肩刀槽14。通过胎肩刀槽14将胎肩陆部18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部处的接地压力分散,能够抑制轨道磨损。

优选胎肩刀槽14的轮胎轴向长度a6为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长度a1的8%~10%。

在胎肩刀槽14的上述长度a6小于主体陆部18a的上述长度a1的8%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内端部处的接地压力的分散作用受限,有可能产生轨道磨损。另一方面,在胎肩刀槽14的上述长度a6超过主体陆部18a的上述长度a1的10%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刚性不足,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胎肩刀槽14在轮胎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优选各胎肩刀槽14的间隔为15mm~18mm。

在胎肩刀槽14的间隔小于15mm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部的刚性不足,有可能产生轨道磨损。在胎肩刀槽14的间隔超过18mm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上述内端部处的接地压力的分散作用受限,有可能产生轨道磨损。

图5示出5%内压状态下的胎肩陆部18。主体陆部18a在5%内压状态下具有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半部31和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半部32。

优选的是,在使标准状态的重载用轮胎1承受标准载荷并以外倾角为0度接地的“标准载荷状态”下,外侧半部32处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p2与内侧半部31处的接地压力的平均值p1之比p2/p1为0.80~0.90。

“标准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标准在内的标准体系中,各标准按每一轮胎所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承载量(loadcapacity)”。

在比p2/p1小于0.80的情况下,在外侧半部32处容易产生打滑,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在比p2/p1超过0.90的情况下,外侧半部32处的接地压力过剩,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主体陆部18a在5%内压状态下具有:位于最靠胎肩主槽12侧的内侧胎肩区域33;位于最靠胎面端te侧的外侧胎肩区域34;和位于内侧胎肩区域33与外侧胎肩区域34之间的中央胎肩区域35。

优选标准载荷状态下的内侧胎肩区域33处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3与中央胎肩区域35处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5之比p3/p5为1.10~1.50。

在比p3/p5小于1.10的情况下,在内侧胎肩区域33处容易产生打滑,有可能产生轨道磨损。在比p3/p5超过1.50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的内端附近的接地压力过剩,有可能产生轨道磨损。

优选标准载荷状态下的中央胎肩区域35处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5与外侧胎肩区域34处的接地压力的最大值p4之比p5/p4为0.95~1.20。

在比p5/p4小于0.95的情况下,主体陆部18a的轮胎轴向的外端附近的接地压力过剩,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在比p5/p4超过1.20的情况下,在外侧胎肩区域34处容易产生打滑,有可能产生胎肩磨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变更为各种方式并实施。

实施例

根据表1的规格试制构成图1的基本构造的尺寸12r22.5的重载用轮胎,并测试耐偏磨损性能。测试方法如下。

<耐偏磨损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安装到轮辋8.25×22.5上,在内压800kpa下安装到高速巴士的前轮上,在无旋转的状态下连续行驶六个月,用肉眼检查行驶后的胎肩陆部的胎肩磨损、轨道磨损。评价用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

【表1】

由表1可知,能够确认到:与比较例相比,实施例的重载用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显著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