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9407发布日期:2018-12-05 17:14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公开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尤其是涉及在汽车等车辆中设置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座椅,已知有在以所希望的靠背角度保持座椅靠背的调角功能之外具备例如通行功能这样的使座椅靠背倾倒至不能倚靠的程度的功能的结构。

例如日本特开2012-20595号公报公开了具备通行功能的车辆用座椅。在该车辆用座椅中,能够通过由在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的外侧壁面上组装的释放板、凸轮及钩板等构成的放倒机构,解除座椅靠背的保持,由此座椅靠背能够倾倒至不能倚靠的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采用了上述公报公开的结构的情况下,构成上述放倒机构的各种构成零件很多配置在比座椅靠背的侧框架靠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会产生压迫车辆内的空间的问题。尤其是在具备通行功能的车辆用座椅中,乘员经由设置有该放倒机构的车辆用座椅的侧方的空间进行上下车,因此希望确保该侧方的空间更大。

因此,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目的是在具备使座椅靠背倾倒至不能倚靠的程度的放倒功能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实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窄小化。

基于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支撑部,对座椅靠背以能够以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靠背框架,构成上述座椅靠背的骨架;保持机构,将上述座椅靠背保持为能够倚靠的第一状态;及解除机构,解除上述保持机构对上述座椅靠背的保持,而将上述座椅靠背变更为能够倾倒的第二状态。上述靠背框架具有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侧框架,上述侧框架具有:外侧壁部,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前侧壁部,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前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及后侧壁部,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卡合部件,上述卡合部件设有能够与设于上述支撑部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上述解除机构具有:被输入部件,通过接受来自外部的输入而进行旋转;及凸轮,接受来自上述被输入部件的动力传递而进行旋转。上述卡合部件通过被上述凸轮按压而进行旋转,由此切换为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和上述卡合部不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非卡合状态。在基于上述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上述凸轮及上述卡合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都配置得比上述外侧壁部靠座椅内侧。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可根据与附图关联地理解的关于本发明的如下的详细说明而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结构及放倒功能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要部分的骨架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调节器及放倒机构的向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组装的组装结构的分解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3所示的iva-iva线的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的示意剖视图及该侧框架的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调节器及放倒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vi-vi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沿着就座椅宽度方向从内侧观察图5所示的凸轮的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5所示的viii-viii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中解除了放倒机构与倾斜调节器的卡合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靠背被放倒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一销附近的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出将本发明应用于构成为汽车的座席的车辆用座椅的情况。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或共通的部分,在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结构及放倒功能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要部分的骨架结构的概略立体图。首先,参照上述图1及图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概略性的结构及放倒功能等。另外,在图1及图2中,为了便于理解而分别省略了一部分的构成零件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设想为以就座的乘员朝向车辆前方侧的方式设置于车辆,座椅前后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一致,座椅上下方向与车辆上下方向一致,座椅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一致。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设想为设置于车辆左侧,座椅左方向与车辆外侧方向(即,车门侧的方向)一致,座椅右方向与车辆内侧方向(即,右座席侧的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具备座椅座垫2及座椅靠背3。座椅座垫2构成乘员的大腿部及臀部就座的部位,座椅靠背3构成乘员的背部就座(即乘员倚靠)的部位。

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座垫2具有:软座垫,供乘员就座;座垫框架2f,支撑软座垫并构成座椅座垫2的骨架;连接板4,固定于座垫框架2f;滑轨5,与座垫框架2f连接;及固定于滑轨5的底托架6。

座垫框架2f具有沿着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框架2s。侧框架2s在座垫框架2f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左右的位置设有一对。侧框架2s由例如对钢板等金属板进行了压力加工的压力成形件构成。

连接板4固定于侧框架2s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后端,从侧框架2s的该后端向座椅上方延伸。在连接板4的上端固定有后述的倾斜调节器10。连接板4对应于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s地设有一对。连接板4由例如对钢板等金属板进行了压力加工而得到的压力成形件构成。

滑轨5沿着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具有上轨和下轨。上轨设为能够相对于下轨进行滑动移动。在下轨上固定有底托架6,在上轨上经由连杆机构而连接有侧框架2s。滑轨5对应于左右一对的侧框架2s地在其下方设有一对。滑轨5由例如金属制的部件构成。滑轨5是用于使座椅座垫2沿着座椅前后方向滑动的机构,连杆机构是用于使座椅座垫2沿着座椅上下方向进行升降的机构。另外,滑动机构及连杆机构可以通过手动或电动来驱动。

底托架6设置在滑轨5的座椅下方。底托架6对应于左右一对的滑轨5地在前后分别各设有一对。底托架6由例如对钢板等金属板进行了压力加工而得到的压力成形件构成。底托架6是用于将滑轨5设置于车辆的地板的部件。

座椅靠背3具有:靠背软垫,供乘员就座;及靠背框架3f,支撑靠背软垫并构成座椅靠背3的骨架。座椅靠背3从座椅座垫2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向座椅上方立设。

靠背框架3f具有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框架3s。侧框架3s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固定于后述的倾斜调节器10。侧框架3s在靠背框架3f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左右的位置设置一对。侧框架3s由例如对钢板等金属板进行了压力加工而得到的压力成形件构成。

倾斜调节器10通过如上所述地夹在连接板4与侧框架3s的连接中而将座椅座垫2和座椅靠背3连接。倾斜调节器10能够调节座椅靠背3的靠背角度,通过由手动或电动来驱动而以调节后的靠背角度保持座椅靠背3。另外,关于倾斜调节器10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在靠背框架3f上组装有放倒机构20a。放倒机构20a与上述倾斜调节器10对靠背角度的调节不同,使座椅靠背3倾倒至不能倚靠的程度。放倒机构20a代表性地被利用于通行功能。放倒机构20a在比倾斜调节器10靠座椅上方的空间中与该倾斜调节器10相邻地设置。另外,关于放倒机构20a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在座椅靠背3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上部的位置处设有用于操作放倒机构20a的操作杆30。操作杆30经由例如铰链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座椅靠背3。

参照图1,通过乘员将操作杆30向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操作而座椅靠背3向图中所示的箭头dr1方向倾倒。在此,只要在座椅靠背3与连接板4之间设有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并预先构成为该施力弹簧的作用力朝着使座椅靠背3向座椅前方倾倒的方向施力,则通过上述操作杆30的操作,而利用该施力弹簧的作用力使座椅靠背3向前方倾倒。

在此,通行功能是使向车辆用座椅1的座椅后方上下车的上下车空间扩大的功能,是如上所述地使车辆用座椅1的座椅靠背3前倾并且通常上述滑动机构联动地使车辆用座椅1向座椅前方移动的功能。

另外,在图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座椅靠背3配置于向座椅前方的倾倒范围的中途位置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3向图中所示的箭头dr2方向进一步倒下,座椅靠背3成为实质上与座椅座垫2重叠的状态。

通过操作杆30被操作而前倾的座椅靠背3通过乘员进行拉起该座椅靠背3的操作而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调节器及放倒机构的向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组装的组装结构的分解图。图4(a)是沿着图3所示的iva-iva线的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的示意剖视图,图4(b)至图4(d)是表示该侧框架的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接下来,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的倾斜调节器及放倒机构的详细的结构之前,参照上述图3及图4来说明该倾斜调节器及放倒机构的向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组装的组装结构。

如图3所示,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以其主要部分被单元化的状态组装于座椅靠背3的侧框架3s。具体而言,倾斜调节器10以预先组装有作为其构成零件的棘轮11、引导件12、外周环13、旋转凸轮14(参照图6)、铰链凸轮15(参照图6)、弹簧16(参照图6)及弹簧罩17等的状态组装于放倒机构20a的基板21,放倒机构20a设为在作为其构成零件的基板21上同样组装有作为其构成零件的凸轮23、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及罩板25等的状态,由此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单元化。另外,连接板4可以在该单元被组装于侧框架3s之前组装于倾斜调节器10,由此固定于上述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单元,也可以在该单元被组装于侧框架3s之后固定于倾斜调节器10。

如图3及图4(a)所示,侧框架3s具有:外侧壁部3sa,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内侧壁部3sb,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前侧壁部3sc,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前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及后侧壁部3sd,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由此,侧框架3s具有由外侧壁部3sa、内侧壁部3sb、前侧壁部3sc及后侧壁部3sd界定的内部空间3s1。

侧框架3s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下端向外部开放,由此上述内部空间3s1经由该下端而向外部露出。上述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单元被从该侧框架3s的下端向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插入。

在此,在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及内侧壁部3sb的预定位置设有贯通孔3a、3b、3c,在上述单元插入并定位于内部空间3s1的状态下,以插通于上述贯通孔3a、3b、3c及设置于放倒机构20a的贯通孔的方式分别组装第一销26a、第二销27a及第三销28a,由此将上述单元组装于侧框架3s。

在该组装之际,上述单元中的主要是放倒机构20a被收纳于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上述单元中的主要是倾斜调节器10未被收纳于该内部空间3s1而处于露出在外部的状态。另外,放倒机构20a的靠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下端的部分可以不被收纳于内部空间3s1而露出在外部,另外,倾斜调节器10的靠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上端的部分可以不露出在外部而被收纳于内部空间3s1。尤其是放倒机构20a中的基板21配置为,支撑该倾斜调节器10的部分未被收纳于内部空间3s1而露出在外部。

在上述单元固定于侧框架3s之后,在从内侧壁部3sb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第一销26a的前端组装作为放倒机构20a的构成零件的释放板22。

通过以上所述,构成放倒机构20a的各种构成零件中的基板21、释放板22、凸轮23、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靠座椅内侧的位置,罩板25也将其大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靠座椅内侧的位置。另外,其中,关于释放板22,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侧框架3s的内侧壁部3sb靠座椅内侧的位置。

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框架3s由一个压力成形件构成。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以包围内部空间3s1的方式弯折的上述压力成形件的触抵面实施焊接处理,由此在压力成形件上设置焊接部31,从而将侧框架3s形成为剖视观察下扁平的大致方筒状的形状。

也可以取代于此,如图4(b)所示的侧框架3s-1或图4(c)所示的侧框架3s-2那样,通过将两个压力成形件组合来构成侧框架。在该情况下,只要准备将两端向相同方向弯折而成的一对压力成形件,以在它们的两端形成的弯折部彼此相互重叠一部分的方式组合一对压力成形件而沿着其重叠部实施焊接处理,由此在上述一对压力成形件设上置焊接部31,从而将侧框架3s-1、3s-2形成为剖视观察下扁平的大致方筒状的形状即可。另外,在这样构成侧框架的情况下,可以在上述一对压力成形件的焊接之前,将上述的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单元组装于一个压力成形件,然后以覆盖该单元的方式将另一个压力成形件焊接于上述一个压力成形件。

在此虽然省略其详细说明,但是侧框架可以由三个以上的压力成形件构成,根据情况也可以通过挤压成形件来构成侧框架。另外,也可以取代上述焊接而通过紧固连接等将压力成形件接合。

另外,也可以进而取代于此,如图4(d)所示的侧框架3s-3那样,通过仅由外侧壁部3sa、前侧壁部3sc及后侧壁部3sd构成(即不具备内侧壁部3sb)的部件构成侧框架。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将上述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单元的更多的部分配置于由外侧壁部3sa、前侧壁部3sc及后侧壁部3sd界定的空间3s2中。

图5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调节器及放倒机构的概略侧视图,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vi-vi线的示意剖视图。图7是沿着座椅宽度方向从内侧观察图5所示的凸轮的俯视图。另外,图8是沿着图5所示的viii-viii线的示意剖视图。接下来,参照上述图5至图8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倾斜调节器及放倒机构的详细结构。在此,在图5、图6及图8中,表示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被保持为能够倚靠的第一状态的情况。另外,在图5、图6及图8中,为了便于理解而分别省略了一部分的构成零件的图示。

如图5及图6所示,在车辆用座椅1中,构成座椅靠背3的骨架的靠背框架3f的侧框架3s以能够以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o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而由作为支撑部的倾斜调节器10及连接板4支撑。更详细而言,在侧框架3s的靠下端的部分,通过上述第一销26a、第二销27a及第三销28a而固定有放倒机构20a的基板21,该基板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由倾斜调节器10及连接板4支撑。在此,该旋转轴o由倾斜调节器10的后述的铰链销18规定。

倾斜调节器10具有:棘轮11、引导件12、外周环13、旋转凸轮14、铰链凸轮15、弹簧16、弹簧罩17及铰链销18。棘轮11及引导件12都构成为大致圆盘形状,以相互能够相对地旋转的状态组装。外周环13为了避免上述棘轮11及引导件12沿着轴向脱落而将它们沿着轴向夹入保持。棘轮11通过焊接等而一体地固定于基板21,引导件12通过焊接等而一体地固定于连接板4。旋转凸轮14、铰链凸轮15及弹簧16与铰链销18的旋转动作联动地协作,由此切换棘轮11及引导件12的卡定状态及被卡定状态,从而进行棘轮11与引导件12的以旋转轴o为旋转中心的相对的位置的变更。另外,铰链销18与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杆19(也一并参照图2)连接,由此使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倾斜调节器同步地动作。

在此,在棘轮11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内侧壁面的外周部的预定位置,朝着座椅内方设有限动销11a。该限动销11a规定座椅靠背3向前方的倾倒范围,通过与设置于基板21的触抵面21a抵接来限制座椅靠背3的进一步的旋转。

另外,棘轮11的座椅上方侧的外周面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产生高低差的方式构成为阶梯形状,在该部分的外周面设有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及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更详细而言,棘轮11的外周面中的靠座椅外侧的部分配置在距旋转轴o更远的位置,在该部分的外周面以沿着周向排列的方式设有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另外,棘轮11的外周面中的靠座椅内侧的部分配置在距旋转轴o更近的位置,在该部分的外周面以沿着周向排列的方式设有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上述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及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相当于在支撑部设置的被卡合部。

如图5、图6及图8所示,放倒机构20a具备:基板21、释放板22、凸轮23、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罩板25、第一销26a、第一套筒26b、第二销27a、第二套筒27b及第三销28a。如上所述,放倒机构20a的大部分收纳于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中。

基板21、凸轮23、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及罩板25以其一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层叠配置。更详细而言,基板21及罩板25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预定距离相向配置,在它们之间的空间中配置有凸轮23、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其中,凸轮23与第一钩板24a沿着座椅上下方向相邻配置,第一钩板24a和第二钩板24b以第一钩板24a位于外侧壁部3sa侧并且第二钩板24b位于内侧壁部3sb侧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重叠并一体化。上述基板21、凸轮23、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及罩板25由例如对钢板等金属板进行了压力加工而得到的压力成形件构成。基板21及罩板25分别相当于收纳于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并相向配置的第一板状部件及第二板状部件。

释放板22具有弯折的细长板状的形状,以紧靠侧框架3s的内侧壁部3sb的方式配置于内部空间3s1的外部。释放板22由例如对钢板等金属板进行了压力加工而得到的压力成形件构成。在释放板22上连接有与上述操作杆30连接的线缆29。

第一销26a、第二销27a及第三销28a如上所述地贯通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及内侧壁部3sb地设置,由此第一销26a、第二销27a及第三销28a插通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上述第一销26a、第二销27a及第三销28a将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单元固定于侧框架3s,并将放倒机构20a包含的基板21、凸轮23、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及罩板25单独地以能够旋转或不能旋转的方式组装于侧框架3s。

如图6所示,第一销26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由侧框架3s支撑,该第一销26a收纳于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并插通于通过焊接部33而与基板21接合的第一套筒26b。另外,第一销26a在该内部空间3s1中插通于在基板21、凸轮23及罩板25上设置的贯通孔,在该内部空间3s1的外部进一步插通于在释放板22上设置的贯通孔插通。另外,在设于基板21的贯通孔中插通有第一套筒26b,第一销26a经由该第一套筒26b而插通于在基板21上设置的贯通孔。

在此,如图7所示,设置于凸轮23上的贯通孔23b的与该贯通孔23b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形状构成为非正圆形状(具体而言,相对的一组边向外侧呈弯曲状地鼓出的大致矩形的形状)。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6所示,第一销26a的插通于贯通孔23b的部分26a构成为与该第一销26a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形状与凸轮23的贯通孔23b的平面形状一致的形状。由此,凸轮23与第一销26a啮合,伴随着第一销26a的旋转而与该第一销26a共同旋转。

另外,释放板22通过焊接部32而接合于第一销26a。由此,释放板22固定于第一销26a,伴随着第一销26a的旋转而与该第一销26a共同旋转。

与此相对,第一销26a相对于在侧框架3s上设置的一对贯通孔3a及在罩板25上设置的贯通孔及第一套筒26b而进行间隙配合。由此,侧框架3s,罩板25及第一套筒26b不与第一销26a共同旋转,第一销26a与上述部件滑动接触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另外,如图7所示,在位于内侧壁部3sb侧的凸轮23的表面,以沿着贯通孔23b的周缘的方式设有俯视观察为圆形的凹部23c。在该凹部23c插入第一套筒26b的轴向的一端。上述凸轮23的凹部23c及第一套筒26b的轴向上的一端是在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单元向侧框架3s组装之前的状态下,利用于凸轮23的定位的部位。

如图8所示,第二销27a的前端通过焊接部34而接合于外侧壁部3sa,由此第二销27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侧框架3s。第二销27a插通于收纳在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中的第二套筒27b。另外,第二销27a在该内部空间3s1中插通于在基板21、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及罩板25上设置的贯通孔。另外,在设置于基板21、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及罩板25的贯通孔中都插通有第二套筒27b,第二销27a经由该第二套筒27b而插通于这些贯通孔。

在此,第二套筒27b相对于在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设置的贯通孔进行间隙配合。由此,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与第二套筒27b进行滑动接触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参照图6,第三销28a的前端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于外侧壁部3sa,由此第三销28a以不能旋转的方式支撑于侧框架3s。第三销28a在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中插通于在基板21及罩板25上设置的贯通孔。该第三销28a用于将收纳于内部空间3s1的基板21及罩板25定位并固定于侧框架3s。

如图5所示,在释放板22上如上所述地连接有与操作杆30连接的线缆29。释放板22构成为能够以由第一销26a规定的第一连接轴o1为旋转中心而旋转。

凸轮23构成为能够以由第一销26a规定的第一连接轴o1为旋转中心而旋转。在凸轮23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下端设有预定形状的卡合解除突起23a。该卡合解除突起23a是用于将第一钩板24a向预定方向按压的部位。

释放板22在被线缆29牵引的情况下进行旋转。由此,凸轮23与释放板22共同旋转,设置于凸轮23的卡合解除突起23a沿着旋转方向移动。上述释放板22及凸轮23相当于解除后述的保持机构对座椅靠背3的保持的解除机构,其中的释放板22相当于通过接受来自外部的输入而旋转的被输入部件,凸轮23相当于通过接受来自被输入部件的动力的传递而旋转的部件。

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构成为能够以由第二销27a规定的第二连接轴o2为旋转中心而旋转。如上所述,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被一体化,因此以该第二连接轴o2为旋转中心而共同旋转。

在第一钩板24a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上端设有预定形状的卡合解除凹部24a。该卡合解除凹部24a是用于被设置在上述凸轮23上的卡合解除突起23a按压的部位。另外,在第一钩板24a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下端设有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沿着第一钩板24a的外周面排列设置。该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是能够与设置在上述倾斜调节器10的棘轮11上的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卡合的部位。

第二钩板24b具有在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观察时比第一钩板24a大的外形。在第二钩板24b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下端设有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沿着第二钩板24b的外周面排列设置。该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是能够与设置在上述倾斜调节器10的棘轮11上的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卡合的部位。

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相当于将座椅靠背3保持为能够倚靠的第一状态的保持机构的卡合部件,上述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及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相当于设置在卡合部件上的卡合部。

在此,在作为卡合部的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及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与作为被卡合部的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及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卡合的卡合状态下,放倒机构20a与倾斜调节器10处于卡合的状态,由此通过保持座椅靠背3的姿势而维持为上述能够倚靠的第一状态。

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解除了放倒机构与倾斜调节器的卡合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图10是表示座椅靠背被放倒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接下来,参照上述图9及图10和上述图5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放倒动作。在此,在图9及图10中,示出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保持被解除的第二状态。另外,在图9及图10中,为了便于理解而分别省略了一部分的构成零件的图示。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在乘员操作了操作杆30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通过线缆29而释放板22以第一连接轴o1为旋转中心在侧视观察下顺时针旋转。随之,凸轮23也以第一连接轴o1为旋转中心在侧视观察下顺时针旋转,凸轮23的卡合解除突起23a与第一钩板24a的卡合解除凹部24a接触而对卡合解除凹部24a进行按压。

通过卡合解除凹部24a被卡合解除突起23a按压而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以第二连接轴o2为旋转中心在侧视观察下逆时针旋转,第一钩板24a的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脱离棘轮11的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并且第二钩板24b的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脱离棘轮11的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

此时,虽然省略其详细说明,但是与操作杆30的操作联动地解除倾斜调节器10的锁定,由此座椅靠背3成为也被作为支撑部的倾斜调节器10及连接板4解除了其保持的状态,座椅靠背3能够以旋转轴o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即,通过操作杆30的操作而转变成作为卡合部的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及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不与作为被卡合部的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及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卡合的非卡合状态,由此,实现放倒机构20a与倾斜调节器10不卡合的状态,并且进而倾斜调节器10的锁定也被解除,实现了座椅靠背3能够倾倒的第二状态。

因此,如图10所示,在座椅靠背3与连接板4之间设有上述施力弹簧的情况下,通过该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座椅靠背3朝向前方倾倒,在未设置该施力弹簧的情况下,通过乘员对座椅靠背3的操作而座椅靠背3向前方倾倒。由此,车辆用座椅1变更为座椅靠背3无法倚靠的程度的放倒状态。

在此,作为构成为与操作杆30的操作联动地解除倾斜调节器10的锁定的方法的一例,可设想如下的情况:利用线缆等将放倒机构20a的释放板22和与倾斜调节器10的铰链销18连接的倾斜调节器10用的操作杆连接,由此与操作杆30的操作联动地操作倾斜调节器10的铰链销18旋转。

另外,在乘员解除了操作杆30的操作的情况下,线缆29对释放板22的牵引被解除,通过未图示的施力弹簧等而释放板22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由此,凸轮23也恢复到原来的位置,此时,凸轮23的卡合解除突起23a与第一钩板24a的卡合解除凹部24a的其他部分接触而对该部分进行按压。其结果是,通过乘员的座椅靠背3的旋转操作而返回成作为卡合部的一对第一卡合突起24b及一对第二卡合突起24c与作为被卡合部的一对第一被卡合凹部11b及一对第二被卡合凹部11c卡合的卡合状态,转变为上述第一状态。

在以上进行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构成放倒机构20a的各种构成零件中的基板21、释放板22、凸轮23、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靠座椅内侧的位置,罩板25也将其大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比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靠座椅内侧的位置。因此,实现放倒功能所需的各种构成零件中的、占有体积比较大的构成零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不会配置得比座椅靠背3的侧框架3s靠外侧,因此能够实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窄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构成放倒机构20a的各种构成零件中的基板21、凸轮23、第一钩板24a、第二钩板24b及罩板25都收纳于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因此,实现放倒功能所需的各种构成零件中的其占有体积比较大的构成零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不会配置得比座椅靠背3的侧框架3s靠内侧,因此上述构成零件不会与乘员的就座位置接近或重叠配置,能够在避免乘坐感变差的情况下实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窄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基板21、罩板25、第一销26a、第二销27a及第三销27a等,能够将凸轮23、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配置于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实现制造的容易化,能够以低成本提供具有放倒功能的车辆用座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具有内部空间3s1的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及内侧壁部3sb是在其内部空间3s1通过第一销26a、第二销27a及第三销28a连接的结构,因此侧框架3s的刚性提高,并且凸轮23、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由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与内侧壁部3sb夹着,因此上述凸轮23、第一钩板24a及第二钩板24b的刚性(尤其是对于扭转的耐性)也提高。

在此,在设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的情况下,侧框架3s、放倒机构20a、倾斜调节器10及连接板4沿着座椅上下方向相对直线性地配置。因此,即使在对车辆用座椅1沿着上下方向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车辆用座椅1的骨架产生的位移,并能够更高效地向外部释放该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如上所述,释放板2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侧框架3s的外部(即,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比侧框架3s靠内侧的位置),因此通过配置于侧框架3s的外部的输入手段(例如上述操作杆30,另外有时取代于此而设置的驱动电动机等)输入的动力经由释放板22及第一销26a向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导入,能够高效地传递至收纳于该内部空间3s1的凸轮23,能够在避免装置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实现动力传递。

因此,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而具备使座椅靠背3倾倒至不能倚靠的程度的放倒功能并能够实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窄小化,此外能够在避免乘坐感变差的情况下形成高性能且低成本的车辆用座椅。

图11是表示第一销附近的其他结构例的示意剖视图。以下,参照该图11来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第一销附近的其他结构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1中,以释放板2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得比侧框架3s的内侧壁部3sb靠座椅内侧的放倒机构20a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11所示,也可以设为该释放板2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得比侧框架3s的外侧壁部3sa靠座椅外侧的放倒机构20b。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变更第一销26a向侧框架3s插入的插入方向。

即使在该情况下,第一销26a也由侧框架3s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该第一销26a收纳于侧框架3s的内部空间3s1,并且插通于借助焊接部33而接合于基板21的第一套筒26b。另外,第一销26a在该内部空间3s1中插通于在基板21、凸轮23及罩板25上设置的贯通孔,在该内部空间3s1的外部进一步插通于在释放板22设置的贯通孔。另外,第一套筒26b插通于在基板21上设置的贯通孔,第一销26a经由该第一套筒26b而插通于在基板21上设置的贯通孔。

在此,设置于凸轮23的贯通孔23b的与该贯通孔23b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形状构成为非正圆形状。另一方面,第一销26a的插通于贯通孔23b的部分26a构成为与该第一销26a的轴向正交的平面形状与凸轮23的贯通孔23b的平面形状一致的形状。由此,凸轮23啮合于第一销26a,伴随着第一销26a的旋转而与该第一销26a共同旋转。

另外,释放板22通过焊接部32而接合于第一销26a。由此,释放板22固定于第一销26a,伴随着第一销26a的旋转而与该第一销26a共同旋转。

与此相对,第一销26a相对于在侧框架3s上设置的一对贯通孔3a及在罩板252设置的贯通孔及第一套筒26b而进行间隙配合。由此,侧框架3s、罩板25及第一套筒26b不与第一销26a共同旋转,第一销26a与这些部件滑动接触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

另外,在位于内侧壁部3sb侧的凸轮23的表面,以沿着贯通孔23b的周缘的方式设有俯视观察为圆形的凹部23c。在该凹部23c中插入第一套筒26b的轴向上的一端。上述凸轮23的凹部23c及第一套筒26b的轴向的一端是在倾斜调节器10及放倒机构20a的主要部分被一体化而成的单元向侧框架3s组装之前的状态下,利用于凸轮23的定位的部位。

即使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对上述本公开的内容进行归纳,如以下所述。

基于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支撑部,对座椅靠背以能够以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旋转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靠背框架,构成上述座椅靠背的骨架;保持机构,将上述座椅靠背保持为能够倚靠的第一状态;及解除机构,解除上述保持机构对上述座椅靠背的保持,而将上述座椅靠背变更为能够倾倒的第二状态。上述靠背框架具有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侧框架,上述侧框架具有:外侧壁部,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前侧壁部,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前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及后侧壁部,位于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后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上述保持机构具有卡合部件,上述卡合部件设有能够与设于上述支撑部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上述解除机构具有:被输入部件,通过接受来自外部的输入而进行旋转;及凸轮,接受来自上述被输入部件的动力的传递而进行旋转。上述卡合部件通过被上述凸轮按压而进行旋转,由此切换为上述卡合部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和上述卡合部不与上述被卡合部卡合的非卡合状态。在基于上述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上述凸轮及上述卡合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都配置得比上述外侧壁部靠座椅内侧。

通过这样构成,实现放倒功能所需的各种构成零件中的、占有体积比较大的凸轮及卡合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不会比座椅靠背的侧框架靠外侧,因此能够实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窄小化。

在上述基于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可以是,上述侧框架还具有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且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的内侧壁部,由此上述侧框架具有由上述外侧壁部、上述内侧壁部、上述前侧壁部及上述后侧壁部界定的内部空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上述凸轮及上述卡合部件各自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于上述内部空间。

通过这样构成,实现放倒功能所需的各种构成零件中的、占有体积比较大的凸轮及卡合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不会比座椅靠背的侧框架靠内侧,因此上述凸轮及卡合部件不会与乘员的就座位置接近或重叠地配置,能够在避免乘坐感变差的情况下实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窄小化。

基于上述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可以还具备第一板状部件及第二板状部件,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相向配置并且至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各自的一部分被收纳于上述内部空间,上述第一板状部件比上述第二板状部件靠近上述内侧壁部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是上述被输入部件及上述凸轮构成为,能够以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销为旋转中心而共同旋转,并且上述卡合部件构成为能够以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销为旋转中心而旋转。另外,在该情况下,可以是上述第一销及上述第二销贯通上述内侧壁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及上述外侧壁部地设置。此外,在该情况下,可以是上述凸轮以由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夹着的状态而由上述第一销支撑,并且上述卡合部件以由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夹着的状态而由上述第二销支撑。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容易地在侧框架的内部空间配置凸轮及卡合部件。另外,通过这样构成,具有内部空间的侧框架的外侧壁部及内侧壁部在该内部空间中由第一销及第二销连接,因此侧框架的刚性提高,并且凸轮及卡合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由侧框架的外侧壁部与内侧壁部夹着,因此上述凸轮及卡合部件的刚性也提高。

在基于上述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也可以是,上述被输入部件以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的外部的状态而由上述第一销支撑。

通过这样构成,通过在侧框架的外部配置的输入手段(例如操作杆或驱动电动机等)而输入的动力经由被输入部件及第一销而传递至收纳于侧框架的内部空间的凸轮。因此,能够在避免装置结构复杂化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实现动力传递。

在基于上述本公开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可以是,上述支撑部具有:座垫框架,构成座椅座垫的骨架;及倾斜调节器,将上述座垫框架及上述靠背框架连接,在该情况下,可以是,上述被卡合部设于上述倾斜调节器。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形成为一并具备放倒功能和调角功能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考虑的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仅为示例而非限制作用。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