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4569发布日期:2018-11-27 23:2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保险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前后端装有保险杠(bumper),不仅有装饰功能,更重要是吸收和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保护车身及乘员安全功能的安全装置。现有的汽车保险杠只有保险杠壳体所起的一级碰撞减震吸能功能,减震吸能性能较差,满足不了使用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汽车保险杠只有保险杠壳体所起的一级碰撞减震吸能功能,减震吸能性能较差,满足不了使用需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包括保险杠壳体,所述保险杠壳体的底部中央位置安装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的底部安装有吸能缓冲层,所述吸能缓冲层的底部设置有底板,所述吸能缓冲层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块,所述保险杠壳体的底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导向块相配合的导向杆,所述保险杠壳体与吸能缓冲层之间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块,所述减震柱的左右两侧的顶部均铰接有上减震杆,所述减震柱的左右两侧的底部均铰接有下减震杆,左侧所述上减震杆和左侧下减震杆的另一端铰接,右侧所述上减震杆和右侧下减震杆的另一端铰接,左侧所述上减震杆和左侧下减震杆之间、右侧上减震杆和右侧下减震杆之间、上减震杆和保险杠壳体之间、下减震杆和吸能缓冲层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导向杆远离底板的一侧设置有气包,所述减震柱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内腔顶部插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部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底部安装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导向块远离底板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所述导向杆的侧壁设置有与滑块相配合的滑槽。

优选的,所述吸能缓冲层为泡沫铝层。

优选的,所述保险杠壳体的外壁涂覆有反光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发明提出的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通过减震弹簧、减震柱、缓冲块和吸能缓冲层能够形成多级减震系统,使得汽车受到碰撞时能够吸收较多的碰撞能量,保证了行驶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减震柱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险杠壳体、2导向杆、3底板、4吸能缓冲层、5导向块、6缓冲块、7减震柱、71活动杆、72套筒、73弹簧、74活塞、8上减震杆、9下减震杆、10减震弹簧、11气包、12滑槽、13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级减震式汽车保险杠装置,包括保险杠壳体1,所述保险杠壳体1的底部中央位置安装有减震柱7,所述减震柱7的底部安装有吸能缓冲层4,所述吸能缓冲层4的底部设置有底板3,所述吸能缓冲层4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块5,所述保险杠壳体1的底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导向块5相配合的导向杆2,所述保险杠壳体1与吸能缓冲层4之间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缓冲块6,所述减震柱7的左右两侧的顶部均铰接有上减震杆8,所述减震柱7的左右两侧的底部均铰接有下减震杆9,左侧所述上减震杆8和左侧下减震杆9的另一端铰接,右侧所述上减震杆8和右侧下减震杆9的另一端铰接,左侧所述上减震杆8和左侧下减震杆9之间、右侧上减震杆8和右侧下减震杆9之间、上减震杆8和保险杠壳体1之间、下减震杆9和吸能缓冲层4之间均设置有减震弹簧10,所述导向杆2远离底板3的一侧设置有气包11,所述减震柱7包括套筒72,所述套筒72的内腔顶部插接有活动杆71,所述活动杆71的底部设置有活塞74,所述活塞74的底部安装有弹簧73。

其中,所述导向块5远离底板3的一侧设置有滑块13,所述导向杆2的侧壁设置有与滑块13相配合的滑槽12,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该保险杠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定,所述吸能缓冲层4为泡沫铝层,泡沫铝为新型抗爆吸能和抗冲击缓冲材料,所述保险杠壳体1的外壁涂覆有反光涂层,起到了警示提醒的作用。

工作原理:当保险杠壳体1受到碰撞时,上减震杆8和下减震杆9相互铰接,然后通过减震弹簧10连接能够实现减震的作用,减震柱7采用活动杆71和套筒72相互配合,通过活塞74和弹簧73的相互配合,实现减震作用,吸能缓冲层4能够有效的吸收碰撞能量,缓冲块6采用可变形泡沫塑料制成,然后通过气包11和缓冲块6实现多级减震的作用,导向杆2和导向块5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该保险杠装置的结构更加稳定。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