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排防下潜方法及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49414发布日期:2018-12-05 17:14阅读:6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地指一种汽车后排防下潜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市场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也逐渐增加。下潜作为安全失效的重要表现因素,更加引起了汽车行业的注意,各种防下潜结构的设计应运而生。

目前,汽车后排的防下潜结构主要为座椅骨架横管、座椅epp骨架、车身钣金凸起等,其中,这些结构都存在一个问题,为了满足防下潜布置的有效区域,防下潜结构高度都比较高,在乘坐时,基本都可以被乘员感知到,带来乘坐舒适性问题,在乘员乘坐位置靠前的情况下尤其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汽车后排防下潜方法及其装置,该方法及其装置满足防下潜要求,且乘员乘坐舒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后排防下潜方法,在未发生碰撞时,将汽车后排的防下潜支撑点布置在乘员感知区域以外,在发生碰撞时,利用乘员惯性移动推力带动防下潜支撑点进入防下潜有效区域,阻止乘员下潜,实现汽车后排防下潜功能。

本发明在未发生碰撞时,防下潜支撑点处于较低位置,乘员乘坐时,无法感知到,乘坐舒适性效果好,在发生碰撞时,本发明不但实现了汽车后排防下潜功能,还能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对乘员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

进一步地,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利用乘员惯性前移推力带动防下潜支撑点上升至防下潜有效区域。

一种汽车后排防下潜装置,包括防下潜横管,还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内设有左连杆机构,所述左连杆机构一端与所述左支架前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左支架后端可滑动连接,所述左连杆机构的可滑动端连有左回位弹簧;所述右支架内设有右连杆机构,所述右连杆机构一端与所述右支架前端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右支架后端可滑动连接,所述右连杆机构的可滑动端连有右回位弹簧;所述防下潜横管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连杆机构和所述右连杆机构上。

本发明在未发生碰撞时,防下潜横管处于较低位置,乘员乘坐时,无法感知到,乘坐舒适性效果好,在发生碰撞时,乘员前移,带动防下潜横管和左连杆机构绕轴旋转,防下潜横管旋转上移,从乘员感知区域以外到达防下潜有效区域,阻止乘员下潜,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同时,左连杆机构和右连杆机构前移,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对乘员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左连杆机构包括左连接杆和左支撑杆,所述右连杆机构包括右连接杆、和右支撑杆;所述左支架前端与所述左连接杆前端铰接,所述左连接杆后端与所述左支撑杆前端铰接,所述左支架后端对称开有左滑槽,所述左滑槽内设有左锁销,所述左锁销与所述左支架间连有左回位弹簧,所述左支撑杆后端与所述左锁销铰接;所述右支架前端与所述右连接杆前端铰接,所述右连接杆后端与所述右支撑杆前端铰接,所述右支架后端对称开有右滑槽,所述右滑槽内设有右锁销,所述右锁销与所述右支架间连有右回位弹簧,所述右支撑杆后端与所述右锁销铰接;所述防下潜横管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上。

本发明在未发生碰撞时,防下潜横管处于较低位置,乘员乘坐时,无法感知到,乘坐舒适性效果好,在发生碰撞时,乘员前移,带动防下潜横管和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绕支架旋转轴旋转,防下潜横管旋转上移,从乘员感知区域以外到达防下潜有效区域,阻止乘员下潜,达到保护乘员的目的,同时,左连接杆和右连接杆带动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前移,固定于左锁销和右锁销上的左回位弹簧和右回位弹簧被拉伸,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对乘员进行更加有效的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防下潜横管左端与所述左连接杆之间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左连接杆后端铰接点之后;所述防下潜横管右端与所述右连接杆之间的连接点位于所述右连接杆后端铰接点之后。

进一步地,所述左滑槽包括设于所述左支架左侧的第一滑槽和设于所述左支架右侧的第二滑槽,所述左支架左侧和所述左支架右侧间还连有左弹簧连接杆,所述左弹簧连接杆与所述左锁销间连有两个左回位弹簧,一个左回位弹簧位于所述左支撑杆左侧,另一个左回位弹簧位于所述左支撑杆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右滑槽包括设于所述右支架左侧的第三滑槽和设于所述右架右侧的第四滑槽,所述右支架左侧和所述右支架右侧间还连有右弹簧连接杆,所述右弹簧连接杆与所述右锁销间连有两个右回位弹簧,一个右回位弹簧位于所述右支撑杆左侧,另一个右回位弹簧位于所述右支撑杆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架和所述右支架均呈顶部敞开的开口槽状。

进一步地,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均呈方杆状,所述左支撑杆和所述右支撑杆均呈长条形平板状,所述左连接杆和所述右连接杆的横断面面积分别大于所述左支撑杆和所述右支撑杆的横断面面积。

更进一步地,所述左支架和所述右支架分别固定在后排座椅下方的地板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汽车后排防下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发生碰撞后,防下潜横杆未达到防下潜有效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发生碰撞后,防下潜横杆到达防下潜有效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汽车后排防下潜装置,一种汽车后排防下潜装置,包括防下潜横管6,还包括左支架2.1和右支架2.2,左支架2.1内设有左连杆机构,左连杆机构一端与左支架2.1前端铰接,另一端与左支架2.1后端可滑动连接,左连杆机构的可滑动端连有左回位弹簧9.1;右支架2.2内设有右连杆机构,右连杆机构一端与右支架2.2前端铰接,另一端与右支架2.2后端可滑动连接,右连杆机构的可滑动端连有右回位弹簧9.1;防下潜横管6两端分别固定在左连杆机构和右连杆机构上。

上述方案中,左连杆机构包括左连接杆4.1和左支撑杆7.1,右连杆机构包括右连接杆4.2和右支撑杆7.2,左支架2.1和右支架2.2分别固定在车身地板上,且左支架2.1和右支架2.2均呈顶部敞开的开口槽状;左支架2.1前端与左连接杆4.1前端铰接,左连接杆4.1后端与左支撑杆7.1前端铰接,左支架2.1后端对称开有左滑槽2.11,左滑槽2.11内设有左锁销8.1,左锁销8.1与左支架2.1间连有左回位弹簧9.1,左支撑杆7.1后端与左锁销8.1铰接;右支架2.2前端与右连接杆4.2前端铰接,右连接杆4.2后端与右支撑杆7.2前端铰接,右支架2.2后端对称开有右滑槽2.21,右滑槽2.21内设有右锁销8.2,右锁销8.2与右支架2.2间连有右回位弹簧9.2,右支撑杆7.2后端与右锁销8.2铰接;防下潜横管6两端分别固定在左连接杆4.1和右连接杆4.2上,其中,防下潜横管6左端与左连接杆4.1之间的连接点位于左连接杆4.1后端铰接点之后;防下潜横管6右端与右连接杆4.2之间的连接点位于右连接杆4.2后端铰接点之后。

上述方案中,左滑槽2.11包括设于左支架2.1左侧的第一滑槽2.111和设于左支架2.1右侧的第二滑槽2.112,左支架2.1左侧和左支架2.1右侧间还连有左弹簧连接杆2.12,左弹簧连接杆2.12与左锁销8.1间连有两个左回位弹簧9.1,一个左回位弹簧9.1位于左支撑杆7.1左侧,另一个左回位弹簧9.1位于左支撑杆7.1右侧。右滑槽2.21包括设于右支架2.2左侧的第三滑槽2.211和设于右支架2.2右侧的第四滑槽2.212,右支架2.2左侧和右支架2.2右侧间还连有右弹簧连接杆2.22,右弹簧连接杆2.22与右锁销8.2间连有两个右回位弹簧9.2,一个右回位弹簧9.2位于右支撑杆7.2左侧,另一个右回位弹簧9.2位于右支撑杆7.2右侧。左连接杆4.1和右连接杆4.2均呈方杆状,左支撑杆7.1和右支撑杆7.2均呈长条形平板状,左连接杆4.1和右连接杆4.2的横断面面积分别大于左支撑杆7.1和右支撑杆7.2的横断面面积。

上述方案中,左支架旋转轴3.1和右支架转轴3.2分别固定于左支架4.1和右支架4.2上,左连接杆4.1和右连接杆4.2通过轴套可分别绕左支架旋转轴3.1和右支架转轴3.2旋转,左连接杆旋转轴5.1和右连接杆旋转轴5.2分别固定于左连接杆4.1和右连接杆4.2上,左支撑杆7.1和右支撑杆7.2通过轴套可分别绕左连接杆旋转轴5.1和右连接杆旋转轴5.2旋转。

上述汽车后排防下潜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发生碰撞时,假人开始前移,移动至接触防下潜横杆6,推动防下潜横杆6向前向上运动,带动左连接杆4.1和右连接杆4.2绕左支架旋转轴3.1和右支架旋转轴3.2旋转,然后带动左支撑杆7.1和右支撑杆7.2旋转并向前运动,进一步的带动左锁销8.1和右锁销8.2沿左滑槽2.11和右滑槽2.21向前运动,从而拉伸左弹簧9.1和右弹簧9.2,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如图4所示)。左锁销8.1和右锁销8.2运动至左滑槽2.11和右滑槽2.21最前端时运动停止,整个防下潜装置停止运动,防下潜横管6达到防下潜有效位置,阻止乘员下潜(如图5所示)。碰撞结束后,左弹簧9.1和右弹簧9.2回弹,带动左锁销8.1和右锁销8.2沿左滑槽2.11和右滑槽2.21向后运动,进一步的带动左支撑杆7.1和右支撑杆7.2旋转并向后运动,进一步的带动左连接杆4.1和右连接杆4.2绕左支架旋转轴3.1和右支架旋转轴3.2旋转,进一步的带动防下潜横杆6向后向下运动,回到初始位置(如图1所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