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9634发布日期:2019-03-02 00:5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车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门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改装文化越来越流行,常规产品市场日渐饱满,但消费需求却越来越多样化,简单的功能性需求已满足不了,越来越多人更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

然而,传统的改装汽车车灯的发光范围受到限制,存在盲区,汽车行驶过程中会有一些死角位,晚上行驶也会不方便,影响行驶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改装汽车车灯的发光范围受到限制,存在盲区,汽车行驶过程中会有一些死角位,晚上行驶也会不方便,影响行驶安全的问题,提出一种车门及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门通过发光组件进行发光,弥补了车灯的照射的盲区,进而,提升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该汽车包括上述车门,因此该汽车具备行驶的安全性高的优点。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车门,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贯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安装孔,当所述车门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汽车本体;及发光组件,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发光板和发光元件,所述发光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发光板的光出射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出射端朝向所述发光板的光入射端。

上述车门在使用时,所述发光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由于所述发光板的光出射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出射端朝向所述发光板的光入射端,因此,汽车在行驶时,点亮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输至所述发光板,且光线沿所述发光板的光出射端出射后能够照亮汽车的侧边区域,进而弥补了车灯的照射的盲区,进而,提升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所述车门本体上设置发光元件,可以提升车门的美感。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板包括第一发光面板,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体,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发光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发光体朝向所述第一发光面板的光入射端,所述第一发光面板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面板的光出射端相对设置的全反射端,所述第一发光面板的光入射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面板的光出射端和所述全反射端之间,所述全反射端设有全反射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板还包括第二发光面板,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发光体,所述安装孔还包括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发光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发光体为弧形发光体,所述弧形发光体的光出射端朝向所述第二发光面板的光入射端,所述第二发光面板为透明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车门还包括后视镜安装座,所述后视镜安装座固设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后视镜安装座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包括设有供后视镜插入的开口,所述后视镜安装座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口,所述漏水口与所述安装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车门还包括缓冲件及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固设于第二侧壁,所述缓冲件固设于所述安装架,且当所述车门本体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缓冲件与所述汽车本体的侧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车门还包括扶手,所述车门本体还包括贯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进出口,所述扶手固设于所述进出口的侧壁,且所述进出口与所述扶手配合形成扶手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车门还包括扶手套,所述扶手套套设于所述扶手的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车门还包括限位带及把手,所述把手固设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限位带的一端与所述把手连接,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汽车本体连接的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车门还包括装饰凸起,所述装饰凸起开设有贯穿所述装饰凸起的侧壁的透光口,所述发光板的光出射端朝向所述透光口。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汽车,包括车门,所述车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汽车本体上。

上述汽车在使用时,所述发光板设置于所述安装孔,由于所述发光板的光出射端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端靠近所述第二侧壁,所述发光元件的光出射端朝向所述发光板的光入射端,因此,汽车在行驶时,点亮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输至所述发光板,且光线沿所述发光板的光出射端出射后能够照亮汽车的侧边区域,进而弥补了车灯的照射的盲区,进而,提升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所述车门本体上设置发光元件,可以提升车门的美感。

附图说明

图1为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门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车门未安装发光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发光面板及第一发光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发光体安装在第二发光面板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发光体安装在第二发光面板上时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后视镜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门,100、车门本体,110、第一侧壁,112、装饰凸起,114、透光口,120、第二侧壁,210、第一发光面板,212、全反射端,220、第一发光体,230、第二发光面板,240、第二发光体,300、后视镜安装座,310、安装腔,320、漏水口,410、缓冲件,420、安装架,510、扶手,512、扶手套,520、进出口,610、把手,620、限位带,710、门锁,720、活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7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车门10,包括:车门本体100,车门本体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以及贯穿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的安装孔,当车门本体10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侧壁朝120向汽车本体发光元件;及发光组件,发光组件包括发光板和发光元件,发光板设置于安装孔,发光板的光出射端靠近第一侧壁110设置,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端靠近第二侧壁120设置,发光元件的光出射端朝向发光板的光入射端。

上述车门10在使用时,发光板设置于安装孔,发光板的光出射端靠近第一侧壁110设置,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端靠近第二侧壁120设置,发光元件的光出射端朝向发光板的光入射端,因此,汽车在行驶时,点亮发光元件,发光元件的光传输至发光板,且光线沿发光板的光出射端出射后能够照亮汽车的侧边区域,进而弥补了车灯的照射的盲区,进而,提升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车门本体100上设置发光元件,可以提升车门10的美感。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发光板包括第一发光面板210,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体220,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一发光面板210设置于第一安装孔,第一发光体220朝向第一发光面板210的光入射端,第一发光面板210包括与第一发光面板210的光出射端相对设置的全反射端212,第一发光面板210的光入射端设置于第一发光面板210的光出射端和全反射端212之间,全反射端212设有全反射层。如此,由于全反射端212设有全反射层,当光线沿第一发光体220的光入射端传输至全反射层时,通过全反射层的全反射作用传输至第一发光体220的光出射端出射,进而,使第一发光体220的光出射端整体发光,发光效果佳。在本次实施例中,全反射层为锯齿层,在使用时,将第一发光体220的背面进行咬花或者磨砂处理,如此,起到遮光的效果。如图1,图2、图5及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发光板还包括第二发光面板230,发光元件还包括第二发光体240,安装孔还包括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第二发光面板230设置于第二安装孔,第二发光体240为弧形发光体,弧形发光体的光出射端朝向第二发光面板230的光入射端,第二发光面板230为透明板。如此,当弧形发光体发光时,透过第二发光面板230可以观测到整个呈弧形的发光体,如此,提升视觉效果;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发光体240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第二发光体240按预设规律间隔设置,第二发光体240的侧壁进行雾化处理,如此,避免相邻的第二发光体240出现串光或者散光现象;第一安装孔的数量、第一发光面板210及第一发光体220的数量均为多个;在本次实施例中,4个第一安装孔间隔设置,第一安装孔,第一发光面及第一发光体220一一对应,4个第一发光体220形成一个发光组,两个发光组间隔,第一发光面板210设置于两个发光组之间,如此,提升车门10的发光效果的同时提升了车门10的整体美感。第一发光体220和第二发光体240均为led灯。

如图1、图2及图7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车门10还包括后视镜安装座300,后视镜安装座300固设于第一侧壁110,后视镜安装座300设有安装腔310,安装腔310包括设有供后视镜插入的开口,后视镜安装座300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口320,漏水口320与安装腔310连通。如此,通过设置后视镜安装座300便于后视镜的安装,在后视镜安装座300的底部开设有漏水口320,通过漏水口320将安装腔310内的积水排出,避免存在积水死角的风险。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车门10还包括缓冲件410及安装架420,安装架420固设于第二侧壁120,缓冲件410固设于安装架420,且当车门本体100处于关闭状态时,缓冲件410与汽车本体的侧壁抵接。如此,通过设置缓冲件410减少与车身接触,同时起到减震作用,解决车门10异响的问题;同时还能够缓冲道路颠簸对汽车减震系统的压力,减少汽车减震系统的受损的几率。在本次实施例中,缓冲件410为缓冲垫,缓冲垫采用橡胶制成,价格低,安装便捷。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车门10还包括扶手510,车门本体100还包括贯穿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20的进出口520,扶手510固设于进出口520的侧壁,且进出口520与扶手510配合形成扶手部。如此,在使用时,可以伸进进出口520握持扶手510,提高乘客乘坐的安全感。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车门10还包括扶手套512,扶手套512套设于扶手510的侧壁。如此,通过设置扶手套512一方面可以保护扶手510,提升美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手直接接触扶手510,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增设扶手套512,可以提升体验感。在本次实施例中,扶手套512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安装槽,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安装槽,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卡接部,第二壳体设有能够与第一卡接部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部,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时,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配合形成安装腔310,扶手套512通过安装腔310装设在扶手510上。扶手510可以选用热塑性塑料;同时还可以在扶手套512的外壁电镀金属层,并在镀层上雕刻一些花纹,提升扶手510的质感,或者转热印工艺,在表镀层面上做一些花纹图案,再喷uv(ultraviole)光油等,提升体验感和美感。或者在扶手套512上装设真皮或者一些装饰,进而在寒冷的冬天,不必碰触车门10寒冷的铁,提升体验感和美感。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车门10还包括限位带620及把手610,把手610固设于第二侧壁120,限位带620的一端于把手610连接,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汽车本体连接的连接部。如此,设置把手610便于开关车门10,通过设置限位带620来限制车门10打开幅度,保护门轴不受损。在本次实施例中,限位带620由尼龙材质制成,因此该限位带620具备在干、湿情况下弹性和耐磨性较好,尺寸稳定,易洗快干等特点,把手610通过十字自攻螺钉装上,如此,能大大减少把手610在安装过程中易松动、间隙大、不正和不直的缺点。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车门10还包括装饰凸起112,装饰凸起112开设有贯穿装饰凸起112的侧壁的透光口114,发光板的光出射端朝向透光口114。如此,通过设置装饰凸起112可以提升车门10的立体感和美感。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汽车,包括车门10,车门10可转动地设置于汽车本体上。

上述汽车在使用时,发光板设置于安装孔,发光板的光出射端靠近第一侧壁110设置,发光元件的光入射端靠近第二侧壁120设置,发光元件的光出射端朝向发光板的光入射端,因此,汽车在行驶时,点亮发光元件,发光元件的光传输至发光板,且光线沿发光板的光出射端出射后能够照亮汽车的侧边区域,进而弥补了车灯的照射的盲区,进而,提升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车门本体100上设置发光元件,可以提升车门10的美感,进而。提升汽车的美感。在本次实施例中,车门本体100通过活页720与汽车本体转动连接,活页720是门铰和连接板通过焊接组成,活页720通过标准件安装在车门10后,再安装在汽车本体上,同时通过门锁710与汽车本体实现车门10的开关。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