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其吸能装置和包括车辆座椅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0658发布日期:2020-05-29 14:0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其吸能装置和包括车辆座椅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本发明还涉及车辆座椅的吸能装置和包括车辆座椅的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辆座椅一般包括座椅靠背和座椅表面以及调节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表面的相对位置的调节装置。处于安全原因,车辆座椅上还设置了可变形机构,其能够在事故中溃缩变形以吸收能量,从而保证座椅的其它构件不变形,减小对车上人员的冲击作用。

wo2006003167a1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该座椅具有座椅靠背和座椅表面和用于调节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座椅调节装置,该座椅调节装置为板状并具有带缺口的孔形式的变形机构,用于在事故中吸收能量,以提高车辆安全性,其中有螺钉延伸穿过孔。

wo2008017794a2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两个部件,一个部件为具有孔的板形式并包括沿变形方向的若干接连的切口,另一个部件为紧固螺钉形式并插入该孔。

wo2009080973a2也公开了一种通过变形吸能的车辆座椅吸能装置,该装置包括板,其包括第一切口和第二切口,两个切口通过桥接部相连;和穿过第一切口的螺杆,其中桥接部的局部厚度大于板厚。

上述车辆座椅的吸能装置均通过在事故中车辆座椅受冲击时切口收缩变形来吸收能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切口的形状在吸能装置收缩变形后无法控制,并且存在螺钉头被切口边缘切掉的风险,导致变形后使车辆座椅结构失效。而且,吸能装置的各构件的尺寸、数量和设置位置均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和试验,难以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发明人研制了一种改进的车辆座椅,以克服目前的车辆座椅的上述缺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吸能装置,其包括装置本体和可变形的吸收部,该吸收部用来在事故中车辆座椅受到冲击时来吸收能量。根据本发明,吸收部被构造成相对于装置本体突起或凹陷。当事故中座椅靠背受到冲击力时,特别是在行李箱冲击(cargoload)和后部冲击(rearimpact)时,吸收部溃缩变形并吸收冲击能量,由此避免对车辆座椅的其它构件造成损伤,使座椅结构的变形处于可控制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吸收部从吸能装置的前和/或后边缘或其附近朝向中间延伸。各吸收部的大小等特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吸能装置为板。吸收部为相对于板表面突起或凹陷的形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吸收部还可以朝向上述边缘敞开。此外,吸收部的开口可以在朝向上述边缘的方向上逐渐变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吸能装置包括座椅靠背连接部和座垫固定部。座椅靠背连接部和/或座垫固定部为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相比靠近座椅靠背连接部,吸收部更靠近座垫固定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其具有上述的吸能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和座垫,吸能装置一端固定于座垫,另一端连接到座椅靠背。优选的,车辆座椅还包括调节座椅靠背相对于座垫的位置的座椅调节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车辆座椅为电动车辆座椅。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车辆座椅为手动车辆座椅。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车辆座椅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的吸能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实施,不会增加车辆座椅的重量和成本。此外,吸能后,车辆座椅的其它构件基本没有损伤的风险,不会使车辆座椅结构失效,并且通过设置吸收部的特征能够控制吸能装置的变形和吸能量。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特征及其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意图限制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获得所有其它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在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动车辆座椅骨架的示意性视图,其中示出了吸能装置;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手动车辆座椅骨架的示意性视图,其中示出了吸能装置;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吸能装置的放大视图;和

图4是图2中所示的吸能装置的放大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座椅

10座椅靠背

20座垫

30吸能装置

31板主体

32凹陷

33凹陷

34连接孔

35固定孔

1’车辆座椅

10’座椅靠背

20’座垫

30’吸能装置

31’板主体

32’凹陷

33’凹陷

34’连接孔

35’固定孔

36’弹簧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了便于表述,上下文中使用了方向性词语“前”和“后”,其参照的是朝向座垫的方向和相反的方向。

图1和图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为清楚期间,图中仅示出了车辆座椅骨架。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1包括座椅靠背10,座垫20和吸能装置30。图1中的车辆座椅1为电动车辆座椅,其中吸能装置一端固定于座垫,另一端连接到座椅靠背,例如通过铰接接头(未标出)。

图2中的车辆座椅1’为手动车辆座椅。如图2所示,车辆座椅1’也包括座椅靠背10’,座垫20’和吸能装置30’,其中吸能装置同样一端固定于座垫,另一端连接到座椅靠背,例如通过铰接接头(未标出)。

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适合用于电动车辆座椅和手动车辆座椅的吸能装置的放大视图。

图3显示了吸能装置30,其为板状,包括板主体31,相对于板主体31的表面的凹陷32和33(向内或向外),作为吸收部,其分别从板主体31的前后边缘朝向中间延伸。板主体31还包括板端部的固定孔34和连接孔35,吸能装置经由这些孔分别连接到电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和固定于座垫。凹陷32和33分别靠近前后靠近固定孔34。

图4显示了吸能装置30’,其也为板状,同样包括板主体31’,相对于板主体31’的表面的凹陷32’和33’(向内或向外),作为吸收部,其分别从板主体31’的前后边缘朝向中间延伸。板主体31’还包括板端部的固定孔34’和连接孔35’,通过这些孔将吸能装置分别连接到手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和固定于座垫。凹陷32’和33’分别靠近前后两个固定孔34’。

与图3中的吸能装置30不同,图4中的吸能装置30’在还设置了一个弹簧孔36’,用以定位座椅靠背复位扭簧的其中一个支腿。在图4中,该弹簧孔36’定位于后侧的凹陷33’的底部上。另外,连接孔35’的轮廓边缘设置有卡舌(未标出),以便于与座椅靠背的相应部分连接。

如图3和图4中所示,前侧的凹陷32、32’的延伸长度大于后侧的凹陷33、33’,而其宽度则小于后侧的凹陷。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化。

在事故发生时,对于行李箱冲击,主要是吸能装置的前侧的凹陷32、32’溃缩变形以吸收能量,后侧的凹陷33、33’变形较小,以帮助吸收能量。而对于后部冲击,则反过来,主要是吸能装置的后侧的凹陷33、33’溃缩变形以吸收能量,前侧的凹陷32、32’变形较小,以帮助吸收能量。因此,在所有情况下,本发明的吸能装置都能很好的吸收能量。

通过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也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限定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吸收部为相对于板主体的表面凹陷的形式,吸收部设置在吸能装置的前后边缘上,但是吸收部可以是突起的形式,且吸收部也可以仅在前或后边缘上设置吸收部。此外,本发明的吸能装置用在车辆座椅中,但该吸能装置也可以用在其它需要吸收冲击的结构上。因此,本发明不限于本文所示的实施例,而是涵盖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